1、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从基本的物质分类出发,认识分类对化学研究的重要性,形成学习化学的分类观。2.了解胶体及分散系的概念,能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胶体。3.了解胶体和溶液、浊液的区别。4.认识胶体的性质丁达尔效应。【教学重难点】1.知道分类方法并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2.胶体、溶液、浊液之间的比较,胶体性质。【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师图书馆中数不胜数的图书要分类陈列以便于人们查找,快递企业对数以万计的物品要分类处理以提高工作效率。同样,为了认识和研究的方便,对于数以万计的物质,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把它们分类呢?2.新课讲授第一节物质的分
2、类及转化板书1.物质的分类教师活动请同学们将下列物质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的依据。投影空气、乙醇、铜、铁、碘酒、氧气、水、小苏打、盐酸溶液。学生活动学生回答: 第一种分类结果 混合物:空气、碘酒、盐酸溶液 纯净物:乙醇、铜、铁、氧气、水、小苏打 第二种分类结果 固体:铜、铁、小苏打 液体:乙醇、碘酒、水、盐酸溶液 气体:空气、氧气师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物质分类的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方式,用不同的角度思维,就会“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以衡量事物的标准不止一个。设疑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化学物质进行分类呢?学生活动将物质进行分类:师以上的分类
3、是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可以形象的称为树状分类法。设疑化合物一定是酸、碱、盐或氧化物吗?强调最后无机化合物的分类并不完全,例如,氨气不属于酸、碱、盐或者氧化物。设计意图将初中所学单一物质进行系统分类,为后续寻找同类物质的共性做铺垫。师在初中阶段,同学们学习了很多的单质,其中有一些单质是由同种元素形成的,例如:金刚石、C60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形成的。在化学上,我们将这样的单质命名为同素异形体。板书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形成的性质不同的单质设疑还能举出哪些些同素异形体?(红磷和白磷、氧气和臭氧等)生红磷和白磷、氧气和臭氧等。师树状分类法是一种比较单一的分类方法,就像,在利用词典查阅
4、成语“阳春白雪”的含义,可以按照成语中开头汉字的首字母进行查找。而在研究具体物质的时候我们还会从不同角度对同一物质进行不同分类,这种方法叫做交叉分类。投影请同学们按照分类进行连线设疑除了物质的组成,我们还可以如何将物质进行分类?生按照物质性质进行分类。师如果将氧化物进行分类,我们可以根据组成,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而根据性质又可以进行怎样的划分呢?师我们知道CO2和SO2都可以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将这类氧化物称为酸性氧化物,而CuO和Fe2O3都可以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将这类氧化物称为碱性氧化物,按照氧化物性质上的差异,将氧化物分为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投影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只生成
5、盐和水碱性氧化物:与酸反应只生成盐和水设疑CO2和SO2属于非金属氧化物,CuO和Fe2O3属于金属氧化物,那么非金属氧化物一定属于酸性氧化物吗?金属氧化物一定属于碱性氧化物吗?师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属于酸性氧化物,大多数金属氧化物属于碱性氧化物。比如,CO不属于酸性氧化物的非金属氧化物,Mn2O7不属于碱性氧化物的金属氧化物。投影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过渡同一类物质在组成或某些性能方面往往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对物质进行合理的分类,有助于我们按物质的类别进一步研究物质的结构、组成和性能。下面
6、,我们就用分类的思想学习一下分散系。板书2、分散系及其分类引入引入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的概念。设疑初中阶段,我们学习过哪些体系是分散系?生溶液、浊液追问溶液中什么物质是分散质,什么是分散剂?浊液中什么是分散质,什么是分散剂?生溶液中,溶质是分散质,溶剂是分散剂;浊液中,被分散成的小液滴或固体小颗粒的物质时分散质,液体是分散剂。投影分散系的分类板书3、胶体:环节一浊液与溶液的比较:通过观察,指出浊液和溶液的外观差异分散质颗粒大小和稳定性的差异(表现在分散质是否出现沉降或漂浮而与分散剂脱离的现象)。学生活动观察并回答:浊液分散质颗粒较大,静置后分层;溶液中分散质颗粒小,静置不分层。环节二提出假设
7、:不同分散系,其分散系的性质与分散质颗粒有关。 查阅资料:溶液和浊液粒子直径分别小于1nm和100nm,则分散系颗粒直径介于二者之间的分散系可能具有介于二者之间,甚至与二者不同的性质。师我们把分散质粒子直径为1100nm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胶体的概念是19世纪60年代初由英国科学家格雷哈姆(T.Graham)提出的,他在研究各物质在水溶液中的扩散性质及能否通过半透膜时,发现有些物质,如某些无机盐、糖和甘油在水中扩散很快,容易通过半透膜;而另一些物质,如蛋白质、明胶和硅胶类水合氧化物等,扩散很慢或不扩散。前者容易形成晶态,他将其称为晶质;后者不易形成晶态,多呈胶态,他将称为胶体。这种分类没有说明胶
8、体的本质,因为胶状的胶体在适当条件下可以转化成晶体,而晶质也可以变成胶态。直到20世纪初,随着超显微镜的发明及后来电子显微镜的应用,人们又胶体才逐渐有了较清楚的了解。投影环节三实验验证:氢氧化铁胶体实验1取100mL烧杯,加入40mL蒸馏水,将烧杯中的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腾的水中滴加56滴FeCl3的饱和溶液。实验2取100mL烧杯,加入40mL硫酸铜溶液学生活动观察现象:实验1中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褐色,实验2中,溶液为蓝色。设疑在实验1中制得的红褐色液体就是氢氧化铁胶体,这是由氢氧化铁胶体粒子分散在水中形成的一种液溶胶。同学们观察氢氧化铁液溶胶,可以得到该液溶胶也是均一透明的分散系。设疑制备
9、氢氧化胶体的方法能否用饱和FeCl3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生不能,产生的是Fe(OH)3沉淀。强调注意事项:实验中必须使用FeCl3饱和溶液和沸水。 当液体呈红褐色时立即停止加热,因为过度加热会破坏胶体,生成Fe(OH)3沉淀。 制备过程中不能用玻璃棒搅拌,否则会使Fe(OH)3胶体粒子碰撞形成大颗粒,最后形成沉淀。设疑胶体与溶液的外观相似,那么怎么区别这种液溶胶和溶液呢?实验3用激光笔照射实验1、实验2得到的液体实验4在悬浊液中加入氢氧化铁胶体学生活动观察现象。实验3:用光线照射实验1中的液体,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而实验2中的液体无光亮的通路。实验4:加入Fe(OH)3胶体,烧杯中浑浊现象
10、消失并出现沉淀。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宏观现象和微观本质探究胶体性质,通过观察、分析等方法获得结论。师根据上述实验,我们可以发现,当光线照射胶体时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而照射溶液时看不到这条光亮的通路,化学上将上述光亮通路的现象叫做丁达尔效应。丁达尔效应是一种区别溶液和胶体的有效方法。胶体还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吸附溶液中悬浮颗粒,这是明矾净水的原理,明矾溶于水形成Al(OH)3具有很好的凝聚作用,是一种良好的净水剂。板书丁达尔效应:区别溶液和胶体的方法。 胶体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吸附溶液中悬浮颗粒,可用于净水。设疑溶液和胶体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呢?(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那么为什么胶体有丁达尔效应而
11、溶液没有呢?胶体产生丁达尔效应的原因是什么呢?师胶体产生丁达尔效应的原因:因为胶体粒子的大小适中,光线照射到胶体的粒子时发生散射,散射光线进入人眼,人以为是胶体在发光,所以看到光亮的通路。而溶液的分散质粒子太小,浊液的分散质粒子太大,无法发生散射。设疑如何分离氯化钠溶液和淀粉胶体?学生活动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不同,利用半透膜设计实验分离胶体及溶液,并检验是否成功分离。板书溶液能够穿过半透膜,胶体不能穿过半透膜。设计意图诊断评价学生对胶体本质及性质掌握情况,训练学生实验能力,深化对胶体的理解。师丁达尔效应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投影生活中的丁达尔效应。【课堂小结】本节课学习了物质的分类,重点介绍了常
12、用的两种方法“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还引入了同素异形体、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的概念,对我们后面学习元素化合物打下基础,基础初中阶段对溶液浊液的学习,我们引入了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的概念,然后以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作为分类依据,引入胶体的概念,了解了胶体的制备及性质丁达尔效应。【板书设计】交叉分类法1.分类方法 直径1nm溶液分离:透过半透膜直径1nm100nm胶体丁达尔效应直径100nm浊液2.分散系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以酸、碱、盐及氧化物知识为例,认识不同类型的物质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关转化,形成转化观念。2.结合具体情境中的应用实例,了解物质转
13、化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物质转化的应用价值。【教学重难点】各类物质间的转化关系【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化学物质进行分类,尤其是按照物质组成和性质进行分类时,同一类物质的化学性质在性质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我们将这些物质的性质进行总结归纳,更好地认识物质的性质,以及不同类别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有助于我们对化学物质进行研究。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各类物质间的转化关系。2.新课讲授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板书2.物质的转化师在初中阶段,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酸、碱、盐的性质,请同学以盐酸为例,回想盐酸能与哪些物质反应?举例说明。学生活动学生回答:盐酸可以与Fe、NaOH
14、、CuO、AgNO3等物质反应。教师活动将能够与盐酸反应的物质进行分类,将其推广为酸的通性,填入表格。投影酸的通性酸的主要化学性质实例(化学反应方程式)反应类型与指示剂反应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酸与活泼金属的反应置换反应 酸与碱性氧化物的反应复分解反应酸与碱的反应复分解反应酸与某些盐的反应复分解反应设疑为什么酸具有这些性质?生不同酸在组成上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取决于不同酸溶液中含有H+。过渡只要提到这里的任何一种酸,我们没必要在一一研究其性质,我们可以马上回顾酸所有的通性,这就是分类法学习的意义。请同学按照相同的方法,分析总结碱和盐的通性,填入表格。学生活动学生交流讨论初中学习的碱及盐的化学性质,
15、总结碱和盐的简单通性,完成表格。投影碱的通性碱的主要化学性质实例(化学反应方程式)反应类型与指示剂反应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使无色酚酞变红碱与酸性氧化物的反应复分解反应碱与酸的反应复分解反应碱与某些盐的反应复分解反应强调不同碱在组成上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取决于不同碱溶液中含有OH_。投影盐的化学性质盐的主要化学性质实例(化学反应方程式)反应类型与金属反应置换反应与碱反应复分解反应与酸的反应复分解反应与某些盐的反应复分解反应师不同碳酸盐在组成上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取决于不同碳酸盐溶液中含有CO32-。设计意图总结归纳酸、碱、盐的反应规律,体现物质类别是在探究物质转化中的重要依据,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提
16、升的能力。思考讨论1.金属单质、氧化物有哪些化学性质?金属单质的通性:与单质(氧气)反应 化合反应;与酸反应置换反应;与盐反应置换反应。氧化物的通性: 知识补充(1)能溶于水的含氧酸,对应的酸性氧化物一般都能与H2O反应生成相应的含氧酸,如H2SO4:SO3+H2O=H2SO4。(2)能溶于水的碱(NH3H2O除外),对应的碱性氧化物一般都能与H2O反应生成相应的碱,如NaOH:Na2O+H2O=2NaOH。(3)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酸性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与酸反应均有盐和水生成,但不是中和反应。思考讨论2.写出下列物质之间转化的方程式,体会由金属单质到盐、非金属单
17、质到盐的转化关系。2Ca+O2=2CaO 、CaO+H2O=Ca(OH)2、Ca(OH)2+H2SO4=CaSO4+H2OC+O2CO2、CO2+H2O=H2CO3、H2CO3+NaOH=Na2CO3+2H2O知识补充(1)钙转化为硫酸钙的流程:(2)碳转化为碳酸钠的流程:3. 对于上述转化关系,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物质可以依据其组成进行分类,而组成相似的物质在性质上也有相似性。可以基于这种规律预测物质间的转化关系。某些类别的物质之间较易发生化学反应,如酸性物质(包括酸、酸性氧化物)和碱性物质(包括碱、碱性氧化物)之间较易发生反应,其中以酸碱中和反应最为典型。学生活动根据上面
18、的转化过程,写出非金属单质S到对于盐Na2SO3的转化过程。师基于以上两点探究,利用“八圈图”,完善各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投影单质、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学生活动完成“八圈图”的书写。设计意图“八圈图”是物质转化规律的集中体现,也是重要工具,可以深入理解物质类别与各类物质的转化路径。误区点拨(1)S燃烧不能直接生成SO3而是生成SO2。(2)Al2O3、SiO2、Fe2O3与H2O不反应,不能直接转化为Al(OH)3、H2SiO3、Fe(OH)3(3)NH3催化氧化不能直接生成NO2。(4)Fe与Cl2反应不能生成FeCl2。(5)Fe与H、Cu2、S、I2反应不能生成Fe3。学生
19、活动完成例题。设疑工业生产过程中,如何制备NaOH?师通常情况下,采用电解饱食盐水的方法。板书追问为什么不采用Na2O和H2O反应制取?生Na2O来源少、成本高。强调在实际生产中,通过物质的转化制备具体物质时,除了要考虑反应进行的可能性,还需要考虑原料来源 、成本高低 、设备要求 等因素。【课堂小结】本节课学习了物质的转化,各类物质之间的反应规律对学习理解具体反应具有指导意义,为后续课程中关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板书设计】一、酸、碱、盐的性质二、各类物质的转化1、单质、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转化关系2、物质转化的应用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1、掌握四种
20、基本反应类型和氧化还原反应间的关系,理解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2、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应用;过程与方法1、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准确描述概念、深刻理解概念、比较辨析概念的能力;2、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认识的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演变,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科学的态度、探索的精神学习化学;2、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重 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难 点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的应用知识结构与板书设计4、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二、氧化剂和还原剂 1、氧
21、化剂和还原剂(反应物)氧化剂:得电子(或电子对偏向)的物质-氧化性还原剂:失电子(或电子对偏离)的物质-还原性氧化产物:氧化后的生成物还原产物:还原后的生成物。化合价降低,得电子,被还原化合价升高,失电子,被氧化氧化剂 + 还原剂 = 还原产物 + 氧化产物2、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1) 双线桥法-表示电子得失结果(2) 单线桥表示电子转移情况3、常见的氧化剂与还原剂教学过程教学步骤、内容教学方法课前小练判断下列反应属于哪种基本反应类型?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1、2 Na+Cl2=2NaCl 2、Fe +CuSO4 =FeSO4 +Cu 3、2 HgO =2Hg +O2 4、NH4
22、NO3 =N2O +2H2O 5、CaO +H2O =CaCO3 6、3 Fe +2O2 =Fe3O4 7、BaCl2 +H2SO4 =BaSO4 +2HCl 8、CaCO3 =CaO +CO2 师请大家根据以上的练习,总结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板书4、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讲置换反应一定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一定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有些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有些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投影点击试题1、判断下列说法正确与否、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和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一定是氯化还原反应。、没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和没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氯化还原
23、反应。2、判断下列反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2CuOH2=CH2O、MnO24HCl(浓)=MnCl2H2OCl2 、3NO2H2O=2HNO3NO 、2H2O2=2H2OO2、CaCO3H2OCO2= Ca(HCO3)2过在反应中,H2H2O的变化实质是失去了电子,被氧化,而CuO -Cu 的变化实质是得到了电子,被还原。其中,H2 为CuO 的还原提供了电子,CuO 为H2 的氧化接受了电子,从而使双方完成了氧化还原反应。在这里,H2 起还原作用称为还原剂,CuO 起氧化作用称为氧化剂。板书二、氧化剂和还原剂 问1、从电子转移的角度分析什么是氧化剂?什么是还原剂?2、氧化剂和还原剂在氧化还
24、原反应中本身所发生的反应是什么?所含元素的化合价的情况如何?3、氧化剂和还原剂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分别表现什么性质?起何作用?讨论并小结得电子(或电子对偏向)的物质为氧化剂。失电子(或电子对偏离物质)的物质为还原剂。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到了电子,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发生了还原反应;还原剂失去了电子,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发生了氧化反应。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得电子的性质;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即失电子的性质。板书1、氧化剂和还原剂(反应物)氧化剂:得电子(或电子对偏向)的物质-氧化性还原剂:失电子(或电子对偏离)的物质-还原性讲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电子具有氧化性,起氧化作用,本身被还原后的生成物
25、叫还原产物。还原剂失电子具有还原性,起还原作用,本身被氧化,氧化后的生成物叫氧化产物。板书氧化产物:氧化后的生成物 还原产物:还原后的生成物。总结氧化还原反应中各概念间的关系为板书化合价降低,得电子,被还原化合价升高,失电子,被氧化氧化剂 + 还原剂 = 还原产物 + 氧化产物过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下面我们学习如何在方程式上简单地表示反应中电子的转移情况。板书2、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1) 双线桥法-表示电子得失结果投影小结步骤:1、先标化合价,双线桥从左指向右连接不同价态的同种元素。2、线上标明电子得失数。点击试题用双线桥表示下列氧化还原反应,并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
26、1) 3 H2 + Fe2O3 = 3H2O + 2Fe (2) 2KClO3 = 2KCl + 3 O2 (3) 2H2S +SO2 = 3 S+2H2O 板书(2) 单线桥表示电子转移情况投影小结步骤:重点:(1)单箭号(在反应物之间);(2)箭号起点为被氧化(失电子)元素,终点为被还原(得电子)元素;(3)只标转移电子总数,不标得与失(氧化剂得电总数等于还原剂失电子总数)。过下面根据我们已有的经验,总结一下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板书3、常见的氧化剂与还原剂投影小结1、常见的氧化剂(1) 活泼的非金属单质:O2、Cl2、Br2 (2) 含高价金属阳离子的化合物:FeCl3 (3) 含某些较
27、高化合价元素的化合物:浓H2SO4 、HNO3、KMnO4、MnO2 2、常见的还原剂:(1) 活泼或或较活泼的金属:K、Ca、Na、Al、Mg、Zn (按金属活动性顺序,还原性递减)(2) 含低价金属阳离子的化合物:Fe2 (3) 某些非金属单质:C、H2 (4) 含有较低化合价元素的化合物:HCl 、H2S、HI、KI 结束语氧化还原反应是和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反应。它对我们人类既有贡献又有害处,比如我们酿酒、燃料燃烧都是利用氧还反应,但是铁生锈,易燃物自然等等也同样是氧还反应。我们在学习了化学之后就可以充分去避免氧还反应的危害,最大限度的利用它来为人类服务。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有1、2、3、4、6;非氧化还原反应有:5、7、8;化合反应:1、5、6;分解反应:3、4、8;置换反应:2;复分解反应:7;学生讨论后并小结1、正确2、不正确只有最后一个不是氯化还原反应。其它都是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37页上的内容。通过例题引出表示方法,并通过讲解和练习最大限度的加深学生对此表示法的理解。通过讲解和练习最大限度的加深学生对此表示法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