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作业23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选择题11949年2月初,毛泽东说:“我们这个国家,如果形象地把它比作一个家庭来讲,它的屋内太脏了解放后,我们必须认真清理我们的屋子等屋内打扫清洁、干净,有了秩序,陈设好了,再请客人进来。”对这段话正确的理解是()A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B团结世界各国人民,巩固和发展和平力量C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为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D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解析:材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中的“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以巩固主权,在此基础上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
2、系的问题。答案:C2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率领中国代表团出访苏联,双方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一行动表明,新中国执行的外交方针是()A多边外交B“一边倒”C“求同存异” D不结盟解析: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的史实,故选B项,A、C、D三项与此无关。答案:B3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在外交上既充分维护了国家主权,又逐步融入国际社会,在世界上赢得了越来越多的朋友。其主要原因是()A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制定了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C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D坚持反对霸权主义解析:本题抓住时间“新中国成立以后”,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
3、交方针,这既维护了国家主权,又使中国逐步融入国际社会,故选C。答案:C4“缔约国双方均不缔结反对对方的任何同盟,并不参加反对对方的任何集团及任何行动或措施。”“双方并宣布愿以忠诚的合作精神,参加所有以确保世界和平与安全为目的之国际活动,并为此目的之迅速实现充分贡献其力量。”材料表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A促成了地区经济政治一体化B推动中苏正式建立外交关系C促进了中苏两国的团结合作D推动战后两极格局正式形成解析:“缔约国双方均不缔结反对对方的任何同盟,并不参加反对对方的任何集团及任何行动或措施”得出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是中苏两国结成政治联盟,不能得出地区经济政治一体化,故A项错误;根据所
4、学得出该条约签订的时间是1950年,中苏两国建交是1949年,故B项错误;根据“双方并宣布愿以忠诚的合作精神”得出促进了中苏两国的团结合作,故C项正确;根据“双方参加所有以确保世界和平与安全为目的之国际活动”得出两国的共同目的是确保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对两极格局的形成没有推动作用,故D项错误。答案:C5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和为贵”“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兼爱非攻”等理念。新中国下列外交原则、方针及政策最能体现该理念的是()A“一边倒”政策 B“另起炉灶”的方针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不结盟政策解析:“一边倒”强调的是相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与“和而不同”相悖,故A项错误;“另起炉灶”针对的是国民
5、党政府旧的外交,不是针对外国,故B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逐渐成为发展与世界各国外交关系的准则,是“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等理念的最佳体现,故C项正确;中国倡导不结盟政策,与“和而不同”“协和万邦”无必然关联,故D项错误。答案:C61954年某国际会议在欧洲举行,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会议。下图生动再现了周恩来率团参会的情景。这次会议是()A亚非会议 B不结盟会议C开罗会议 D日内瓦会议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是日内瓦会议。答案:D71954年4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题目是“中印两国在中国西藏地方的关系在新的基础上重新建
6、立起来”,高度评价了此前中印谈判达成的协定。对印度方面最终放弃在中国西藏的特权的态度,社论给予了积极的评价。此前中印在西藏问题上能顺利达成协定,主要基于()A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战略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C“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D共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解析:依据所学可知,A项是1949年提出来的;B项是1953年为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友好睦邻关系,周恩来总理提出来的,这促进了中国与印度、缅甸等国关系的发展,故符合题意;C项是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来的;D项说法错误,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根本不同。答案:B81955年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
7、。亚非会议推动中国同亚非更多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促进中国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这表明新中国()A同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建立了外交关系B基本上突破了“一边倒”的外交格局C第一次以世界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D已经和美国改善关系解析:A项说法很明显不符合事实;C项指的是1954年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D项中,中美关系改善是在20世纪70年代,故答案为B项。答案:B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召开了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我们并不要求个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
8、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材料二在我们之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的痛苦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国际关系资料选编(19451980年)(1)指出材料一所说的与会各国的“异”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会各国的“同”主要包括哪些内容?(2)结合材料二,指出周恩来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的?这对会议起到了什么作用?(3)“求同存异”方针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否矛盾?为什么?解析:第(1)问,思考“异
9、”要从与会各国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着手,“同”要从与会各国在历史上的共同遭遇和面临的相同困难等入手。第(2)问的第一小问,一要说明帝国主义对会议的破坏,二要指出与会各国的分歧;第二小问,较为简单,只要依据教材回答即可。第(3)问要指出二者的关系,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前者是后者的灵活运用。答案:(1)异: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同:大多数与会国都遭受过帝国主义的侵略;许多国家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本国经济的任务;有维护和平的共同愿望。(2)情况:帝国主义国家阴谋破坏会议,与会各国存在的矛盾和分歧有可能使会议走向歧途。作用:使会议向团结反帝的方向发展,促进会议取得成功。(3)否。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是“求同存异”方针的基础。“求同存异”是具体灵活地贯彻此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