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东校区2018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46813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3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东校区2018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东校区2018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东校区2018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东校区2018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东校区2018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东校区2018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东校区2018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东校区2018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东校区2018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东校区2018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东校区2018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东校区2018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东校区2018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东校区2018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东校区2018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东校区2018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东校区2018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东校区2018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东校区2018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东校区2018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东校区2018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2页
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东校区2018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枣庄八中东校2018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35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1. 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A. 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B. 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C. 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D. 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答案】A【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相关知识的把握。结合题干中的“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就可知,在布匹生产加工环节中,松江以纺织成品为主,而芜湖以浆染环节为主,体现了产品生产过程中区域间的分工与合作,故答案A最符合

2、材料之意;对于B项来说,区域间的市场需求应指的是对商品的不同需求,而材料表述的是棉布产品生产加工的不同地区的不同环节,用各地区对商品的不同需求来解释商品的生产环节的不同地区,显然是“文不对题”;同理C项的解释不符合材料所表达的主要事实;而D项在材料中根本没有体现。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手工业的发展特点2. 苏轼曾说:“民 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客,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 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这句话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A. 宋代地主主要依靠土地剥削来积累财富B. 宋代地主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C. 宋代佃户租地有较大的选择权和自由

3、度D. 宋代农村开始出现以租佃关系经营土地【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的意思是一般家庭,购置农庄田地,招募佃农,本来是希望租地课税,而并不是为了行仁义。但是遇到洪涝灾害,必须减免课税,贷种子给佃农种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内心害怕佃农不干、田地荒芜,日后的损失一定会比现在(减免租税)严重得多。苏轼的这句话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宋代佃户租种土地有较大的选择权和自由度,所以选C。AB与题干意思不符。D不符合史实,租佃关系此前已经出现。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土地制度租佃关系。3. 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

4、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A. 土地过度集中 B. 有田者无力可耕C. 小农户个体经营 D. 地权与劳动者契合【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中引文的准确理解与分析。题干中引文反映了人们对理想经济形态的向往,也就是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一种自然的较为淳朴的生活,与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的模式状态相符合,故C项正确;题干中只是谈到人们“佃则有田”,而没有阐释土地过度集中,故A项排除;“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说明人们有力可耕,故B项排除;题干中地权依然三是地主阶级,作为劳动者的农民,两者是无法契合。故

5、D项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小农经济4. 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 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B. 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C. 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 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仍在北方,A、C、D三项不符合史实,故A、C、D项错误;从题干中“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南北经济发展不平

6、衡性与悬殊性缩小”的信息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和发展,故B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经济重心【名师点睛】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的经济中心。而南方经济后来居上,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我经济重心南移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东晋南朝:趋向平衡。西晋灭亡以后,南方地区经历了东晋南朝的政权更替。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2隋唐五代:开始南移。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

7、均获得极大发展。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但是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发达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3两宋时期:最终完成。两宋时期,北方同样战乱频繁。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

8、”问题,大力兴办漕运,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性。可见,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5. 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这表明当时()A. 井田制瓦解 B. 分封制恢复C. 均田制受到破坏 D. “市”突破空间限制【答案】C【解析】“恣行吞并,莫惧章程”说明当时是有相关的“章程”(规定)的,而且是不允许“恣行吞并”的,再结合“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可以推断出是在唐代中期出现的均田制被“违法买卖”(兼并),受到破坏的现象,故答案选C。井田制瓦解于战国

9、,排除A;B项不符合题意;D现象出现于北宋。6. 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A. 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 成套铁农具有利于农业精耕细作C. 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 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信息,从考古挖掘来看,秦魏墓葬出土了成套的铁制农具,表明当时铁制农具在当时普遍推广,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有利于农业

10、的精耕细作,B项正确;A项“独断经营”,题干信息体现不出,排除;C项“必备品”的说法明显具有片面性,排除;D项结论仅由题干信息无法得出,排除。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发展耕作技术的进步 【名师点睛】铁农具和牛耕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影响:铁农具和牛耕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由于广泛使用铁农具和牛耕,耕地面积和农业产量大幅度提高,使单位生产和个体经营的特色的小农阶层成为社会基础的可能,井田制中“千耦其耕”的奴隶集体耕种的方式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而分散的,一家一户制的小农经济形式兴起了。7. 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A. 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B. 诗经里有农

11、耕生活的描写C. 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D. 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的关键词是“商代”“牛耕”。A项“牛骨”不等于“牛耕”,排除;诗经收录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排除B;孔子学生冉耕为春秋时期的人,排除C;甲骨文是殷商时代文字,“牛牵引犁头启土状”说明当时可能出现了牛耕,故正确答案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生产工具的改进8. 诗词歌赋既是历史文人墨客咏怀、记游、言志的文学表现形式,也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下列文句,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的是A. “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西都赋)B. “贝锦

12、斐成,濯色江波”(蜀都赋)C. “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估客乐)D. “苛峨大舶映云日,贾客千家万户室”(广州歌)【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是解题的关键信息。“九市开场,货别隧分”指的是政府对正规市场的管理,与商业经济有一定的关联,故A项排除;“贝锦斐成,濯色江波”指的是蜀人织锦濯锦江中则锦色鲜艳,濯于他水,则锦色暗淡,也就是阐释了织锦的技术,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故B项正确;“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阐释了商人经营范围广,长安成为全国重要的商业中心,故C项排除;“苛峨大舶映云日,贾客千家万户室”指的是明朝时期,广州成为国际大都市,远洋贸易方面,

13、除了传统的南洋和印度洋航线外,还开通了美洲和西欧航线,故D项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9. 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A. 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 B. 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C. 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D. 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中国古代经历了三次经济重心南移,即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安史之乱时以及两宋之际,南移的原因都是因为北方战乱导致人口大规模的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故答案为D项。ABC项不是共同原因,故排除。考点:古

14、代中国的经济古代经济经济重心南移10. 右图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其上文字为:“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流转行使。”这一铜版实了宋代纸币的发行反映了宋代的印刷技术是纸币交子的文物材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见证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北宋纸币铜版拓片”证实了宋代纸币的发行,正确;纸币的发行自然也反映了宋代的印刷技术,正确。根据“流转行使”可见有利于货币的流通,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见证,正确;根据“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可见该纸币并不在四川流通,与所学知识“四川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不符,因此仅凭材料信息无从体现一定是北宋发行的纸币“交子”, 排除,故选B。考点

15、: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北宋纸币。【名师点睛】组合型选择题是将同一类的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本类型的题注意运用排除法。这种方法就是根据题意,先找出错误选项,依次排除错误的题肢,得出正确的结论的方法。运用排除法时,通常要注意选项表述中的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片面性、以偏概全、时间空间不符等说法。如本题题干中“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可以推测该纸币并不在四川流通,与所学知识“四川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不符,因此仅凭材料信息无从体现一定是纸币“交子”,因此排除即可。11. 下表为近代中国城市化比率(单位:)统计表。中国北部中国西部长江上游长江中游长江下游东南沿海两广地区云贵地区整体1

16、843年4.24.94.14.57.45.87.04.05.11893年4.85.44.75.210.66.48.74.56.0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A. 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整体上发展较快B.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城市化比率最高C. 城市化主因是通商口岸的商品经济发展D. 手工工场的兴办吸纳了大量劳动力【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近代中国城市化比率统计表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3年至1893,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地区的城市化率高,这反映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商品经济发展,C项正确。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整体上发展较快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城市化比率不是最高的,排除B。题干主旨强调通商口

17、岸的商品经济发展推动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的城市化发展,与手工工场的兴办吸纳了大量劳动力无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读懂“近代中国城市化比率(单位:)统计表中的数据”,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12. 1904年,(清政府)商部颁布商会简明章程之后,全国各地大中城市纷纷设立商会;到1911年,各省市共设总商会34个,商会,616个.商会的大量出现反映了A.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时期B. 中国工商社团的近代化已基本完成C. 清政府鼓励实业同新的经济形式并轨D. 工商业资产阶级群体意识的形成【答案】D【解析】商会属于工商业者的团体组织&这一组织出现,说明

18、当时资产阶级形成了浓厚的群体意识,故D项正确;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是一战期间,故A项错误;商会出现并不能说明工商社团的近代化已基本完成,故B项错误;材料并没有反映出鼓励实业与新经济形式并轨的信息,故C项错误。13. “1492年10月12日发现新大陆的消息传遍整个西班牙以后,他变成了闻名全国的英雄。当他返回西班牙时,国王和王后以最高的礼仪迎接他,并在宫内设宴招待”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英雄”是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 B. 西班牙王室率先组织了海上探险C. “发现”导致美洲大量金银被掠夺 D 壮举”结束了世界各地孤立状态【答案】C【解析】略14. 17世纪上半叶,荷兰东印度公司雇用

19、著名的印刷业家庭为公司绘制航海地图。当时,绘图人员受雇后必须在阿姆斯特丹市长的面前起誓,答应要保守秘密,不让图上的信息外流。这一做法最主要是考虑到( )A. 战争需要 B. 文化背景 C. 商业利益 D. 外交机密【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7世纪的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凭借着航海方面的优势称霸于17世纪,很显然航海地图的保密可以维持其海上的优势,应该属于商业因素。故选C项。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海上马车夫”15. 顾维钧回忆他在20世纪初与梅兰芳交往时说到:“有人介绍我和梅兰芳初次见面时,他对我打千(介乎作揖和下跪之间的礼

20、节),其实我不过是外交部的秘书。两年以后我们再次见面时,他向我鞠躬而未打千。以后他从国外演出归来,我们又见面了。从那以后,我们只是握手。”这些变化说明A. 传统礼仪不复存在 B. 近代风俗中西合璧C. 平等意识逐渐增强 D. 演员地位逐渐提高【答案】C【解析】传统的跪拜礼仪在广大落后封闭的农村仍然存在,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近代风俗中西合璧,故B项错误;材料中梅兰芳与顾维钧三次见面的礼节,从“打千”到“鞠躬”再到“握手”,体现了近代社会风俗的变化,带有不平等意味的传统礼节被人们废弃不用,代之以文明平等的现代礼节,说明了平等意识的提高,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近代见面礼节发生的变化,而不是演

21、员地位发生的变化,故D项错误。16. 1940年8月,国民党政府公布了非常时期管理银行暂行办法,规定私人银行不得兼营商业,不得罔积货物及代客买卖等。该办法还规定一般银行须将其存款总额的2作为准备金,转存于中央银行,使中央银行的财力更加充实。这一做法A. 是应对经济“大萧条”的必要措施 B. 加强了官僚资本的主导地位C. 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D. 是为了准备全面抗战的需要【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官僚资本对私营资本的压制,官僚资本的财力更加充实,这样也就加强了官僚资本的主导地位,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从时间上来看中国正在抗战,是应对战争而非应对经济“大萧条”的必要措施,选项A不

22、符合题意,排除;从时间上来看“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已经结束,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全面抗战1937年已经开始,选项D在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17. 吾国纱厂事业,自欧战起后,获利甚厚,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大有风起云涌之概。迨欧战告终,本纱之输出杜绝,外纱复纷至沓来,遂致连年市价,一蹶不振。”据此判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的原因有世界棉纺织业渐趋萎缩西方列强经济侵略官僚资本挤压民族企业商人投资规模过度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欧战”即指的是一战,一战时期,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无暇顾及中国,使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有

23、了一个短暂的发展春天,因此“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使纱厂规模不断扩大,当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又迅速萧条,据此分析可知与使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不合题意与史实,“官僚资本”的影响是在1927年以后,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ACD,故选B。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18. 从下表(18761911年中外糖料贸易表)可以反映出,当时中国A.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日益增强C. 沦为列强资本输出场所 D. 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

24、能力。表格数据没有反映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状况,故A项错误;当时中国出口数量的减少,不能体现农产品商品化之趋势日益增强,故B项错误;材料中外糖料贸易属于商品输出,故C项错误;当时中国进口数量增加,反映出日益沦为西方国家的商品生产,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D项正确。考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9. 阅读下表, 时间银行迁移1928年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总行由北平迁至上海1930年中孚银行和中国实业银行自天津迁至上海1931年新华商业银行和中国农工银行由北平迁沪1933年ks东莱银行从天津迁至上海据此可推知A. 近代中国金融体系基本形成 B. 经

25、济危机促使金融调整C. 上海成为近代中国金融中心 D. 国内政治环境影响经济【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反映的1928年后所发生的变化来看,由于1928年北洋军阀政府倒台,南京成为中华民国政府所在地,政治中心的南移使得北平和天津的一些银行迁到上海,反映出国内政治环境影响经济,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不能反映;这种变化与经济危机无关,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C项的结论,排除C项。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国民政府前十年的较快发展20. 1898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制定奖励章程,凡发明军用船械者颁布特赏,专利5O年;发明日用新器者,给工部郎中实职,

26、专利3O年;仿造西器之制法未传入中土(内陆)者,给工部主事职,专利lO年。据此推断,该章程A. 完善了专利保护制度 B. 消除了官本位思想的影响C. 顺应了实业救国的呼声 D. 反映了技术立国的趋向【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涉及到晚清政府关于专利保护的介绍,但是不足以说明相关制度是“完善”的,故A项错误;材料“给工部郎中实职”“给工部主事职”表明官本位思想依然存在,故B项错误;甲午战后,面对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加深的现实,中国民族资本提出实业救国,清政府此举顺应了时代要求,故C项正确;虽然材料表明清政府对技术发明的支持,但从当时背景考虑,清政府主观上是为

27、了增加财税收入以缓解财政危机的,“立国”说法不当,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实业救国21. 在近年编撰的世界通史中,不少著作突破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传统套路,按文明类型及其演变划分历史,注重描述不同文明间的冲突与融合。一些中国史研究者尝试以这种视野审视中国历史,撰写了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等著作。下列史实中,最能印证材料这种“视野”的是A. 16世纪开始兴起的三角贸易 B. 清朝厉行海禁政策并维护朝贡体系C. 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 D. 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航海条例【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

28、材料“不少著作突破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传统套路,按文明类型及其演变划分历史,注重描述不同文明间的冲突与融合”可知强调的是不同文明间的冲突,16世纪开始兴起的三角贸易,使欧洲、美洲、非洲联系更加紧密,这个过程也伴随着三大洲的文明与冲突,A正确;清朝厉行海禁政策并维护朝贡体系不符合不同文明的冲突与融合,排除B;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属于国内战争,与文明冲突无关,排除C;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虽然引发英荷战争,但属于同一种文明冲突,排除D。所以选A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三角贸易22. 19世纪中期英国首相迪斯累利在其著作西

29、比尔对他所在时代描绘道:“(它们好像)两个民族,它们之间没有往来、没有同感;它们好像不同地带的居住者即不同行星上的居民,不了解彼此的习惯、思想和感情,按照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以下各项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A. 宗教改革后天主教与新教水火不容B. 工业革命以来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C. 19世纪中期东西方文明的重大差异D. 封建贵族与资产阶级之间相互对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19世纪中期”“英国”“按照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等关键信息可知,这时的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带来社会财富增加的同时,也使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所以答案选B。材料

30、并不涉及东西方文化的问题和封建贵族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关系,排除C、D;考点: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23. (2015南昌模拟)失业率是指失业人口占劳动人口的比率,旨在衡量闲置的劳动产能。观察下图,错误的选项是()A. 大萧条期间美国失业人口大幅度增长B. 新政实施后美国失业问题得到根本性改善C. 新政实施后美国失业人口总数仍居高不下D. 二战后美国逐渐实现了充分就业【答案】B【解析】失业率在新政实施后是仍然有波动的,并未得到根本性改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大萧条期间美国失业人口的确是大幅度增长,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新政实施后美国失业人

31、口总数的确仍居高不下,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二战后美国随着经济的发展也逐渐实现了充分就业,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新政并不能使美国失业问题得到根本改善。24. 李庆余在美国如何构建社会和谐中提出:“新政是在激烈的反对声中进行的,富兰克林罗斯福被政治对手描绘成一个蛊惑人心的政客,新政则被称为凶政,习惯于以大企业为社会生活中心的企业界直接加入了这一攻击,对新政立法发出一阵阵抗议。”从中可以看出罗斯福新政()在美国社会遭到抵制 部分损害了资本家的利益加剧了美国的经济危机 借用资产阶级民主立法手段A. B. C. D. 【答案】C【解析】罗斯福新政是

32、挽救经济危机,不会加剧美国的经济危机,本题凡是含均是错误的,而又均是对材料的正确解读,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未含,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含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含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新政随不能根除经济危机但不也不会加剧经济危机。25. 下图根据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的资料整理,反映了私营注册工业在国家全部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年度变化情况。此示意图说明A. 私营工业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 新经济政策制约了私营工业发展C. 非公有制经济受到了排挤和压制 D. 新经济政策的精神已被彻底抛弃【答案】C【解析】私营注册工业变小也就说明了非公有制

33、经济是受到了排挤和压制的,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私营工业也是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新经济政策促进了私营工业发展,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私营注册工业的存在说明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未被彻底抛弃,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是下降的。26. “我们应该竭尽全力使我国(苏联)成为经济上独立自主而依靠国内市场的国家,成为能把其他一切逐渐脱离资本主义而进入社会主义经济轨道的国家吸引到自己方面来的基地。”为此,苏联实施了A. 新经济政策 B. 社会主义工业化 C. 农业集体化 D. 赫鲁晓夫改革【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

3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只有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立自己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才能使使我国(苏联)成为经济上独立自主,才能使使我国(苏联)成为能把其他一切逐渐脱离资本主义的国家。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工业化27. 苏联市场上大多数商品,都是禁止或限制私人携带出口的,所以在海关出口目录上,详细规定各类消费品的出境携带种类和数量。但对进口奢侈品(香烟、酒、化妆品)进行补贴。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政府鼓励发展民用工业的结果 B. 工业化进程中畸形的经济结构C. 苏联综合

35、国力长期落后于欧美 D. 经济领域长期存在的冷战意识【答案】B【解析】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结果形成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故选A。政府鼓励发展民用工业的结果不符合苏联经济发展的一般特点,排除A;苏联综合国力一度与美相当,排除C;冷战指除直接军事交战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材料无法体现冷战的信息,排除D。28. “农民们宁愿在自己私人的土地上辛勤劳作,而不是政府为集体农庄生产的农产品制定的低价格出售他们的任何商品。因此,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到5%,却生产了25%到30%的苏联农产品。”以上现象客观上反映了A. 余粮收集制的废除 B. 新经济政策

36、成效显著C.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D. 集体农庄自主权扩大【答案】C.29. 经济学家佛利民认为,胡佛所实行的联邦储备政策窒息货币供应,以及其它政府干涉的政策,造成一种市场依赖着政府行动的环境,使得原本只是一次过眼云烟的衰退,演变成一场世界性的重大灾难。这一观点( )A. 认为胡佛政府的经济干预使危机进一步深化B. 强调胡佛的经济干预程度有待深化C. 主张胡佛政府应该承担起经济干预的责任D. 认为胡佛的“自由放任”政策加剧了危机【答案】A【解析】材料“使得原本只是一次过眼云烟的衰退,演变成一场世界性的重大灾难”可知,佛利民认为胡佛政府的经济干预政策使经济危机进一步加深,反对政府干预经济,故A项正

37、确,BCD项错误。点睛:材料“使得原本只是一次过眼云烟的衰退,演变成一场世界性的重大灾难”是关键信息。30. 两会期间,中央政府一再强调要加强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加法减法一起做”,“调整产品产业结构,让它与需求结构相适应。”罗斯福新政与之相对应的措施是()A. 成立美联储,加强对金融行业的监管 B. 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C. 实施国家工业复兴法 D. 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答案】C【解析】材料涉及对工业生产的调整,符合国家工业复兴法,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金融,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美元贬值的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兴办公共工程的问

38、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31. 从1935年开始的第二期“罗斯福新政”,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着重通过社会保险法案、全国劳工关系法案、公用事业法案等法规,以立法的形式巩固新政成果,同时推动工会建设。其价值在于A. 确定法治为社会发展的基石 B. 使自己的政策通过立法得以长期推行C. 稳定资本主义,遏制社会主义 D. 为保障国民生存权转变政府职能【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反映的主要为保障民生而制定法规,说明该项措施的价值在于以立法形式为保障国民生存权而转变政府职能。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不能准确反映材料主旨,排除ABC项。32. 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凡遵守法规的企业在其产品上贴“蓝

39、鹰”标记,以示守法和致于复兴。此规定颁布几周之内,250万雇主签署了这个法规,全国近90%的企业参加了“蓝鹰”运动。“蓝鹰”运动()A. 消除了企业间的盲目竞争 B. 有利于企业的合法规范经营C. 是企业国有化的调整过程 D. 加强了社会保障体系【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遵守法规进行生产的企业在其产品上贴“蓝鹰”标记,以示政府对企业守法的表扬,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规范生产争相参加“蓝鹰”运动,这就促进企业进行合法规范经营,有利于工业复兴,B项正确。全国工业复兴法的规定可以减少企业间的盲目竞争,但无法彻底“消除”,A项说法太过绝对,排除。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生产资料私有制,C项说法不符合

40、史实,排除。 “蓝鹰”运动旨在规范企业生产、复兴工业,与社会保障体系无关,排除D。33. 下图是近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流经济理论影响力演变曲线图,据此判断正确的是A. 理论是持续时间最长并且始终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理论B. 理论崇尚自由放任政策C. 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复苏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经济滞胀的出现D. 20世纪70年代以后, B理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不再发挥任何作用【答案】C【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理论诞生于工业革命,是倡导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的自由主义;B理论始于20世纪30年代,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排除B。A项自由主义理论是持续时间最长,但始终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理

41、论错误,排除。70年代初,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各国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凯恩斯主义失去经济学中的主流地位,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得到重视,C正确。经济“滞胀”后,各国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凯恩斯主义失去经济学中的主流地位,但不等于说不再发挥任何作用,排除D。所以选C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首先根据题意和图示对“A线”“B线”作出正确判断,然后利用判断的结果,联系所学知识,逐一排查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34. 美国学者狄克逊韦克特在大萧条时代一书中评价道:“在新政的这段蜜月期里,总统和人民之间是真正的爱情婚配,双方也许都有少许的不理性,相信对方是绝对可靠的。但话说回来,这毕竟是超越逻辑

42、的。”这里“爱情婚配”体现“新政”()A. 违背了自由主义经济理念 B. 站在了垄断资本家的对立面C. 维护了广大劳工的权利 D. 借鉴了苏联计划经济经验【答案】C【解析】“爱情婚配”指的是总统和人民之间的爱情婚配,即总统通过“新政”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广大劳工的权利,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维护广大劳工的权利而非违背自由主义经济理念,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新政”是维护垄断资本家的利益而非在了垄断资本家的对立面,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计划经济经验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35. 清乾隆二十二年渝令,只准洋商在广州一口通商。乾隆二十四年又颁行右图所示的

43、防夷措施。材料反映清政府( )A. 断绝中外经济交流 B.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 禁止民间贸易往来 D. 严格限制外商贸易【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严格限制外商只能在广州一口经商,同时限制条件比较多。所以正确选项为D。A项错误在于断绝二字。B选项中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与材料内容关联度不大。重农抑商主要在于限制国内的商业活动。C选项中禁止民间贸易往来就不会允许广州通商。而且从材料来看并未要求外商不能与民间交往,故错误。3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朝中后期至19世纪中叶以前,苏州是中国唯一拥有全国经济中心地位的城市。苏州“首重机业,城东比户皆然”,丝绸、棉布行销全国各省,“其外洋

44、如高丽、印度以及欧美各国,莫不有销路”。鸦片战争之后,“洋布盛行,布市销减”,“蚕棉得丰岁,而皆不偿本”。据统计,道光年间苏州尚有12000余部织机,到1880年织机仅有5800部。苏州的手工业行会众多,许多行会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还对产品划定统一的价格,并实施统一工价,以限制竞争和自由雇佣。棉布、棉纱、茶丝和米的贸易都不再经流苏州,转而经由上海。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变成了大上海的“卫星城”。摘编自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材料二17世纪,曼切斯特是一个小镇。18世纪60年代起,随着纺纱业和织布业的机械化,成为英国工业革命的摇篮。1760年,开通了通向附近煤区沃斯利的英国第一条运河,18

45、30年又建成通向重要港口利物浦的铁路,率先实现了交通运输革命。在此期间城市经济和人口高速增长。18世纪20年代,它的人口仅12000,1841年底猛增至40万人,跻身于全国大城市之列。1848年,沿曼切斯特向外延伸的公路把附近的奥尔德姆、海德等城镇链接起来,使整个集合体的人口达到1063万人。摘编自王章辉近代英国城市化初探(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经济地位的变化,并分析导致其变化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州和曼切斯特在经济性质上的差异,并简析曼切斯特在英国工业革命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答案】(1)变化:由全国经济中心城市转变

46、为依附于上海的卫星城。原因:传统手工业的衰落,近代工业发展的滞后,阻碍了苏州的转型;西方商品的涌入,冲击了苏州传统的经济;传统行会制度限制了近代化的转型;上海以及其他通商口岸的开设,使贸易中心发生转移等。(2)差异:苏州,自然经济背景下的传统工商业经济;曼切斯特,工业革命背景下的近代工业经济。作用:纺织行业的技术革命推动工业革命的开展(或推动英国近代工业的发展);(推动英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等。)运河与铁路的兴修,提升了曼切斯特的辐射与带动作用;促进人口转移速度加快;(或促进人口流动加快亦可。)促进周边中小工业城市的崛起。(或带动了周边中小工业城市的发展等。)本题考查苏州及英国曼彻斯特的兴衰变化及

47、经济性质的不同。【解析】本题考查苏州及英国曼彻斯特的兴衰变化及经济性质的不同。(1)依据材料一“明朝中后期至19世纪中叶以前,苏州是中国唯一拥有全国经济中心地位的城市”“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变成了大上海的?卫星城?”,概括得出苏州经济地位由全国经济中心城市转变为依附于上海的卫星城。由材料中“鸦片战争之后,洋布盛行,布市销减,蚕棉得丰岁,而皆不偿本”“苏州的手工业行会众多,许多行会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还对产品划定统一的价格,并实施统一工价,以限制竞争和自由雇佣。棉布、棉纱、茶丝和米的贸易都不再经流苏州,转而经由上海”,结合相关的所学知识分析概括近代以来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经济地位变化的主

48、要原因。(2)依据材料二“18世纪60年代起,随着纺纱业和织布业的机械化,成为英国工业革命的摇篮”,并根据材料一中苏州经济由盛到衰变化等信息的理解,比较概括出苏州和曼彻斯特在经济性质上的差异,即苏州为自然经济背景下的传统工商业业经济,曼彻斯特为近代工业革命背景下的工业经济。由材料二“随着纺纱业和织布业的机械化,成为英国工业革命的摇篮。率先实现了交通运输革命。在此期间城市经济和人口高速增长跻身于全国大城市之列。1848年,沿曼切斯特向外延伸的公路把附近的奥尔德姆、海德等城镇链接起来,使整个集合体的人口达到106.3万人”,概括总结曼彻斯特在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作用。3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49、 大平原地处美国中西部近一个多世纪以来,该地区的农业灾害屡见不鲜,最严重的灾害发生在19世纪30年代。经济凋敝,社会动荡,农场大量破产,数十万人流离失所。严重的生态灾难和19世纪30年代大萧条同时出现,实际上表明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体系已经深陷困境.19世纪中叶之前,大平原被标示为“美洲大荒漠”,表明该地区不适合人定居19世纪中后期以来,美国政府通过实施宅地法、向铁路公司授地等政策措施,吸引移民前来定居。这里被宣传为“西部花园”、“农业天堂”和“人间福地”。宣传得以广泛传播,也得益于那一时期铁路的贯通、旱作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业机械的应用。摘编自高国荣环境史视野下的灾害史砑究以有关美国大平原农业开

50、发的相关著述为例材料二(19世纪末以来)美国主要工业城市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城市运行机制的完善,加强了对垃圾、水和大气污染的治理,使城市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善。与此同时,联邦政府相继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土地、森林、矿产和江河等进行合理规划和保护,并进一步完善国家公园管理体系。罗斯福新政时期,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政府通过推动议会在土地、森林、江河和野生生物资源等方面的立法,设立一系列保护机构,如民间资源保护队,田纳西流域管理局、鱼类与野生动物管理局,初步构建了美国自然资源保护的制度体系,进一步加强了联邦政府在自然资源管理和开发领域的组织,协调和监督作用。同时,罗斯福政府把生态坏境建设与经济恢复和促进

51、就业等社会经济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为战后美国环保实践提供了思想基础。摘编自徐再荣等20世纪美国环保运动与环境政策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推动美国大平原开发的主要因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出现“生态灾难”的原因及面对“生态灾难”问题时采取的重要举措。【答案】(1)因素:政府政策(法令)的扶植;移民的贡献;交通建设的推动;农业科技的进步。(2)原因: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企业盲目追求利润,盲目开发;政府自由放任政策;民众的环保意识较为落后;举措:注重环保立法;转变政府职能;发挥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涉及自然资源保护和城市环境治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推动美国大平原开发的主要因素按照材料一分层次概括即可,例如,材料料中的“移民前来定居、铁路的贯通、旱作农业技术的进步”等均是可以直接作为答案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