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导入中国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无论是诗经先秦文学、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还是明清小说都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精华,是我们引以为傲的资本。词的代表人物婉约派:柳永、晏殊、欧阳修、晏几道、秦观、李煜、李清照等;豪放派:范仲淹、苏轼、辛弃疾、岳飞等李清照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代表作,在词坛也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请大家仔细阅读该词,细细品味词人所要表达的感情,我们将请几位同学朗读。二、认真审读,整体感知1、请几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诵。2、听名家的示范朗诵。3、全班同学有感情地齐读。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
2、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三、感受形象,体味意境通过刚才的朗诵,你感受到了一个怎么样的李清照?茫然无措孤独凄凉空虚苦闷孤苦无依孤寂落寞寂苦无告悲凉愁苦凄苦哀愁 李清照的声声慢抒发自己孤寂落寞、凄苦哀愁的心绪,营造了一种化不开,驱不散的愁绪。全词的关键字是?四、立足主旨,鉴赏技巧全词的关键字是?愁作者是如何来表达心中的愁苦的呢?主要从三个角度来探讨:1、抓住直接抒情的句子来品读(直抒胸臆)2、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品读(知人论世)3、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借景抒情)1、抓住直接抒情的句子来品读 找出直接
3、抒情的句子 分析 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以寻寻觅觅起(侧重动作)内心空虚、六神无主的恍惚寻的结果冷冷清清(明指环境暗指心情)离群索居,寂寞凄凉的冷清凄凄惨惨戚戚(心理描写)则更增加了悲伤愁情无限凄苦由此引发由外而内层层深入感情基调哀婉凄凉直接抒情的除了14个叠字还有一句应该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包括得尽呢,正如她的词作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那这愁都包含了什么愁呢!2、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品读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著名婉约派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其词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其作品散失
4、很多,今有词集漱玉词传世。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创作背景。靖康之乱时,李清照随家南下,深爱她的丈夫因病去世,从此阴阳相隔,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李清照避难奔走,孤苦无依,无奈只得嫁人,然遇人不淑,旋即离异。晚年孑然一身,寄人篱下,孤寂而死此愁是什么愁呢?明确:此愁不是闺怨闲愁,那这种深重的哀愁必将不能脱离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氛围,
5、它是在金兵入侵、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朝政腐败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这就使这首词的感情色彩有了一个时代依托,有了一定的现实性和社会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声声慢这首满含凄苦情的词,堪称千古绝唱。2、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品读 国愁家愁情愁 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 寂苦无告,凝集心头,化不开,驱不散,她和着血泪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我们又是怎样感受到词人化不开,驱不散的愁的?3、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当作者带着满眼的忧愁来观察周围的事物时,“物皆着我色”。请问作者在词中选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呢?词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意象来抒写自己的“愁”呢?你还知道
6、哪些有相关意象的诗句?酒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酒,一种浓郁情义和相思的幽愁。酒,一种溢满凄凉哀伤的落寞。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晚年凄凉惨淡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晏殊浣溪沙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结论:过雁象征离愁 雁,一种离情别恨的希望。雁,一种怀古伤情的寄托。1、雁声凄惨2、传递信息的使者(亡夫之痛)3、北雁南飞,词人也是从北方流落南方(国破
7、家亡之苦)黄花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雁,一种离情别恨的希望。雁,一种怀古伤情的寄托。结论: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花盛:乐景哀情 反衬花衰:以花喻人 正衬凄苦忧愁梧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温庭筠更漏子 梧桐,一种凄凉悲伤的象征 梧桐,一种悲怆凄婉的寄寓结论:梧桐是悲凉、孤寂、凄苦的象征词人靠哪些“景物”来抒“情”?(意象)(愁)“淡酒”借酒浇愁 “晚风”凄凉愁情 “过雁”离愁 “黄花”年华易逝,憔悴的容颜 “梧桐”牵愁惹恨 “细雨”哀伤
8、,愁丝这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象,把词人的愁形象化了,生动化了,具体化了,无一字写愁,却处处惹愁。李清照此词的不同之处是:不言愁而愁生,不言情而情切我们一般说到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词除结句一语道破外,都没有直接说愁,而是从刻画冷清萧索的环境来烘托凄惨悲切的心境。(借景抒情)五、品味语言,把握风格 本词语言运用上的特色之处?1、叠字的连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词的开头仅此三句,只用了由“寻、觅、冷、清、凄、惨、戚”七字构成的叠字句,内容丰富而有致,分别从动作到环境,再从环境到心情,经过这层层的烘托,无奈、冷清和愁惨的氛围已笼罩全篇,
9、为全词奠定了一种哀婉凄凉的基调,使读者不禁为之屏息凝神。联系所学诗文,说说叠字有何修辞作用?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 高音乐美增强感情 2、入声的韵脚本词的语言特色之二是仄声韵脚的使用。这首词每句末字“觅、凄、戚、息、急、识、积、摘、黑、滴、得”均为入声字,押的是仄声韵。其妙处有二:一是使原来曲调由舒缓平直变为连续急促陡落的坡度;二是曲调变急变促后适宜于表现哀惋凄厉之情调。仄声韵适合了词人表达压抑悲凉心情的需要,与本词的悲怆的基调形成了完美的匹配。3、用词的口语化 口语词的大量使用是本词语言上的第三个特点。口语入词虽非肇始于李易安这首声
10、声慢,但在文人词中口语词如此高密度地使用,并形成通贯全词的口语化特色,声声慢无疑是夺了头标的。这种口语化的特色其实在开篇一连串叠字的使用时就已定了基调。叠字本身就是大众口语中常用的用词方式,极富口语化的语体色彩。通篇词作,将这种口语化的用词用语特色贯彻到底。先看用词,后面的各词句中几乎都有口语词做点缀,如“时候”“将息”“怎”“晚来”“点点滴滴”“次第”“了得”,都是口语词。再看用语,词句中因这些口语词的点缀自然地都带上了口语体风格,如“乍暖还寒时候”“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怎一个愁字了得”等。4、反诘句的使用 多个反诘句的使用是本词作语言上的第四个显著特点。为适合作品口
11、语化的需要,词人有意地穿插使用了四个无疑而问的反诘句:“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种边讲边问的叙述方式,其作用有三重。(加强语气)一是直舒胸臆之需要,反诘句加重了对所表达意思的强调力度。二是强化感染力之需要。反诘句的使用无异于词人伸出的一双手,一下子把读者拉了进来,使读者直接变成了词人倾诉的对象与情感的共同体验者,从而产生更为强烈的情感共鸣。三是借四个反诘句的推力,把愁苦凄凉的情感渐次推向高潮,形成一浪高过一浪的情感冲击波,产生了直逼人心的审美力度。5、炼字的艺术炼字功夫之深也是词作语言的一个特色。古
12、人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之语,说的就是“炼字”。李清照为提高词作的表现力,在“炼字”上花费了巨大的心力,简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梧桐”两句借用了温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之词意,同样的意思,但李词写雨只用“细”与“点点滴滴”,却写尽了“离情、愁绪”,真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仅此一点即见李词比温词在用词与表现上更见功力,笔更直而情更切。最后“怎一个愁字了得”一句,更是蹊径独辟之笔,“了得”二字更为神奇。自古文人骚客,言愁或有千斛万斛,或是如江如海,总之离不开一个“多”字。李词却是别出心裁地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乱而复杂,仅用一个
13、“愁”字如何包括得尽。其奇妙处在于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只用一个口语化的“了得”点化便戛然而止。表面上假造了一个“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早已把无限的心绪倾泻无遗,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四两拨千斤”,是李清照“炼字”达到的传神效果。声声慢的语言特色集中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1、叠字的连用2、入声的韵脚3、用词的口语化4、反诘句的使用5、炼字的艺术总结全词声声慢词,就是李清照身经国破、家亡、夫死、遇人不淑等不幸遭遇,以及颠沛流离、孤苦无告的反映。全词透过残秋景象层层的描述,以表现作者离乱的苦楚,和忧患余生的悲哀。通篇纯用白描,层层铺写,满纸呜咽。词评家评为千古创格、绝世奇文,堪称抒情写意的佳作。这是李清照南渡之后的作品,她的作品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南渡前内容:闺怨离愁词风:清丽柔媚南渡后内容:怀旧悼亡词风:凄婉哀怨作业:背诵本词,理解意象,并从其他的古诗词中摘录采用此意象的词句或诗句。搜集李清照其它的描写愁的词,试比较其与声声慢的不同之处。分析对比柳永的雨霖铃以及其他婉约派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