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课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学目标】 目 标内 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怀才不遇;投奔秦国对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特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通过对商鞅变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辩证分析、比较能力。认识改革和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通过对这一时期变革的分析,让学生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乃是生产关系演变的原动力,使学生懂得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道理。问题探究概括阐释历史比较史料论证通过对商鞅变法具体内容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改革和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认识商鞅变法的创新精神和大无畏的斗争精神。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
2、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奖励军功、加强集权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严格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普遍推行县制;“燔诗书而明法令”;改革旧俗【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一、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1.怀才不遇2.投奔秦国二、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1.废井田、开阡陌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3.统一度量衡三、奖励军功、加强集权1.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2.严格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3.普遍推行县制4.“燔诗书而明法令”5.改革旧俗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难点:商鞅变法的特点 【教学方法】本节课内容多为措施,较为枯燥。教学中可采用“问题式”和“导学式”教学模式和思路,在教师积极引导下,突出学生在教
3、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同时配合史料阅读、质疑答疑、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材的处理上,应突出重点、难点内容,点拨思路,启导分析,给学生留下较多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努力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借以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习惯。 【导入新课】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商鞅向学生介绍司马迁对商鞅变法的评价:道不拾遗、山无盗贼(社会稳定);家给人足、乡邑大治(促进经济发展);勇于公战、怯于私斗(提高军队战斗力)。引出问题:商鞅是什么样的人物?商鞅变法有哪些内容?【讲述内容】一、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1、商鞅其人:原名公孙鞅,又称卫鞅【合作探究】1:商鞅为什么能够成为一名
4、杰出的政治家?(1)个人因素:出生于贵族家庭,热衷于法家学说,有强烈的从政愿望。(鞅少好刑名之学,推崇李悝学说,是李悝的学生)(2)时代影响:士人热衷于游说诸侯,建功立业2、初涉政坛,怀才不遇投身魏国丞相公叔痤门下,未受魏惠王重用后来,秦孝公重用商鞅,进行变法,国力强大。公元前340年,商鞅设计生擒魏将公子昂,大破魏军,迫使魏国交还过去夺走的河西地。魏惠王说:“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3、投奔秦国,主持变法(1)献策秦孝公求贤,商鞅投奔秦国,建议改革变法,富国强兵。【合作探究】2:阅读“学习之窗”:想想看,孝公为什么对尧舜等的帝王之道不感兴趣?而对称霸之道感兴趣呢?(1)战国时代的特征是社会
5、大动荡、大变革。(2)王道即儒家治国理论(以礼治国,实行仁政),不符合时代要求。(3)称霸之道即法家思想(变法改革,以法治国),符合孝公称霸需要。认识:时势造英雄,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进程有巨大的推动作用。(2)受到重用,主持变法商鞅被任命为左庶长,主持变法。B356和B350年两次变法。(3)功勋卓著晋爵大良造,赐封于商,故称商鞅或商君。过渡: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是法家理论;宗旨是富国强兵;性质是地主阶级的改革;范围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习俗等各个方面。二、商鞅变法的内容1、经济“以农求富”(1)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奴隶制经济基础,确立封建经济基础。含义:“开”:重新设置;“阡陌”:纵阡横陌
6、,是井田中间的灌溉渠和道路;“封疆”:是贵族受封井田的界限。实质: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作用:维护地主阶级利益,提高他们发展农业的积极性,促进封建经济发展。比较:井田制与封建土地所有制土地制度生产关系三大要素废井田意义生产资料归属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产品分配井田制国有(周王所有)奴隶主驱使奴隶劳动,奴隶无自由产品向周王进贡,奴隶主部分,奴隶几乎无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封建土地所有制新兴地主私有 农民向地主租用土地,农民有一定人身自由 地主收取高额地租,农民有部分产品 (2)重农(本业)抑商(末业),奖励耕织措施:鼓励农民努力耕织,生产粟帛多者,免除徭役;限
7、制工商业,经营工商陷于贫困者全家投入官府为奴隶(P23 “奖励耕织”砖画反映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发展)。重农抑商政策(崇本抑末):积极:重农主义是农业社会的主导思想,保护了个体小农生产,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为秦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消极: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合作探究】3:为什么要采取重农抑商政策?(1)农业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2)国家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3)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将农民束缚于土地之上;(4)工商业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的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5)商品经济不发达,不如经营土地有保障。根源:自然经济的反映,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3)统一度
8、量衡措施:颁行标准的度量衡器(P23“商鞅方升”是一种量器)。计量长短的器具称为“度”,测定计算容积的器皿称为“量”,测量物体轻重的工具称为“衡”。战国时各国度量衡标准很不统一,以长度而论:楚国,铜尺长度分别为22.7厘米和22.3厘米;齐鲁地区,尺长23.1厘米行于中原地区; 秦国,24.63厘米长的黍尺和24.38铜尺;韩国,铜尺长22.1厘米。作用:第一、全国上下有了标准的度量准则,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第二、对赋税制和俸禄制的统一产生了积极作用;第三、有利于消除割据势力的影响;第四、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奠定了基础。2、军事: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措施:按军功大
9、小授予爵位;依照爵位高低占有田宅、奴婢;严禁私斗。“私斗”:即邑斗,指奴隶主间为争夺土地财产发生的带有血亲复仇色彩的私斗。不准私斗旨在削弱奴隶主阶级,加强中央集权。作用:增强了秦国军队战斗力和秦国国力,也为人们争取更高的社会地位提供了途径;打击了贵族特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P24“历史纵横”介绍了军功爵制度的内容和作用。“秦国武士复原图”表现了秦军的强悍勇武。)该规定沉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因而,招致了他们的怨恨。史记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历史上任何一次变法,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的重新选择,而且是一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这也是改革受阻的真正原因。3、政治(1)废除世卿世禄制
10、,鼓励贵族建立军功.世卿世禄制:是宗法制下的选官用人制度,各级贵族凭借出身出任各类官职,并时代享有特权,战国时期被选贤任能、奖励军功的做法取代。内容:贵族没有军功者,剥夺其贵族身份作用:打击了奴隶主贵族,也招致其怨恨(2)普遍推行郡县制废除奴隶制上层建筑,建立封建上层建筑内容:废除分封,设31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县令管理作用: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4、司法(1)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内容:什伍制:登记户籍,五家一伍,两伍一什,相互纠察;连坐法:一家犯法,各家举报,否则受同样惩罚。连坐法主要内容是:居民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按照编制,登记并编入户籍,责
11、令互相监督。一家有罪,九家必须连举告发,若不告发,则十家同罪连坐。告发“奸人”的与斩敌同赏。旅店不能收留没有官府凭证者住宿,否则店主连坐。作用:建立起基层管理体制,为征收赋役创造条件,同时保证了兵源;使宗法关系转变为君臣关系,加强了专制统治。(2)根据李悝法经制定秦律作用:建立起严密的法律体系,用法律形式把改革的内容固定下来,轻罪用重刑,为秦暴政埋下了祸根。5、文化:燔诗书而明法令目的:排除复古思想干扰,用封建法制统一人们的思想内容:烧毁儒家和不符合地主阶级利益的书籍,根据李悝的法经制定秦律。实质:文化高压政策影响:压制人民思想,摧残了文化。【合作探究】4:如何看待商鞅的“燔诗书” ?积极:正
12、确性(从当时来看,要更好地执行变法,必须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要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就必须要排斥儒家;要排斥儒家,“焚烧诗书”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消极:从历史长河来看,文化典籍的损失。、风俗习惯改革社会风尚习俗(1)内容:禁止父子、成年兄弟同居一室(男女别居);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发展小家庭生产(2)作用: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本课小结】1、商鞅变法的目的在富国的基础实现强兵,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2、内容措施作用经济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奴隶制经济基础,确立封建经济基础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保护了个体生产,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统一度量衡便利赋税征收;为经济活动提供便利军事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
13、制增强了秦国军队战斗力和秦国国力政治废除世卿世禄制打击了奴隶主贵族普遍推行郡县制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司法建立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强化基层管理,加强了专制统治制定秦律用法律形式把改革的内容固定下来文化燔诗书而明法令压制人民思想,摧残了文化3、商鞅变法的特点:(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改革比较)(1)措施最全面: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文化、习俗等方面(2)措施最彻底: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3)历时最久:先后两次改革,持续18年(4)推行力度最大:(5)成效最明显:增强秦国实力,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课后研讨】汉书食货志记载“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
14、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丧社稷。”以上材料是否符合历史史实?你是怎样看待这一历史史实的?思路:商鞅变法触动奴隶主贵族利益,必然遭其反对。商鞅变法在秦国确立了封建制度,使秦国成为强国,这是历史进步。但是商鞅是地主阶级代表,所以人民负担仍较重。对问题进行评析,既要看到其积极性的一面,又要其局限性的一面。最后应该指出其阶级实质。【本课小结】战国进入中期后,各诸侯国为了在兼并战争中占据优势,纷纷进行变法改革运动。在各诸侯国的变法中,商鞅变法是实行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严重,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商鞅变法以法家理论为指导
15、,以富国强兵宗旨,是一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改革范围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习俗等各个方面。秦孝公重用商鞅,进行变法,国力逐渐强大起来。王充在论衡书解中说:“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即商鞅变法奠定了秦统一六国的基础。布置作业: 学习延伸:1、争鸣:对“为田开阡陌封疆”的理解观点一:“开”:重新设置;“阡陌”:每一亩田的小田界;“封疆”:每一顷田的大田界;含义:废除井田制,土地由编入户籍的农户耕种,每户百亩(即一顷),重新设置田界,明确和保护农户对土地的占有和使用权。标志封建土地所有制在秦国确立。观点二:认为变法也破坏井田制,变国家土地公有为个人土地私有。观点三:设置阡陌封疆,而不是掘掉井田的界限,既保证国家土地所有权,又保证农民土地使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