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课时素养评价八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30分钟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5分,共35分)1.“天命”是商周时期的重要观念,商人认为“天命”不可转移,而周人则认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故统治者为了获得“天命”,必须“敬天保民”。这表明周代()A.王权与神权相分离B.德治思想逐步形成C.天子权力有所下降D.对天的认识理性化【解析】选B。“周人则认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故统治者为了获得天命,必须敬天保民”反映了周代的德治思想,故选B。材料没有体现“王权与神权相分
2、离”,排除A;材料反映周代的德治思想,无法体现天子权力下降,排除C;材料“故统治者为了获得天命,必须敬天保民”反映统治者仍然重视“天命”,无法体现“对天的认识理性化”,排除D。【补偿训练】孔子说,君子(执政者)的品德好比风,小人(平民)的品德好比草,草受风吹拂,一定顺风而倒。这反映了孔子主张()A.仁者爱人B.以德治民C.克己复礼D.君轻民贵【解析】选B。材料的意思是说,执政者以品德来感化人民,人民一定会顺应统治的,故选B。A、C、D与材料的意思不符,排除。2.商鞅在推行新法的过程中,实行“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的治国政策,以取代“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传统治国政策。
3、这表明()A.集权行政体制建立B.“礼治”逐步让位于“法治”C.郡县制取代分封制D.商鞅治国立足普通民众利益【解析】选B。材料强调的是“法令至行”“以取代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即要用法治来取代原来的礼治,故选B。材料并未涉及集权行政体制的问题,A排除;材料未涉及郡县制,C排除;商鞅治国并非立足普通民众利益,D排除。3.出土文献秦简法律答问有如下法条解释:“(父)擅杀子,黥为城旦舂”“殴大父母(祖父母),黥为城旦舂”(城旦舂:一种强制服役的徒刑,男犯筑城,女犯舂米)这突出说明秦律()A.厉行轻罪重罚B.保留原始习俗C.条文细密完备D.维护伦理秩序【解析】选D。材料“(父)擅杀子,黥为城旦舂”
4、“殴大父母(祖父母),黥黥为城旦舂”说明秦统治者在依靠法律手段的同时,已认识到道德在保障社会安定方面的作用,故选D。题干材料没有体现轻罪重罚,A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伦理道德的作用,没有体现出原始习俗的作用和法律条文的完备,B、C排除。【拓展延伸】秦律的特点(1)革除旧法,残存旧制。(2)重法轻礼,厉行“法治”。(3)重刑轻罪,刑罚严酷。(4)内容丰富,体系繁杂。4.据载,汉高祖在关中择举“有修行,能帅众为善者为乡三老”;汉文帝下诏嘉奖孝悌、力田、廉吏,派遣谒者赐帛慰问;汉武帝“令礼官劝学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这表明汉代统治者()A.尊儒学为治国思想B.注重教化以加强社会治理C.举孝廉以选拔官员
5、D.始终奉行休养生息的国策【解析】选B。汉武帝之前的汉朝统治者推崇的是黄老之学,并未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A错误;汉高祖推举“有修行”的人为乡三老,汉文帝对各方面表现优异的人进行“嘉奖”,汉武帝通过“劝学”以“举遗兴礼”,这实质上都是通过倡导、劝勉促成忠于封建王朝、恪守封建纲常伦理的社会风气,从而巩固统治,故选B。材料主旨是实行社会教化,没有体现官员的选拔,C错误;汉代统治者并未始终奉行休养生息的国策,D错误。5.唐律疏议是我国封建法典的集大成者,“德本刑用”、以礼为纲是其立法指导思想。由此可见唐朝()A.完成专制向法治转型 B.推崇仁政而排斥法治C.重视法治与教化相济 D.主张法本而以礼辅
6、之【解析】选C。德礼是行政教化的根本,刑罚是行政教化的表现,重视法治与教化,以稳固统治,故选C。“德本刑用”“以礼为纲”等都不是真正意义的法治,排除A。材料强调重视法治与教化,而不是推崇仁政而排斥法治,排除B。德礼是行政教化的根本,刑罚是行政教化的表现,不是主张法本而以礼辅之,排除D。【补偿训练】云梦秦简载:“为吏之道,必精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毋私,微密纤察,安静毋苛,审当赏罚。”由此可见,秦朝强调()A.以德治民B.以能取士C.以法治国D.以德课官【解析】选D。从材料“为吏之道,必精洁正直,慎谨坚固”“审当赏罚”中可以看出,秦朝强调以德课官,故选D。材料强调的是吏治思想,没有体现出治国思想
7、,A、C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选官制度的变化,B排除。6.明王朝颁布的大明律,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十恶”重罪,属于“常赦所不原”。这一规定意在()A.维护君主统治 B.保证社会稳定C.协调君臣关系 D.突出法律权威【解析】选A。“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十恶”这些都可以威胁到皇帝的统治,故这一规定是为了加强皇权,维护君主统治,故选A。保证社会稳定并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协调君臣关系,排除C;材料主旨强调维护君主权威而不是法律权威,排除D。【深化点拨】中国古代的律令将反抗封建统治的行为列为大罪,体现了其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阶级实质。7. 张集馨在道咸宦
8、海见闻录中说:“绅士居乡者,必当维持风化,其耆老望重者,亦当感劝闾阎,果能家喻户晓,礼让风行,自然百事吉祥,年丰人寿矣。”材料说明()A.清代重视基层教化与文化发展 B.中国清代乡村实行宗族自治C.清代儒家思想在乡村实现普及 D.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受到冲击【解析】选A。古代乡绅是地方管理的核心,代表着一方的风气和文化,他们在乡间承担着传承文化、教化民众的责任,同时参与地方教育和地方管理,“礼让风行”说明清代政府重视文化建设,故选A。古代皇权不下县,实行的是乡绅治理,而不是宗族自治,B错误;地方实行乡绅治理,并不是儒家思想在乡村实现普及,C错误;材料论述的是政府对于地方治理的措施,并不是中央集权政
9、治体制受到冲击,D错误。二、非选择题(15分)8.“以德治国”“依法治国”是基本的治国理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故有明主忠臣产于今世,而散领其国者,不可以须臾忘于法。使吏非法无以守,则虽巧不得为奸;使民非战无以效其能,则虽险不得为诈。夫爱人者不阿,憎人者不害,爱恶各以其正,治之至也。臣故曰:法任而国治矣。商君书慎法材料二为政以德,不是欲以德去为政,亦不是决然全无所作为,但德修于己而人自感化。然感化不在政事上,却在德上。盖政者,所以正人之不正,岂无所作为。但人所以归往,乃以其德耳。故不待作为,而天下归之,如众星之拱北极也。朱子语类卷23(1)据材料一,概括商鞅的观点,并说明理由。(6分
10、)(2)据材料二,指出朱熹对“为政以德”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6分)(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治国理念的认识。(3分)【解析】第(1)题商鞅的观点根据材料一中的“臣故曰:法任而国治矣”,可以得出是依法治国。理由可以根据材料一中的“使吏非法无以守,则虽巧不得为奸;使民非战无以效其能,则虽险不得为诈”和“爱人者不阿,憎人者不害,爱恶各以其正,治之至也”概括得出。第(2)题朱熹对“为政以德”的理解,可以根据材料二中的“然感化不在政事上,却在德上”“故不待作为,而天下归之,如众星之拱北极也”分析归纳得出。影响应当联系所学知识,从淳朴民风、缓和社会矛盾和维护统治等方面来回答。第(3)题对治国理念的认识可以综合上述材料信息得出法治为本、辅以德治的结论。答案:(1)观点:依法治国。理由:规范官吏;控制民众;能使社会和谐发展。(2)理解:树立道德榜样使民众归附。影响:形成了淳朴的民风;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统治。(3)认识:法治为本,辅以德治。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