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学设计18:第11课 廉颇蔺相如列传 WORD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40784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学设计18:第11课 廉颇蔺相如列传 WORD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学设计18:第11课 廉颇蔺相如列传 WORD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学设计18:第11课 廉颇蔺相如列传 WORD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学设计18:第11课 廉颇蔺相如列传 WORD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学设计18:第11课 廉颇蔺相如列传 WORD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学设计18:第11课 廉颇蔺相如列传 WORD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学设计18:第11课 廉颇蔺相如列传 WORD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学设计18:第11课 廉颇蔺相如列传 WORD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学设计18:第11课 廉颇蔺相如列传 WORD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学设计18:第11课 廉颇蔺相如列传 WORD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了解司马迁及史记。(2)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包括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逐步提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1)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积累重点的文言基础知识,学会识别文言现象。(2)赏析本文人物塑造、材料组织以及结构安排等方面的写作技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思考课文是如何歌颂蔺相如的足智多谋、不畏强暴、顾全大局和表彰廉颇英勇善战、勇于改过的等品质。【教学重难点】1.重

2、点:学习文言常用词语,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2.难点:在学习传记技巧(人物刻画、艺术特色及写作手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借鉴写法。【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讲解法、质疑和探究法。【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他是一位史学巨子,又是一位文学奇才。只因仗义直言,却身受酷刑。他曾想过死,但想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犹豫了,因为他把事业、理想看得比一切都宝贵,在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巨创之下,他发愤著书,写出了千古不朽的史家绝唱他就是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司马迁。他呕心沥血的创作结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这一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能充分体现他史家风范的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二、基础积累1.司马迁简介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他能写出史记这样伟大的作品,是因为:A.家学渊源 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学问渊博。其父死后,继父任太史令,在“金匮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史料。自公元前104年起,他开始写史记,实践他父亲的遗志。B.广泛游览,实地考察。司马迁十岁时随父到长安,诵古文,这使他有机会阅读到大量的历史文献。二十岁后,他开始漫游大江南北。南到江淮一带和会稽、长沙等地,北到齐、鲁,西到大梁、登封,最后回到长安。回长安不久,做了郎中

4、,曾随汉武帝到过西北的扶风,又奉使到过四川、云南。后来又随汉武帝到过东海和长城。他的足迹几乎遍及全国,所到之处他都注意探访古迹,采集传说,考察风土人情,积累了丰富的史料,为后来著述史记准备了条件。C.艰难发愤。公元前99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为李陵辩解,触怒汉武帝,入狱受了宫刑。他本想自杀,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写成,于是“就极刑而无愠色”。公元前96年出狱,做了中书令。从此他更发愤著书,终于在公元前91年写成史记。2.史记简介体例:纪传体 史记国别体 战国策编年体 资治通鉴) 史记 起迄:黄帝 汉武帝太初四年体裁:本纪、世家、列传、书、表地位:二十四史之第一部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鲁迅评价

5、:“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3.时代背景简介课文所写事件发生在战国后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七国纷争。七国中,秦通过变法实力最强,它要统一中国,基本采取各个击破战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东北的赵国,实力比秦国稍弱,但比其它四国强。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时候,秦国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眈眈,不时蚕食欺压,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客观上的有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很重要的。三、梳理课文脉络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和思想情感,并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句。思考:

6、本文写了几个故事?找出每一事件在文中的起止段落。明确:第一部分(113段):完璧归赵第二部分(1416段):渑池相会第三部分(1721段):负荆请罪2.提问:这三件事充满了矛盾冲突,能说说每件事各围绕什么矛盾展开的吗?明确:“完璧归赵”写的是诈璧与存璧的斗争;“渑池相会”写的是辱赵与尊赵的斗争;“廉蔺交欢”写的是私怨与国事的矛盾。作者在矛盾中展开情节,刻画人物,而所有这些矛盾又都挂在对秦斗争这条主线上。学习这篇课文要始终抓住这个重点。3.提问:文章是在矛盾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全文贯串了怎样的矛盾?明确:全文贯串了互相交织的两种矛盾:一种是赵国与秦国的矛盾,一种是廉颇与蔺相如的矛盾。 一开始

7、,秦恃强讹诈,赵国处境危急,矛盾十分尖锐。廉蔺二人一切为了自己的国家,彼此间并无私人恩怨。而后,随着赵秦间的矛盾几经缓和、紧张、缓和,蔺相如地位的不断上升,廉颇同他的矛盾便日益紧张。蔺的退让忍辱感动了廉颇,二人终于成了刎颈之交,矛盾消除,共同为国效劳,赵、秦间的矛盾也趋隐伏。四、讲解课文1-5段 “合传”体例:史记的人物传记有分传、合传。分传即人各一传,合传是把几个人的传记在一起,写成一篇。1.阅读课文第1至2段。思考:从节选的这一部分看,文章以记述蔺相如为主,为什么开篇介绍人物履历将廉颇置于蔺相如之前?明确:廉颇拜为上卿时,而蔺相如为“舍人”,突显两人地位的悬殊,影响的大小,为以后矛盾的引线

8、。2.齐读第3、4段(1)让学生概括大意: “秦王求璧”(事情的起因)和“缪贤荐贤”。(2) 提问:这两段在情节的发展上有何作用?明确:这段交待了事情的起因,也揭示了秦、赵之间的矛盾。同时,也为蔺相如的出场作铺垫。秦国愿“以城求璧”;赵君臣紧急商议,一,“计未定”,二,“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气氛极为紧张。在赵犹豫不定、进退维谷的情势下,引出缪贤的荐蔺相如。从缪贤的引荐,见相如之机智。这是相如出场之前的侧面描写。缪贤的“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用”一句话,引出下文。4、齐读第5段:“决策入秦”朗读并思考:这一段中哪几句是讲出使秦国的计策?明确: “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秦以城负秦曲

9、”;“城入赵归赵”。 相如计策,解决了赵君臣不能解决的问题,见其智;愿当重任,奉璧入切,见其勇。这是一见其智。见事深刻、决断明确真乃快人快语;对奉使一事,早已成竹在胸。5.整理前五段文言词语。六、布置作业第二课时一、导入因为自身的遭遇,司马迁对那些在逆境中发奋著述,在厄运中不屈不挠,在险境中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记中出现了许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难英雄形象,比如荆轲、毛遂、晁错而蔺相如则是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蔺相如在虎狼成群、险象横生的环境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国家简明利益为重,凭自己的勇气和智慧,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之前我们已经对他的事迹有所了解,今天我们接着

10、来看在国家危难之时,蔺相如又是如何面对的。二、讲解第6至13段。1.第6段:“章台斥秦”朗读提示:读出秦王傲慢、贪婪得意的神态,读出相如果断机智,凛然正气,不惜碎玉,以死报国的气势。注意“大王欲得璧俱碎于柱矣”一段。(1)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明确:秦王坐章台,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以城换壁,对秦国来讲,并不占便宜,谈不上什么胜利,用不着“欢呼”。再说,秦王坐在行宫章台中,把和氏壁传递给嫔妃和侍从人员看,表现出对赵国使者轻慢无礼,故相如断定他“无意偿城”,这表现了相如过人的洞察力和判断力。(2)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赵城”后怎么办?明确:设计智取。乃前曰:“壁有

11、暇,请指示王。”说理斗争。相如一方面以“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来批评秦王的欺骗手段;另一方面以赵王的谦诚来批判秦王的傲慢、不讲信义。(要求学生讲解“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这一句。)誓死捍卫。相如“倚柱,怒发上冲冠”,这里写出了相如的愤怒表情。“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壁俱碎于柱矣!”,以言辞表现相如的勇气。“相如持其壁脱柱,欲以击柱。”又以动作表现相如誓死捍卫的决心。小结:蔺相如的性格特点:有胆识,有智谋,善于相机行事,掌握主动。相如怒斥秦王有理有节,作者用语言描写表现蔺相如的智勇。“复取璧”见其智,怒斥见其勇。二见其智勇。2.第7、8段:“迫秦斋戒”(1)秦王“辞谢”是否仅仅因为“恐其破璧”?明确:

12、蔺相如的话义正辞严,切中秦方要害,使秦王理屈辞穷,从侧面体现其智勇(2)在秦王朝廷上,面对如狼似虎的秦君臣,秦王“诈佯为予赵城”后,相如又如何对策?明确:蔺相如不卑不亢,以诈对诈,迫秦斋戒,以争取时间。其次,私下派人把和氏壁从径道(小道)送回赵国。三见其智勇。3.第9-11段:“从者归璧”(1)提问:秦王第二次接见,场面与第一次有何不同? 明确: 第一次 第二次 地点: 章台 廷(议处国政的处所) 人员: 美人、侍从 九宾(礼待外宾的仪式) 场面如此隆重,烘托出相如的镇定自如,也表现出相如的胜利。(2)归壁于赵后,相如又怎样对秦王交代的?明确: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干

13、脆说明壁已归赵;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壁来”;表示自己知“欺大王之罪”,“臣请就汤镬”。提出希望“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暗示秦王,璧已归赵,如杀掉相如,有害无利。(3)提问:在相如的一番“廷斥”下,秦王和群臣反应如何?明确:“相如而嘻”,发出惊呼,无可奈何。秦王也只好自找台阶,说“赵王岂欺秦邪?”最终“廷见相如归之”。4.第12-13段:交代结果,相如胜利归来,秦王阴谋破产。小结:以上几个情节,步步展开,层层深入,置人物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刻画其主要性格特征智勇,写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三、总结以上各段中的文言知识四、布置作业熟读第14至21段,尝试背诵最后五段。

14、五、板书设计 相如决策智 愿意入秦勇 复取璧智 怒斥秦王勇 以诈对诈智 迫秦斋戒勇 道秦历史,察王内心智 针锋相对,请就汤镬勇第三课时一、导入问题:蔺相如这次赴会跟上次出使的身份有什么不同?(官职不同:上次是以舍人充当使者,这次是以上大夫充当国君副手)从什么地方看出?(唯书“相如从”,他人不书;“顾召赵御史”。)跟上次出使相距几年?(三年)二、讲解课文1.讲解第14至16段(1)这一部分写的内容是什么?要求用四个字概括。 明确:渑池之会。(2)这一部分可以分几个层次?要求用四个字概括层意。” 明确:分三层。第14段为一层:赵王赴会;15段为第二层:渑池斗争。第16段:斗争结果。 (3)讲析第一

15、层(第14段)。 “渑池之会”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举行的?明确:是在秦国攻打赵国一再获胜的形势下举行的。其后(以后)秦伐(攻打)赵,拔(攻下)石城。明年(第二年)复攻赵,杀二万人。秦王在节节获胜的情况下,为何欲与赵王“为好”,举行“渑池之会”?明确:军事斗争辅以外交斗争,从外交上进一步迫赵投降。赵王赴会时作好了哪些准备?明确:一方面相如随从保驾,另一方面廉颇作后盾,并作好了最坏的打算。(“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4)讲析第二层和第三层:第15、16段 秦王怎样侮辱赵王的?从哪些字可以看出来?明确:从“秦王饮酒酣”“令赵王鼓瑟”中的“酣”和“令”两个字可看出来。“酣”字写出了秦

16、王的趾高气扬、盛气凌人的神态;“令”字表示秦王自命高赵王一等(注意:秦与赵同为诸侯,地位应该是平等的),且要写进秦的史册,这是明目张胆对赵王的侮辱。面对秦王的侮辱,相如怎样与之针锋相对的?明确:首先,蔺相如上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瓶秦王,以相娱乐。”(要求学生翻译这一句:赵王听说秦王善于演奏秦地的音乐,请(让我)献上一个盆瓶给秦王(敲打),来互相娱乐。“为”wi,动词,演奏)其次,相如以拼命和秦王斗争。秦王不肯,相如又“跪请”,秦王还不肯,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要学生翻泽这一句:你我相距不出五步,我简相如能够拿头颈的鲜血溅到大王的身上了!)再次,相如以“

17、张目叱之”,使秦王的左右“皆靡”。在这种情况下,秦王被迫一击飒。最后,相如又顾召赵御史书,以牙还牙。 秦王一计未成,又提出“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的无礼要求,相如又如何对策?明确:相如针锋相对,以攻为守,提出同样要求:“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咸阳是秦的都城,其价值在赵十五城之上。“渑池之会”的结果如何?明确:一是秦终不能加胜于赵;二是秦也不敢动兵。可以说,渑池之会是赵的胜利,秦的失败。这一段迸一步表现了相如大智大勇的品质。2.讲解第17至21段(“负荆请罪”)(1)生朗读这一部分后,划分层次。 明确:分三层:第一层(第段),写相如“拜为上卿”,廉颇居功自傲,相如退让。第二层(第段),写相如不

18、计私怨,说服舍人。第三层(第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这一部分内容可以用“廉蔺交欢”来概括。(2)研读第一层。 廉蔺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明确:简相如出身低微,开始只是“赵宦者令缪贤舍人”,而现在却“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教师补充:秦汉以前位次以右为尊。)廉蔺地位的变化是产生矛盾的客观原因。但主观原因却是因为廉颇不能正确对待自己,也不能正确对待相如。“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要求学生翻译这几句)廉颇扬言见到相如“必辱之”。相如是如何对待的?明确:相如有意退让,“不肯与会”,“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

19、即使见到廉颇,相如也“引车避匿”。(“引”,退、牵拉。)从这里可以看到相如的大度与气量。(3)研读第二层。 齐读这一层后,指名学生试译这一层,教师予以必要的纠正与补充,然后讨论问题。相如如何说服舍人的?相如退让的原因是什么?明确:相如采用比较法来说明道理。“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要求学生解释这一句:你们看廉将军比秦王哪一个厉害?在原句句尾省略了一个“威”字。“之”字取消句子独立性。)相如的启发提问,自然得出廉颇不如秦王的结论。然后,从国家利益的高度说明将相和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吾所以为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要求学生翻译这一句:我这样做的原因,是由于把国家的急切之事放在前头,而把

20、个人的仇怨之事放在后头呀!)由此可见,相如对廉颇的忍让,是出于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目的。(4)研读第三层。 廉颇听到相如的话后如何表现?明确:“肉袒负荆”,登门谢罪:“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比较两个“之”的用法;前一个“之”,助词,相当于“的”;后一个“之”,代词,代“我”。)由此看出廉颇具有何种品质?明确:知错能改,坦白直率。三、巩固收获,齐读1721段。并总结文言知识。四、能力提升从传记文学鉴赏的角度分析写作技巧从历史著作的特色看,本文突出表现了士阶层的两个杰出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所起的重要的历史作用,而且显示出作为个体的士人,怎样在时代中把握机遇,实现自我的价值;而作为文学作品的

21、传记文学,它又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可供写作借鉴。1.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通过三个故事,将人物性格突出。2.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如完璧归赵,秦求赵璧又不予赵城,秦强而赵弱,矛盾陡起,蔺相如分析了形势,并入秦完璧归赵,情节已趋缓和;秦廷受欺,相如睨柱,又趋于紧张;秦王答应相如的要求,又趋于缓和;相如欺秦王,几被处死,情节再度紧张;秦王终于毕礼而归之,不再索璧,相如因功拜为上大夫,又趋于缓和;秦因璧事攻赵,又紧张;为和好,引出渑池会,蔺相如归国拜上卿,又引出廉颇与之争位的矛盾。3.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在三个事件的描述中,大段对话占了很大篇幅,有的情节干脆由对话来表达,许多对话形象地表现了人

22、物的思想和性格,使我们如离其声,如见其人。先说蔺相如,他在秦廷上的慷慨陈词,有时语气平和,谦恭有礼,使对方放松警惕;有时直言斥责,有理有据,雄辩服人;有时坚决表态,分析利害,暗示对方;有时怒不可遏,咄咄逼人。总之,词锋犀利,刚柔亲济,但又轻重恰当,充分表现出一个热爱祖国、不畏强暴、有智有勇、长于辞令的外交家形象。再说廉颇,在将相交欢事件中,他先前说的这一番话,表现了他的自高自大和心胸狭窄,非常符合武将的性格特点,后来写他知错改过,负荆请罪时所说:“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一句,语言不多,坦诚直率,可敬可爱。4.材料剪裁精当,文章主次分明,详略得当。作者根据主旨的需要,对于已选材料,分别

23、采取了明写、暗写、详写、略写的方法。明写者详,暗写者略。表现在人物描写上,作者以蔺相如为主,详写、明写;以廉颇为辅,略写、暗写。但文中都能做到各尽其妙,使廉、蔺二人的性格同样鲜明、突出。“完璧归赵”完全写蔺相如,主要表现他“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胸怀和智勇双全的品质。“渑池相会”详写蔺相如,主要表现他的机智果敢;略写廉颇,表现他参与决策,勇而有谋,以军事力量支持蔺相如外交斗争的爱祖国行动。“将相交欢”合写两人,还是以蔺相如为主,通过蔺相如的先国后私,廉颇的勇于改过,把两人的思想统一到爱祖国这一基本点和共同点上。在事情经过的叙述上也有详略之分。如“完璧归赵”部分,对秦决策写得详,入秦经过写得略;

24、对秦斗争写得详,斗争结果写得略。五、布置作业。1.背诵第1721段。2.完成练习第三题,归纳解词的方法。六、板书设计廉颇蔺相如列传人物性格刻画人物方法完璧归赵蔺相如机智勇敢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渑池会负荆请罪蔺:宽厚待人、顾全大局廉:勇于改错、顾全大局【教学反思】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有种种诱因或手段,成就动机则是普遍的、有效的一种。实践证明,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体验成功的愉悦,能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满腔热情地投入学习中。 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我改变了以往教师讲翻译、重点的做法,让学生按座位一人一句的翻译,疏通文意后又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归纳语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通过课文学习,既克服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又让学生体会到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乐趣及成就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