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67572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6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山东省泰安市宁阳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 北京人使用的劳动工具主要是()A. 打制的石器B. 石器和铁器C. 磨制的石器D. 石器和陶器【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距今70-20万年,使用打制石器,而且会使用保护火,故选A;铁器是在春秋时期出现,与北京人不符合,故排除B;北京人处于旧石器时代,使用的是打制石器,而非磨制石器,故排除C;北京人并不会制作陶器,故排除D 。2. 我们说大汶口原始居民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情况,主要判断依据是A. 墓葬中是否有玉器B. 随葬品中是否有陶器C. 随葬品中是否有磨制石器等生

2、产工具D. 随葬品的多少【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大汶口遗址的墓葬中,有的随葬品如陶器、玉器等多达180多件;有些墓葬只有一两件随葬品,甚至什么随葬品也没有。这种现象说明,随着生产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聚落的成员之间产生了贫富分化,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的说法不正确,排除。3.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主要是因为王位世袭制A. 代表了先进阶级的利益B. 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C. 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和进步的要求D. 是华夏族开始形成的标志【答案】C【解析】【详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公有制逐步被私有制所取代,与经济基础的变革相适应,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

3、代。因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和时代进步的要求。故C项正确;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阶级对立的产物,并不能体现该制度代表了先进阶级的利益。故A项错误;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标志着人类社会从愚昧时代进入文明时代。因此中国古代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是第一个国家的建立,即夏朝的建立,并非王位世袭制。故B项错误;华夏族的形成要追溯至炎黄时期,并非在夏朝形成,且不能简单以一项政治制度的更替作为华夏族形成的标志。故D项错误。4. 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4、A. 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 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 宗法制度开始解体D. 分封制度受到挑战【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分封制下诸侯获得封位都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根据“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可知楚王自立为王的做法是对分封制的破坏,说明当时分封制度受到挑战,故选D;A项说法过于绝对,礼乐制度依然存在,排除;王位世袭制始终存在,并没有消亡,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宗法血缘关系,不能说明宗法关系开始解体,排除C。故选D5. 我国古代有“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天五鼎四簋”的说法,这体现了A. 青铜器适用范围广泛B. 青铜器主要用于食器C. 青铜器的类型和数量成为权力和等级的象征D.

5、青铜工艺水平高超【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以后青铜器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功能也由食器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C符合题意;A、B、D与题干材料没有关系,故排除。6. 近年江西新干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铜农具,有犁、耜、斧、铲、镰等,种类较为齐全。某些类型的农具还是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般农具所能铸刻。这反映出( )A. 青铜农具最早出现于江西新干B. 成套青铜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C. 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D. 全国经济重心已

6、经转移到南方【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迹”“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等信息可知,这时期江西出土的成套的农具并非用于耕地,更多的是发挥礼器的作用,说明这时期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C项正确;材料只是体现了江西新干出土的青铜农具,没有体现青铜农具最早出现的地区,无法得出青铜农具最早出土于江西新干,A项错误;根据材料“更无使用之痕迹”等信息可知,这时期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因此无法得出成套青铜农具是否有利于精耕细作的结论,B项错误;全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是在南宋时期,D项错误。7. 下图是根据从河南辉县和山西长治出土

7、的战国时期铁农具绘制的,从左至右分别为锄、斧、铲、犁、铧。这些农具的使用A. 缓解了人口与土地尖锐矛盾B. 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C. 说明铁犁牛耕在全国范围推广D. 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铁质生产工具的出现,所述工具有利于锄地翻地,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B正确;精耕细作很难缓解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A错误;材料没收涉及铁犁牛耕的相关信息,C错误;精耕细作的农业的发展不会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D 错误。8. 墨子提出治理天下应当像大禹那样“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认为察“圣王之事”得“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由此可知,墨家学派能够兴起的

8、主要原因在于( )A. 恢复前代礼乐制度B. 代表下层平民利益C. 强调社会等级和谐D. 适应兼并战争需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墨子强调百姓利益,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即其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代表下层平民利益,B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墨子主要强调广大人民百姓的利益,没有体现要恢复前代礼乐制度的主张,A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墨家学派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不强调社会等级和谐,并且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社会等级和谐的信息,C项错误;墨家学派代表下层平民的利益,没有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D项错误。9. 秦朝建

9、立后,秦始皇规定: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所用玉印称“玺”;只有玺才能使用玉料,这些都是皇帝专用的,其它人不得使用,这从根本上说明了A. 秦始皇实行暴政B. 秦始皇实行思想文化专制C. 秦始皇进行文化创新D. 秦始皇树立专制皇权权威【答案】D【解析】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把三皇和五帝名称合为“皇帝”,定作自己的尊号,自称“始皇帝”。并规定皇帝一人才能称“朕”,命令称“制”或诏,玉印称“玺”。这些特有的称谓都突出了皇帝至高无上的独尊地位和专制权威。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A、B、C项。10. 秦统一全国后采取的措施中被称为“非常有效

10、且持久的国家统一的粘合剂”的是A. 确立皇帝制度B. 统一货币C. 统一度量衡D. 统一文字【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试题分析:中国后来的历史史实证明,中国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废弃了早先在请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而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这种统一文字由于中国文字所具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秦朝这种新的统一文字(它经过数次修改后一直存在到现在是所有受过教育的中国人都能阅读并理解的,这种文字对中国后来的民族统一,对中国文化对整个东亚的影响来说,其重要性是不难想象的。ABC三项的内容都没有存在到现在,而我们现在的文字是从秦统一文字后逐渐简化而来的统

11、一的民族文字。故选D。11. 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读下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后顺序的部分排列是A. B. C. D. 【答案】A【解析】秦灭六国的顺序为韩、赵、魏、楚、燕、齐,图中对应的是,只有A项符合。故选A。【考点定位】必修一: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选修四: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之秦始皇。12. 西汉初年,由于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导致了“七国之乱”。故而在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颁行了“推恩令”,以下对“推恩令”描述正确的是( )A. 完全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B. 王国越分越小,削弱了地方诸侯王的实力C. 规定在诸侯王死后,只有嫡长子可以分得土地D. 使得郡国并行制

12、度从此消失【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汉代加强中央集权措施。“推恩令”在汉武帝时期颁行,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由此削弱诸侯力量,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A项“完全解决”表述太绝对,错误;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只有嫡长子可分得土地”不符合推恩令,排除C项;郡国并行制度在汉武帝之后仍然实行,并未消失,D项错误。13. 汉书刘辅传说到“中朝”一词,三国时期的学者孟康解释说:“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以下关于“中朝”的说法正确的是A. 由皇亲国戚组成,是皇帝的咨询机构

13、B. 取代了丞相的权力,权倾朝野C. 牵制“外朝”,削弱相权D. 是政令的执行机构,有名无实【答案】C【解析】【详解】中朝并非由皇亲国戚组成,是中央决策机构,排除A;没有取代丞相的权力,中朝位卑权重,但没有取代丞相的权力,排除B;汉代时期,为加强皇权,皇帝任用身边的侍从和亲信为中朝,中朝的出现是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选C;外朝沦为政令的执行机构,排除D。14. 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对匈奴采取攻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当时的匈奴势力衰弱B. 汉武帝个性比较强硬C. “和亲”政策不起作用D. 汉朝国力日渐强盛【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国

14、力弱小,西汉不得不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到汉武帝时期国力日渐强盛,对匈奴采取攻势,故D正确;当时的匈奴势力衰弱不符合史实,故A错误;汉武帝个性比较强硬不是主要原因,故B错误;“和亲”政策起到过一定的作用,故C错误。15. 史载:“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其后颇有所改。”其中“颇有所改”的是( )。设丞相设内朝设御史大夫设司隶校尉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题干考查汉代与秦朝制度差异。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削弱相权,实行内外朝制度,设置内朝,有别于秦朝。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首创司隶校尉一职,以监督京师(中央)和周边地方

15、,是汉代有别于秦朝的内容,D正确;汉承秦制,实行三公九卿制,在中枢设置丞相和御史大夫,是秦汉相似之处,不符合题意,排除A、B、C。16. 后汉书蔡伦传记载:“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由此可得出结论蔡伦A. 是纸的最早发明者B. 因造纸有功而被西汉皇帝封侯C. 扩大了纸的用途D. 降低了造纸的成本【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蔡伦利用一些常见的麻头、破布、旧鱼网等作为生产纸的原料,降低了造纸的成本,选项D符合题意;蔡伦不是发明者,只是改进了造纸术,选项A不符合题意;蔡伦因造纸有功而被东汉皇帝封侯,选项B不符合题意;扩大

16、了纸的用途,材料中没有体现,选项C不符合题意。17. 景帝时,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注意。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由此,对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契合时代的文化需求B. 为统治者“润色鸿业”C. 宣扬道家的无为思想D. 为阅读者“铺陈气势”【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汉赋是西汉时期文学作品特点,气势恢宏,符合西汉大一统辉煌气势,为统治阶级造声势,故A、B和D均反映汉赋特点,不符合题意;汉武帝时期把治国思想从西汉初的“黄老无为”(道家)改为经董仲舒改造

17、的儒家思想,故C项表述不正确,符合题意。【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科技与文学艺术文学艺术成就汉赋。18. 魏晋南北朝曾统一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有A. 曹魏、北魏B. 西晋、东晋C. 前秦、东晋D. 前秦、北魏【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4世纪时氐族人建立的前秦政权统一了北方。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于5世纪统一北方,答案为D;ABC不符合题意,排除。19. 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A. 改革措施行之有效B. 顺应历史发展潮流C. 掌握最高权力D. 得到汉族地主的支持【答案】B【解析】评价改革是不是一次成功的改革,主要是看改革是否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势,推动了社会的进步。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

18、历史发展潮流,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故B正确;改革措施并不属于根本原因,故A错误;统治者掌握最高权力,是改革成功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故C错误;汉族地主的支持,显然不属于根本原因,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题干关键词“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历史的发展趋势和潮流的角度入手,认识到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20. 北魏统治者认为“汉人无补于国,可悉令空其人以为牧地”。但后来又不得不采用“以农桑为急务”的政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 统治者重视缓和阶级矛盾B. 统治者重视缓和民族矛

19、盾C. 落后民族最终被较高文明的中原地区所征服D. 统治者重视调整政策、发展经济【答案】C【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北魏统治者采用汉族先进的文化及措施的问题,实际上反映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由此可以得出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相关信息;D与“本质问题”的要求不符。21. 有四位同学对学过的隋唐史进行概括,你认为其中较为准确的是A. 中华文明的起源B. 中华民族的大融合C. 中华帝国的衰落D.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开放时代,答案为D;A是先秦时期,错误;B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错误;C是明清晚期,错误。22. 下列符合下面示

20、意图中所代表的朝代相关的史实是A. 北击匈奴,修建长城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 政权分立,民族交融D. 完成统一,开通运河【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灭掉陈朝,结束了南北朝时期分裂割据局面,统一了全国。为了加强南北交流,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修建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D项正确;秦朝时为了北击匈奴,修筑了长城,A项错误;西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项错误;宋、辽、西夏、金时期,政权分立,民族交融,C项错误。23.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黄巢起义A. 推翻了唐朝的统治B. 给唐朝统治以致命

21、的打击C. 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D. 出现了五代十国的局面【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黄巢起义。唐末农民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故B符合题意;黄巢起义没有推翻唐朝的统治,故A不合题意;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是起义的原因,不是影响,C错误;唐代灭亡后出现了五代十国的局面,故D不合题意。24. 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此事发生在A. 汉长安B. 唐长安C. 宋汴梁D.

22、 元大都【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题干中的“节度使”和“中书省”可以判断出题干中的历史事件应该发生在唐朝,因为节度使是唐代的地方军政长官,中书省是三省六部制之一,故本题答案选B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的政治制度二、材料解析题2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通过逐级分封编织起由中央向四方扩散的控制网络,西周的影响不断扩大,密切了同周边各个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

23、济开发和文化发展。材料二 一个人起什么名字,往往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春秋时期,许多人常常以“牛”“耕”作为名、字。例如,孔子弟子司马耕,字子牛;晋国大力士姓牛,字子耕。材料三 凡是经过改革的国家,就其国内情况而论,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政权;但是就全中国来说,却出现了七个割据称雄的国家。为了夺取更多的土地、人口和租税,七个强国之间的兼并战争进行得更剧烈了,战争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了。杨宽中国断代史系列战国史材料四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式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24、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王实行这种制度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出当时的什么社会现象?(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评价战国时期的这些战争?(4)战国时期在治理国家方面,韩非的主张是什么?根据材料四,归纳百家争鸣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答案】(1)目的: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作用:开发了边疆地区,密切了同周边各个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2)说明当时牛在生产中的重要性,牛耕普遍推广。(3)目的

25、:夺取更多的土地、人口和租税,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界。评价:一方面,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另一方面,战争使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有利于以后统一国家的建立。(4)主张: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意义:构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推动社会发展。【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利,建立诸侯国”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根据材料一“通过逐级分封编制起归中央向四方扩散的控制网络,西周的影响不断扩大,密切

26、了同周边各个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疆地区,密切了同周边各个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2)根据材料二“春秋时期,许多人常常以牛耕作为名、字。例如,孔子弟子司马耕,字子牛;晋国大力士姓牛,字子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反映出当时牛在生产中的重要性,牛耕普遍推广。(3)根据材料三“为了夺取更多的土地、人口和租税,七个强国之间的兼并战争进行得更剧烈了,战争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了”及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发动战争的目的是夺取更多的土地、人口和租税,扩充军队,力图

27、拓展疆界。对战国时期的战争要从消极和积极影响两方面进行评价。一方面,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另一方面,战争使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有利于以后统一国家的建立。(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在治理国家方面,韩非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根据材料四“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可知,百家争鸣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是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推动了社会发展。26.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楚越之地(长江流域及江南一带),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水耨,果隋嬴蛤,不待贾(商人)而足,地势饶食。无积聚而

28、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汉书食货志材料二 江南之国盛矣兵革勿用,民不外劳,役务宽简,氓庶(百姓)繁育。至余粮栖亩,户不业阖,盖东南之极也。自晋氏流迁,迄于太元(年号,376396)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战乱),区域之内晏如此。自此以至于大明(年号,457465)之际,年逾六纪,民户繁育良田亦数十万顷,亩值一金鱼盐杞梓之利,充轫八方;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摘自宋书材料三 二月丙子,诏曰:“政道未著,俗弊尚深,豪侈兼并,贫弱困窘,存缺衣裳朕甚忧之。” 摘自宋书回答: (1)根据材料分析从汉代到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状况出现了什么变化?(不得照抄原文) (2)根据材料并

29、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的原因和影响。(3)这一时期北方经济与南方相比因种种原因呈现出不同特点,由此看来,你认为社会经济发展必须具备哪些基本的前提条件? (4)从六朝江南经济开发的史实出发,联系当地实际,说说人口流动和地区交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答案】(1)变化:汉代:江南地区人口稀少,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几乎没有商业活动,贫富分化不严重;东晋南朝时:江南人口增加较多,大量土地被开垦出来,物资交流发展,贫富分化加剧。(2)原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统治者的政策比较宽松,推行劝课农桑、奖励耕织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南

30、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北方粟、麦旱田作物南移;等等。影响:促进了江南经济进一步开发,加快了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步伐。(或: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打下了基础);为隋唐统一和经济繁荣创造了条件;改变了我国人口分布的状况。(3)基本前提条件:稳定的社会环境;正确的政策;先进的科技;处理好民族关系;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4)积极影响:人口流动和地区交流,带来了先进生产力和劳动力,促进闭塞、贫困、落后地区的开发;促进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先进文化的传播;促进交通道路的畅通和新兴城镇的兴起与繁荣。(可联系各地实际通过实例来说明)【解析】【分析】(1)可从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等角度出发进行分析。(2)经济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可从人口、面临的环境和统治者的政策等角度进行分析。(3)要从推动经济发展的因素中借鉴经验。(4)可以从对生产力的推动、对文化的传播、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作答。【详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