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检测卷(六)一、选择题1(2019嘉兴模拟)以下是某水域DDT的污染状况:不同成分水底泥水生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鲫鱼乌鳢DDT含量(g/kg)0.10.76.321.037.919.4124.4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表中数据表明DDT具有生物放大现象 B表中所列消费者中乌鳢的营养级最高 CDDT在生物群落各营养级间循环往复 D鲫鱼摄入的DDT有部分随代谢产物排出体外解析:选C。据表可知,随着营养级的提高,生物体中DDT的含量逐渐增加,表明DDT具有生物放大现象;乌鱧体中DDT的含量最高,表明表中所列消费者中乌鳢的营养级最高;由于捕食关系使得DDT在生物群落各营养级间只能单向流动;鲫鱼摄入
2、的DDT大部分在体内集聚,少部分随代谢产物排出体外。故C错误。2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下列哪项因素一定会导致调查结果小于实际值()A重捕时误将部分未标记个体统计为标记个体B两次捕获间隔时间过短,动物个体被再次捕获概率降低C标志物脱落D两次捕获期间,有部分个体迁出调查区域解析:选A。重捕时误将部分未标记个体统计为标记个体,则导致重捕个体中标记个体数偏大,会使调查结果小于实际值。3科学家对某种群的数量进行了13年的连续研究,计算出其值,如图为该种群13年来值(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的变化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前4年间和第5年到第9年间,该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年
3、龄结构为稳定型B第4年到第5年间和第9年到第10年间,该种群数量不断下降C从第11年开始该种群数量不断上升,到第13年达到K值D从第4年开始,该种群数量达到K值,直到第9年,保持相对稳定解析:选D。由题中信息可知,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由图可以看出前4年该种群的值都是1.5,因此该种群呈指数增长,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第5年到第9年间,该种群的值都是1,因此该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年龄结构为稳定型,A错误。第5年该种群的值是1,因此第4年到第5年间,该种群数量相同;第10年该种群的值是0.5,因此第10年该种群的数量是第9年的一半,第9年到第10年间,该种群数量不断下降,B错误。从第4
4、年开始,该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且一直保持到第9年,第10、11年的值都是0.5,第12年的值是1,第13年的值是1.5,因此第13年的种群数量是:第9年的K值第10年的值第11年的值第12年的值第13年的值,即K0.50.511.50.375K,C错误、D正确。4下列与生物放大及生态金字塔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杀虫剂与有害物质可沿食物链逐级积累和浓缩,从而在生物体内高度富集,造成生物放大B若以杀虫剂与有害物质浓度大小衡量各营养级之间的数量关系,则所构成的金字塔应为正立的C就数量金字塔而言,某些状况下可能呈现倒金字塔形D就能量而言,天然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绝不会是倒置的解析:选B。由
5、于生物放大作用,营养级越高,杀虫剂与有害物质浓度越大,因此若以杀虫剂与有害物质浓度大小衡量各营养级之间的数量关系,则所构成的金字塔应为倒立的。5(2019稽阳模拟)下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 )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1Nt。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对于甲种群,如果种群数量低于a,则会走向灭绝B对于乙种群,如果种群数量低于a,则会走向灭绝C对于甲种群,如果种群数量高于a,种群数量会保持在b附近D对于乙种群,如果种群数量高于c,种群数量会保持在c附近解析:选B。对于甲种群,保持在a数量之前,一年后种群数量下降,长期下去最终会走向灭绝;对于乙
6、种群,保持在a数量之前,一年后种群数量增加,故不易灭绝;b、c分别是甲、乙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最终二者数量分别在b、c附近波动。故B错误。6某灌木(称m灌木)是一种寄生在猫爪藤上的荒漠植物,如图是在干旱季节里,此灌木对猫爪藤果实产量影响的数据统计。当干旱情况不严重时,寄生灌木不影响生长的果实数。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当干旱现象不出现时,猫爪藤和m灌木种群都将呈现出“J”形增长曲线B当干旱情况不严重时,每株猫爪藤果实柱状图将出现两个高长柱和一低柱C假设猫爪藤受到m灌木影响程度逐年增加时,猫爪藤的数量将先增后减D荒漠被不断治理改良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群落有机物的总量将增加解析:选D。因空间和资
7、源有限,当干旱现象不出现时,猫爪藤和m灌木种群都将呈现出“S”形增长曲线,A错误;当干旱情况不严重时,寄生灌木不影响生长的果实数,所以每株猫爪藤果实柱状图不可能出现两个高长柱和一低柱,B错误;猫爪藤与m灌木是寄生关系,猫爪藤的数量受m灌木数量的制约,将会随着m灌木数量的增加而减少,C错误;荒漠被不断治理改良的过程中,环境容纳量得以提高,物种丰富度增加,而且土壤条件得以保留并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所以此过程属于次生演替,群落有机物的总量将增加,D正确。7.如图,甲、乙、丙分别为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三大生物成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乙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0%B丙通过获得的能量要多
8、于通过获得的能量C图中的箭头可以表示物质和能量的传递方向D乙、丙之间的关系为捕食和竞争解析:选C。甲、乙、丙分别为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甲、乙不是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的关系,因此二者之间能量传递效率并不能用10%20%表示;是生产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是消费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二者的大小无法确定;箭头可以表示甲生产者的物质被乙消费者利用,同时能量传递到消费者中,甲、乙含有的物质被分解者丙分解的同时,能量被丙利用;丙不属于食物链成分,乙、丙之间不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8图1为碳循环过程示意图,图2是已知某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的食物网。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9、)A图1中所表示的生理过程是生物圈维持稳态的重要因素B增加图中A、D、E等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可提高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C在图2中,若生产者有10 000 kg,则位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最多有100 kgD图2中的戊、丁分别属于图1中的A和E解析:选D。根据碳循环图解特点可知:图1中的A是生产者,C是大气中的CO2,B是分解者,D、E是消费者;图2中的戊是生产者,其他都是消费者。参与碳循环的生理过程主要是生产者的光合作用、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以及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这些都是生物圈维持稳态的重要因素,A项正确;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高,B
10、项正确;生产者(戊)有10 000 kg,位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是丁,在能量传递效率为10%的情况下,要质量最多,则食物链应最短,则有10 00010%10%100(kg),C项正确;图2有3条食物链,其中丁处于第三、四两个营养级,而图1中的E表示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D项错误。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态与保护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生物多样性是保持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条件B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C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环境容纳量D生态系统中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叫负反馈调节解析:选D。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而
11、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A正确;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是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控制人口的增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等,B正确;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C正确;D项所描述的是正反馈调节,D错误。二、非选择题10(2019浙江1月学考)某淡水湖曾因污染物排入和过度养鱼,导致水质严重恶化。近几年经过生态治理,水质基本恢复。据此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该淡水湖中,鱼类呈现一定的分层现象,造成这种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有温度、光、氧气和_。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看,鱼类属于_。(2)治理前,通常需要调查该淡水湖中不同种类
12、生物的_,为评估污染情况和制定治理方案提供科学依据。(3)在生态治理过程中,向该淡水湖引入挺水植物和浮叶植物,并放养适量的滤食性鱼类。这样的治理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_能力。水质基本恢复后,为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_效益,常选用网眼大小合适的渔网捕捞,使鱼类种群处于_型的年龄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解析:(1)该淡水湖中,造成鱼类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有温度、光、氧气和食物。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看,鱼类属于消费者。(2)该淡水湖中不同种类生物的种群密度可为评估污染情况和制定治理方案提供科学依据。(3)在生态治理过程中,向该淡水湖引入挺水植物和浮叶植物,并放养适量的滤食性鱼类,这样的治理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
13、自我调节能力。水质基本恢复后,为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常选用网眼大小合适的渔网捕捞,使鱼类种群处于增长型的年龄结构,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答案:(1)食物消费者(2)种群密度(3)自我调节生态增长11桑基鱼塘分布在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一带的水乡,是一种典型的水陆物质和能量交换型生态工程(如图);表格数据表示有机物从桑树传到蚕的能量流动情况,试分析桑基鱼塘的物质和能量流动途径,回答下列问题:项目能量(kJ)蚕吃掉的桑叶所含能量419蚕沙(粪便)含有的能量219蚕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14654(1)图中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单,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它的_能力较弱。(2)将蚕沙(粪便)投入
14、鱼塘供给鱼食用,蚕沙中所含的能量属于第_营养级所含的能量,蚕沙中的碳元素以_形式流向鱼,鱼体内的碳元素以_形式流向桑树。(3)根据表格数据可知,蚕同化的总能量为_kJ,表中部分的能量用于蚕的_,储存在蚕的有机物中。解析:(1)分析题图可知: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图中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单,自我调节能力较弱。(2)蚕以桑树叶为食,桑树处于食物网的第一营养级,所以蚕沙(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属于第一营养级所含的能量。蚕沙中的碳元素存在于有机物中,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向鱼。鱼体内的细胞通过呼吸作用,将含碳有机物分解为CO2等其他产物,CO2释放到环境中可被桑树用于光合作用,所以鱼体内的碳元素以CO2的形式流向桑
15、树。(3)蚕同化的总能量蚕吃掉的桑叶中所含的能量蚕沙中所含的能量419219200 kJ。蚕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蚕同化的总能量蚕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20014654 kJ,即表中部分的能量用于蚕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储存在蚕的有机物中。答案:(1)自我调节(2)一有机物CO2(3)200(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12(2019浙江省金华十校高三期末)现有两个不同类型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和,各营养级生物数量的相对值如下图所示,若流入 和的总能量相同,请回答下列问题:(1)自然生态系统和之间的抵抗外界干扰能力的大小关系是_(填“大于”“小于”或“无法判断”),理由是_。(2)
16、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也称第一营养级)同化的总能量,这些能量最终都将以_的形式耗散到周围空间。(3)中现存消费者的总能量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中现存消费者的总能量。(4)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有着明显的_和季节变化。解析:(1)据题图无法比较和这两个生态系统之间的食物网复杂程度,故生态系统和之间的抵抗外界干扰能力的大小关系无法判断。(2)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也称第一营养级)同化的总能量,这些能量最终都将以热的形式耗散到周围空间。(3)中现存消费者的总能量大于中现存消费者的总能量。(4)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有着明显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答案:(1)无法判断据图无法比较这两个生态系统之间的食物网的复杂程度(2)生产者热(3)大于(4)昼夜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