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语中的经济曲线里根只拍四部电影1980年1月,里根刚竞选美国总统,为了提高他获胜的几率,其竞选班子特别安排了一些经济学家来为里根“补补课”,让他学习一些治国平天下必备的经济学知识。而那些被请来上课的经济学家们也非常高兴,因为这样的机会千载难逢,可以大力宣传一下他们那些通常只在小圈子里流传的学说。第一位给里根上课的是“供给学派”的代表人物阿瑟拉弗。拉弗利用这个机会好好地向里根推销了一通他的关于税收的“拉弗曲线”理论。当拉弗说到“税率不能太高,因为税率高于某一值时,人们就不愿意工作”的时候,里根兴奋地站起来说:“对!就是这样。二次大战期间,我正在电影公司当电影演员,当时的战时收入附加税曾高达90
2、,我们只要拍四部电影就达到了附加税范围。如果我们再拍第五部,那么第五部电影赚来的钱将有90给国家交税了,我们几乎赚不到钱。于是,拍完了四部电影后我们就不工作了,到国外旅游去。”正因为里根本人的经历与“供给学派”提供给他的理论如此契合,所以,他一主政,就大力推行减税政策,从而也使得一开始并没有引起人们注意的“拉弗曲线”理论登上了经济学主流的大雅之堂,而“供给学派”也由此在经济学界名噪一时。拉弗曲线“拉弗曲线”是讲减税的。要理解这一理论,先得从一般人的认识说起。一般人认为,税率越高,对于相同数量的税基来说,能征收到的税收越多。比如对100元的收入征税,100元是税基,如果税率是5,那么国家可以从中
3、收取5元税收:而如果将税率提高到10,国家可以从中收取10元的税收,与原来相比,国库中多了5元钱。所谓“拉弗曲线”就是表明税率与国家总税收收入之间关系的平面坐标曲线,其横轴是税率,纵轴是国家总税收收入。当税率从零开始上升时,国家总税收收入也随之上升。当税率上升到某一个值时,国家总税收收入达到最高点,这一点也被视为最优税率点。但如果税率继续提高,超过最优税率点,国家总税收收入开始下降。到税率达到100,即将个人所得全部征为税收后,国家总税收收入将降为零:此时人都活不下去,还交得起税吗?这种先升后降的峰形曲线,就是“拉弗曲线”。孔子徒弟的减税之争其实,早在拉弗提出这个理论的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有
4、类似的想法。在论语中的颜渊第十二里,记载了哀公与有若的一段有趣的对话,大意如下:哀公问有若:“荒年收成不好,国库里钱不够,应该怎么办?”有若回答说:“能不能将老百姓的税从百分之二十减到百分之十呢?”哀公说:“收百分之二十的税,国库里的钱都不够,如果减到百分之十,那不是更惨了吗?”有若答道:“如果百姓手中没有钱,国库里又怎么能有钱呢?如果老百姓手中有了足够的钱,你又何必为国库里没有钱发愁呢?”如果从公共经济学看,这则对话隐含着“拉弗曲线”理论。文中的有若力推减税政策,他的想法是荒年农民收入本来就不好,如果国家想通过提高税率的办法充实国库,无异于杀鸡取卵,最后的结果只会使农民更加贫困。但是,如果此时减税,表面上看,国家能征到的税少了,但农民却因此而休养生息了:一旦农民重新缓过气,整个国家重新富裕起来,税基扩大了,即使税率低一点,国家照样能征到更多的税,还会发愁国库里没有钱吗?有若的想法与“拉弗曲线”理论不谋而合,所不同的是,有若是在两千多年前的古代中国就提出了这样的想法,由此可见,中国古人体现出的经济学智慧还是很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