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吉林省长春市第十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学程考试试题本试题卷共7页。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第卷(共 6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总计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王位世袭制下,世袭可以有兄终弟及、长子继承、幼子继承、壮子继承、择子继承、双系继承、女儿继承等多种方式。这表明王位世袭制A最高统治者无力控制局面 B在血缘集团内部传承权利C王子依据其实力继承王位 D王子在王族内部地位平等2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说:“历史好比演剧,地理就是舞台,如果找不到舞台,哪里看得到戏剧?”运用这一观点,对图1和图2关系推论
2、最合理的是 图1 图2A诸侯国的争霸战争愈演愈烈 B国家土地转为私有的速度加快C铁农具、牛耕取代了新石器 D由 “变 ”而 “治 ”的历史趋势3.汉语中,对父亲的兄、弟有伯、叔等不同的称谓。这与英语中将自己父母的兄、弟统称为“uncle”完全不同。可见,这些汉语称谓语体现出A. 明亲疏的家族追求 B. 辨等级的阶级理论C. 别长幼的宗法意识 D. 重家庭的人伦观念4.西周时期,中原音乐舞蹈不论动作、曲调还是词意表达,都体现出一定的社会伦理道德;“四夷乐舞”则反映人本来的生活状态与情趣,其内容大多是歌颂自然、生活和爱情,表现形式热烈奔放、真挚感人。这反映出A各地民俗融合宗法理念 B礼乐制度浸入主
3、流文化C儒家思想确立正统地位 D音乐舞蹈促进民族联系5.春秋以前,贵族有姓又有氏,史料中提到的“百姓”通常是指贵族成员;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普通民众也开始有自己的姓,“百姓”也成为民众的通称。这一变化反映了A贵族已经被百姓所取代 B宗法血缘制度逐渐崩溃C诸侯地位已高于周天子 D宗法观念影响已经消失6.春秋战国时期,士人“朝秦暮楚”“楚才晋用”的现象十分普遍。西汉时期,涌现出一批忧国忧民、为国尽忠的典型人物,其中有不少士人。这一变化反映了西汉A士人的国家认同观念增强 B儒学独尊地位已确立C国家大一统局面正式形成 D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7.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中国的国家结构体系具备了逐渐脱离“三代”时
4、期多元化的联邦治理模式而向单一制中央集权模式转型的客观条件。这里的“客观条件”最主要是指A. 分封制的瓦解,郡县制的形成 B. 宗法制的瓦解,皇帝制度确立C. 分封制的瓦解,实施郡国并行 D. 秦灭六国后,实行三公九卿制8.西周中叶以来,帝王、诸侯等统治者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前事迹及品德,给予一个评定性的称号,称之为“谥法”。秦始皇认为上古无谥法,而且谥法是“子议父,臣议君”,因而废除了谥法。秦始皇废除谥法的目的是A效法上古制度 B加强皇帝权威 C铲除六国势力 D贯彻忠孝观念9.秦和西汉时期,中央实行丞相制;东汉初年,尚书台成为事实上的中枢决策机构;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建立,形成
5、三公、三省两套各具实权的职官系列。据此推断,魏晋南北朝A. 决策行政职能分离 B. 中央集权高度强化C. 宰相制度名存实亡 D. 中央职官体制完善10.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官员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把持中朝,终于酿成新朝(王莽建立)代西汉的结局。这表明A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受到制约 B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弱化C君权与相权的斗争导致政局动荡 D宦官和外戚专权是西汉灭亡的根源11. 唐代重谏官(负责监督政府,纠察皇帝),轻御史(负责监督官吏,纠弹大臣)。宋代谏官由皇帝亲擢,不准宰相任用,且多兼行御史职权。这一转变反映了宋代A对皇权的监督有所削弱 B对官吏的监察有所放松C
6、丞相与谏官政治地位平等 D监察权在政治上获得独立12.有学者认为,科举制本质上是对九品中正制的叛逆,是社会集团争夺权力的必然结果。实行九品中正制的时代,寒门庶族和豪门士族发生了激烈的斗争,引发了连续的政治危机。科举制的实施解决了九品中正制下豪门士族垄断权力的问题。该学者意在说明,科举制A没有改变九品中正制的形式 B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C有利于消除统治集团的矛盾 D导致寒门庶族对政权的垄断13.唐代科举考试中实行投卷、荐举制度。所谓“投卷”,就是参加进士科的考生可以将自己的文学创作择优编成长卷,投献给达官显贵或文坛名人以求得他们赏识,来提高自身知名度和及第机会。由此可见,唐代的投卷制度A使士
7、族门第不再有吸引力 B使科举制的地位日益稳固C导致攀结权贵的不良风气 D客观上推动了文学的繁荣14. 宋太祖任命京官周渭到地方任知县。周渭到任时,大将符彦卿亲往城外迎接,但周渭仅在马上作揖,符彦卿极为不满又无可奈何。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京官周渭对符彦卿的轻视 B. 周渭是来自京城的皇帝亲信C. 中央集权制度的日益完善 D. 宋朝重文轻武的制度设计15.(元)世祖末成宗初,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但仍然长期保留着代表朝廷分驭各地的使命和朝廷派出机构的部分性质,元朝人有时还把行省称为“外廷”和“政府”。这反映了行省A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和谐相处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主辅结合C中原地区与边疆
8、地区协调发展 D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相互兼顾16.明仁宗以后,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并且被赋予“公”“保”等虚衔,获得“票拟”职权;同时,皇帝也打破了“不许宦官识字”的惯例,并且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奏章“自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宦官掌握了部分“批红”职权。这表明A明代皇权呈现出日益衰落的趋势 B监阁共理互相制约保证皇权独尊C内阁大学士的品级职权逐渐提升 D宦官权力恶性膨胀且呈失控之势17.清朝对官吏考核承袭明制并稍有改进。每三年考课一次,考课措施称“四格八法”,“八法”中凡犯有一法者即遭淘汰。若犯“八法”中的“贪”条,贪银十两即处以死刑。各级考核建立在德绩结合之上,德才并重,以
9、德为主,德是考核指导原则,绩是考核具体内容。清朝的这一做法A意在培养官员对现政权的忠诚感 B目的是树立良好清明的社会风气C保证了国家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 D建立了一支清廉高效的官僚队伍18.美国史学家罗威廉认为清朝有三个大核心机构:管理汉族中国本部十八行省之外的理藩院;对皇帝个人及其有关家族进行保护的内务府;满洲统治者实行对核心包括军事权力和行政权力的高度控制的军机处。这说明清朝A中央出现了分权制衡现象 B传统治理模式进行根本性革新C封建统治机构务实高效 D推行满汉民族分治的统治政策19.公元前6世纪末,希腊雅典至少有150个到170个村社。村社的职能之一为登记本村社的公民,公民权的认可决定于所
10、居住的村社机构的登记,而不像从前那样决定于氏族族籍,许多失去氏族族籍的外来自由民也取得了公民权。村社职能的扩大A. 使个人自由受到一定的妨碍 B. 完善了雅典的权力运行机制C. 意在保护雅典平民阶层利益 D. 推动了雅典城邦国家的形成20.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陪审法庭在进行审判案件前,会根据案情轻重,在年满30岁的雅典公民中临时通过抽签组成规模不等的陪审员团队,多者上千人,少者百余人。审判期间所有的证据、证人都由原告和被告自己提供,法庭不介入;案件一般当天就会进行判决,且审判投票时,陪审员也不得相互交谈。由此可见,当时的雅典陪审法庭A审判具备一定理性精神 B人员臃肿导致效率低下C司法程序缺乏公平
11、公正 D是城邦的最高权力机关21.在雅典,公职人员尽管是选举产生,但担任所有公职均需具备一定条件,如辩论、年龄、财产资格、群众口碑、是否欠国家的债务等等,当选的公职人员都要接受一次特别的审查,只有审查合格的才能任职。这表明在古代雅典A城邦权利依然掌握在贵族阶层手中 B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C权力机构具有较高的公信力 D公民权利只具有形式上的民主意义22.有学者认为古希腊城邦的根本精神是独立自主、自给自足,它是希腊文明创造性特征的根本来源。但是,这种精神又导致城邦间的倾轧和战争,妨碍了整个希腊民族的统一。该学者意在说明古希腊A狭隘的城邦制阻碍其整体发展 B宽松的政治环境推动文化发展C文明创造性
12、的源泉是城邦精神 D直接民主的弊端阻碍社会进步23.公元前4世纪后期,罗马一高利贷者对一个欠债人的儿子(债务奴隶)滥施暴行,把他打得皮开肉绽。愤怒的群众汇集起来,一起跑进元老院,向元老展示了这个少年被打伤的背脊,促使元老院通过了废除债务奴隶的法案:“除犯有罪行等待交付罚款者外,不得拘留任何人或施以镣铐枷锁;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以人身作为借款之抵押品。”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梭伦主持了这三次法律改革 B民众斗争推动罗马法的发展C罗马帝国立法尊重民众意愿 D罗马元老院掌握最高司法权24.十二铜表法规定:“若(当事人双方)不能和解,则(他们)应在午前到市场或会议场进行诉讼。出庭双方应依次申辩(自己案件)
13、”这反映出当时的司法审判A. 侧重于当事人的申辩 B. 确保审判结果的公正C. 遵循严格的司法程序 D. 摈弃旧有的风俗习惯25.在早期的罗马市民法中,妻子对嫁资没有任何支配权,丈夫可以任意处分婚姻财产。在后来的罗马万民法中,妻子逐渐取得对婚姻财产的部分支配权,丈夫要想处分嫁资首先需要征得妻子的同意。这一变化说明A罗马社会逐步实现了男女的平等 B罗马女性的政治地位不断提升C罗马法降低了对男性权益的保护 D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逐渐落实26.双重多数制是罗马人原创的票决制度。欧盟采用此制度作为决定中等重要事项的程序。此等事项必须取得赞同国家数和赞同国家人口数两个多数才能通过。这种制度A促进了罗马民主
14、制度的巩固 B利于防止 “多数人的暴政 ”C成为近代民主国家政权基础 D标志罗马法的成熟与完备27.“光荣革命”后,针对高级官员的不法行为,英国逐步形成了由下院提出弹劾案、上院审判弹劾案的弹劾制度。1864年起,英国议会废弃这种监督方式,代之以下院发起的对内阁的不信任投票程序,其目的是促使内阁辞职。这种监督机制的转变表明英国A君主立宪制仍未最终确立 B民主运行机制有所完善C政治传统得到了部分恢复 D政府完全听命于下议院28.英国传统的文官制度以“恩赐官职制”为主,1855年和1870年英国政府两次颁布法令进行改革,规定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考选事宜,公开竞争、择优录取,文官不受选举
15、与执政党更迭影响,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盈利性经济活动。这一改革A有利于英国政治运行的稳定 B推动了责任内阁制的形成C削弱并杜绝了英国政府的腐败 D完善了英国的政党制度29.1839年,英国有人说道:当内阁依旧得到国王和下院支持时,即使上院反对,仍不必辞职。后来,又有人说道:若某议案遭到上院否决后重新又在下院通过,那么它理应成为法律。这些言论旨在A限制世袭贵族的政治特权 B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C提高英国议会决策的效率 D阐释内阁集体负责制原则30. 根据英国2011年生效的固定任期议会法,首相特蕾莎梅在获得三分之二下议院议员的支持后,宣布解散下议院,于2017年6月提前举行大选。对这一事件的解读
16、正确的是A. 英国首相既是行政首脑,又是立法机构最高长官B. 现代英国首相在得到国王支持的情况下,有权解散议会C. 英国首相拥有解散议会的权力,体现了典型的三权分立的原则D. 2017年6月大选后,梅姨所在政党取得多数席位她才能继续担任首相第卷(共 40分)二、材料解析题:本题共2小题,31题20分,32题20分,总计40分。31.(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宋初统治者认识到官员的俸禄与其廉洁的关系,实行了一项精简官员编制、合并州县、提高官吏待遇的政策。州县官员编制精简后,每位州县官加俸五千钱,之后又不断增加各种额外的津贴。与其他朝代相比,宋朝给予官员的俸禄待遇是最为优厚的。宋代
17、的这种高薪制,对于官员的廉政有正面的保障作用。宋史材料二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制定反腐败法律的国家1889年,英国颁布了第一部反腐败法,即公共机构腐败行为法1906年通过的防止腐败法将范围扩大到不仅包括公共机构的工作人员,而且包括公共机构本身在英国,政府对议会负责,议会有权对政府进行监督英国的司法机关完全独立于政府司法机关可以通过普通法院的判决对政府及其官员的行为进行监督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是对政府滥用职权的一种有效制约,使腐败行为更容易暴露在阳光下,因而在实际上对腐败行为起到了威慑作用。英国的反腐败机制(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宋初廉政措施的特点和英国反腐败的方式。(12分)(2)根据材料一、
18、二结合所学,指出英国近代监察制度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相比的进步之处,并谈谈你对廉政反腐的认识。(8分)32.(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致仕是官吏辞官归家、告老还乡的总称,史书上称之为“乞骸骨”“乞归”等。汉代,随着封建官僚制度的发展,致仕制度逐步确立。当时官吏致仕的主要原因有年老生病、避祸、退位主动让贤以及不称职或不受重用而被皇帝辞退等。上述因素中,决定官吏能否辞官成功的最重要一点就是皇帝的个人意志。元康四年,张安世上书归侯,天子不许:“愿将军强餐食,近医药,专精神,以辅天年。”于是张安世被迫视事。西汉前期并无明文规定官吏致仕后的待遇如何,直到汉平帝正式发布诏令:“天下吏比二千石以上
19、年老致仕者,参分故禄,以一与之,终其身。”官吏致仕不仅解决了皇帝的麻烦,有利于解除执政阻碍,而且也为更多士人提供了入仕的机会。此外,致仕制度的建立完善,让后世有典范可依据,为以后官僚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摘编自高彦君西汉官吏的致仕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末,党中央开始推行干部选拔制度改革,明确了挑选和任免干部必须采取“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再交由党委集体讨论决定”的办法。1982年党的十二大将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写进了党章。在培训方式上,除建立正规化的党校教育体系外,党中央还注重干部在实践岗位上的锻炼和培养。同时,领导干部终身制也逐步废除,由任期制和集体交接班制取代。198
20、7年十三大在干部人事制度上提出了建立公务员制度的构想,掀起了干部制度改革的高潮。随着改革的推进,一大批中青年干部走上各级行政领导岗位,其中党外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及妇女干部的比例大大增加,他们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摘编自易振龙改革开放初期干部选拔制度改革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致仕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代致仕制度的影响。(10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初期干部选拔制度改革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初期干部选拔制度改革的意义。(10分)历史答案1-10 BDCBB AABAB 11-20 ABDDB BACDA 21-30 CABC
21、D BBAAD1.B 【解析】王位世袭制是王位由一个家族世代承袭的制度,体现了权位的不可转移。材料表明世袭有多种方式,但都是在一家姓中传承,故选B项;材料体现不出最高统治者无力控制局面,排除A项;材料看不出王子是按实力继承王位,并且还有女儿继承,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王子的地位平等的信息,排除D项。2.D 【解析】据上图,可知地方形势由春秋时期的多个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演变为战国时期几个大国为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各诸侯国通过变法确立封建制度,即由“变”而“治”的历史趋势,故选D项;争霸战争发生在春秋时期,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地方管理,并不是土地制度,排除B项;“取代”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
22、3.C 【解析】对父亲的兄、弟有伯、叔等不同的称谓,这是为了从年龄上区分出长幼,体现出中国人别长幼的宗法意识,故答案为C项。伯、叔的不同称谓,不能反映出亲疏远近,排除A项;这种不同称谓不属于辨等级的阶级理论,排除B项;D项不能反映出这种不同称谓的用意所在,排除。4.B 【解析】根据材料“西周时期,中原音乐舞蹈,体现出一定的社会伦理道德”,结合所学可知音乐舞蹈属于周礼范畴,体现西周等级有序的主流文化,故选B项;宗法理念强调血缘关系,“四夷乐舞反映人本来的生活状态与情趣”,与宗法理念无关,排除A项;汉代儒家思想确立正统地位,排除C项;材料中仅说明中原乐舞和四夷乐舞的特点,没说明中原与四夷的民族关系
23、,排除D项。5.B 【解析】据材料“春秋以前百姓通常是指贵族成员春秋战国时期百姓也成为民众的通称”可知“百姓”称谓逐渐下移,体现出宗法制度逐渐崩溃,故选B项;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贵族已经被百姓所取代,排除A项;分封制中,诸侯的地位始终低于周天子,排除C项;宗法制已经消失,但宗法观念影响存续至今,如尊宗敬祖、强调家庭本位,排除D项。6.A 【解析】士人由春秋战国时期的“朝秦暮楚”“楚才晋用”到西汉时期忧国忧民、为国尽忠,这一变化反映了随着国家统一,西汉士人对国家的认同观念增强,故选A项;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朝廷设立五经博士,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排除B项;秦朝已经形成
24、国家大一统局面,排除C项;专制皇权不断加强表现在:汉代中外朝、隋唐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三司制、明废丞相设内阁、清设军机处,排除D项。7.A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县,秦朝统一以后统治区域空前扩大,为巩固统治,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实行郡县制,确立单一制的中央集权模式,故答案为A项;宗法制的瓦解与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无关,排除B项;秦朝统一后并非实行郡国并行制,排除C项;三公九卿制对巩固君主专制有利,与中央集权制没有决定性关系,排除D项。8.B 【解析】根据题干“子议父,臣议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废除谥法是为了加强皇帝权威,B项正确;根据题干“上古无谥法”可知A项
25、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此时秦始皇已经实现了国家统一,C项错误;根据题干“子议父,臣议君”可知不是贯彻忠孝观念,D项错误;9.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套”各具实权的职官意在强调决策行政职能是分离的,A项符合题意;魏晋南北朝中央集权尚未高度强化,B项不符合史实;从材料来看魏晋南北朝宰相也具实权,并非名存实亡,C项不符合题意;魏晋南北朝中央职官体制尚未完善,D项不符合史实;故本题选A。10.B 【解析】根据“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可知,汉元帝、哀帝、平帝时期,宦官、外戚把持国政,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下降,故B正
26、确;汉朝中外朝制度是西汉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宦官、外戚把持国政,无法体现君权与相权的斗争,排除C;封建制度的腐朽是封建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排除D。11. A 【解析】本题考查唐宋谏官职责的转变。谏官的职责是纠察皇帝,但从材料中的“宋代谏官由皇帝亲擢,不准宰相任用,且多兼行御史职权”来看,谏官对皇帝的监督有所削弱,而对政府官员的监督增强,A项正确;从材料信息来看,宋代对官吏的监督增强,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谏官与丞相的政治地位,排除C项;监察权依附皇权,不可能独立,排除D项;12.B 【解析】据材料“科举制的实施解决了九品中正制下豪门士族垄断权力的问题”,可知,科举制打破了豪
27、门士族对权力的垄断,使寒门庶族通过科举也可参与政权,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得以扩大,故选B项;科举制以才学为标准,改变了九品中正制的以门第为标准,排除A项;“消除”一词夸大了科举制的作用,排除C项;科举制只是削弱了豪门贵族对政权的垄断,但并没有形成寒门庶族对政权的垄断,排除D项。13.D 【解析】唐代科举考试中实行投卷、荐举制度,说明存在不通过科举考试而入时而仕的情况,即士族门第依然具有有吸引力,故排除A;投卷、荐举制度的存在说明科举制并不完善,排除B;攀结权贵的不良风气并非始于实行投卷、荐举制度,排除C;参加进士科的考生可以将自己的文学创作择优编成长卷,投献给达官显贵或文坛名人以求得他们赏识,这
28、说明擅长诗文可以辅助科举考试,故选D。14.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体现了京官对大将的轻视,但这是现象不是原因,故A错误;之所以出现此现象是因为宋代重文轻武的政策,故D正确;B项不是主要原因;C项和材料无关。15.B 【解析】据材料“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但仍然长期保留着代表朝廷分驭各地的使命和朝廷派出机构的部分性质”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行省具有地方最高官府和朝廷派出机构的两重性质,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体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主辅相结合的特点,故选B项;行省制是元朝为实现对全国的有效统治而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不仅仅在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实
29、行,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和谐相处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自古以来,由于自然和历史等因素的影响,边疆地区相对中原地区要落后一些,不可能协调发展,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主辅结合,没有体现行省制度因军政大权集中,行政效率提高,排除D项。16.B 【解析】根据材料反映的在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获得“票拟”职权的同时,又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这种做法是通过宦官与内阁的共同参与、互相制约来保证皇权独尊,故答案为B项。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结论片面,排除;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17.A 【解析】据材料“各级考核建立在德绩结合之上德是考核指导原则,绩是考核具体内容”可知,清朝尤其注重对
30、官员的思想倾向的考核,目的在于培养官员对现政权的忠诚感,故选A项;这一做法目的在于维护清朝统治,树立良好清明的社会风气只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途径之一,排除B项;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C选项“保证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清廉高效的官僚队伍能否建立也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D项“建立了”的说法也过于绝对,排除D项。18.C 【解析】据材料“管理汉族的理藩院;对皇帝个人及其的内务府;满洲统治者军机处”可知三大核心机构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体现了清朝统治机构务实高效,故选C项;据所学清朝专制集权达到了顶峰,排除A项;据所学中国古代传统治理模式主要是集权统治,清朝这一模式没有发生根本性变革,
31、排除B项;材料中三大核心机构的主要内容中不包含民族分治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19.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材料主要内容为克里斯提尼改革,其削弱了氏族贵族势力,使更多人得到公民权,扩大了民主范围,雅典国家由此最终形成,故选择D选项;进行村社机构的登记扩大了民主范围,扩大了民主的权利,故排除A选项;雅典的权力运行是通过公民大会,公民直接参与,扩大民主范围会使公民大会的举行更加繁琐,不利于完善权力运行机制,故排除B选项;克里斯提尼改革削弱了贵族的权力但并没有保护到平民阶层的利益,故排除C选项。20.A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在陪审法庭审判案件的整个过程中,临时抽签、法庭不介入、不得相互交谈
32、等做法均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审判摆脱感性因素、走向公平公正,具备一定理性精神,故选A项;据材料“案件一般当天就会进行判决”可知效率并不低下,排除B项;在陪审法庭审判案件的过程中,尽可能的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体现司法程序公平公正,排除C项;雅典城邦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公民大会,陪审法庭是最高司法机关,排除D项。21.C 【解析】雅典根据材料“公职人员尽管是选举产生,但担任所有公职均需具备一定条件,只有审查合格的才能任职”,说明公职人员组成的权力机构具有较高的公信力,故选C项;材料没有指出公职人员是否是贵族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是对公职人员任职资格的要求,没有限制对公民个人自由,排除B项;雅典公民权利具有
33、真正的民主意义,排除D项。22.A 【解析】据材料学者认为希腊城邦独立自主的精神,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会妨碍希腊民族的统一与融合,说明保守狭隘的城邦制不利于其统一发展,故选A项;材料关注的是希腊精神对民族发展的影响,而非政治对文化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是在认可城邦精神对文明创造性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城邦精神的弊端,重点在于强调后者,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希腊民主意识和自由观念,而非民主政治中直接民主的方式,排除D项。23.B 【解析】民众斗争推动罗马法,与材料中“愤怒的群众汇集起来促使元老院通过了废除债务奴隶的法案”相符,故选B项;梭伦主持雅典城邦的改革,与材料中“罗马”不符,排除A项;“公元前4
34、世纪后期”是罗马共和国时期,排除C项;“通过了废除债务奴隶的法案”,是立法权而非司法权,排除D项。24.C 【解析】根据材料,十二铜表法对解决争端的程序作出明确详细的规定,以保障争端的解决能够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和程序进行,反映出当时的司法审判遵循严格的司法程序。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B项是最终目的,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25.D 【解析】据材料“妻子逐渐取得丈夫要想处分嫁资首先需要征得妻子的同意”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社会的进步,罗马法提升了对女性财产权益的保护,给予夫妻双方趋于平等的财产支配权,这符合罗马法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故选D项;古罗马是奴隶社会,不
35、可能真正实现男女平等,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妇女对家庭婚姻财产有部分支配权,不涉及政治权利,无法说明政治地位提升,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对女性财产权的保护和提升,并没有降低男性权益,排除C项。26.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人创立的“双重多数制”是在古希腊成年男性公民的多数票决制的基础上增加了“赞同国家多数”而形成的,相较于单一多数制,“赞同国家人口数”的多数有利于防止“多数人的暴政”,故选B项;古罗马政治制度经历了从共和制到帝制的转变,民主制度并非巩固,排除A项;近代民主国家是资产阶级政权,其基础是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C项;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的成熟与完备,排除D
36、项。27.B 【解析】英国由对高级官员的弹劾转变为议会对内阁的监督,说明实现了立法权对行政权的监督机制,体现了二者之间的分权制衡,故选B项;君主立宪制确立于权利法案的颁布,排除A项;由于内阁拥有行政权是在君主立宪制确立之后,所以议会对内阁的监督不是政治传统而是创新,排除C项;政府(内阁)与议会之间是相互制衡的关系,而不是完全听命于议会,排除D项。28.A 【解析】由材料“规定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考选事宜,公开竞争、择优录取,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迭影响,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盈利性经济活动”可知经改革的英国文官独立于党派之外,不参与政治活动和盈利益性经济活动,推动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37、有利于英国政治运行的稳定,故选A项;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于1721年,排除B项;英国文官制度不能杜绝英国政府的腐败,排除C项;英国文官独立于党派之外,并非党派制度,排除D项。29.A 【解析】据材料1839年,英国有人说道:当内阁依旧得到国王和下院支持时,即使上院反对,仍不必辞职。后来,又有人说道:若某议案遭到上院否决后重新又在下院通过,那么它理应成为法律。这些言论旨在限制世袭贵族的政治特权,故选A项;垄断组织在19世界末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排除B项;材料中讨论上院与下院出现分歧时的解决办法,不能体现对决策效率的影响,排除C项;内阁对议会负责,上下两院都属于议会组成部分,排除D项。30. D【解
38、析】英国实行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英国首相只掌握行政权,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现代英国首相在得到国王支持的情况下,有权解散议会”,排除B;“英国首相拥有解散议会的权力”,体现了行政权、立法权的关系,无法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C错误;根据英国君主立宪制,首相由议会选举中多数党的领袖担任,故D正确。31.(20分)(1)特点:减员增俸;增加额外津贴;高薪养廉;经济手段与行政手段相结合;(6分)方式:立法反腐;制度反腐;舆论反腐。(6分)(2)进步:中国古代的监察体制是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体现皇帝的意志,以加强皇权为目的(人治);而英国的监察体制则是在近代资本主义政体下,较充分地体现民意,以
39、法律来规范监察过程和结果(法治)。(4分)认识:反腐要加强立法建设;反腐要加强体制建设;反腐要注重舆论监督。(4分)【解析】(1)据材料一“实行了一项精简官员编制、合并州县、提高官吏待遇的政策”、据材料二“第一个制定反腐败法律的国家”、“在英国,政府对议会负责,议会有权对政府进行监督 英国的司法机关完全独立于政府 司法机关可以通过普通法院的判决对政府及其官员的行为进行监督 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是对政府滥用职权的一种有效制约”,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宋初廉政措施的特点和英国反腐败的方式。(2) 据材料二“政府对议会负责,议会有权对政府进行监督”、“司法机关完全独立于政府”结合所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40、度、资本主义政体相关知识即可指出英国近代监察制度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相比的进步之处:中国古代的监察体制是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体现皇帝的意志,以加强皇权为目的;而英国的监察体制则是在近代资本主义政体下,较充分地体现民意,以法律来规范监察过程和结果。在结合所学知识即可说明对廉政反腐的认识,言之有理即可。32.(20分)(1)特点:致仕原因多样;官员致仕的主动性与被动性并存;体现一定的随意性(或取决于皇帝的个人意志);致仕制度不断完善;致仕后官员待遇较优厚。(6分)影响:巩固了封建统治;有利于官僚队伍的更新;提高官吏的行政效率;为后世致仕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4分)(2)特点:选拔方式强调民主
41、;选拔标准符合时代要求;培养方式注重理论和实践结合;干部来源多样;改革逐渐制度化、规范化。(6分)意义:提升了干部素质和能力;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为现代公务员制度提供借鉴。(4分)【解析】(1)据材料“当时官吏致仕的主要原因有或不受重用而被皇帝辞退等”得出致仕原因多样;主动性与被动性并存;据材料“决定官吏能否辞官成功的最重要一点就是皇帝的个人意志”得出体现一定的随意性(或取决于皇帝的个人意志);据材料“西汉前期并无明文规定官吏致仕后的待遇如何,直到汉平帝正式发布诏令”得出不断完善;据材料“天下吏比二千石以上年老致仕者,终其身”得出致仕后官员待遇较优厚。据材料“不仅解
42、决了皇帝的麻烦,有利于解除执政阻碍”结合所学得出巩固了封建统治;据材料“也为更多士人提供了入仕的机会”得出有利于官僚队伍的更新;据材料“退位主动让贤以及不称职”结合所学得出提高官吏的行政效率;据材料“让后世有典范可依据,为以后官僚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得出为后世致仕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据材料“广泛听取群众意见”“集体讨论决定”可知选拔方式强调民主;据材料“将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写进了党章”,跟随时代变化,对干部提出新的要求,可得选拔标准符合时代要求;据材料“除建立正规化的党校教育体系外,党中央还注重干部在实践岗位上的锻炼和培养”,将党校教育和岗位实践相结合,可得出培养方式注重理论和实践结合;据材料“其中党外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及妇女干部的比例大大增加”,增加了不同类型的干部,可得干部来源多样;据材料“由任期制和集体交接班制取代”“提出了建立公务员制度的构想”等,干部选拔改革逐渐建立起规范的制度,可得改革逐渐制度化、规范化。可根据改革开放初期干部选拔制度改革的特点回答其意义,对干部选拔的知识化和专业化的等要求提升了干部素质和能力;据材料“他们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可得出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干部选拔强调民主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建立公务员制度的构想”为现代公务员制度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