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美国总统胡佛为应对经济危机,继续增加联邦政府对公共工程建设的投入,鼓励各地扩大在修建水坝、桥梁及清除贫民窟等方面的贷款;允许各州银行实行“银行休假”。上述做法与罗斯福“新政”措施的差异主要在于()A推行的行政力度不同B追求的根本目标不同C遵循的法律程序不同D关注的社会问题不同解析:材料中呈现了胡佛为应对危机采取了政府干预的措施,但从“继续增加”“鼓励”“允许”等词可知,其只是有限度的干预,并不同于罗斯福新政的全面干预,因此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干预的力度不一样,故选A项;二者追求的根本目标都是缓解
2、危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并非不同,排除B项;作为总统,二者都要遵守宪法,采取各项措施也要遵循相同的法律程序,排除C项;二者都关注金融、就业、公共工程等社会问题,并非不同,排除D项。答案:A2 1921至1922年苏俄农民要上缴的实物税有18种。1921年苏俄约有79个省级行政单位,完税后能实现自由交换和买卖粮食、饲料的省份,约占总数的一半多,而能够自由交换和买卖马铃薯、干草的省份各只有16个。这反映出,新经济政策实施初期()A余粮收集效果良好B数省保持经济独立地位C农民税收负担较重D农民无权支配税后粮食解析:“1921至1922年苏俄农民要上缴的实物税有18种完税后能实现自由
3、交换和买卖粮食、饲料的省份,约占总数的一半多,而能够自由交换和买卖马铃薯、干草的省份各只有16个”,说明税收的种类多,税收的负担重,故选C项;1921年到1922年实行实物税,不再实行余粮收集制,排除A项;苏俄农民需要上缴实物税,说明各省没有保持经济独立地位,排除B项;“完税后能实现自由交换和买卖粮食、饲料的省份,约占总数的一半多,而能够自由交换和买卖马铃薯、干草的省份各只有16个”,说明税后粮食农民有权支配,排除D项。答案:C3 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
4、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A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B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C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D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解析:材料中“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是赫鲁晓夫改革,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故A项错误;材料中“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仍是重工业,故B项错误;材料中“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说明赫鲁晓夫改革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故C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下放的是管理权,材料中“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
5、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仍然是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并没有削弱,故D项错误。答案:C4下图是沙俄、苏俄、苏联粮食作物耕作面积、粮食作物产量示意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四年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时期,粮食作物耕作面积、产量呈现下降趋势B新经济政策时期呈现上升趋势,粮食作物耕作面积、产量仍未达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水平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所以粮食作物产量有所上升D重点发展重工业造成粮食作物耕作面积有所下降、粮食作物产量增幅不大解析:读取1913年和1921年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181921年的国内战争的破坏,沙俄、苏俄的粮食种植面积、产量都严重
6、下滑,故选A项;到1925年,苏俄的粮食产量已经超过了1913年的粮食产量,排除B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严重挫伤了农民积极性,粮食产量下降,排除C项;斯大林模式下,农民无生产积极性,沙皇统治下的俄国曾是粮食出口国,但1956年的苏联却存在粮食短缺问题,粮食产量下降,排除D项。答案:A5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在广大居民中大力提倡住房公社居住形式,“住房公社”由单独的一间间房间以及公共厨房、公共食堂、幼儿园、浴室、理发馆等公共场所组成。这一居住形式反映了()A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B意识形态影响社会生活C国家强化对民众的控制D民主平等原则得到贯彻解析:根据
7、材料“住房公社由单独的一间间房间以及公共厨房、公共食堂、幼儿园、浴室、理发馆等公共场所组成”可知公社房的组建需要秉持日常生活集体化,反映了意识形态影响社会生活,故选B项;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是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与材料所述时间“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不符,排除A项;“住房公社”中重新分配住房是苏维埃俄国在19171921年为解决城市住房危机,实现共产主义的居住形式而采取的措施,并非“国家强化对民众的控制”,排除C项;公社房的组建强调日常生活集体化,并非“民主”原则,排除D项。答案:B6据统计,19241928年间,私人企业在苏联大工业中所占比例不超过5%,在小工业中达到75%;私人
8、企业在苏联部分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为:缝纫工业为70%,制鞋工业为70%,食品加工业为34%,皮革工业为27%。由材料可知,私人企业的发展()A促使国家放弃对经济的干预B有助于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C实现了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D属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成果解析:根据“私人企业在苏联部分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为:缝纫工业为70%,制鞋工业为70%,食品加工业为34%,皮革工业为27%”等信息可知,苏联的私人企业主要集中在与民生相关的小工业中,私人企业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故选B项;当时苏联在逐步建立计划经济,促使国家放弃对经济干预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排除;两个五年计划实施后,苏联才
9、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排除C项;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展的时间是19281932年,时间不符,排除D项。答案:B7十月革命后,列宁指出“1918年产生出两半的社会主义,正如在帝国主义一个蛋壳中的两只鸡雏。在德国和俄国分别体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两方面条件:一方面是经济、生产、社会经济条件,另一方面是政治条件”。列宁意在()A阐述德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合理性B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做舆论宣传C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建设道路D说明俄国社会主义革命条件不成熟解析:根据材料十月革命后列宁考虑发展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建设道路,故选C项;材料在讲经济条件与政治条件,排除A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因为国内战争而实施
10、,排除B项;列宁意在探索符合本国的国情建设道路,排除D项。答案:C8 1930年,联共(布)十六大决定在所有企业中实行经济核算制,给予企业一定的独立性,企业在完成国家计划的前提下,有权自由支配自由流动资金,有权建立奖励基金和特别经理基金。这说明苏联()A突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B仍采取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C尝试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D利用市场经济体制保障工业化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国家给予企业一定的独立性,这与新经济政策时期承认企业是独立的经营单位的做法有异曲同工之处,故选B项;1930年苏联正处于向“斯大林模式”过渡时期,结合材料“企业在完成国家计划的前提下”可知,“突破”说法错误,排除A项;苏联的
11、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赫鲁晓夫当政时期,排除C项;市场经济体制指以市场机制作为配置社会资源基本手段的一种经济体制,苏联没有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项。答案:B9 “一五”计划完成后,苏联基本实现了农业集体化,参与集体农庄的农户已占65%,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播种面积约占全国播种面积的83%,社会主义工业已占全国工业的99%,成了工业中占绝对统治地位的领导力量。由此可知,“一五”计划期间苏联()A工农业获得了均衡发展B无产阶级政权得到巩固C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D计划体制制约经济发展解析:实现农业集体化,社会主义工业获得绝对主导地位,“一五”计划使苏联公有制经济地位得到增强,这有利于
12、巩固无产阶级政权,故选B项;苏联在“一五”计划期间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发展相对滞后,排除A项;“一五”计划完成的农业和工业发展目标有利于强化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但并不等同于人民生活水平同期得到改善,排除C项;实现农业集体化、国有工业比重提高皆说明“一五”计划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并未体现计划体制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排除D项。答案:B10 1929年末胡佛多次召开由劳资双方代表参加的白宫会议,希望资本家能够维持现有的投资规模和工资水平,工人代表能够放弃增加工资的要求;同时胡佛还提出轮流工作制度,即公务员每年无薪休假一个月,以此减缓就业压力。这些措施的出台说明胡佛()A仍坚持“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B开
13、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C已意识到“大萧条”的根源所在D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有益借鉴解析:材料“多次召开由劳资双方代表参加的白宫会议”“同时胡佛还提出轮流工作制度,即公务员每年无薪休假一个月,以此减缓就业压力”说明当时胡佛采取了一些手段对国家经济进行小规模干预,故选D项;材料中可见当时胡佛并不是完全放任,排除A项;罗斯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排除B项;胡佛仅是小规模干预而非意识到“大萧条”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排除C项。答案:D11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工业管理的若干规定的决议,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建立生产联合公司和工业联合公司并减少管理层次来改进工业管理体制。此后,联合公
14、司在苏联普遍建立起来。到1979年,联合公司达3 947个,参加的企业共有17 516个。这一措施()A使苏联成为能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B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框架C是赫鲁晓夫改革的重要内容D拉开了苏联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序幕解析:减少管理层次,组建联合公司,有助于增强苏联的工业生产能力,综合国力的提高使得苏联的军事实力在20世纪70年代大体赶上了美国,故选A项;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是在原有框架内的局部修补,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排除B项;赫鲁晓夫执政到1964年,排除C项;赫鲁晓夫的改革拉开了战后苏联经济改革的序幕,排除D项。答案:A12 “约有75%的零售业以及大量的小型手工业经营权重新回到私人手中
15、,农民终于可以自由买卖他们有余的谷物。但是政府依然控制着经济制高点:重工业、批发商业、银行业与运输业。”这一现象出现的政策因素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社会主义工业化 D农业集体化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部分恢复私营经济,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实行自由贸易,材料中“大量的小型手工业经营权重新回到私人手中,农民终于可以自由买卖他们有余的谷物。但是政府依然控制着经济制高点”正是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结果,故选B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一切自由贸易,工业收归国有,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时期,实行单一的公有制,不允许私营经济发展,排除C、D两项。
16、答案:B13 20世纪80年代,法国密特朗执政时,密特朗所代表的法国社会党是欧洲社会主义流派之一,以国有化、权力下放和自治管理作为三大理论支柱。这从侧面反映了法国()A国家干预经济减少B中央集权制度松动C国家干预经济增强 D福利国家道路受挫解析:根据材料中的“20世纪80年代”“以国有化、权力下放和自治管理作为三大理论支柱”等信息可知,法国实行混合经济体制,国家干预减少,故答案为A项,排除C项;材料主旨为经济体制,未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也未涉及社会保障,排除B、D两项。答案:A14在新经济政策以后,苏联建立了集体化的合作农场和国营农场。但是,它们的作用只是将一个极无效率的小农农业转变成了一个同
17、样极无效率的集体农业而已,并没有改变农村的面貌,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整个国家的经济结构。上述现象出现主要由于()A集体农庄的自主经营权过大B国家减少了对集体农庄的基本投入C以牺牲农民的利益发展工业D集体农庄不利于先进生产技术的运用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苏联的农业全盘集体化主要是为工业化服务的,牺牲了农民的利益,使农业发展停滞不前,故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答案:C15 1980年,美国通货膨胀率接近10%,有25%的企业开工不足。里根总统上台后,要求政府、企业主和雇工三者共同承担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并鼓励私人企业投资社会保障行业,提倡由“福利国家”过渡为“福利社会”。
18、这表明当时的美国()A削减公民福利以鼓励就业B以新自由主义为经济指导思想C减少政府开支以应对经济危机D放弃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做法解析:里根总统的措施体现出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实行的新自由主义的特点,在国家限制的基础上发展自由主义,所以本题选择B项;A项说法错误,没有理解“福利社会”的真实含义;C项说法不符合材料描述的情况;D项错误,只是削减了国家干预的力度。答案:B161933年3月到4月,罗斯福总统通过签署相关法令,先后宣布停止黄金出口禁止私人储存黄金和黄金证券、美钞停止兑换黄金等措施。美国采取以上做法旨在()A维护美元霸权地位 B防止通货膨胀C缓和劳资矛盾 D提升外贸竞争力解析:根据所学知
19、识可知,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禁止黄金出口和放弃金本位等措施,旨在扩大本国海外市场,提升本国外贸的竞争力,故D项正确;美元的霸权地位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A项不符合史实;美钞停止兑换黄金等措施不仅不是要防止通货膨胀,还会造成通货膨胀的结果,B项错误;美国整顿金融的措施,对缓和劳资矛盾无益,C项错误。答案:D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共40分)17 (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53年,艾森豪威尔就任美国总统,这是共和党人在民主党执政20年后首次入主白宫。共和党保守派希望艾森豪威尔回到20年代传统的共和党的老路上去。在他们心目中,
20、新政以来联邦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大规模干预,无异于“滑向社会主义”,而共和党自由放任的传统政策才是美国社会的正宗。艾森豪威尔也曾表示,政府在国内事务上的作用是确保公平,而不是直接指导全国的经济生活。摘编自刘绪贻主编美国通史材料二1956年,艾森豪威尔再次赢得总统竞选。他在阐述执政方针时说,联邦政府负有领导责任,在对我们巨大经济机器的生产力进行安排时,要做到没有一个人无辜地遭受灾难和贫困。现在,它包括了教育、卫生等广阔的领域。摘编自韩铁艾森豪威尔的现代共和党主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共和党保守派对罗斯福新政的看法。(6分)(2)比较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艾森豪威尔在经济指导
21、思想上的基本变化,并予以简要评价。(8分)解析:(1)由材料一“共和党保守派希望艾森豪威尔回到20年代传统的共和党的老路上去”可知违背美国传统;从材料一“新政以来联邦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大规模干预,无异于滑向社会主义”得出滑向社会主义;根据材料一“共和党自由放任的传统政策才是美国社会的正宗”得出不应干预经济。(2)第一小问基本变化,从材料一“艾森豪威尔也曾表示,政府在国内事务上的作用是确保公平,而不是直接指导全国的经济生活”和材料二“联邦政府负有领导责任”得出由基本反对国家干预转变为有限度的国家干预。第二小问评价,由材料一“1956年,艾森豪威尔再次赢得总统竞选。他在阐述执政方针时说,联邦政府
22、负有领导责任”并结合所学战后美国推行国家干预得出顺应需要进行调整,表明国家干预经济已不可逆转;从材料一“对我们巨大经济机器的生产力进行安排时,要做到没有一个人无辜地遭受灾难和贫困”并结合所学国家干预带来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得出有利于美国经济发展。答案:(1)看法:违背美国传统;滑向社会主义;不应干预经济。(2)变化:由基本反对国家干预转变为有限度的国家干预。评价:顺应需要进行调整,表明国家干预经济已不可逆转;有利于美国经济发展。18 (14分)周恩来总理曾经用“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来概括中日关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推古朝以前的日本是以氏族为基本单位的社会,即氏族制国家。在氏
23、族制国家里:没有完备的制度建设;氏姓贵族仗势兼并土地,各置己民,恣情驱使,使国家处于一种涣散的状态592年,苏我马子的甥女被推为推古天皇,圣徳太子为掌握实权的摄政,对日本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摘编自胡化令文化形态的飞跃 材料二1959年,国际奥委会决定1964年第18届奥运会在东京举行日本政府对东京举办奥运会极为重视,并将其作为国家事业,纳入收入倍增和国民经济高速增长计划使日本出现了经济的持续繁荣,形成了19621964年的“奥林匹克景气”。东京奥运会给日本刚开始复苏的经济注入了强大的活力,被经济学家看作日本经济腾飞的发动机。 摘选自石秀梅浅析1964年东京奥运会对日本社会经济的影响 材料三“
24、田中是一个对国际形势反应非常敏感的政治家”。早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就认为世界已由“两极”进入“多极”,从“冷战时代”过渡到“通过对话缓和紧张局势”的新时代,基于自身实力的不断増强和对当时国际形势的判断,田中认为,日本应适应世界潮流,推行“自主多边和平外交”。 摘选自张跃斌试析田中角荣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在推古朝改革时期多次向中国派遣使者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日本经济发展模式的名称,并概述其主要内容及特征。(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促使田中角荣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国内外因素,并指出此举的重
25、大历史意义。(6分)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推古朝以前的日本是以氏族为基本单位的社会,即氏族制国家。在氏族制国家里:没有完备的制度建设;氏姓贵族仗势兼并土地,各置己民,恣情驱使,使国家处于一种涣散的状态”得出改变落后的氏族制度(或氏族制度阻碍国家发展);根据问题“多次向中国派遣使者”得出学习先进的中国文化。 (2)第一小问名称,根据材料二“日本政府对东京举办奥运会极为重视,并将其作为国家事业,纳入收入倍增和国民经济高速增长计划”并结合所学得出当时日本经济发展模式的名称是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第二小问主要内容,结合所学可知,以市场调节为基础,但政府始终掌握社会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的决策
26、权。第三小问特征,根据内容可知其特征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远远大于市场调节。(3)第一小问因素,根据材料三“田中认为,日本应适应世界潮流,推行自主多边和平外交”得出认识到应推行自主多边和平外交;结合所学可得出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缓和的推动;日本舆论的强烈要求角度回答。第二小问意义,结合所学可知,中日邦交正常化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历史新篇章,对于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的和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答案:(1)原因:改变落后的氏族制度(或氏族制度阻碍国家发展);学习先进的中国文化。(2)名称: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主要内容:以市场调节为基础,但政府始终掌握社会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的
27、决策权。特征: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远远大于市场调节。(3)因素:认识到应推行自主多边和平外交;受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缓和的推动;日本舆论的强烈要求。意义: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历史新篇章,对于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的和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19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罗斯福并不比胡佛更懂得宏观经济学的奥妙,更不能未卜先知,他和胡佛一样都信奉“自由经济”,而不像一些人所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凯恩斯主义者。罗斯福比胡佛优秀的地方主要在于不是抱着自由主义的教条不放,而是千方百计去减轻灾难,顺时而变。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做点什么总比什么都不做好”。摘编自北京大学中国
28、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组罗斯福新政评价及启示(1)根据材料,围绕“罗斯福新政”提出自己的见解。(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你所提出的见解进行论证。(5分)解析:(1)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由材料“和胡佛一样都信奉自由经济”,结合所学知识,可拟定论题为把罗斯福看作与胡佛是一样的“自由经济”奉行者,其实是抹杀了罗斯福对国家干预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论证环节,可以列举开创了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新模式的相关表现。由材料“罗斯福比胡佛优秀的地方主要在于不是抱着自由主义的教条不放”,可拟定罗斯福新政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自由模式。而论证环节,要从罗斯福新政最大限度地保持了自由经济政策和资本主
29、义自由企业制度进行论证。(2)材料“他和胡佛一样都信奉自由经济”说明罗斯福新政本质上没有动摇自由经济政策,故罗斯福新政虽然有所创新,但罗斯福仍是自由经济的奉行者。答案:(1)示例一见解:把罗斯福看作与胡佛是一样的“自由经济”奉行者,其实是抹杀了罗斯福对国家干预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论证:罗斯福新政以前,资本主义国家大多盛行自由经济政策;胡佛就是自由经济政策的忠实信奉者,也正是自由经济政策才致使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没能得到及时的遏制;罗斯福尽管在新政中保持了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但并没有完全奉行自由经济政策,而是以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来恢复经济的发展;罗斯福所创立的国家干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大胆创新,说明他比胡佛更懂得宏观经济学的奥妙。由此可见,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上完成了创新,开创了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新模式。示例二见解:罗斯福新政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虽有所革新,但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自由模式。论证:胡佛坚持了自由政策,罗斯福新政也同样最大限度地保持了自由经济政策;尽管罗斯福新政是出于遏制经济危机的需要,但也只是对自由经济政策进行了一些修正,尤其对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更是没有触动。(2)材料观点把罗斯福与胡佛看作自由经济政策的奉行者,正是看到罗斯福新政的本质。由此可见,罗斯福新政虽然有所创新,但罗斯福仍是自由经济的奉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