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届高考新课改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精炼(52)“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46492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高考新课改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精炼(52)“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1届高考新课改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精炼(52)“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1届高考新课改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精炼(52)“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1届高考新课改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精炼(52)“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1届高考新课改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精炼(52)“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2021届高考新课改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精炼(52)“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2021届高考新课改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精炼(52)“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1届高考新课改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精炼(52)“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战国时代,齐国君王给予士人优厚物质待遇,吸引了当时几乎所有著名学派汇集稷下,稷下学宫成为百家争鸣极其引人注目的学术场所。各诸侯国羡慕不已纷纷效而仿之,成为当时的一种模式。这主要是由于稷下学宫模式( )A.具有宽松的学术研究环境 B.符合诸侯争霸的政治需要C.重视社会大众的道德教化 D.体现社会管理方式的设想2.汉书艺文志记述了部分稷下(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先生的著作目录。而稷下先生及各派著名学者荟萃稷下,往往是率领弟子门徒一并来的。稷下先生与各派著名学者在学宫传道、授业、解惑。这主要表明( )A国家大分裂容易出现“

2、百家争鸣”B稷下学宫造就“百家争鸣”的局面C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规模大D诸子百家的活动具有鲜明的政治性3.春秋时期,孔子曾言:“(如果)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战国时期,各家的共同宗旨是“以其学易天下”。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诸子百家皆源于儒B.百家争鸣同大于异C.儒家思想偏于保守D.社会时弊有待革新4.孔子开创的儒学是一个集政治、文化、社会伦理等诸多方面为一体的庞大的思想体系,具有极大的开放性;然而董仲舒的新儒学将思想统一于儒家学说,不能展开自由平等的争鸣。由此可见( )A.儒家思想的理想化B.儒学内容的思辨化C.儒学变为政治奴婢D.儒学利于士人发展5.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

3、法道,道法自然。”荀子强调“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这表明,中国传统文化( )A.强调以人为本,敬天保民B.崇尚天人合一,敬畏自然C.推崇天下为公,崇德尚贤D.主张和而不同,万物归一6.老子谴责“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现象;墨子怒斥“今王公大人至其国家之乱,社稷之危”;孟子认定推翻暴君是正义行动;韩非子则对“上无道揆,下无法守”的现实给予抨击。这些言论反映了当时( )A.民众渴望统一的强烈愿望 B.诸子思想日益趋向于统一C.诸子的政治立场各不相同 D.政治及思想权威尚未树立7.先秦道家对法的态度有一个明显的转变过程。早期道家认为“法烦刑峻即民生诈”,后期道家则把法上

4、升到“天下之准绳,人主之度量”的高度。这一变化表明( )A. “礼治”逐步让位于“法治”B. 道家未形成统一的核心思想C. “法治”思想顺应时代要求D. 道家和法家的主张日益趋同8.韩非批判儒、墨两家靠仁义礼让来治理国家的主张,并强调“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为天子能乱天下”。韩非此举旨在论证 ( )A君主地位的特殊性 B国策与时俱进的必要性C变革旧制的迫切性 D儒墨复古主义的落后性9.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

5、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10.春秋战国时期书籍传入民间,使图书不再为极少数上层贵族所垄断。上阶层成为官府藏书的读者群体,使得图书更能够发挥它的社会功能。这( )A.加速了宗法观念的普及B.形成了法家独尊的局面C.有助于诸子思想的传播D.有利于宗法观念的强化11.战国时期,庄子、荀子、韩非子等都曾评论当时各家思想,指陈其特点。这一现象()A.源于铁犁牛耕技术的全面推广B.促使地主阶级统治得以确立C.有助于构建传统文化基本精神D.不利于形成独立的思想体系12.对人性的看法反映了相应的治世之道。春秋时期,关于人性问题罕见论述,待到战国时期,诸子关注人性善恶的问题,有的主张性善,有的主张性恶,有

6、的主张人性无善无恶。这说明战国诸子( )A.借鉴融汇异己之说B.有相同的治国方法C.深切关怀社会现实D.重视提升个体道德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齐桓公当政时期,在临淄的稷门设立学宫,“稷下学宫”因此而得名。 当时稷下曾先后存在过儒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以及博学而无所归属的学者。在稷下有定期的学术集会,稷下学宫的讲学已经超出了一般私学讲学的水平, 显得更为正规。为了鼓励学者们进行理论探讨,齐国君主让学者们“不治而议论”, 即不担任具体职务,却可以对国事发表批评性的议论。齐宣王当政时,齐国势力强大,却能向士人折腰求作学生。正由于此,天下学者竞相来齐。摘编自王志民稷下学宫与轴

7、心时代材料二 早在东林书院建立前,明朝政府已有三次禁毁书院之举。1604年,顾宪成等人创建了东林书院。东林书院讲学比较拥护程朱学说,反对引儒入禅、不务实用的王学末流。讽议朝政,反对两耳不闻窗外事,是东林书院开创的独特新学风。 顾宪成宣称:是非者,天下之是非,自当听之天下,无庸效市贾争言耳。随着魏忠贤势力扩大,朝廷下令焚毁东林书院。黄宗羲认为:东林讲学者不过数人耳,其为讲院亦不过一郡之内耳乃言国本者谓之东林,争科场者谓之东林,攻逆阉者谓之东林东林何不幸而有是也?东林何幸而有是也?摘编自熊红试论东林书院与明末政治的密切关系(1)据材料一,归纳“稷下学宫”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2)据材

8、料一、二,指出东林书院的创办与稷下学宫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林书院的作用。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入世是指步入社会和投身社会。著名教授樊和平先生认为,人生的安身立命,需要一种良好的人文素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血缘、情理、入世”三大基本要素,构成传统文化与现代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思想到伦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学,无不体现着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中国古代士人都是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下成长起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是大多数古代士人共同的人生目标,而“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则是他们共同的心态,

9、“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成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古代士人的人生哲学。一一摘编自刘恒山儒家入世精神及现代价值等解读材料,围绕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运用中国思想文化史的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齐国君王给予士人优厚物质待遇,吸引了当时几乎所有著名学派汇集稷下,稷下学宫成为百家争鸣极其引人注目的学术场所”可以看出稷下学宫模式具有宽松的学术研究环境,因此得到各诸侯国羡慕不已纷纷效而仿之,故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诸侯争霸,故B项错误。C项是儒家思想主张,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材料体现的

10、是稷下学宫模式具有宽松的学术研究环境,不是社会管理方式的设想的体现,故D项错误。故选:A。2.答案:B解析:由“稷下先生及各派著名学者荟萃稷下”“稷下先生与各派著名学者在学宫传道、授业、解惑”可知,稷下学宫是“百家争鸣”的重要基地即造就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故B项正确。国家大分裂与“百家争鸣”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A项错误;C项是对材料中“往往是率领弟子门徒一并来的”的曲解;诸子百家的活动侧重于学术,不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故D项错误。3.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如果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意为如果天下太平,我(孔子)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以其学易天下”意为

11、用自家的学说变革社会,为政治服务。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时弊有待革新,故选D项。“诸子百家皆源于儒”的说法是错误的,排除A项;材料虽然反映了诸子百家都主张改革社会时弊,但不能说明百家争鸣同大于异,排除B项;题干信息反映了儒家思想主张变革,而非偏于保守,排除C项。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据材料“董仲舒的新儒学将思想统一于儒家学说,不能展开自由平等的争鸣”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时期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新儒学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故选C项;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依所学可知,宋明理学推动了儒学思辨化发展,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儒学利于士人发展,排除D

12、项。5.答案:B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老子和荀子的主张都涉及天人关系和对 自然的敬畏,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民本思想,排除A项; 材料没有体现“崇德尚贤”,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和而不 同”的思想,排除D项。6.答案:D解析:A在材料里无法体现,排除A;材料信息反应出不同政治家的不同主张,不能看出思想趋于统一,排除B;政治立场各不相同的说法不符合历史,排除C;通过材料可以看出,百家争鸣时期思想家各自主张,说明此时政治思想权威尚未确立,故D正确。7.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早期道家认为严刑峻法福得人失去正常的人性,但后期拼家却认同了法的政治功能和社会作用。这一转变是因为战国中后期

13、,法家崛起,各诸侯国为了提高国家经济军事实力,进行了一系列以法家为主的变革,所以法是顺应了时代要求的,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到“礼治”被“法治”取代的现象,故A项错误。道家的核心思想是“道”,即使后期认可法,也是援法人道,认为法的来源是道,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道家思想与法家思想虽出现融合的现象,但它们的核心主张并不一样,故D项错误。8.答案:A解析:“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为天子能乱天下”表明韩非意在强调权势地位在政治中的重要作用,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材料未能体现政治制度变革的要求,排除C;材料并没有说明国策要与时俱进,排除B;材料主旨不是批判复古主义思想,排除D。9.答案:C解析:材料

14、中“圆”“正方形”“杠杆原理“机械制造等出自墨家学派的著作墨子,结合所学,墨家思想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因此以上科学成就是在人民在日常劳动中总结出来的,是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生产经验的总结,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故C项正确。墨子是墨家思想的代表作,没有汇集和体现诸子百家思想的精华,A项错误;材料只能反映墨子一书在几何物理等领域的探索和发现,不足以说明它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B项错误;墨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派别代表人物是墨子,其思想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不能体现贵族阶层的旨趣,D项错误。10.答案:C解析:材料所示,春秋战国时期图书不再为极少数上层贵族所 垄断,图书更能发挥它的社会功能,

15、这有助于百家争鸣的展 开,有助于诸子思想的传播,故答案为C项。其余三项均不符合题意。11.答案:C解析:A.铁犁牛耕技术的全面推广是在汉代,故A选项错误;B.地主阶级统治地位的确立是在战国时期通过改革与变法来实现的,和题干无关,故B选项错误;C.从“评论当时各家思想,指陈其特点”可知,百家争鸣有利于思想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体现传统文化的贵中尚和、和而不同的精神,故C选项正确;D.“评论当时各家思想,指陈其特点”有利于吸收各家思想的优点,促进各自思想体系的发展,故D选项错误。12.答案:C解析: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加剧,社会冲突和矛盾愈演愈烈, 旧制度分崩离析,逐渐壮大的士阶层出于安身立命的需要,

16、也出于文化上的使命感,开始关注社会发展方向,并积极思考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故C项正确。材料只表明各家提出 关于人性的主张,并未说明是否借鉴吸收别家思想,故排除 A项。对人性的看法反映了相应的治国之道,诸子看法不 同,说明治国理念多样,故B项错误。对人性的探讨有利于 提升社会道德,但是战国时期的这些观点反映的是各家的治国之道,而非重视个体道德的提升,故D项错误。13.答案:(1)特点:学术自由开放(多种思想学说并存);办学规范化;具备官学私学双重身份(学术水平高 );受政府重视;兼具学术中心、教育机关和辅助齐国政治的多重功能。原因:百家争鸣的思想环境;诸侯对知识和人才的渴求; 齐国政局相对安定;

17、齐国势力相对强大。(2)不同:办学方针不同;创办主体不同 ;与政府关系不同;学术思想不同。作用:传承儒家思想;致力社会参与;批判政治腐败;引领明淸学风。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中信息分析归纳。第二小问成因,从社会环境和统治者的需要等方面分析。(2)第一小问不同之处,关键是找到比较点,可从办学方针、创办主体、与政府关系、学术思想等方面分析。第二小问作用,从批判政治腐败、推动儒家思想传承创新等方面分析。 14.答案:观点: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精神;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出了个人与社会,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反映了儒家学者关心现实,关心民生,爱国忧民的政治情怀。(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示例观点: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精神。论述: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克己复礼”,实行“仁政”,恢复周礼,重建社会等级制度;在人际关系上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宽恕与和谐。体现出了儒家思想直面社会变革、积极入世、力图改造社会的政治主张。后世的孟子、董仲舒和朱熹的思想都继承了这一传统。总结:儒家文化的这种入世精神反映出士人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政治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