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初中语文 文摘(社会)回转曲折恍如隔世——游甘熙故居.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66310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 文摘(社会)回转曲折恍如隔世——游甘熙故居.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初中语文 文摘(社会)回转曲折恍如隔世——游甘熙故居.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回转曲折,恍如隔世游甘熙故居南京的天气其实很怪的,前些天还连连下雨淹的处处“水游城”,今天却晴空万里、阳光明媚。梅雨季节里难得的太阳若再不享受一下,怕是连我也都要发霉了。路过学校的时候看到了甘熙故居戏院的广告牌,想起曾经在家里翻看南京的旅游地图,挑选之际总会被简介中的甘熙故居所吸引。之前不知道它的具体位置,偶然发现其实它竟离学校仅几步之遥。虽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我却迟迟未能造访。它身处一片残余的老城建筑中,而这些老建筑群们被繁华的都市景象所包围。虽说熙南里作为甘熙故居的“门面”,古气也算是做足了,可终究各种商店餐饮还是让它向外宣誓着它的现代性。从熙南里边上一条破旧的小巷中缓缓步入,不到三分钟“

2、甘熙故居”那不大的几个鎏金字便映入眼帘。没有什么门头,就是一般人家的大门。即便在中午,檀木色还是衬得大厅非常的暗。这里很冷清,整个大院很静,售票的阿姨轻轻一句话都会回荡好久。钱包里大概还有二十块,阿姨却无情地通知我门票要二十。在我之后还有几位老人家也跨过门槛,听说人老了是会喜欢看过去的东西的。南京的惠老政策还是很好的,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免票,他们便拐过门前屏风进了内堂。向阿姨征询了是否有学生票,无奈却没有带学生证。还好月票副证上的照片还像是我,阿姨人好,也就给了我十块的学生票。检票的大叔很热情,连连冲我点头,我也穿过屏风,进入了大院。甘家大院是南京传统的“九十九间半”,第一进是传统的门厅,挂画摆

3、设红木桌椅,会客待宾之地,高挂牌匾名为“友恭堂”。第一进的楼上是主人房,我怀着好奇之心探身进入楼梯间,却无奈见到“展厅暂未开放”,不免有些扫兴。从进堂里向后看,层层叠叠好多门,第二进是轿厅,大红花轿在展厅里置放着,应该有些岁月了,轿帘都落满了灰。遥想曾经的时光,谁曾坐在这里进出,红喜字为谁而张贴?新娘子一定倾国倾城,新郎官看到花轿时准眉开眼笑。“吱呀”一声,楼上的窗户开了,我循声上楼,有几位女士在参观,推开窗户似乎在找寻过去的感觉。楼上不大,是洞房之地。喜帐挂在床头,曾经的热闹依稀可见。再穿过一个厅堂,天井里的树盘枝而上,遮住了二楼的窗户。安静的甘家大院在这里显得有些喧闹,侧厅的窗前出现一个身

4、着旗袍的卷发女人的身影,原来我巧遇拍民国影视剧的人了。女主的气质挺好,只是举手投足间多了些稚气,而那着长衫的“科长”,真是太有科长气,营养太好了。离开拍摄点,我迈步去了楼上。再踏楼梯阶,还是那么困难。楼梯很高但是很窄,二楼是小姐的深闺,漫步其中忽然产生了一种“待字闺中”的心境。中轴到了尽头,最后那一排房子就是厨房。这么大的厨房,看来中华美食如此多姿是深有缘故的。在厨房这里踌躇了一会儿,我决定向右穿过小门,原来厨房后面是一片后花园。虽然一派新绿很是令人赏心悦目,但我还是决定将侧院逛完。侧院里有两个板块,一个是“老城南生活展”,另一板块是“童年记忆”。老城南,对于我们这些90后已经是很遥远的名词了

5、。不过,不知为何,我是一个很喜欢过去慢生活的人。老家的老房子也是平房瓦檐的,我很乐在其中。北京和上海在现代化方面还是挺相像的,可我就是由衷地喜欢北京。喜欢北京的慢节奏,喜欢在北京充满古气的弄堂里穿行,喜欢北京四合院里叮叮当当的酸奶瓶的声音,喜欢那种青石板老砖墙的气息。主院和侧院之间有一条狭长的弄巷,我不知道它本该叫什么名字,却对它格外欢喜。青砖地,白高墙,仿佛一条接连古今的时光通道。“科长”他们在拍这里的场景。让我顿时产生一种穿越的感觉,看着缓缓向我走来的长衫男子,一时愣神竟没有察觉自己或许已经打扰到他们的拍摄了。甘家大院也是民间艺术博物馆,“童年记忆”里全都是老南京传统民间艺人的工作室。剪纸

6、、皮影、竹刻我被一个名叫“南京绒花”的工作室吸引了,艺人是一名残疾的长者,我站在门前张望,他停下手中的活看着我,我轻轻询问是否可以进去看看,他很热情的同意了。这里应该少有人来吧。工作台上有许多的半成品,全是手工制成的,工作台的旁边挂了各种颜色的蚕丝,那是绒花制作的原料。我很仔细地看了悬挂的介绍,南京绒花是非遗项目,作为南京人我竟从来不知,不免有些惭愧。展示橱窗里有一顶凤冠,哦!原来凤冠上的那些美丽的饰物都是绒花啊。无法购置一份回家有些遗憾,长者却不在意。道了一句谢谢,他笑着回礼。我在心里祝福他的绒花能被更多人所了解。大院的每一个转角都不知道通向哪里。远远的,我听到了梵音,循声而去,在大院的角落

7、里是一个佛堂。我伫立在门前,堂前的香火炉里还有几缕青烟,管理佛堂的阿姨看到了我招呼我进去看看,她的虔诚让我不忍拒绝,也不敢冒犯,便进入佛堂的院里和她聊了聊。阿姨很热情也很亲切,告诉我佛堂原来在大院的东南角,06年才搬到这里的。甘家人是信佛的啊。我迈进佛堂大殿,正殿供着一尊大的观音像,两侧的侧殿供的是一尊小观音和一尊释迦牟尼佛卧像。阿姨询问我要不要请一炷香,我想了想还是作罢了,前些日子去了茅山业已请了几炷香,做人还是不要太贪心的好。阿姨一直笑着为我介绍着,不情愿她也不强求,或许这就是佛家之道的力量吧。告别了佛堂,辗转走回了后花园。长廊里有一些坐着聊天的老人,我从他们身边经过,突然会羡慕。如若我老

8、去,会不会有人和我一起出来,坐在这诗情画意的景致里,回忆着过去的故事,谈论着老友的近况,话着家常、聊着老伴儿?池里养了许多莲花,鲤鱼在水中自由来去,老奶奶们用随身携带的面包喂着鱼。花园的角落里还有一幢民国的角楼,我没有前去,而是从池上的假山石上走过,向着另一边一幢较新的古楼走去。不知它原是用于什么的,但建在花园的山水中倒是别有一番风味。我转到它的另一侧,穿过竹丛,楼前立着一块石碑,果不其然,这幢楼是复建的。穿过石门,转过屏风,又回到了友恭堂,与刚刚不同的是此时的堂中坐着一位身着旗袍的美女模特,在不间歇的“咔咔”声下俯首弄姿。我大抵是不喜欢画着这么重的妆的“古装美女”吧,便无视他们,掀开了侧边的

9、门帘。门里是一家茶社,是在原有茶社上经营的现代商业,不过总算还是保留了原来的气息。服务员都身着旗袍,因为故居冷清没有生意,便都围坐在一起。见我进来也没有什么招呼,任由我观赏了。我并没有太在意茶社的动态,相反,社中的戏台引起我的注意。虽然已装上了现代的立体声音响,但戏台的“出将”“入相”还是把我的思绪带回了那些连声叫好的时代。一个人细细遍走甘熙故居,回到售票大厅,检票大叔依然热情洋溢。请大叔帮我在院中留影,不想因为灯光的原因,他竟拍出了老照片的感觉,我谢过,拿着相机走出大院。回首而望,甘熙故居的门厅很是冷清,突然心中有一种惆怅的感觉,不觉念过“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甘熙宅第,那些回转曲折,恍如隔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