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试题卷共8页,答题卷2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它是中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奇观。正因为有了它的引水灌溉,蜀地才有了“天府之国”的美誉。这里的“它”是指A郑国渠 B井渠 C都江堰 D灵渠【答案】C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掌握情况。依据所学可知,郑国渠位于陕西关中地区;井渠为西北地区;都江堰为战国时期蜀守李冰父子所修,为四川地区成为“天府之国”打下了基础;灵渠为秦始皇时期所修,连接的湘水和离水,位于华南地区。所以应选C。2、据文献记载:“往者
2、豪强大家,得管山海之利,采铁石鼓铸,煮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大抵尽收放流人民也。远去乡里,弃坟墓,依倚大家,聚深山穷泽之中,成奸伪之业。”因此,西汉统治者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设置官员,强化私营产业的管理,规范市场 B盐铁官营,政府直接控制关键手工业的生产 C颁布法令,禁止人民离开土地,从事工商业 D征收重税,从私营工商业活动中掠夺利润【答案】B 考点:古代中国的手工业。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文献记载该事业是“奸伪之业”,可知该事业是民营手工业,盐铁酒三业起初可私营,汉武帝始由朝廷垄断经营,所以B项正确;A、C、D三项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排除
3、;故选B。3中国读书人历来“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却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这里反映出的观念意识是 A.实业救国 B.工商皆本 C.重利轻义 D.重农轻商【答案】A 考点: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可知,张謇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是为了通过兴办实业来实现中国的富强,这种观念意识是实业救国的思想,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 4、下表为中国工业发展初期(18721911年)设立的厂矿数量统计表,空白处最有可能是行业矿冶业机器业食品工业数量(家)723193100A造纸业 B酿酒业 C交通运输业 D纺织业【答案】D考点:民族
4、工业的曲折发展。从题中时间可判断,这是中国民族工业产生和初步发展时期,它在经济结构上的突出特征就是纺织业等轻工业发展最好,只能数量最多才能反映这一特点,故选D。5“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材料中的“它”是指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新文化运动【答案】A考点:洋务运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描述的是洋务运动从巩固清政府专制统治的目的出发向西方学习发展经济的举
5、措,结果因为对西方工业化建设和军事没有全面的深入认识,最终以失败而告终,所以答案选A,B C D三项与上述史实特征不符。 6、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答案】C考点:民族工业的兴起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A项为错误项,材料中只是体现的商业发展,并未涉及到经济结构变动的问题。B项为无关项,对材料内容理解不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到住与行的问题,只是涉及到食的问题,所以排除D项。7、下列图片直接反映的信息是A外国
6、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C近代企业在中国的出现D自然经济在中国的逐步瓦解【答案】C考点:近代企业。本题考查获取图片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图一属于外国资本主义企业,图二属于洋务企业,图三和图四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他们都采用机器生产的方式,都属于近代企业,故C项正确;AB两项不能全面反映图片信息,故排除;D项不是从图片中直接获取的信息,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8、1958年一则新闻报道称,某县一农业社创造了平均亩(0067公顷)产36956斤(18478千克)的惊人纪录。来自各地的参观者普遍认为,人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这A显示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激发农民的生
7、产积极性B体现了集体经营对提高生产效率有一定作用C反映了科学技术进步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D折射出人们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答案】D考点:农业合作化运动。结合所学知识我们知道,1958年单位亩产量的惊人纪录是“浮夸风”的表现,并不符合当时的实际生产情况,农业合作化运动并不能正真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集体经营对提高生产率有作用,那作用也是有限的,并不可能出现“惊人”的结果。在当时的中国关于农业科技方面并没有显著的科技成果和应用,故C项也是错误的;虽然数字虚假,含水成分大,但反映出当时人民迫切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心态。9、票证是某一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见证与缩影。从左图票证的取消到右图票证的出现,
8、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 )A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向城市发展 B分配方式由国家分配向按劳分配转变C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D经济形态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答案】C考点:经济体制改革。左图所示粮票是中国从1955年到1993年发行的一种购粮凭证。那时候,城镇居民必须凭粮票才能购买粮食。1955年8月25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7次会议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粮票从此应运而生,此后,食用油票、豆腐票、布票等各种票证进入人们的生活,各种商品皆需凭票购买,中国进入长达30多年的“票证时代”。以粮票为代表的票证,是中国因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商品短缺的见证。而右图所示股票的出现,反映
9、了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选C.10、中国人过年有写对联的习惯,一副好对联往往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的风貌,下列对联反映的时间先后排列是 “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柳暗花明万木春坚持科学发展观喜桑田好雨,鹏程丽日三十载促进市场繁荣庆经贸惠风” “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桥”A. B. C. D.【答案】D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本题相对容易判断但考查的知识很广,第项从“食堂”“公社”等可判断处于1958年人民公社运动开展后;第项从“山河归人民”“庆新生”等可判断是新中国成立时;第项从“科学发展观”“三十载”等信息可判断出应是20
10、08年前后;第项根据“自主权”“责任制”等信息,对联应出现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据此本题应选11、1991年首钢销售收入是91.4亿元,这是1978年的6.3倍;实现利税29.26亿元,是1978年的6.72倍;实现利润23.6亿元,是1978年的7.9倍,平均每年递增17.22%,超过世界500家大企业1953年以来平均增长速度的一倍。首钢的成就主要得益于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C中央财政的支持D首钢领导的英明决策【答案】A考点:经过近十年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大型企业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企业效益显著提高,首钢的成就主要得益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当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没
11、有建立,C、D都不是主要的原因。 12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大批沿海城市人口向内地迁移,在内地形成了一批新的城镇,促进了中国城市分布向中西部扩散的格局。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实行城镇化战略B、人口急剧膨胀C、国家调整了工业布局D、大跃进运动的开展【答案】C考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本题考查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20世纪60年代初期”属于中国实施单一计划经济的5070年代,人口迁移要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主要由政府主管部门组织和调控。选C;这个时间正赶上三年困难时期,人口不会急剧膨胀,B错;国家的城镇化战略是改革开放后实行的,A错。13、新航路的开辟带来了“地理大发现”,
12、从而引起了“商业革命”。“商业革命”的表现不包括A贵金属的大量流入,西欧金银持续贬值,物价直线上升B美洲的烟草、玉米、可可等商品出现在欧洲市场上C欧洲商路和贸易的枢纽由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D贸易范围空前扩大,地区性贸易向世界性贸易扩展 【答案】A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的理解。新航路的开辟,导致欧洲社会出现重大变革。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中了日益增多,商业运营方式也发生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商业的地位日益重要。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区域转到大西洋沿岸。原产美洲的烟草、玉米、可可等商品出现在欧洲市场上。历史称这些变化为“商业革命”。A反映的是“价格革命”。所以应选A
13、。14、在世界历史上,首次出现“南北美洲生产原料,非洲提供人力,亚洲提供各种奢侈品,西欧则指挥这些全球性活动”。这种现象出现的背景是A新航路开辟加强了各大洲联系 B近代自然科学在欧洲产生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D工业革命在世界的扩展【答案】A考点: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本题的突破点在于材料从作者对于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美洲、亚洲关系的看法,欧洲的中心地位开始确立是在新航路开辟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故答案选择A 项。15、1884年,美国芝加哥建成世界第一栋“摩天大楼”。此后,高耸林立的大楼逐渐改变现代城市的面貌,成为二十世纪都会城市的重要景观。“摩天大楼”大量出现,主要由于A炼钢
14、技术的改进 B化学工业的进步 C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D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答案】A考点:第二次科技革命。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掌握历史阶段特征,并从历史现象中寻找历史规律。1884年,正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新兴重工业崛起,影响着人类生活。与建筑、摩天大楼方面相关的科技是钢铁技术的新发展,钢构架大楼的出现改变了人类居住环境。C项内燃机改变了交通事业。B项化学工业改变日常生活用品。D项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产物。故选A。16、一位英国经济学家描写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经济的形势时写道:“今天的伦敦在芝加哥有它的粮食,在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有它的森林,它的养羊场在澳大利亚,它的金矿和银矿在加利福尼亚和秘鲁,它喝
15、从中国运来的茶叶,从东印度公司种植场弄来的咖啡。”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英国开始成为“世界工厂” 世界分工明显 东方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A. B. C. D. 【答案】D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英国开始成为“世界工厂”的时间是在19世纪中期,而不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所以凡是含均是错误的,所以答案是D. 。17、“16世纪以后,世界贸易集中地由地中海逐渐移向大西洋和西北欧,1890年前后的几十年内世界工业品的集中产地又由西欧慢慢移向其他地区。这两个例子都说明经济力量的转移预示着新大国的
16、兴起。”在这两个历史时期兴起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新大国”分别是A英国和德国 B英国和日本 C英国和法国 D英国和美国【答案】D考点:工业革命。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的限制时间为16世纪以后和1890年前后兴起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新大国。1588年英西海战之后,英国开始走向殖民扩张的道路,最先开始工业革命,成为“世界的工厂”。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工业产值位居世界第一。因此,选择D。18、1939年6月,美国一次盖洛普民意调查,请公众指出罗斯福新政以来的“最大成就”以及“最差表现”,28%的人认为新政的“最大成就”是救济项目和工作改进组织,23%的人认为新政的“最差表现”
17、也是救济项目和工作改进组织。下列对新政的表述正确的是“救济项目和工作改进组织”主要指实施以工代赈,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新政在推行的过程中存在争议争议源于不同阶层自身的利益和认知水平新政涉及多方面的内容,使美国彻底摆脱了危机A B C D【答案】考点:罗斯福新政。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新政的确是涉及多方面的内容,但是新政并不能使美国彻底摆脱了危机,事实证明,使美国彻底摆脱了危机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19、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大幅度增加税收,如1929年美国最高税率是24%,1935年则提高到79%。这一做法A消除了经济危机的影响 B损害了资产
18、阶级的根本利益C带来了经济滞胀的问题 D有利于社会福利制度的实施【答案】D考点: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期间,通过大幅度增加对富人征收税收的举措来逐步缩小贫富差距,该举措也为“福利国家”的实现提供了雄厚的资金保障,故本题应选D项;罗斯福新政虽缓解了经济危机,但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的影响,故A项表述错误;罗斯福新政在本质上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故B项表述错误;C项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晚于题目中的时间“19291935年”,故排除。20、 “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 其共同原因是A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 B过分地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C远远
19、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D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答案】D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生产关系脱离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因而都是失败的。故选D。21、1918年苏俄一位市民拿100卢布在市场上购买了100斤粮食,以下判断及理由正确的是A假的。当时形势严峻、物价上涨,粮食不可能那么便宜B假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不允许自由买卖的 C真的。国家实行余粮收集制,人们只能去买D真的。苏俄政府修改了原有政策,允许自由贸易【答案】B考点:
20、本题考查的是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材料“1918年”这个时间可以看出当时苏俄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根据所学知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具体内容“取消一切贸易”进行解题思考。所以答案选B。22苏联著名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描述了这样的情节:冬妮娅和她的丈夫乘坐的列车因缺少燃料,被迫停在铁路工地附近。工地负责人表示,工地可以提供木材作为燃料,但列车上的乘客必须参加一天义务劳动。下列有关表述错误的是A当时正值国内战争时期,国内物资极度匮乏B当时正值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实行义务劳动制C当时正值新经济政策时期,人们都热火朝天投入社会主义建设D义务劳动制是保障苏俄经受战争考验的重要手段【答案】C考点:本题
21、主要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写作背景。当时正值三年国内战争时期,经济困难,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分析选项,C项不合材料的含义。但此题是逆向选择题,所以应选C。23、影响下表中1921年数据变化的政策因素是1913年1921年1923年1925年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9446662078608730粮食作物产量39.79221334554424A第一次世界大战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新经济政策 D农业全盘集体化方针【答案】B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表格中1921年的粮食作物耕种面积和产量都比1913年大幅下降,主要是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战后继续推行,
22、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故选B。 24、下图为1913年和1937年各国工业总产值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例,对苏联变化原因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提高国有企业经营权的自主性 D“斯大林模式”的推动【答案】D考点:“斯大林模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1937年各国工业总产值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例,对苏联变化原因的理解,正确的只能是D“斯大林模式”的推动,因为1937年时期,苏联是斯大林模式,并且在斯大林模式之下苏联工业总产值迅速增长,成为工业国。25、史学家认为,苏联一贯的致命错误之一,也是它垮台的
23、关键原因之一,就是把农村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苏联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B苏联建设长期忽视轻工业和农业C苏联农民思想觉悟水平太低D苏联为发展工业,对农村和农民索取太多【答案】D 考点:“斯大林模式”。该题属于史料阅读型试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史料信息提取和对相关史实的理解能力。题中的观点是苏联对农业太苛刻,依据相关史实,苏联为了满足工业发展的需求,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使苏联农业水平得不到发展,故D项说法正确。 26、小说静静的顿河中一位暴动士兵说:“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抢劫!把我们家的粮食全部搞走啦,连小石磨都抬走啦,法令上说这是为劳动人民
24、吗?”士兵的话主要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A余粮征集制 B企业国有政策 C粮食税 D劳动义务制【答案】A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材料中的“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啦”可知该战士说的是余粮收集制。因此选择A余粮收集制、企业国有制、义务劳动制同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粮食税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排除B、C、D。27、1956年以来,苏联一直是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决定优势地位;1985年以后,却出现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局面。这是因为A斯大林体制的建立 B赫鲁晓夫改革 C勃列日涅夫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答案】D考点: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A不对,斯大林体制的
25、建立是在20世纪30年代;B不对,赫鲁晓夫改革是1953年1964年,C不对,勃列日涅夫改革是1964年1982年;D符合题意,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开始改革。28、“长期以来,苏维埃政权一直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它农产品的行为宣布为投机倒把,甚至视为反革命行为而予以惩办。现在,他们(农民)处置自己的农产品的行为就不能再叫做投机倒把了”。这种转变是由于实施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 D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答案】B考点:新经济政策。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苏俄在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采用“余粮收集制”以保障军事供应和城市民众生活的基本需要,
26、借此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余粮收集制”禁止农民自由买卖粮食的行为;新经济政策取消了“余粮收集制”,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商品经济的流通,所以此时农民出售粮食的行为是合法的。所以答案选B。29、1931年美国工人很羡慕苏联工人,60年后苏联工人反过来羡慕美国工人,他们各自羡慕对方的是A、苏联工人的自由快活,美国工人的民主自由B、苏联工人生活富足,美国工人生活水平高C、苏联工人不用担心失业,美国工人生活水平高D、苏联工人当家作主,美国工人民主与自由【答案】C考点:斯大林体制和经济危机。斯大林体制下苏联经济上忽视农业、轻工业,人民生活水平没有显著的提高;政治上忽视民主,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现象严重,因此A
27、错在“苏联工人自由快活”;B错在“苏联工人生活富足”;结合材料“1931年”可知是经济大危机时期,西方工人失业率大大提高,而苏联未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因此C正确,美国工人很羡慕苏联工人不用担心失业;D错在“苏联工人当家作主”。30、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曾说:“我当过工人,那时候没有社会主义,可有土豆;如今社会主义建成了,土豆却没了。”为解决“土豆没了”的问题,他采取的举措有实行余粮收集制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恢复部门管理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A B C D【答案】B考点: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推行“恢复部门管理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
28、导”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31、在某历史时期,苏联流传着一段笑话: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地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地问:“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队。”这一笑话主要反映的实质是A. 苏联人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B. 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C.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浮夸风D. 当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答案】B考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弊端。飞机属于重工业,而面包属于关系到人民生活的轻工业生产,材料内容反映了
29、苏联重工业发达,而日常用品生产供应不好,所以答案选择B项。322012年以来,西班牙债务危机愈演愈烈,为了救助本国四大银行,政府急需最大量资金。如果西班牙政府一旦需要申请贷款,求助的对象极有可能是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世界银行 C世界贸易组织 D欧洲联盟【答案】A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1945年,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是,稳定国际货币体系,主要任务是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在货币问题上促进国际合作,对在国际收支中出现暂时困难的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材料西班牙的情况正符合国际货币基金
30、组织的任务要求,所以应选A。第卷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满分52分。33、(26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历来为各国统治者所重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秦国)“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顷,收皆亩一锺,于是关中为沃野”。(魏国改革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摘录自中华文明史材料二 赫鲁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大量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他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在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
31、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下,玉米的播种面积迅猛扩大,1953年为580万公顷,1956年达1640万公顷,1962年增至3710万公顷。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那样高。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材料三 温州地区三个重要年份的农业生产发展状况年份农业总产值(亿元)比上年增长率财政收入(亿元)比上年增长率社会消费售总额(亿元)比上年增长率1956295245%053248%185103%19797781412%1
32、35660%630425%1993445387%1868544%9251363%摘自中共浙江省温州历史大事记(1949年5月1994年12月)(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改革。(10分)(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上三个重要年份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背景。(6分)(4)结合以上材料,指出古今中外促进农业发展的共性因素。(2分)【答案】评价: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2分);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
33、(2分);但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2分)(3)政策背景: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大大提高了人民的劳动积极性(2分);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2分)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中国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2分,写出南方谈话有关内容可得1分)(4)提高生产力,改善或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2分,言之有理,并与材料内容有联系的可以酌情给分。)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的发展,苏联的农业方面的经济体制改革。(1
34、)主要考查战国时期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要求学生能够概括出材料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小农经济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有:玉米种植挤占了耕地,导致其他粮食作物减产;玉米产量和质量未达到预期目标。评价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改革可根据所学来答,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农民生产积极性极大提高;1978年文革结束,十一届三中会全召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渐展开;1993年的
35、背景有1992年南方谈话、十四大召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4)34、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了两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材料二项目1928年1940年增幅(%)钢(万吨)4301 830326谷物(万吨)7 300 9 550Z#31材料三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据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材料四
36、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据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等材料五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根据材料一、二,斯大林时期形成了怎样的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出现的外部环境是什么?(4分)(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6分)(3)据材料四,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8分)(4)据材料五,谈谈你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6分)(5)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37、什么?(2分)【答案】(1)经济政策:斯大林体制(模式)。环境:苏联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包围和战争威胁,只有发展重工业,才能巩固国家政权。(4分)(2)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6分)(3)新政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如实行国家工业复兴法,限制资本家自主生产等;(举一例说明即可)新政中一些维护普通民众权益的措施损害了资本家的利益,如规定最高工时、最低工资和大规模的社会救济等。(举一例说明即可)(8分)(5)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分)考点:斯大林体
38、制;罗斯福新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苏联时期形成了斯大林体制,这种体制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苏联的当时面临着严重的国际局势,需要大力发展重工业,发展国防保卫国家。(2)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式、所有制结构、经济运行体制多角度对比新经济政策与斯大林模式,包括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方式由迂回过渡到直接过渡;经济体制上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3)罗斯福新政是在坚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弊端,属于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必然会损害部分资本家的利益,因此招致他们的抨击。结合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内容,主要从限制资本家的“自由”和损害资本家的“短期利益”等角度答题。例如在工业方面限制资本家的无序生产,增加工人待遇,缓和社会矛盾等。(4)采用邓小平的经典话语“社会主义有市场,资本主义有计划”、“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认识到斯大林模式排斥市场调节的消极影响,肯定罗斯福新政加强计划干预的积极作用。说明要把计划和市场结合起来,经济模式的调整要与时俱进。(5)此题考查的是基本的历史知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