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届高考生物(统考版)二轮备考小题提升精练18 种群和群落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65091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高考生物(统考版)二轮备考小题提升精练18 种群和群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1届高考生物(统考版)二轮备考小题提升精练18 种群和群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1届高考生物(统考版)二轮备考小题提升精练18 种群和群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21届高考生物(统考版)二轮备考小题提升精练18 种群和群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21届高考生物(统考版)二轮备考小题提升精练18 种群和群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2021届高考生物(统考版)二轮备考小题提升精练18 种群和群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2021届高考生物(统考版)二轮备考小题提升精练18 种群和群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2021届高考生物(统考版)二轮备考小题提升精练18 种群和群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2021届高考生物(统考版)二轮备考小题提升精练18 种群和群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2021届高考生物(统考版)二轮备考小题提升精练18 种群和群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2021届高考生物(统考版)二轮备考小题提升精练18 种群和群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小题必练18:种群和群落本专题是根据近三年(20182020)的高考真题情况,去组织和命制题目。专题中有近三年的高考真题,根据真题加以模仿的题和百强名校对应考点的题。从近三年的新课标卷的考查知识点来看,种群和群落中的各个考点都有所涉及,预计今后高考种群和群落仍是高考的必考内容,常以曲线图、柱状图、表格等为载体,结合生态系统的相关内容进行综合考查,侧重考查考生对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等。1(2020年全国卷6)河水携带泥沙流入大海时,泥沙会在入海口淤积形成三角洲。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3种植物群落类型:以芦苇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在淡水环境中),以赤碱蓬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在

2、海水环境中),草甸植物群落(生长在陆地环境中)。该三角洲上的植物群落是通过群落演替形成的,演替的顺序是( )A B C D【答案】A【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该处形成三角洲的过程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由于入海口的海水环境,最先形成的群落应是以碱蓬为主的植物群落,随着河水(淡水)的不断冲刷,此处环境中水中的盐浓度会逐渐下降,植物群落便逐渐演替为以芦苇为主的植物群落,由于河水中带有泥沙,三角洲处的陆地面积也会有一定的增大,因此会逐渐演替为草甸植物群落,则演替顺序为,A正确。【点睛】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作演替。群落的演替可分为初生

3、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2(2019新课标卷6)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3h、10h、23h,得到a、b、c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B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C在培养

4、到23h之前,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D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h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答案】D【解析】细菌甲是异养生物,通过分解外界环境中的有机物获得无机物,给自身提供养分,A正确;更换培养基,为细菌提供了新的营养物质并除去了代谢废物,降低了种内竞争,B正确;根据图片可知,在23h前,细菌甲的生长曲线呈现J型增长,表示a组的资源空间充足,C正确;c组曲线在种群数量到达K/2之前,其增长趋势符合J型增长曲线阶段,D错误。故选D。3.(2018全国卷,5)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

5、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答案】D【解析】本题围绕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重点考查种群数量变化过程中种群密度的变化以及对该种群数量的影响。种群的S型增长条件是资源和环境等条件有限,因此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A正确;老鼠的繁殖力强,但是也受到空间大小的限制,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导致个体之间的斗争加剧,因此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种群密度制约,B正确;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密度大的,种内竞争较大,增长量相对较小,密度小的,种内竞争相对较小,增长量相对较大,导

6、致产量最终可能相同,C正确;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密度达到最大,个体之间的斗争最强,种群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也越强,D错误。1种群具有多种数量特征。下列相关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一段时间内某种群出生率升高,则在此期间该种群的数量一定上升B若某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则该种群数量一定增加C我国一线城市人口的剧烈波动往往与迁入率和迁出率有关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特征。一段时间内某种群出生率升高,则在此期间该种群的数量不一定上升,因不能确定死亡率的大小,A项错误;如果某个种群数量很少,就算它是增长型,也可能因环境、

7、天敌等因素使种群数量不增加甚至会大量减少,B项错误;我国一线城市人口的剧烈波动主要与务工人员有关,故与迁入率、迁出率有关,C项正确;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越接近K值,种群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也越强,D项错误。2在分析某野生生物种群年龄结构时,将种群分为生殖前期(甲)、生殖期(乙)及生殖后期(丙)三个年龄层,统计各年龄层成员数量所占比例。当年龄结构处于下列哪项时,预示该种群需要加强保护( )A甲乙丙 B丙乙甲 C乙甲丙 D甲=乙=丙【答案】B【解析】当甲乙丙时,幼年个体较多,种群为增长型,该种群不需要加强保护,A错误;当丙乙甲时,老龄个体较多,种群为衰退型,该种群需要加强保护,B正确;当乙甲丙时,成

8、年个体较多,种群为增长型,该种群不需要加强保护,C错误;当甲=乙=丙时,各年龄个体数量相对,种群为稳定型,该种群不需要加强保护,D错误;答案选C。3狭长峡谷中某陆生植物的个体数量减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下列做法最正确的是( )A进行随机取样,适当减少样方数量B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C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D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答案】D【解析】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时要随机取样,为了保证样本数量足够多,样方数量不宜过少,A错误;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可直接对样方内的个体进行计数,B错误;对于狭长的峡谷一般采用等距取样法,而一般比较方正的样地常选用五点取样

9、法,C错误;由于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减少,所以采用等距取样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时需要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使样本数量足够多,以保证所测得数据更加接近真实值,D正确。4贻贝通常固着在海滩区域的礁石上生活,而海星通常居住在更靠下的水域中,涨潮时能进入贻贝的居住区域。生态学家研究海星对贻贝分布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调查贻贝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B除去海星会导致贻贝的分布区域变小C海星是入侵物种,比贻贝更加适应环境D海星可能通过捕食作用影响贻贝的分布【答案】D【解析】贻贝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调查贻贝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样方法,A错误;据图分析,除去海星,则贻贝的分布区下限下降

10、,贻贝的分布区域变大,B错误;贻贝通常固着在海滩区域的礁石上生活,而海星通常居住在更靠下的水域中,涨潮时能进入贻贝的居住区域,说明海星比贻贝更加适应环境,但海星不是外来物种,C错误;海星通常居住在更靠下的水域中,涨潮时能进入贻贝的居住区域,使得贻贝的分布区下限上升,说明海星可能通过捕食作用影响贻贝的分布,D正确。故选D。5下列对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B植物的垂直结构主要与对光的利用有关C某山竹林里的成年竹、幼年竹和竹笋构成了该群落的垂直结构D在水平方向上,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会有差别【答案】C【解析】植物的分层现象是植物对环境

11、的一种适应,为动物创造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A正确;决定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其次还与温度、湿度等多种环境因素有关,B正确;成年竹、幼年竹和竹笋属于同一种群,不存在垂直结构的特点,C错误;群落具有水平结构,故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D正确;故选C。6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B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C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D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行为信息能够影响种间关系【答案】A【解析】种群是生物进化与

12、繁殖的基本单位,自然状态下由于存在突变与基因重组,因此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A正确;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后原来的生存环境没有被完全破坏,因此其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错误;习性相近的物种的生活区域在一定范围内重叠的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但超过一定范围,会影响资源的再生能力,C错误;两只雄性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的作用,

13、D错误。7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不一定都导致群落结构更复杂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每个种群的数量变化都符合“S”型曲线C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的改变不会导致种间关系发生改变D维持牧草和放牧数量的适宜比例能保证草原群落不发生演替【答案】A【解析】次生演替不一定都导致群落结构更复杂,如人类活动的影响可能会使群落的结构变的更简单,A正确;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可能会有物种的消失,优势物种的改变等,它们的种群数量变化都不符合“S”型曲线,B错误;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的改变使物种丰富度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种间关系发生改变,C错误;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维

14、持牧草和放牧数量的适宜比例,也会发生演替,D错误。8我国借用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积极打造“一带一路”。小麦原产西亚,不少学者推断大约在4600多年前小麦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在人们拓荒种麦的过程中发生了群落的初生演替B如今我国的小麦与原产地小麦的基因库之间有区别C麦田群落与森林群落相比,不存在空间结构D引入外来物种均会对本地原有物种的生存构成威胁【答案】B【解析】荒地本来有生物存在,故在人们拓荒种麦的过程中发生了群落的次生演替,A错误;由于环境的选择作用不一致,如今我国的小麦与原产地小麦的基因库之间有区别,B正确;麦田群落与森林群落均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C错误;引

15、入外来物种可能会造成外来物种入侵,破坏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可能增加当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错误。故选B。9某岛屿上有甲乙两种植物依靠一种蜂鸟传粉。甲种植物的花蕊查管直而短,乙种植物的花蕊蜜管则弯而深。鸟的长鸟喙适于在长而弯曲的花蕊蜜管中采蜜,雌鸟的长鸟喙适于在弯曲的长筒状花蕊蜜管中采蜜,雄鸟的短鸟喙适于在短小笔直的花蕊蜜管中采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两种植物花蕊蜜管形态的差异是因蜂鸟采蜜导致的变异B花蕊蜜管形态与鸟喙长度相适应是突变和基因重组的结果C雌雄蜂鸟在不同植物上采蜜缓解了雌雄蜂鸟间的种间斗争D蜂鸟的种群密度和性别比例会影响甲乙两种植物的种群密度【答

16、案】D【解析】甲乙两种植物花蕊蜜管形态的差异是蜂鸟采蜜对它们进行选择的结果,A错误;花蕊蜜管形态与鸟喙长度相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错误;雌雄蜂鸟属于同一个物种,它们之间的斗争属于种内斗争,C错误;蜂鸟采蜜的同时会帮助植物传粉,不同性别蜂鸟采蜜不同植物,所以蜂鸟的性别比例及其种群密度对于两种植物的种群密度会有影响,D正确。10早在宋代,我国就产生了四大家鱼池塘混养技术。鲢鱼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鳙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草鱼和青鱼主要以池底水草、螺蛳等为食。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都是互利共生关系B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具有垂直分层现象C鲢鱼同化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

17、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D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鲢鱼数量将以“J”型曲线持续增长【答案】B【解析】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由于食物的不同和分层现象,能合理利用水体的资源,它们之间没有共生关系,A错误;四大家鱼因捕食对象的不同而分布在池塘的不同水层,体现了垂直分层现象,B正确;鲢鱼同化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和流入下一营养级之外,还包括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C错误;由于鲢鱼是植食性动物,所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则浮游植物增多,因此鲢鱼数量在短时间会增加,但因为资源有限,不会呈“J”型曲线持续增长,D错误。11下列有关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的说法,正确的是( )A标志重捕法或样方法适于调查

18、蚯蚓B调查时间和取样深度影响调查结果C目测估计法适于统计种群个体大数量少的群落D通常应尽量在潮湿处取样以满足各种调查目的【答案】B【解析】蚯蚓的在土壤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不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蚯蚓的种群密度,A错误;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土壤深度分布的土壤小动物种类和数量是有差别的,所以调查时间和取样深度会影响调查结果,B正确;目测估计法适于统计种群类别个数少,但单个种群数量多的群落,C错误;根据调查的目的不同,所选取的土壤地方和深度、以及时间可能不同,D错误。12下图为寄生、捕食对某地区二代棉铃虫自然种群各发育期总死亡率的影响,不考虑迁移,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影响一龄期二代棉铃虫总死

19、亡率的主要因素是捕食B影响五龄期二代棉铃虫总死亡率的主要因素是寄生C影响各发育期总死亡率的生物因素除寄生、捕食外还有竞争等D总死亡率大于50%时,二代棉铃虫种群数量一定下降【答案】D【解析】一龄期二代棉铃虫寄生率约为0,影响一龄期二代棉铃虫总死亡率的主要因素是捕食,A项正确;五龄期二代棉铃虫捕食率约为0,影响五龄期二代棉铃虫总死亡率的主要因素是寄生,B项正确;种间斗争形式包括寄生、捕食和竞争,影响各发育期总死亡率的生物因素除寄生、捕食外还有竞争等,C项正确;种群数量是否增加决定于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总死亡率大于50%时,二代棉铃虫种群数量不一定下降,D项错误。13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

20、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 )A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A B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C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 D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答案】C【解析】由题目所给信息“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可以直接推出新的种间关系和群落空间结构对害虫A是不利的且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ABD正确。由题目所给信息“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受到了抑制”可判断出乙和害虫A之间不存在互相抑制的关系,C错误。14在榕树

21、花期,榕果由于有苞片,可以防止非传粉小蜂进入其内产卵。只有头部楔形的传粉小蜂才能钻过苞片进入榕果交配、产卵,并帮助榕树传粉。杨氏榕树金小蜂为一种非传粉小蜂,但可以利用传粉榕小蜂咬出的通道更快速地进入榕果并完成产卵。科研人员研究了进入榕果内产卵小蜂种类对榕果种子产量及小蜂产生后代数量的影响,统计相关数据,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榕果内产卵小蜂种类榕果内种子数量传粉小蜂后代数量杨氏榕树金小蜂后代数量传粉榕小蜂5.5108.50杨氏榕树金小蜂+传粉榕小蜂10.010.580.7A杨氏榕树金小蜂与传粉榕小蜂体型可能相似B榕果内传粉榕小蜂比杨氏榕树金小蜂具有更强的资源竞争能力C杨氏榕

22、树金小蜂进入榕果内产卵有助于榕树传粉D传粉榕小蜂与榕树的关系为互利共生【答案】B【解析】根据“杨氏榕树金小蜂可以利用传粉榕小蜂咬出的通道更快速地进入榕果并完成产卵”可说明杨氏榕树金小蜂与传粉榕小蜂体型可能相似,A正确;传粉榕小蜂单独进入榕果内时,传粉小蜂后代数量为108.5,而杨氏榕树金小蜂+传粉榕小蜂共同进入榕果内时,传粉小蜂后代数量为10.5,可见榕果内杨氏榕树金小蜂比传粉榕小蜂具有更强的资源竞争能力,B错误;由表格数据,只有传粉榕小蜂进入榕果产卵时,榕果内种子数量为5.5,而杨氏榕树金小蜂+传粉榕小蜂共同进入榕果产卵时,榕果内种子数量为10.0,说明杨氏榕树金小蜂进入榕果内产卵也有助于榕

23、树传粉,C正确;传粉榕小蜂为榕树传粉,榕树为传粉榕小蜂的幼虫提供营养,说明二者的关系为互利共生,D正确。故选B。15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回答下列问题:(1)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 (写出两个即可)。在资源有限制的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型。(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_。(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取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敌。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答案】(1)种群

24、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任选2个) S(2)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 (3)捕食 【解析】(1)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在资源有限的自然条件下,山鼠种群呈S型增长。(2)在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后,山鼠种群数量下降与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有关,同时山鼠种群中部分个体迁出苗圃也会导致山鼠种群数量下降。(3)引入天敌是控制鼠害的生物防治方法。天敌以山鼠为食,天敌和山鼠之间是捕食关系。16请回答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 ,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 。(2)据调查,近

25、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答案】(1)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2)变快 未发生改变【解析】(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据此分析

26、可知,在光裸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2)“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50年”相对于题目信息中的“5万年”来说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的,故人的作用会加快演替的速度。人类活动导致向荒漠化方向的演替与“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的演替方向是一致的。17一种当地从未分布的新杂草出现在某农田生态系统中,排挤了原有的杂草而成为主要的杂草种类,对农作物造成了危害。回答下列问题:(1)当新杂草种群密度处于较长期的相对稳定阶段,表明其种群数量已达到了_。若连续阴雨和低温的气候变化使该杂草种群数量明显下降,这种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属于_

27、调节因素。(2)在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中,杂草属于_层。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杂草种类发生改变后,生物群落是否发生了演替?_。(3)如果要控制该杂草的种群密度,除了人工拔除杂草外,还可采取的化学措施有_、生物措施有_。【答案】(1)环境容纳量 外源性 (2)草本 未发生 (3)施用除草剂 生物防治 【解析】(1)种群的S型增长总是受到环境容纳量(K)的限制,环境容纳量是指在长时间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新杂草种群较长期处于相对稳定阶段,说明其种群数量已经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能够调解种群数量的有外源性因素和内源性因素两大类,前者包括气候、食物、疾病、寄生和捕食等,连续阴雨和低温的气候属于外源性调节因素。(2)陆生群落的垂直结构从上往下看有树冠层、下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表层,杂草属于草本层。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类型取代另一个群落类型的过程。该农田生态系统新生了一种杂草,但生物群落类型没有发生改变,因此该群落未发生演替。(3)要控制该杂草种群的密度,除了人工拔除外,还可进行化学防治,如施用除草剂(化学试剂),也可使用生物方法,如生物防治(如其它生物捕食)。【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增长及防治、群落的结构及演替等,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较熟悉,且能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联系,做到知行合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