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作业27自主赏析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A)A以至于剑拔十寻者 B少纵则逝矣C敛不凭其棺 D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解析:B项,“少”通“稍”;C项,“敛”通“殓”;D项,“从”通“纵”。2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C)A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B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C吾将以为袜D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解析:C项,以为:古义是:把当作,今义是认为。3与例句中“诸”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例句: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A投诸渤海之尾B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C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D诸郡县苦秦吏者解析:A项
2、与例句相同,均为兼词,相当于“之于”。B、C两项相同,均为兼词,相当于“之乎”;D项,形容词,众多,各个。4下列各句加点字中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C)A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 B与可无以答C与可没于陈州 D少纵则逝矣解析:C项,“没”通“殁”。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C)A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B予不能然也平居自视了然C竹之始生与可之教予如此D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解析:C项均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A项,介词,“从”/代词,“自己”;B项,代词,“这样”/形容词词尾,“的样子”;D项,动词,“当作”/动词,“画”。6下列加点词
3、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B)A一寸之萌耳 B乃见其所欲画者C内外不一 D余因而实之解析:A项,动词作名词,幼芽;C项,数词作动词,统一,一致;D项,名词作动词,证实。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完成题目。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A袜材当萃于子矣萃:聚集。B书尾复写一诗,其略曰 略:简略,与“详”相对。C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 妄:荒谬。D苏子辩矣 辩:能说会道。解析:B项,略:大概,大致。8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D)A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吾与点也B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C与可无以
4、答,则曰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D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倚柱,怒发上冲冠解析:D项,打开/头发。A项都是“同意”的意思;B项都是“踩”的意思;C项都是“没有用来的办法”的意思。9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体现艺术创作思想的一组是(A)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ABC D解析:是“胸有成竹”;是“心手相应”。10下列对
5、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本文先总结文与可的绘画理论,陈述自己的体会和主张;再借子由的话进一步赞赏文与可的绘画技巧,指出意与道的密切联系;然后介绍文与可画竹逸事和平易而不从俗的品德,回忆和他交往的趣事;最后说明写作此文的缘由。B本文通过记述文与可将求画者的缣素视为袜材,关于“万尺竹”的辩论,以诗画互赠引起的笑谈等逸事表现了文与可豁达、爽朗、风趣的个性,以及与作者亲厚无间的情谊。C“画竹”是本文的线索,本文记述文与可画竹的情形,以充满感情的笔触回忆两人的交往,以及文与可死后自己的悲痛,又从文与可的创作经验中总结出艺术创作的规律,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D作者与子由都向文与
6、可学画竹,但子由得到了他的意,作者意与法兼得。解析:D项,子由没有跟文与可学画竹,原文中有“子由未尝画也”为依据。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译文:既然心里明白应该这样做,却不能做到,认识和行动不统一,理解道理和实际操作不能一致,这都是学习不够的过错。(2)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译文:所以,常常是对事情心里意识到而不能熟练地去做,平时自以为很清楚,但事到临头却忽然不明白了,(这种现象)难道只有画竹才是如此吗?(3)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译文:而我也
7、记载一下过去和与可开玩笑的话,可以看出我和与可之间亲密、深厚的情谊。(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
8、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轼闻琦语,曰:“公可谓爱人以德矣。”会洵卒,赙以金帛,辞之,求赠一官,于是赠光禄丞。徙知徐州。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
9、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七,有删改)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A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B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C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D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解析:原文标点为: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10、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1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冠”指冠礼,亦称结发,加冠,是男子达20岁时举行的成年礼。行此礼后,表示男子已经成人,可以结婚成家了。B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文,是战国早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与周易老子合称“三玄”。C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D小人,古语亦有多种含义,如指地位低的人(后用自己的谦称)。文中的意思指人格卑下的人。解析:文中的意思是指地位低的人(自己的谦称)。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A属文日数千言 属
11、:写作。B闻者始哗不厌 厌:满意。C适足以累之也 累:拖累。D赙以金帛,辞之 辞:告辞。解析:辞:拒绝。1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C)A在苏轼未成年以前,家人以历史的经验教训和忠臣的人物传记来教育他,使他既聪明好学,又有做诤臣之志。B苏轼成年之后,博通经史,勤奋读书,既喜欢贾谊等人的政治见解,又喜欢庄子的道家学说。C苏轼在苏洵死后,到韩琦那里为自己求来一个额外的官职,以此光宗耀祖,以表孝心。D苏轼不仅精通文史,才华出众,而且精通吏治,恪尽职守,是一个能为老百姓干实事的父母官。解析:苏轼既不是向韩琦要官,也不是为自己要官。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轼之才,
12、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译文:苏轼确实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今后自然会被朝廷重用。(2)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译文:苏轼住在那上面,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分别守在各个地方,终于保全了城池。又调来征夫加固城墙,做了木制的堤岸,以便预防洪水第二次到来。参考译文: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苏轼)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各地游历求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有关古今成败的事,(苏轼)就能马上说出它们的要点。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发出长长的叹息,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会应允吗?”程氏说:“你都能做范滂,我反而不能做范滂的母亲了吗?
13、”等到成年的时候,(苏轼)对经典和史籍都很精通了,常常一日写几千字的文章,特别喜欢贾谊、陆贽的文章。后来读了庄子,感叹不已:“过去我有些想法,没能表达出来,而今读罢此书,真是句句是我的心里话呀!”嘉祐二年,参加礼部考试。当时割裂文辞、追求怪异的不良文风占据上风,主考官欧阳修正想扭转文风,看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惊喜万分,后来(苏轼)拿着信件来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当回避这个人,给他出人头地的体会。”听到此话的人起初喧哗不服,过了很久才信服。英宗治平二年,(苏轼)进入登闻鼓院任判官。英宗在藩王官邸就听说过苏轼之名,所以就想根据唐朝的先例,召苏轼入翰林院,担任知制诰一职。宰相韩琦说:“苏
14、轼确实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今后自然会被朝廷重用。现在关键是要好好培养他,使天下的士人没有不尊敬爱慕拜伏于他的,(等到天下人)都希望朝廷重用他时,那时再重用他,人们就不会再有异议。如果现在骤然使他身居要职,那么天下人未必认为这样恰当,那样反而拖累了他。”苏轼后来听说韩琦的话,(对韩琦非常感激)说:“韩公可以说是一个以德爱人的人!”适逢苏洵去世,(英宗)诏赐金银丝帛,苏轼婉言谢绝,只求赐官。英宗于是赐(苏洵)光禄寺丞。(苏轼)到徐州赴任。有洪水决堤要淹没曹村,有钱人争着要出逃避水。苏轼说:“如果有钱人都出了城,民心就会动摇,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只要我在,水就绝不会冲了城。”将有钱人赶回城中。苏轼到武
15、卫营,将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为我尽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逃走,我们这些小人一定效命于您。”于是(苏轼)率领众人拿着畚锸出城,在东南方向筑起长堤,从戏马台起,一直到城门口。雨日夜不停地下,没有被淹没的只有三版。苏轼住在那上面,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分别守在各个地方,终于保全了城池。又调来征夫加固城墙,做了木制的堤岸,以便预防洪水第二次到来。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三、语言表达17下面是一位领导去医院看望生病下属小李的一段对话,其中有五处不当之处,请指出来并加以修改,使之表达准确、得体。领导:你尽管用心养病,家里有什么困难,我一定鼎力相助。李:谢谢。你惦记着我,我就很感激了,还带来些东西,我只好笑纳了。领导:没关系,你的客气的不要!答:“用心”不符合语言环境,应改为“安心”;“鼎力”使用对象不当,应改为“大力”;“你惦记着”误用对象,应改为“您来看”;“笑纳”使用色彩不当,应改为“愧领”;“你的客气的不要”有日本鬼子说中国话的口味,可改为“你就不要客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