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学年新教材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课时作业: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58464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新教材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课时作业: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课时作业: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课时作业: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课时作业: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课时作业: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课时作业: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课时作业: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课时作业: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时作业2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选择题1会盟属于西周的古礼,当时以楚国为蛮夷,不与之盟。至春秋时期,楚国多次主持会盟,羌戎氏、秦、吴、越也多次与盟。这主要反映了(A)A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B分封制度逐渐崩溃C华夷秩序最终确立 D分裂割据走向统一解析:材料“以楚国为蛮夷,不与之盟”“春秋时期,楚国多次主持会盟,羌戎氏、秦、吴、越也多次与盟”体现出春秋时期,许多“蛮夷”的诸侯国也参与会盟,这说明会盟制度不断发展,各民族间交流日益密切,从而促进了民族融合,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民族间的交流,没有体现出分封制的崩溃,故B项排除;C项说法错误,错在“最终”;秦朝统一六国,使国家由分裂割据走向统一,故D项

2、错误。2春秋时期,诸侯称“王”现象很少,到了战国时期,许多诸侯纷纷称“王”。这反映了(D)A春秋战国时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B战国时周天子对诸侯失去控制C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强大D春秋战国时分封制走向瓦解解析:分封制下,诸侯不能称王,诸侯称“王”说明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遭到挑战,是分封制遭到破坏的表现,体现出国家分裂,无法体现出统一,故A项错误;B项反映的不是实质,只是对现象的概括,故排除;自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故C项错误;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说明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逐渐崩溃,故D项正确。3战国文献中出现了“九州”的地理概念,豫州、并州、冀州等皆属中原,而如北方之幽州、南方之荆州、东南

3、之扬州都已覆盖了传统上的四夷居地。“九州”的出现(D)A加速了统一局面的到来B表明原有封国不复存在C适应了尊王攘夷的需要D是华夏文明扩展的结果解析:在夏、商、周时代就存在“九州”的地域区划,故“加速了统一局面的到来”错误,排除A项;“九州”的地域区划和诸侯国的划分并不冲突,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无关;战国九州“覆盖了传统上的四夷居地”,说明华夏文明发展,周边的少数民族之地也成为中国九州的一部分,故D项正确。4春秋初年,齐桓公、晋文公曾以“尊王攘夷”为旗号北击戎狄,拥戴周王。这些行为(A)A加快了华夏共同体的融合发展B属于周初分封国间的争权夺利C导致各地战火不断,生灵涂炭D说明宗法分封制已经彻底

4、瓦解解析:春秋初年,周天子王道渐衰,中原诸侯国又时常受戎狄等游牧民族的侵扰,齐桓公就乘势而起,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帜,九合诸侯,讨伐戎狄,这一举措显然有利于华夏族的融合发展,故A项正确;春秋初年是东周开始时期,故B项错误;“导致各地战火不断”说法绝对,故C项错误;宗法制和分封制此时并没有彻底瓦解,故D项错误。5春秋时期,齐国宰相管仲主张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私人工商业。管仲强调农是“王者之本”,也是“民之所归”,但同时他认为“无市则民乏”,认识到无商不富的道理。这说明当时(D)A商人社会地位很高 B重农抑商政策被弃C农商并重得到认可 D商业致富作用显著解析:材料中管仲认为在农业发展的基础

5、上应积极发展工商业,可见商人社会地位应该在农民之后,排除A项;春秋时期尚未提出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材料信息强调农业是基础,排除C项;据材料信息“无商不富”可知,这是肯定商业可以致富,故D项正确。6史记商君列传:“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上文体现的思想是(B)A严刑峻法治国 B肯定社会变革C激进功利主义 D主张君主集权解析:“不法其故”“不循其礼”是主张变法的思想,B正确;A、C、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7战国时期秦国的青铜兵器出土数量很多,不少带有铭文,如“相邦吕不韦戈”“相邦义(张仪)戈”“上郡守戈”“陇西守戈”等。这些铭文证实(C)A兵器使用者为中央高级官员B秦国

6、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C秦兵器分由中央和地方督造D秦兵器带有显著的地域特色解析:兵器使用者为高级官员,材料没有反映,故A项错误;铭文讲的是兵器问题,证实不了秦国文化底蕴,故B项错误;据材料“相邦吕不韦戈”“相邦义(张仪)戈”“上郡守戈”“陇西守戈”,获知兵器督造有中央官员吕不韦和张仪,地方官员上郡守、陇西守等,故C项正确;材料讲的是秦兵器由中央和地方官员督造,没有涉及兵器的地域特色,故D项错误。8战国时期,越王勾践曾下令,孕妇临产时官府派医生看护,生男孩赏两壶酒一条狗,生女孩赏两壶酒一头猪,一胎生三孩派给乳母,一胎生两孩供给口粮。这一人口政策反映了(D)A两性地位日趋平等的社会现实B诸侯注重人口

7、与资源的协调发展C儒家“仁政”思想逐渐被接受D诸侯重视农业、富国强兵的要求解析:两性地位平等是指男女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妇女的地位明显下降,两性日趋平等的现实与史实不符,材料也没有涉及,故A项错误;人口与资源协调发展材料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仁政”思想在战国时期没有被接受,因为它不适应诸侯争霸的需要,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据材料越国的人口政策是为了增加人口总量,从事农业生产,发展农业,实现富国强兵,故D项正确。9战国时期重士之风兴起,士的地位大大提高。许多诸侯国因能“得天下之士”而在争霸战争中出尽风头,秦国因善于得士和用士而最终完成统一。这一现象

8、(D)A使贵族政治更加巩固B是百家争鸣的产物C开始打破“学在官府”D为社会发展增添了活力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士阶层的崛起并受到重用,结合所学可知,士阶层的崛起并受到重用有利于思想的活跃,促进各国变法的进行,即为社会发展增添了活力,故D项正确;士阶层的崛起并受到重用不利于贵族政治的巩固,故A项错误;士阶层的崛起并受到重用是百家争鸣的背景,故B项错误;士阶层的崛起并受到重用与打破“学在官府”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10战国时期,除儒、墨显学之外,还有道、法、阴阳等家,甚至一家之内也不断地再分化为小的宗派,如“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各家都抱着“以其学易天下”的宗旨,各国君主对各家也是“兼而礼之”

9、。上述现象反映出(B)A礼乐制度分崩离析B学术适应现实政治需要C士人阶层日益崛起D百家争鸣局面异彩纷呈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诸子百家的宗旨是“以其学易天下”,即其学说服务于政治,B项正确。战国时期礼乐制度分崩离析,但与材料强调学术适应现实政治的需要不符,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士人阶层日益崛起,但与材料强调学术适应现实政治的需要不符,排除C项。材料强调战国时期学术适应现实政治的需要,而不是“百家争鸣局面异彩纷呈”,排除D项。11下表是有关孔子诞辰的记载,据此可以得出较为合理的推论是(D)记载出处鲁襄公二十一年(前552年),十月一日庚子,孔子生春秋公羊传,成书于西汉景帝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年)

10、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史记孔子世家,成书于西汉武帝字中(仲)尼,姓孔,子氏鲁昭公六年,孔子盖卅矣。据此推算孔子生年为鲁襄公七年(前566年)西汉海昏侯刘贺墓葬文物穿衣镜上的记载,2015年出土A.公羊传成书最早,故说法最可信B史记记载最详细,故说法最可信C海昏侯墓葬文物是地下最新发现,故说法最可信D“纸上之材料”应与“地下之新材料”相互印证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公羊传是史学记载,具备一定的史料价值,但不能以成书时间最早,故推断出其说法最可信,A项说法错误,排除。史记属于史学记载,但不能以记载内容最详细来作为推理的论据,说法可信与否,关键是看史料是否真实,排

11、除B项。海昏侯墓葬文物仍属于后世记载,带有主观性,不能认为最可信,排除C项。关于孔子诞辰的记载,既要考究公羊传史记等史学记载,同时要关注历史文物,要多重史料互证,D项正确。12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政见各异,但其理论目标都在论证“治道”。这说明诸子学派(A)A具有较高的政治热情B具有相似的政治诉求C主张对社会革故鼎新D高度重视社会伦理道德解析:“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政见各异,但其理论目标都在论证治道”说明诸子学派具有较高的政治热情,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商鞅变法)其中究竟有哪些新东西呢?第一次变法条令,其中只有关于什伍连坐、

12、奖励耕织,以及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实行严厉处罚的内容,算是独创的。其他如奖励军功、发展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确立等级爵位制的改革,当初齐、楚、燕、赵、魏、韩亦各皆然。商鞅的第二次变法条令,也是各国都已实行过了的。程念祺国家力量与中国经济的历史变迁材料二“简而言之,商鞅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建立一个能够对其全部人口实施总体性控制的中央集权的科层制(官僚制)国家,建立这样一个国家的主要意图在于最大限度地从社会中汲取人力与物质资源以更有效率地进行战争。商鞅在他的文章中曾经对农业生产与战争的关系作了直截了当的表述,他认为对农业生产予以更多重视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生产能力,而且能造就一个易于控制和易于进行战争动

13、员的农民群体。”赵鼎新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的“独创性措施”对秦国的贡献。(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商鞅改革的认识。答案:(1)实行连坐法,加强对民众控制,维护国家稳定;奖励耕织,调动人民生产积极性,增加国家经济实力;抑制商业,有利于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2)认识:商鞅变法加强了对民众的控制,从而极大地扩展了政府自身权力。商鞅变法把社会控制、战争动员、国力提升结合起来,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的“其中只有关于什伍连坐、奖励耕织,以及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实行严厉处罚的内容,算是独创的”并结合所学商鞅变法的影响,即可说明商

14、鞅的“独创性措施”对秦国的贡献。(2)根据材料二中“他认为对农业生产予以更多重视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生产能力,而且能造就一个易于控制和易于进行战争动员的农民群体”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加强了对民众的控制,从而极大扩展了政府自身权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将社会控制、战争动员、国力提升结合起来,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14“历史解释”是高中历史新课标提出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据此,根据以下史料,选定孔子思想的一个角度,确定主题,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判。(要求:史论结合,逻辑顺畅)史料伏尔泰“孔夫子不做受神启者,也

15、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员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既不谈奇迹,也不涉及玄虚,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毛泽东“秦始皇比孔子伟大得多,秦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讲空话的。儒家满口仁义道德单就这独霸中国,使我们思想界不能自由,郁郁做二千年偶像的奴隶,也是不能不反对孔子的。”论语“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僵。”“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答案:示例一:主题:孔子的道德观。分析:(1)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统治者的道德是引导百姓道德

16、的风向标。(2)伏尔泰认为孔子的道德是纯粹的道德,没有神秘色彩,符合理性、顺应自然。(3)毛泽东认为孔子倡导的道德具有虚伪性。评判: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但孔子道德经过历代学者改造是封建伦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对维护专制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孔子道德具有普世价值,与西方的宗教神学相比具有明显进步性,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示例二:主题:孔子的法治思想。分析:(1)孔子认为执法要得当,刑罚不当百姓就会手足无措。(2)伏尔泰认为孔子对古代法律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3)毛泽东认为孔子不重视法律,忽视法律的作用。评判:孔子看到了法治对社会治理的作用,但其法治思想是先礼后法;孔子的法治思想为启蒙运动传播法治思想提供了例证。解析:本题是论文撰写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提取出关于孔子的一个观点,通过表格可以概括出孔子的道德观,然后结合材料中伏尔泰、毛泽东等的评析和所学知识对其进行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