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弹力1.关于弹力产生的条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一定有弹力B.发生形变的物体一定对与之接触的物体产生弹力作用C.先有弹性形变,后有弹力D.不接触的两物体之间不可能发生相互的弹力作用解析:相互接触是产生弹力的首要条件,但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存在弹力,只有两个物体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时,两物体间才有弹力产生。综上所述,只有D项正确。答案:D2.(多选)关于胡克定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由F=kx可知,在弹性限度内弹力F的大小与弹簧形变量x成正比B.由k=Fx可知,劲度系数k与弹力F成正比,与弹簧的长度改变量成反比C.弹簧的劲度系数k是由弹簧本身的性质决定的,与弹力F的
2、大小和弹簧形变量x的大小无关D.弹簧的劲度系数在数值上等于弹簧伸长(或缩短)单位长度时弹力的大小解析: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弹力与形变量遵守胡克定律F=kx,故A正确;弹簧的劲度系数是由弹簧本身的性质决定的,与弹力F及形变量x无关,故C对,B错;由胡克定律得k=Fx,可理解为弹簧每伸长(或缩短)单位长度时受到的弹力的值与k相等,故D正确。答案:ACD3. (多选)如图所示,绳下吊一铁球,则球对绳有弹力,绳对球也有弹力,关于两个弹力的产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球对绳的弹力,是球发生形变产生的弹力作用于绳的B.球对绳的弹力,是绳发生形变产生的弹力作用于绳的C.绳对球的弹力,是绳发生形变产生的弹力
3、作用于球的D.绳对球的弹力,是球发生形变产生的弹力作用于球的解析:绳和球发生了弹性形变,由于要恢复原状,从而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弹力作用,故A、C正确。答案:AC4.一物体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对桌面的压力就是重力B.物体对桌面的压力使物体产生了形变C.桌面的形变对物体产生了支持力D.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使桌面产生了形变解析:物体对桌面的压力,作用于桌面,是弹力,而物体的重力作用于物体,它们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同,但不能说物体对桌面的压力就是重力,A错误;物体对桌面的压力作用于桌面,使桌面发生形变,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作用于物体,使物体发生形变,物体受到的支持力是由于桌面
4、的形变产生的,故B、D错误,C正确。答案:C5.锻炼身体用的拉力器,并列装有四根相同的弹簧,每根弹簧的自然长度都是40 cm,某人用600 N的力把它们拉长至1.6 m,则()A.人的每只手受到拉力器的拉力为300 NB.每根弹簧产生的弹力为150 NC.每根弹簧的劲度系数为93.75 N/mD.每根弹簧的劲度系数为500 N/m解析:每只手的拉力均为600 N,A错;每根弹簧的弹力为6004 N=150 N,故B对;由F=kx得k=Fx=150(1.6-0.4) N/m=125 N/m,故C、D均错。答案:B6. (多选)如图所示,A、B两物体的重力分别是GA=3 N、GB=4 N。A用细线
5、悬挂在顶板上,B放在水平面上,A、B间轻弹簧中的弹力F=2 N,则细线中的张力T及B对地面的压力N的可能值分别是() A.5 N和6 NB.5 N和2 NC.1 N和6 ND.1 N和2 N解析:弹簧如果处于被拉伸的状态,它将有收缩到原状的趋势,会向下拉A、向上提B,则选项B正确;如果处于被压缩的状态,将向两边恢复原状,会向上顶A、向下压B,则选项C正确。答案:BC7.在半球形光滑容器内,放置一细杆,如下图所示,细杆与容器的接触点分别为A、B两点,则容器上A、B两点对细杆作用力的方向()A.均竖直向上B.均指向球心C.A点处的弹力指向球心O,B点处的弹力竖直向上D.A点处的弹力指向球心O,B点
6、处的弹力垂直于细杆向上解析:支持力、压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或其切面。在A点,杆的端点跟球面接触,弹力的方向垂直于该处球面的切面,指向球心;在B点,容器的边缘跟杆的侧面接触,该处的支持力应垂直于杆向上,选项D正确。答案:D8.在弹性限度内,一个原长为20 cm的轻质弹簧,受到50 N的拉力时,总长度为22 cm;试求:(1)弹簧的劲度系数。(2)当弹簧总长度为19 cm时,弹簧的弹力大小。解析:(1)当弹簧长度为l1=22 cm时由胡克定律F=kx得k=Fx=50(22-20)10-2 N/m=2 500 N/m(2)当l2=19 cm时,F=kx=2 500(20-19)10-2 N=25 N答案:(1)2 500 N/m(2)25 N9.弹力F的大小与一轻质弹簧的长度l的关系如图所示。试由图线确定: (1)弹簧的原长;(2)弹簧的劲度系数;(3)弹簧伸长0.10 m时,弹力的大小。解析:(1)由题意得弹簧的原长为10 cm。(2)F=10 N时,x1=(15 cm-10 cm)=5 cm=0.05 m,根据F=kx1,得k=Fx1=100.05 N/m=200 N/m。(3)F=kx2=2000.10 N=20 N。答案:(1)10 cm(2)200 N/m(3)20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