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初中语文 文摘(社会)“右翼”是个什么东东?.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62246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 文摘(社会)“右翼”是个什么东东?.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初中语文 文摘(社会)“右翼”是个什么东东?.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右翼”是个什么东东?前几天应邀在网易微博开了个网络交流会,跟国内网友互动,聊日本普通民众如何看待日本右翼,如何看待钓鱼岛问题等。有网友问:说起日本,我们经常说“一小撮”右翼分子,是真的只是“一小撮”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追溯一下“右翼”一词的来源和历史。“右翼”与“左翼”一起,都是在法国革命期间派生出的“政治方向词”,当时在法国的国民议会上,支持贵族阶层等旧体制的保皇派们通常坐在议长席的右边,而支持劳动阶层的革新派则坐在议长席的左边,于是有了“右翼”“右派”“左翼”“左派”的称呼。日本最早的右翼组织诞生于明治时期,如玄洋社、黑龙会等,属于日本的传统右翼组织。当时欧美殖民主义席卷世界,为强

2、化国权,这些右翼组织提出“大亚洲主义”主张,具有强烈的反欧美列强色彩,并积极帮助亚洲各国独立,支持亚洲各国对抗欧美列强的殖民侵略。例如中国国父孙中山当年就得到过玄洋社的鼎力援助。1924年,孙中山先生甚至还应邀在神户发表过以大亚洲主义为题的著名演讲。此外,当时日本正爆发自由民权运动,明治政府为此借用一些浪人侠士之手,与政治团体联合起来对反政府的民权运动进行镇压,这一部分异军突起的右翼,被称为“任侠右翼”也即“暴力右翼”,与倡议“大亚洲主义”的玄洋社、黑龙会等传统右翼一起,成为日本战前最大的两股右翼势力。1945年日本战败后,玄洋社等许多右翼组织被进驻的盟军视为“军国主义温床”而驱除解散。一直到

3、1952年盟军撤离日本,日本的各色右翼组织才又重新复活起来。但与传统右翼不同的是,这些复活的右翼组织明显“反共亲美”,驾驶着通身黑色的宣传车,高喊口号、高音量播放着军歌,在街头巷尾毫不客气地招摇过市估计中国人心目中的右翼形象,大都是这类的。这类右翼有点像当下神州大地上传说中的“抗日壮士”。对于“抗日壮士”来说,只要是“抗日”的,就是爱国的;而对于这些有暴力倾向的“街宣右翼”来说,只要是“反共反华”的,也一样就是爱国的。现在的中国“抗日壮士”抗日时,就跑到街头将中国同胞的日本车给砸了,而上世纪60代的日本“爱国右翼”反共时,也跑到街头将向往共产主义的日本左翼给揍得鼻青脸肿中国“抗日壮士”与日本“

4、爱国右翼”这两拨人马说起来立场方向完全不一样,明显的死对头,但行为模式和智力水准却如此相近,还真是件神奇的事。当然,也有“大大的狡猾狡猾的”右翼例如成立于1972年的日本新右翼的代表组织“一水会”。“一水会”的新右翼们不群殴不暴力,而是开着私家车上街做“温柔煽情”的演讲,并花大量时间写文章和发行刊物,宣传他们的“反共反美反体制”思想,并极力推销他们的“民主主义”和“市民主义”主张。“一水会”的代表性人物是玲木邦男。这位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系的高才生,自称是“日本第一爱国者”甚至“世界第一爱国者”,学生时代开始,就积极参加右翼运动,为防止日本被“共产赤化”,时不时与日本左翼学生混战群殴,在右

5、翼团队里与同伙通宵达旦地争辩,拍着胸脯比赛“谁最爱国”。在爱国者能够信任吗一书中,玲木邦男写“学生时代,每次讨论谁最爱国时,我总是输,心里真是悔恨得要死。恨不得能有个爱国心测量计就好就像测量血压血糖值之类的机器一样”。近年来在日本发展势头迅猛的右翼群体,是“反在日特权市民会”,简称“在特会”,这个诞生于网络的过激派右翼市民团体,在短短几年时间内,会员数已经超过一万二千多人。为深入了解“在特会”的形成背景和运作内幕,日本资深媒体人安田浩一对“在特会”深入追踪采访后,写成长篇纪实力作网络与爱国。“在特会”领袖人物樱井诚,学生时代是个平凡得一旦扔入人群就再也找不回来的人。高中毕业后没有正式工作,居住

6、在廉价的出租房内,靠打零工做保安为生。因为对现实不满,以及在BBS上对在日韩国人的强烈批判,樱井诚在网络上引起高度关注。这份“关注”唤起了樱井诚前所未有的自信,令他从一个沉默安静的少年,变成极具攻击力的网络右翼领袖。而加入“在特会”的其他成员他们平时是认真的学生、安静的职员、普通的主妇,但一到“在特会”进行街宣聚会的时候,他们就摇身变成了“爱国战士”,使用各种歧视或侮辱的语言,中伤和诽谤以在日韩国人、朝鲜人为首的在日外国人。“他们大多数人无法融入正常的生活”,但“他们渴望被认可、关注”在网络与爱国一书中,安田浩一这样写道。就如同孩子以哭泣唤起大人的注意那样,他们发出极不和谐的异音期待唤起社会的注意。为此,他们不惜将源自网络的“右翼运动”下载到现实,期待从中获取认同感。从他们身上,折射出的是整个社会的自信心缺失与群体焦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