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单元第二课1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B)A吾闻秦、楚构兵(交战)B二王我将有所遇焉(遇见)C怀利以相接(交接,交往)D亦有仁义而已矣(只是)【解析】遇:投合。2选出下列各项加点词语活用情况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C)A苟为后义而先利B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C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D不耻相师【解析】C是使动用法,其他的都是意动用法。3下列句子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B)A何以利吾国B孟子遇于石丘C沛公安在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解析】B是状语后置,其他的都是宾语前置。4下列各项中对本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C)A孟子“义利”观的基本观点是义高于利,义主利从。B“利”在孟子的思想学说中主要指实
2、实在在的利益、好处,可以说相当于我们现在通用的“利益”。C本文通过各种论证方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如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D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常把“义”与“仁”“礼”等字合成一词使用,谓之“仁义”“礼义”等。5下列有关古代风俗礼仪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夺情”是中国古代丁忧制度的延伸,中国古代规定政治人物一旦承祖父母、亲父母的丧事,“自闻丧日起,不计闰,守制二十七月,期满起复”;但是为了应对各种局势,“夺情”可以合法的不守礼制居丧,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守丧期间从军作战称为“墨绖从戎”。B稽首,是古代汉族的一种跪拜礼,稽首与顿首、空首不同,一般说
3、来,稽首是臣拜君之拜,顿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之礼。C“幸大王自改”“幸”,希望。与孔雀东南飞中“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中的“幸”含义相同。D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所祭祀的土谷之神,后也指国家。【解析】B项应为“顿首是地位相等者互相之拜,空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阅读下文,完成68题。宋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曰:“我将言其不利也。”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
4、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做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6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A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说:劝说。B愿闻其指 指:通“旨”,意旨,意向。C先生之号则不可 号:号召。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然而:这样却。【解析】号:指所用的提法。7下列句子
5、中的“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A先生将何之B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C说之将何如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解析】A是动词,其他的都是代词。8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文章第一段,首先交代了事情的起因。B第二段,宋告诉孟子去楚国的目的,就是为了劝说楚王和秦王停止战争。C第三、四段,通过问答,宋说出了自己劝说二王的策略:“我将言其不利也。”D最后一段孟子指出,利用“利”去劝说二国必然失败,利用“仁义”去劝说二国必然成功,从而阐明了实行仁义的巨大作用。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子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孟子曰
6、:“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注:造次:仓促,急迫。乡:趋向。9在两个选段中,孔子和孟子的观点有何相同之处?请概括。【答案】勉励人们践行仁道。10为什么孟子会认为现在所谓的“良臣”是古人所谓的“民贼”?请简要分析。【答案】因为真正的“良臣”应该引导君主趋向道义,立志求仁;而现在所谓的“良臣”却在帮暴君开辟疆土、侵略邻国,搜刮财富、充实府库,这样只会贼害百姓,所以是古人所谓的“民贼”。【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抛弃了仁德,怎样去成就他的声名呢?君子没有吃完一餐饭的时间离开仁德,就是在仓促匆忙的时候一定要和仁德同在,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一定要和仁德同在。”孟子说:“现在那些侍奉君主的人都说:我能够替君王开辟土地,充实府库。如今所谓的良臣,都是古时候所说的残害百姓的人,君主不趋向道德,不立志于仁义,而让他富足,这和让夏桀富足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