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单元综合检测(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本大题共45分)1西汉时确立了市籍制,即对商人进行专门的户籍管理,而且规定一旦入市籍就不得为官。这个制度实质上反映了(D)A古代的商人不是自由民B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C古代政府重视户籍管理D统治者限制商业发展解析:西汉时确立了市籍制,对商人严格管理,实质上反映了统治者限制商业发展,故选D;A、B、C只是材料中的表面现象,不是实质,排除。2北宋政府曾专为城市居民单独造户籍,即坊郭户籍,按财产多少分为十等,其税种也多样,比如宅税;地税,指城市店宅地基税,以及临时摊派,这些税种都以货币形式征收。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A经济发展催
2、生制度调整B战争频繁影响税收政策C中央政府强化人口控制D坊市制度得到恢复巩固解析:北宋单独为城市居民建立户籍来进行征税,这是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即商品经济发展催生了户籍制度的变革,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战争频繁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只涉及城市户口,其目的是为了征税,故C项错误;北宋坊市制度已经被打破,故D项错误。3据历史记载,西汉户籍有一般平民籍、宗室籍、商人市籍等多个类别。其中一般平民籍又分为“大家”“中家”“小家”三个等级。西汉这样划分户籍的主要目的是(C)A配合抑商政策的实施B确立世家大族地位C提供赋税征收的依据D抑制地主土地兼并解析:根据材料“平民籍、宗室籍、商人市籍等多个类别
3、”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户籍的划分是国家分等级征收赋税和徭役的依据,故C正确;按等级划分户籍与抑商政策无关,排除A;B不是西汉按等级划分户籍的目的,排除;D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排除。4明代初期实行了严格的户籍制度,人们不得随意改动户籍,不得擅自流动,外出百里之外时必须有官府发给的“路引”(通行证)。明代中期以后,政府允许流动人口在当地入户占籍。这一变化反映了(B)A科举取士范围的扩大B社会经济的发展C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D等级制度的解体解析: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根据材料中“明代中期以后,政府允许流动人口在当地入户占籍”可知明代户籍的变化是适应明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故B正确。材料未涉及科举取士
4、的范围,故A错。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与材料表达不符,故C错。D项说法明显错误,故排除。5西晋末年,北方人民大量南流,东晋建立后,政府设立许多侨州、郡、县予以安置,他们被称为侨人。侨人的户籍称白籍。东晋咸和年间遂土断人户,即清理侨民户籍,使其同于当地土著居民,成为纳调服役的编户齐民。土断政策(A)A利于政府增加财政收入和兵源B不利于南北人民的融合C加剧原住民和侨民之间的矛盾D推动经济重心实现南移解析:土断政策主要是针对流民,一方面可以促使他们耕种土地,另一方面战争时候还可以作为兵源补充,A正确;此措施有利于南北民族的融合,不是增加民族矛盾,B、C错误;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D错误。6隋朝的户籍
5、法规定:有家室的丁男,每年服徭役二十日、缴纳租粟三石、调绢二丈、绵三两等。同时规定,地方官员每年要亲自实地查验户口、年龄、疾状(健康状况)。隋朝政府制定此户籍法的主要目的是(D)A保障农业劳动力充足B强化君主专制集权C防止小农经济破产D保障徭役赋税征收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隋朝政府明确规定了百姓的赋税徭役量,而且要求地方官员核验,此举主要目的在于保障赋税徭役征收,进而维护统治,选项D正确;材料中的户籍并不限于农业,选项A排除;选项B与赋税徭役无关,排除;赋税徭役征收会加重百姓负担,由于未进行数量的比较,因此无法看出隋朝的赋税徭役是否会导致农民破产,因此材料中对赋税徭役的明确规定目的不是为了防止小
6、农破产,排除C。7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的乡、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或官府任命,但却规定,要由地方推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秦朝(D)A沿袭先秦的行政管理B轻视地方的行政管理C各级官吏均出自富有之家D地主绅士是其基层治理的基础解析:从材料中的“要由地方推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可以看出,秦朝地方治理主要是依靠地主绅士阶层,即地主绅士是其基层治理的基础,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反映先秦时期实行这样的管理方式,排除A项;从材料信息来看,秦朝重视地方的行政管理,排除B项;C项说法绝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8明朝在江南市镇等关键要地设立巡检司管理日常治安;对一些规模比较大的
7、江南市镇,直接委派县丞、主簿等县级官员驻镇管理;对那些体量特别大的江南市镇,还派遣同知等更高级别的官员驻镇管理。这一举措(D)A提升市镇的经济水平B凸显市镇的军事功能C使经济发展水平趋同D加强基层社会的治理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明代加强了对江南地区的关键市镇的政治管理,因此明代江南地区基层社会治理得到加强,故D选项正确。政府加强对市镇的行政管理,其目的不在于提升经济水平,而且从市镇规模和派遣官员级别的对应程度来说,也充分说明官员派遣的目的在于行政而非经济,选项A排除;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明代派遣“巡检司”“县丞、主簿”“同知”等官员对江南市镇进行管理,这是政治管理的强化,与军事功能无关;C选
8、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明代江南地区的关键市镇受到中央的管理,不能体现其经济发展水平趋向相同。9朱元璋曾敕谕天下巡检说:“朕设巡检于关津,扼要道,察奸伪,期在士民乐业,商旅无艰。”后又在私开矿业处所、商贾辐辏之地、民族交错地方、州县交边区域、流民往来集聚之处等增设巡检司。这表明,巡检司的设立(C)A扩大了地方行政权力B强化了市镇经济功能C加强了基层社会治理D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巡检司设置的地点多位于交通要道,如私开矿业处所、商贾辐辏之地、民族交错地方、州县交边区域、流民往来集聚之处,可见巡检司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属性明显,选项C正确;巡检司可强化基层管理,不能扩大地方行政权力,选项
9、A排除;巡检司不仅仅设置在工商业发达地区,选项B片面解读材料,排除;巡检司和皇权强化无关,排除D。10中国古代县级政区在秦汉时期依据户数分为两等,在唐宋时期依据地域位置和户口多少分为七等,明清时期综合地域位置、户口多少和田赋数量等进行分等。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古代(A)A国家治理能力不断提升B基层管理体制逐渐成熟C君主专制程度不断提高D血缘等级序列严格区分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对地方的管理越来越细致、深入,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管理不断加强的趋势,故A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基层管理体制逐渐成熟,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反映的是君权与相权的问题,不符合题意,排除C;从材料中
10、“在秦汉时期依据户数分为两等,在唐宋时期依据地域位置和户口多少分为七等,明清时期综合地域位置、户口多少和田赋数量等进行分等”可以看出,血缘等级不是政区划分的主要依据,排除D。11庄园成为“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是在(D)A古代罗马 B阿拉伯帝国C奥斯曼帝国 D中世纪西欧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庄园是中世纪西欧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故选D项;古代罗马、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没有庄园,故排除A、B、C项。12撒切尔夫人执政后,英国政府把医院管理、社区服务、教育等交给相关公司承担,通过市场竞争机制让大量私人资本参与到地方自治中,使得地方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这反映出英国政府(B)A削弱了
11、市场竞争B调整了经济运行的体制C废除了福利制度D加强了干预经济的力度解析:英国政府把医院管理、社区服务、教育等交给相关公司承担,实行私有化,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说明英国调整了经济运行的体制,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故B正确,D错误;英国政府把医院管理、社区服务、教育等交给相关公司承担,实行私有化,增强了市场竞争,A错误;C表述太绝对,错误。1318021803年,英格兰和威尔士的济贫税年均为530万英镑;1813年,增长到860万英镑:18171818年,达到前所未有的930万英镑;从1802年到1833年,济贫税增长了62%。导致济贫税增加的主要因素是(B)A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B资本主义工业
12、的迅速发展C政府投资建立福利体制D社会主义思潮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解析:材料反映了19世纪上半期英国的济贫税大幅增长,联系这一时期的史实可知,英国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工业的迅速发展,从而导致济贫税增加,B项正确。14二战以后,受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影响的西欧各国,纷纷行动起来,打造社会保障、社会救济和社会工作的“三驾马车”。这表明西欧各国致力于(C)A提倡“新经济” B发展社会主义C建立福利国家 D实施计划经济解析:根据所学,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为缓和社会矛盾,建立社会福利国家制度,进行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扩大就业,故C项正确;“新经济”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故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西欧各国是
13、资本主义国家,不可能发展社会主义,B错误;二战以后西欧各国加大对经济的干预,并非发展计划经济,D错误。15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读下图英国社会保障投入构成百分比(20世纪50年代),可以看出英国社会保障(B)A资金主要来源于资本家纳税B实质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C覆盖面比较广而且日渐完备D标志国家对经济干预减少解析:图中英国社会保障投入部分来源于雇主缴费以及雇员的缴费,说明社会保障的实质是国民经济收入的再分配,B正确;图中显示社会保障的投入主要是政府补贴,A错误;图片说明的是社会福利费用的来源,并不能说明覆盖面比较广而且日渐完备,C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二战后英国在社会保障方面,
14、政府补贴占了百分之五十五的比例,说明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故D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5分)16(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历代政府注重建立基层治理机制。秦汉时期的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唐朝的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北宋王安石实施的保甲制即渊源于此。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改而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从城市到乡村,以十户为牌,设牌长;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每户给印牌一张,写明本户丁口、从业状况,户内外有人外出或有客来访都要注明;保长、甲长、牌长每天傍晚稽查各户有无异样。摘编自部编教材试教版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材料
15、二英国在1835年颁布市政法案,确立了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法案规定自治市政府和议会都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地方征税所得也由自治市自主开支,但必须接受选民监督。把城市分成若干小区,每个小区组织志愿者,负责救济的分配,并协调慈善团体和救济机构的工作,社区组织开始形成。摘编自部编教材试教版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材料三2000年,城市社区建设在全国推行。社区制的特征在于:其管理理念是以民为本,从原来的管理居民转变为服务居民,强调服务意识;其管理形式是去行政色彩,在社区(居委会)内再组建自治组织进行自治,强调居民参与治理,发挥居民自我管理的主体作用;其管理目标是通过政府与社会力量的协作,既减轻政府负担,又发动
16、社区力量,达到社区善治。摘编自景跃进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基层治理同19世纪中期英国城市治理的异同,并说明19世纪英国城市治理的影响。(8分)(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意义。(4分)答案:(1)相同:都是为了维护统治。不同: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是为专制统治服务,19世纪英国城市治理保障了民主政治。影响:促进了英国城市自治的进程;保障了人民的民主权益;巩固英国的民主政治;维护了社会稳定;有助于缓和阶级矛盾。(2)促进了基层民主自治;保障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解析:(1)相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基层
17、治理同19世纪中期英国城市治理都是为了维护统治。不同:需要从经济基础、指导思想和服务对象等方面进行分析。影响:根据材料“法案规定自治市政府和议会都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地方征税所得也由自治市自主开支,但必须接受选民监督”“并协调慈善团体和救济机构的工作,社区组织开始形成”可归纳出影响有促进英国城市自治的进程、保障人民的民主权益、巩固民主政治、维护社会稳定、缓和阶级矛盾等。(2)意义:根据材料“在社区(居委会)内再组建自治组织进行自治,强调居民参与治理,发挥居民自我管理的主体作用”“其管理目标是通过政府与社会力量的协作,既减轻政府负担,又发动社区力量,达到社区善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城市社区建
18、设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促进基层民主自治、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等方面。17(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新中国成立后,在农村设立了以集体经济为依托的保障体系。1956年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和1960年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提出了农业合作社对于无依无靠的鳏寡孤独要做到“保吃、保穿、保烧、保教、保葬”的“五保”制度,后来又扩展到保住和保医,另外还有农村的合作医疗制度和救灾救济制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进入家庭生产保障阶段。传统的家庭和土地再次成为农村社会保障的承载主体,农村社会保障系统与社会生产系统重合了,社会保障融入到了社会生产体系之中了。在20世
19、纪8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了某些集体制度的“再更新”:一是农村的“五保”制度又再度强化了。1994年1月,国务院颁布了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确定了“五保”供养赡养的具体规定和内容,从此“五保”制度走向规范化和社会化的道路。二是新型合作医疗。20世纪90年代,农村合作医疗开始恢复。筹资机制由个人交费为主转化为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不再以村为单位而是以县为单位进行筹资。摘编自陆月娟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构与改革(1)根据材料,指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社会意义。(5分)答案:(1)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
20、立起以集体经济为依托的保障体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入家庭生产保障阶段;20世纪90年代,农村合作医疗开始恢复,逐步走向规范化、社会化道路。(2)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缓解农村贫困,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强农民权利和义务意识。解析:(1)从材料“新中国成立后,在农村设立了以集体经济为依托的保障体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进入家庭生产保障阶段”“20世纪90年代”“走向规范化和社会化的道路”中可以概括出答案。(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巩固工农联盟、城乡差距的缩小、农民权利等方面来分析答案。18(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社会救济,是中国古
21、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靠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清代的法律也有相关规定,灾荒救济,高龄老人赡养,设栖流所以收养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贫苦读书人等。(1)根据材料信息,概括明清时期救济方式的特点。(5分)(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救济制度之目的。(5分)答案:(1)政府主导,设置机构,法律手段,涵盖诸多弱势类别。(2)贯彻儒学德治仁政,缓和社会矛盾或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封建统治。解析:(1)由材料“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可得出政府主
22、导;由材料“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可得出设置机构;由材料“明律规定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可得出法律手段;由材料“灾荒救济孝子节妇贫苦者,贫苦读书人”,可得出涵盖诸多弱势类别。(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社会救济是封建统治者为博取德治仁政的美名而实施,但就实施效果而言,毕竟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从而巩固封建统治。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英国,宗教和慈善事业息息相关,如英国教会和修道院举办的养育院就承担了重大的社会救助任务。为了明确救助的准则,1601 年的伊丽莎白济贫法规定“各教区对居住于本教区的贫民负有救济的责任”。英国民众一贯认为“英国社会只存在贫民,不存在贫
23、穷问题,而贫穷只是个人的懒惰和无能造成的;救济不应该是国家的责任,对困难群众、农户的保障就是统治阶级的施舍。如 1601 年伊丽莎白济贫法就规定了要安排贫困儿童去学艺,有劳动能力的人也必须送往贫民教养院”使其工作,而且不允许对其进行“院外救济”。英国在伊丽莎白法案中制定了相关要求,指出“用法令的方式规定济贫税由社会共同负担,用以救济无力为生的贫民,救济经费主要源于济贫税和志愿捐款,从而保证了救济经费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摘编自王冲近代中英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演变特点比较分析材料二明清政府除了在立法上支持农民社会保障事业,而且还注重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的调拨,鼓励民间和社会团体广泛捐赠,积极参与到
24、社会保障事业中。对于能在救济灾荒、济贫、育幼和养老事业中有所作为的民间团体和组织,给予鼓励和奖赏,如对捐赠数额特别大者立坊牌旌表,如规模巨大的养济院、普济堂、栖流所、饭厂都得到过政府的经费支持。明清政府对待农村社会保障事业不仅强调供养,而且重视教化工作,如建立善人、善堂、善事和功过格等成为教化工作的有力工具。明清政府除了通过税收等形式增加财政收入和对社会保障的支出,而且多渠道扩大资金来源和保障资金增值,如民间劝募、买田收租增加利息、买店面收租生息等形式。摘编自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构建(1)根据材料,概括英国与明清中国社会保障的相同之处。(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与明清中国农
25、村社会保障的各自特点及其影响。(6分)(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社会保障体系?(2 分)答案:(1)有立法保障;与慈善事业紧密相连;有相应的社会保障机构;政府给予财政支持,资金来源广泛等。(2)特点:中国明清,供养与教化相结合,政府财政投入较大。英国,强调个人努力与工作救济相结合,有专门的济贫税,济贫税主要由社会承担。影响:中国明清,维护了政治统治的相对稳定;给政府财政带来了巨大负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的发展等。英国,推动了经济发展;维护了社会稳定等。(3)社会保障制度或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与稳定,但应与国情相结合等。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归纳知识的能力。依
26、据材料一中“1601 年的伊丽莎白济贫法”“英国教会和修道院举办的养育院就承担了重大的社会救助任务”以及材料二中“明清政府除了在立法上支持农民社会保障事业,而且还注重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的调拨,鼓励民间和社会团体广泛捐赠,积极参与到社会保障事业中”的信息,综合归纳出中西社会保障的相同点。(2)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归纳知识的能力。中国特点依据材料二中“重视教化工作,如建立善人、善堂、善事和功过格等成为教化工作的有力工具”的信息归纳,英国的特点依据材料一中“用法令的方式规定济贫税由社会共同负担,用以救济无力为生的贫民,救济经费主要源于济贫税和志愿捐款,从而保证了救济经费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归
27、纳作答;第二小问影响结合各自国家所学回答皆可。(3)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归纳知识的能力。本题属于开放题型,回答该题时要依据材料中信息有关社会保障措施及特点从“社会保障制度或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与稳定,但应与国情相结合等”的角度思考回答。20(11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发生在宋代的结构性社会变迁,使城市中诞生了一个庞大的贫民阶层。宋朝政府自觉负起了向贫民提供福利救济的责任,逐渐建立了完备的社会救济体系。宋政府按照居民的家庭财产多寡,将全国人口划分为不同户等,作为国家划定救济对象的参考标准。宋朝也开始出现了接近现代意义的“贫困线”概念:凡田产20亩以下或者产业50贯以
28、下的家庭,即为生活在贫困线下的“贫民”。宋朝的贫民救济主要由两个系统组成,一是宋神宗熙宁十年施行的“惠养乞丐法”(凡贫困人口,均纳入乞丐范围),一是宋哲宗元符元年颁行的“居养法”。简单地说,“惠养乞丐法”指由政府给贫民发放米钱;“居养法”则指由国家福利机构收留无处栖身的贫民。这两种救济都是定时的、制度化的。此外,还有临时性、赈灾性的救济,这类临时性救济虽然是不定时的,但也常年有之。摘编自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等材料二英国从都铎王朝(14851603年)开始,流民和贫困问题严重威胁到社会的稳定,政府对救济问题的干预加强。都铎君主在济贫问题上采取了两分法态度:一是国家对没有工作能力的群体承担责任,
29、二是严厉惩罚不愿工作的“懒汉”。1601年的济贫法将济贫措施分为三类:第一,没有劳动能力的穷人由国家提供救济;第二,有工作能力者接受救济须接受政府强制性的工作安排;第三,有工作能力而拒绝工作者接受济贫院的院内救济。该法虽是全国性的立法,但赋予地方相当大的权利,每个教区由监督官管理救济事务,监督官由地方任命。到18世纪后期,这种以教区为基础的济贫方式已不足以应对社会失业与贫困问题。保证人们的最低收入被视为社会责任,它意味着制定最低工作收入制度,为失业者提供工作、养老金及疾病救济,而现有的济贫制度无法满足需求。与此同时,自由主义思潮开始蔓延,工人们反对现有的济贫法,因为院内救济将破坏家庭关系并使被
30、救济者失去人身自由,而即便是院外救济也使人失去尊严。于是,以社会保险为核心的新型社会保障制度开始逐步在英国创立,1911年的国民保险法确立了以社会保险为核心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摘编自刘成、奚慧玲英国社会福利政策的历史沿革(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政府济贫的主要措施。(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确立的原因并说明中英济贫的主要区别。(7分)答案:(1)措施:划分户等,确定救济对象;颁行“惠养乞丐法”和“居养法”,对贫民进行定时的、制度化的救济;实行临时性、赈灾性的救济。(2)原因: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失业和贫困问题日益严重;原有的
31、救济方式存在弊端;自由主义思潮的蔓延;工人们的斗争。区别:直接目的:中国宋代济贫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英国近代的济贫除维护社会稳定外,还有惩处“懒汉”的目的。代表的阶级利益:中国宋代济贫仅代表地主阶级利益;英国近代济贫后来代表资产阶级利益。法律执行力度:中国宋代济贫不具有强制性;英国近代济贫具有强制性。济贫主体权力:中国宋代权力集中在中央政府;英国权力分散,地方政府权力较大。济贫方式:中国宋代为单纯的救济;英国除了救济方式外,后来形成了以社会保险为核心的社会保障制度。解析:(1)措施:根据“按照居民的家庭财产多寡,将全国人口划分为不同户等,作为国家划定救济对象的参考标准”得出划分户等,确定救济对
32、象;根据“惠养乞丐法”“居养法”得出颁行“惠养乞丐法”和“居养法”,对贫民进行定时的、制度化的救济;根据“还有临时性、赈灾性的救济”得出实行临时性、赈灾性的救济。(2)原因:根据“到18世纪后期,这种以教区为基础的济贫方式已不足以应对社会失业与贫困问题”得出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失业和贫困问题日益严重;根据“现有的济贫制度无法满足需求”得出原有的救济方式存在弊端;根据“自由主义思潮开始蔓延”得出自由主义思潮的蔓延;根据“工人们反对现有的济贫法”得出工人们的斗争。区别:直接目的,根据“严厉惩罚不愿工作的懒汉”得出英国近代的济贫除维护社会稳定外,还有惩处“懒汉”的目的;还可从中国宋代济贫仅代表地主阶级利益、英国近代济贫后来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分析;济贫主体权力:根据“宋朝政府自觉负起了向贫民提供福利救济的责任”得出中国宋代权力集中在中央政府;根据“全国性的立法,但赋予地方相当大的权利”得出英国权力分散,地方政府权力较大;济贫方式:根据“政府给贫民发放米钱”“国家福利机构收留无处栖身的贫民”得出中国宋代为单纯的救济,根据“确立了以社会保险为核心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得出英国除了救济方式外,后来形成了以社会保险为核心的社会保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