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辅导复习课件:6.1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岳麓版必修1).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70278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43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辅导复习课件:6.1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岳麓版必修1).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辅导复习课件:6.1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岳麓版必修1).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辅导复习课件:6.1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岳麓版必修1).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辅导复习课件:6.1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岳麓版必修1).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辅导复习课件:6.1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岳麓版必修1).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辅导复习课件:6.1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岳麓版必修1).ppt_第6页
第6页 / 共51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辅导复习课件:6.1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岳麓版必修1).ppt_第7页
第7页 / 共51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辅导复习课件:6.1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岳麓版必修1).ppt_第8页
第8页 / 共51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辅导复习课件:6.1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岳麓版必修1).ppt_第9页
第9页 / 共51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辅导复习课件:6.1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岳麓版必修1).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51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辅导复习课件:6.1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岳麓版必修1).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51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辅导复习课件:6.1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岳麓版必修1).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51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辅导复习课件:6.1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岳麓版必修1).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51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辅导复习课件:6.1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岳麓版必修1).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51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辅导复习课件:6.1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岳麓版必修1).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51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辅导复习课件:6.1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岳麓版必修1).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51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辅导复习课件:6.1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岳麓版必修1).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51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辅导复习课件:6.1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岳麓版必修1).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51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辅导复习课件:6.1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岳麓版必修1).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51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辅导复习课件:6.1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岳麓版必修1).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51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辅导复习课件:6.1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岳麓版必修1).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51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辅导复习课件:6.1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岳麓版必修1).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51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辅导复习课件:6.1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岳麓版必修1).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51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辅导复习课件:6.1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岳麓版必修1).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51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辅导复习课件:6.1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岳麓版必修1).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51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辅导复习课件:6.1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岳麓版必修1).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51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辅导复习课件:6.1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岳麓版必修1).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51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辅导复习课件:6.1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岳麓版必修1).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51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辅导复习课件:6.1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岳麓版必修1).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51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辅导复习课件:6.1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岳麓版必修1).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51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辅导复习课件:6.1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岳麓版必修1).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51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辅导复习课件:6.1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岳麓版必修1).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51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辅导复习课件:6.1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岳麓版必修1).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51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辅导复习课件:6.1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岳麓版必修1).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51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辅导复习课件:6.1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岳麓版必修1).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51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辅导复习课件:6.1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岳麓版必修1).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51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辅导复习课件:6.1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岳麓版必修1).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51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辅导复习课件:6.1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岳麓版必修1).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51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辅导复习课件:6.1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岳麓版必修1).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51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辅导复习课件:6.1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岳麓版必修1).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51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辅导复习课件:6.1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岳麓版必修1).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51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辅导复习课件:6.1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岳麓版必修1).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51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辅导复习课件:6.1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岳麓版必修1).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51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辅导复习课件:6.1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岳麓版必修1).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51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辅导复习课件:6.1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岳麓版必修1).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51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辅导复习课件:6.1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岳麓版必修1).ppt_第46页
第46页 / 共51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辅导复习课件:6.1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岳麓版必修1).ppt_第47页
第47页 / 共51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辅导复习课件:6.1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岳麓版必修1).ppt_第48页
第48页 / 共51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辅导复习课件:6.1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岳麓版必修1).ppt_第49页
第49页 / 共51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辅导复习课件:6.1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岳麓版必修1).ppt_第50页
第50页 / 共51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辅导复习课件:6.1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岳麓版必修1).ppt_第51页
第51页 / 共51页
亲,该文档总共5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六单元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第1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针对训练1:(2009年广东单科)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边区各少数民族,在居住集中地区得划定民族区,组织民族自治政权,在不与省宪抵触的原则下,得订立自治法规。”由此可知()A陕甘宁边区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民族自治区 B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已经有了民族自治的设想 C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是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D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根据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实行的【解析】B。陕甘宁边区是1937年建立的,故A、C错。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律依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及1984年的

2、民族区域自治法,故D错。从材料可以得知,早在陕甘宁边区时期,在共产党领导下的部分地区就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说明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已经有了民族自治的设想。故选B。备选题(2011年江苏百校样本分析)“比较”是历史学习、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穿越时空,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历史上三大宪法或宪法性文件的巨大差异。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宪法或宪 法性文件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历史地位 或评价共同纲领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1954年宪法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全面展开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82年宪法改革开放,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规定了我国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确定了四项基本原

3、则和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A.解放战争胜利发展 正式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B新中国成立后 规定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C解放战争胜利发展 正式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D三大战役胜利 规定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 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解析】A。本题用排除法。共同纲领颁布于1949年9月,新中国还未成立,故B错。规定新民主主义国家性质的是共同纲领,故D错。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在2011年才宣告形成。2011年3月10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吴邦国委员长在常委会工作报告中郑重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针对训练2

4、:(2011年常德质检)2010年的“两会”期间,选举法的修改受到热议。1995年,农民从拥有“1/8投票权”发展到拥有“1/4投票权”,如今则将进入与城市居民“同票同权”的新时代。新时期,表明中国农村基层民主获得突破性发展的是()A198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颁布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实施【解析】B。“新时期”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颁布于1949年,故C错。198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管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法律,与题目无关,故D错。根据改革开放的实际需要,1982年

5、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行了修订,其主要任务不是发展农村基层民主,故A不准确。1998年11月4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标志着农村基层民主的突破性发展,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故选B。备选题(2011年滨州二模)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国人大农村代表所代表的人口与城镇代表所代表的人口的比例变化,不能说明的是()A.农村与城镇代表比例趋向平衡 B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速度加快 C城市和农村人口数量趋于接近 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逐步的普及 1953年1979年1995年2009年农村代表所代表的人口与城镇代

6、表所代表的人口的比例81814111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13.26%18.96%29.04%46.6%【解析】D。从图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出A、B、C项的信息,但图表数据无法说明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是否普及,故选D。针对训练3:(2011年江苏南京师大附中高三月考)观察图片,下列按图片顺序对应的信息,不准确的一组是()A颁布于1912年、1949年、1954年 B由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新政协、全国人大制定 C体现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新中国临时宪法、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性质 D标志着近代民主革命高潮、社会主义革命胜利、过渡时期政治建设成就 【解析】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颁布于1949年,三大改造

7、尚未完成,中国依然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故选D。备选题(2011年聊城高三期中考)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毛泽东说:“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材料中的“里程碑”表现在()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新的国家领导人的选举 C共产党核心地位的确定 D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定【解析】D。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国第一步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在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上起到了里程碑式的作用。故选D。社会主义制度直到1956年才基本建立,故A错。B、C项在1949年9月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就已完成,故排除。针

8、对训练4:(2011年赣州十一县高三期中联考)阅读下列图文材料:材料一 伯利克里虽然出身贵族,但也是一个热心诚挚的民主主义者。他将权力转移到由全体男性公民组成的公民大会手中。公民大会是处理雅典事务的最高权力机构,它一年召开40次例会,如果需要的话,还召开临时会议;它不仅解决一般政策问题,而且为政府在外交、军事和财政等一切领域的活动作出详细决定。伯利克里还规定大部分公职实行薪给制,使贫民有可能担任公职。另外,他还建立许多由陪审团作最后决定的民众法庭,陪审法官由抽签产生,所有公民都可担任。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近代英国和美国政体结构示意图: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国家机构组织系统示意图

9、: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制度的表现。(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英美两国政体中国家元首的地位、政府首脑与议会的关系两方面有何区别。(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组织原则是什么?你认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欧美代议制有什么本质区别?(4)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认识。参考答案:(1)表现:由全体男性公民组成的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贫民也可担任公职;民众法庭是最高司法机关,所有公民都可担任陪审法官。(2)英国国王是国家元首,统而不治,只是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首相是政府首脑,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美国总统不仅

10、是国家元首而且具有最高行政权,不对国会负责,但受国会制约。(3)原则:民主集中制。区别:经济基础和行使权力的主体不同。人大制度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由全国人民行使权力;欧美代议制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由资产阶级行使权力,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4)世界文明具有多元性,共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从本国的国情出发,选择合适的政体,不能照搬别国模式。(结合材料,言之成理即可)备选题(2011年北京朝阳区高三统考)民主进程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外

11、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James Madison (1)结合所学,在1787年宪法中是如何体现“对政府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的。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建立民主政治进行了不懈的努力。(2)以下图片是历史的见证。参照示例,在图2和图3中任选一幅,配写解说词。示例:图1: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根据“三三制”原则,组建抗日民主政府,团结了社会各阶层,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 (3)在完成“独立”任务后,新中国建立了哪些新型的政治制度来保障人们当家作主的

12、民主权利?1953年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了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额比例上,直辖市和工业大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人,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人大代表实际实行等额选举。“文革”期间,全国人大停止会议8年之久 1979年,修订后的选举法规定,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2010年春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修改为11。(4)依据材料,说出人大代表选举办法的变化。纵观人大代表选举方式的演变,简述新中国民主进程呈现出了怎样的演变轨迹。参考答案:(1)确立联邦制原则,建立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即中央政府),保留各州一定自主权;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

13、政、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约;民主原则,总统和国会议员都由民选产生。(2)图2:抗战胜利后,毛泽东等代表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政府和平谈判,签订了有利于和平、民主、团结的双十协定,确立了和平建国方针。图3:解放战争胜利之际,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讨论筹建新中国的问题,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民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4)变化:由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变为无记名投票;代表由等额选举变为差额选举;代表名额比例由偏向大城市转变为城乡平等。轨迹:形式日趋完善;以法制推进民主政治建设进程。(言之有理即可)1.(2011年浙江文综)

14、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说:“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从中可以获悉()A费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B会议召开匆忙,代表们还来不及换上正装 C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 D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解析】D。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改“北平”为“北京”的决议,费孝通回忆的事发生在北平时期,早于1949年9月,而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于1954年,故A错。从材料可以推断“北

15、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应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此次会议从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后就开始筹备,有6个月的准备时间,故B错。从材料来看,参加此次会议的代表身份很多,代表了社会各阶层,具有很强的广泛性,普通工人只是其中一部分,故C错,选D。2.(2011年江苏单科)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我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平等性 广泛性 继

16、承性 深刻性 A B C D 【解析】C。材料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的平等性、广泛性和深刻性。材料无法体现继承性,排除,故选C。3.(2010年江苏单科)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解析】B。A项和D项内容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于1954年,故排除。C项内容确定于1956年,故排除。从材料的数据来

17、看,民主党派和无党派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充分参与政权,故选B。4.(2011年天津河东区一模)1954 年12 月,第二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指出人民政协的性质是“团结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由此可以看出1954年以后()A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B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 C全国政协不再具有立法的职能 D政协是全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解析】C。从1949年9月至1954年9月,全国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后,全国政协的主要职能是为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人士参

18、政议政提供舞台,立法职能被全国人大取代。故选C。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于1949年9月,故A错;政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而非联合执政,故B错;全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故D错。5.(2011年佛山二模)1979年,(中国)选举法修订,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1,这一比例在2010年春修改为11。这表明()A我国的民主进程开始于1979年 B代表名额由偏向城市转变为城乡平等 C农村取得了与城市平等的发展权利 D代表名额由偏向农村转变为城乡平等【解析】B。解题关键在于1979年和2010年的城乡比例的变化。正确选项是B。A、C、D三

19、项说法错误。解题技巧:B、D两项是对立观点,一般是二者选其一。6.有一部文献“是总结了中国人民在近一百多年来特别是最近二十多年来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的经验,而制定出来的一部人民革命建国纲领”。这部文献最有可能是()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1954年宪法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新民主主义论【解析】A。从材料中的时间和“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人民革命建国纲领”来看,这部文献是在解放战争胜利以后完成的,主旨是确定新中国的政治架构。A项最符合这部文献的特征。1954年宪法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奠定法制基础,而不是建国;论人民民主专政发表于1949年6月,

20、结合中国实际,论述了即将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性质,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国家对内、对外政策等,但它不是一部建国纲领;新民主主义论发表于1949年,毛泽东系统阐述了其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与题意不符。故排除B、C、D。7.(2011年湖南十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什么?据我的看法,中国文化的精髓就是“和谐”。自古以来,中国就主张“和谐”。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季羡林说和谐人生 材料二 经济的迅速增长,使英国进入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富裕社会。可由于社会忽视了公平分配的问题,多数人没有分得应得的成果。在整

21、个工业革命时期,有1/3左右的工人家庭始终处于贫困在19世纪上半叶的曼彻斯特,社会下层成员平均寿命只有17岁根据内务部每年公布的犯罪统计,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所发生的刑事犯罪数字为:1805年4605起,1842年达到31309起。工人意识到不公平的分配使得他们受苦,因而滋生出对社会的反叛情绪,并汇合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摘自钱乘旦、刘金源主编寰球透视:现代化的迷途 材料三 中国人民在50年中实现了人权发展的伟大的历史性飞跃。尽管在维护和促进人权的过程中遇到过曲折,但是,一个不容争辩的基本事实是:经过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一个积弱积贫、备受屈辱的旧中国已经变成了一个独立自主、初步繁荣昌盛的新

22、中国,12.5亿中国人民主宰了自己的命运,过上了丰衣足食、文明健康的美好生活,享受着前所未有的民主自由。中国人权发展50年白皮书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诸子百家思想为例说明传统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有哪些合理成分和值得借鉴的地方。(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工业革命后英国出现的社会问题。结合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关史实说明资本主义社会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史实,说明新中国在维护和促进人权过程中的曲折与发展。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认识。参考答案:(1)举例:儒家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助于和谐人际关系;墨家墨子,主

23、张“兼爱”、“非攻”,有助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道家老子,天道自然,有助于人与自然及内心的和谐等。(2)问题:社会财富分配不均;下层公民平均寿命短;犯罪率增加;社会矛盾激化。措施: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实行福利国家政策。(3)曲折:“文化大革命”践踏人权;发展:新中国成立初建立三大民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时期恢复并完善人大、政协制度,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认识:继承与发展;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解题方法指导】最后一问要求回答“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认识”。这类“认识”型设问在高考中时有出现,通常放在一道大题的最后一问,分值一般不超过4分。“认识”型设问看起来似乎非常开放,但其实要遵循很强的法则。首先,这类问题的求答项一般不脱离“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并且主要侧重其中一个方面。其次,一定要紧紧围绕题目主题(即题目的中心问题,如本题的主题即是“和谐社会的构建”,所以一定要从“和谐”入手),并结合材料和前面几问提供的信息。再次,作答的时候一般要对材料进行概括提炼,最后一句对主题进行升华。如果涉及对问题的评价,一般只给出观点即可,不需要具体史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