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时空坐标单元概述明清是中国古代最后两个王朝。鸦片战争爆发之后清朝进入近代,本单元所说清朝仅指清前期和中期。明清两朝,专制集权空前强化,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固,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经济、文化、对外关系都有新的发展。这一时期,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逐渐连为一体,欧洲走出了中世纪,开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新兴工业文明取代传统农业文明,成为世界大势所趋。在中国,由于传统经济结构和专制体制的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日益受到阻碍,埋下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伏笔。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入关课程标准:1.了解明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明朝加强专
2、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的影响。2.了解明朝时期的海上交通、沿海形势、内陆边疆形势等相关知识,认识明朝灭亡的原因及必然性。课标解读:1.从“史料实证”和“唯物史观”角度分析明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2.结合明朝维护统一的措施,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少数民族在边疆开发中的作用。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1明朝建立(1)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朱元璋就是明太祖。(2)同年,明军北伐,攻占大都,推翻了元朝。2明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1)废除了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2)设内阁:明太祖的儿子明成祖在位时,选拔一些文官到皇宫内的文渊阁值班,充当秘书。俗称“内
3、阁”。票拟:大学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批红: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3)宦官专权:比较而言,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以致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问题探究1:丞相制度被废除的原因是什么?提示:(1)历史原因: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由来已久。(2)现实原因:明太祖废行中书省,设三司,集地方权力于中央,使丞相的职权扩大。(3)元朝教训:元朝丞相权势过重,威胁皇权,导致社会动荡。(4)直接原因:丞相胡惟庸专权擅政,对皇权构成威胁。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1郑和下西洋(1)时间: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遣宦官郑
4、和率领船队先后7次远航海外,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史称“郑和下西洋”。(2)影响积极: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消极:其目的主要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因此后来未能持续。2倭患(1)形成原因从元朝末年起,日本海盗不时在我国东部沿海骚扰,被称为“倭寇”。明朝中期,朝廷出于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的目的,严厉禁止海外贸易。结果东南民间海上走私活动猖獗,与倭寇混杂,出没沿海,烧杀抢掠,造成巨大破坏。(2)平倭斗争:明廷派遣大将戚继光等人平倭,经过长时间战斗,加上
5、后来逐渐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东南沿海的形势才稳定下来。3欧洲殖民者入侵(1)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2)荷兰和西班牙,先后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明朝末年,荷兰击败西班牙,独占台湾。问题探究2:为什么说“郑和之后再无郑和”?提示:郑和下西洋不是为了商业目的,而是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同时搜寻奇珍异宝,它耗费了明朝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于中国经济的刺激作用微乎其微,明朝衰落后无力支撑大规模的海外交流活动。明朝灭亡后,清朝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断绝与世界的联系和交往,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联系脱节。故而“郑和之后再无郑和”。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1明朝与边疆
6、各族的关系(1)鞑靼、瓦剌与明朝的关系元朝灭亡后,草原上的蒙古人逐渐形成鞑靼、瓦剌两大集团。瓦剌和鞑靼不断威胁明朝北部边防,瓦剌还曾经在一次战役中俘虏了明英宗。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2)藏族地区在明朝时称为乌思藏。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并设立了宣慰司、元帅府等机构,委用藏族上层人士任职。(3)明朝前期,派人到东北招抚,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奴儿干都司,并广泛对东北地区女真部落首领封授官号。2明朝灭亡(1)原因:在清朝崛起之际,明朝政治黑暗,天灾流行,农民起义蜂起,统治摇摇欲坠。(2)灭亡:1644年,农民军首领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占
7、北京,明思宗自缢,明朝灭亡。知识点拨图示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探究点一 明朝内阁制的特点和影响史料一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明神宗实录史料二明成祖在位时,大学士职官的设立,填补了皇帝和帝国官僚体制之间的空白,大学士开始在政策问题上备皇帝顾问它们在发挥新出现的皇帝的内廷助手内阁的职能时制度化了。这些炙手可热的翰林学士开始成为皇帝的主要顾问和作为皇帝与官僚政制之间的承上启下的人,他们常常和六部主管官员开联席会议审议国事,他们逐渐地左右了外廷的六部,内阁似乎恢复了以前中书省的气象。摘编自美牟复礼剑桥中国明
8、代史思考:(1)依据史料一说明内阁有何特点?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内阁制建立的主要政治影响。信息解读(1)解读史料一要以句号为界,分为两层。第一层,“只备论思顾问之职”表明阁臣仅限顾问的职责,不具宰相之权;第二层,“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说明阁臣一旦威胁到皇权,就会招来灾祸。(2)本史料重在分层次,把握层意。史料二以句号为标志分为两层,第一层的关键信息是“它们在发挥新出现的皇帝的内廷助手内阁的职能时制度化了”,第二层的关键信息是“开始成为皇帝的主要顾问和作为皇帝与官僚政制之间的承上启下的人”,可见作者从制度建设和皇权强化两个方面概括了
9、内阁制度设立的影响。提示(1)特点:内阁大臣只是皇帝顾问,不具备宰相的职权。实质问题: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2)影响:有效提高中央行政效率;封建专制王权得到强化;形成新的中央行政运行体制并影响后世;埋下宦官专权等腐败政治现象的隐患。内阁的特点(1)变动性。明朝内阁组织虽有四殿二阁,但并不同时设置,须视皇帝好恶而定,大学士员额多寡不等。(2)附属性。内阁职权出自皇帝授予,不得独立行使。(3)个别性。大学士间彼此没有隶属关系,责任亦不连带,各自独立以个人才能辅助君主。(4)欠缺法定性。内阁能否产生作用,皇帝之影响至大。【典例1】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
10、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审题指导定时空:本题考查明朝迁都北京所造成的经济影响。抓关键:“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是关键。析选项:选项排查分析正误A项朱棣迁都北京时,国家早已统一。错误B项明朝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北方不足以支撑北京作为首都庞大的消费,必须从南方调运大量的物资,这就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发展。正确C项跨区域贸易风险较大,促进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错误D项朱棣迁都北京后,国家的政治中心发生了变化,但是,经济和文化中心仍在南方。错误答案B探究点二 明朝的对外政策史料一(洪武)二十七年春二
11、月,倭寇浙东,命都督杨文、刘德、商暠巡视两浙。(太祖)下令:“禁民间用番货、番香。”先是,上以海外诸夷多诈,绝其往来而缘(沿)海之人,往往私下诸番,因诱蛮夷为盗,命礼部禁绝之。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明太祖实录卷231史料二明代倭寇的成分十分复杂,其中既有日本因内战失败而丧失军职的武士,也有我国东南沿海一带从事私人海上贸易的民间商人和因统治阶级残酷剥削而破产的沿海农民、渔民、盐民等,甚至还有少数名落孙山的落魄书生、被罢免职务的官吏等。林仁川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贸易史料三严禁商道,不通商人,失其生理,于是转而为寇。寇与商同是人也,市通别寇转为商,市禁别商转为寇。华夷同体,有无相通,实理势之所
12、必然。唐枢御倭杂著史料四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以贩番(海外贸易)为命。一旦禁止,则利源阻塞,生计萧条,情图计穷,势必啸聚。万一乘风揭竿,扬帆海外,无从追捕,死党一成,勾连入寇。明神宗实录卷思考:(1)根据史料一,分析明朝的对外政策和采取这种政策的原因。(2)结合有关史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政策产生的后果。(3)结合所学,你如何评价明朝的这种对外政策?(4)综合上述史料,请你谈谈对当今中国的发展带来的启示。信息解读(1)政策:依据史料一“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可知实行海禁政策,禁止官民出海同外国贸易。原因:根据史料一“倭寇浙东上以海外诸夷多诈,绝其往
13、来”可知打击倭寇骚扰,确保海防安宁。(2)根据史料二“明代倭寇的成分十分复杂,我国东南沿海一带从事私人海上贸易的民间商人和因统治阶级残酷剥削而破产的沿海农民、渔民、盐民等”可知明朝政府的海禁政策,致使沿海地区许多靠从事外贸为生的商人与平民生计无着,为了生存,他们铤而走险,进行走私贸易,反而加剧倭患。(3)根据问句要求从明代海禁政策实行的原因和影响对这一政策进行评价。明朝自然经济占主导,海外贸易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不大。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明朝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所以实行海禁政策。海禁政策阻滞了中国经济文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导致近代中国的落后。但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来侵略,维护了国家主权。(4)本题
14、概述了明代“倭患”问题的产生与海禁政策的实施,从中可以得到以下启示:必须尊重客观经济规律,违背规律必受惩罚;海禁政策于事无补,实行积极灵活的开放政策才是长治久安之道。提示(1)政策:明朝实行海禁政策,禁止商人的对外贸易活动。原因:倭寇骚扰沿海地区,明朝政府企图通过禁绝中外交往,达到安定海防的目的。(2)后果:海禁政策断绝了沿海渔民和从事海外贸易商人的生计,导致他们与倭寇相勾结,反而加剧了倭患,威胁封建统治。(3)明朝是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国家,海外贸易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不大。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明朝在对外政策上日益闭塞。明朝的对外政策阻滞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阻碍了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但一定
15、程度上它起到了安全防卫的作用,维护了封建国家的统治。(4)要坚持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勇于接受世界的挑战,抓住机遇发展自己;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制订符合本国国情,顺应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发展战略。“海禁”与“闭关锁国”的区别与联系【典例2】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审题指导定时空:本题考查明朝的对外政策。抓关键:材料
16、“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奉旨允行”为关键信息。析选项:选项排查分析正误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错误B项根据材料关键信息说明明政府的“海禁”政策有所松动。正确C项说法明显错误。错误D项材料未涉及,且明朝朝贡贸易仍然存在。错误答案 B1618世纪中西方对比中国西方政治封建专制制度达到顶峰开始资产阶级革命经济封建自然经济居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工场手工业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18世纪中后期开始工业革命对外关系“海禁”“闭关锁国”;闭目塞听,盲目自大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思想文化文化专制、钳制思想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思想解放课堂归纳小结网络构建教材必背1明朝废丞相,设立内阁
17、担任秘书工作,宦官趁机窃取更多权力。2明朝前期的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倭寇和西方殖民者成为海防的新问题。3蒙古是明朝内陆边疆的主要威胁,但后来取代明朝的却是满族建立的清朝。1丞相制度的废除,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中央集权的加强 B专制皇权的加强C封建民主政治的发展 D相权遭到削弱解析丞相制度的废除从根本上解决了威胁皇权的相权,从而加强了专制皇权,故选B项;废除丞相是中央官制的调整,和中央集权无关,故排除A项;“封建民主政治”的说法有误,故排除C项;废除丞相是彻底废除了相权,而不是削弱,故排除D项。答案B2有学者认为,明代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
18、政命令。君主如主动下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确可否”。“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材料反映出明代()A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B皇帝借助内阁牵制朝中大臣C出现近代内阁的雏形D君主专制遭到了削弱解析“内阁如不同意、拒绝拟旨”等字眼足以证明在明代内阁对皇权还是有一定制约作用的,选项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在材料中根本就没体现出来,不符合题意,排除;明代的内阁和近代的内阁有质的区别,明代内阁并非近代内阁的雏形,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明代君主专制是加强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答案A3明朝中期以后,许多内阁重臣极力讨
19、好有权势的宦官,如神宗时的内阁首辅张居正尽管权重位尊,但也向司礼太监冯保投“晚生”帖。此现象本质上反映出()A皇权专制强化 B内阁权力削弱C国家决策混乱 D中枢权力失衡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明代宦官的权势是由皇帝赋予的,其代皇权行事,权势巨大,这实质上体现了皇权的强化,没有任何权力可以有效地制约皇权,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内阁重臣讨好宦官实质上体现的是皇权的强大,不是内阁权力的削弱;C选项错误,这不能体现国家决策的混乱;D选项错误,明代中央最高权力仍由皇帝掌握,皇帝通过调控内阁和司礼监的关系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中枢权力并未失衡。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答案A4从1405年至1433年,郑
20、和七下西洋,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代表皇帝接受当地君王的朝贡,并把大量礼品回赐当地的君王。这一系列活动()A改变了明初实施的海禁政策B开创了海上丝绸之路新局面C彰显了明帝国的国际影响力D推动了明朝经济走向繁荣解析根据材料郑和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代表皇帝接受当地君王的朝贡,可知彰显了明帝国的国际影响力,故答案为C选项。材料未涉及改变了政府的海禁政策,A选项排除。开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新局面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郑和下西洋彰显了国威,但未推动明朝经济走向繁荣,D选项排除。答案C5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在倭患基本平定的前提下,在福建漳州海澄月港宣布部分开放海禁,准许私人海
21、外贸易船申请文引,缴纳饷税,出洋贸易。当时的福建巡抚涂泽民曾言:“我贩吕宋(菲律宾),直以有佛郎机(西班牙)银钱之故。”由此可推知,明朝后期()A自然经济加速瓦解 B外来威胁趋于解除C外贸经济有所发展 D政府税收显著增加解析本题考查明朝对外贸易,材料“在福建漳州海澄月港宣布部分开放海禁,准许私人海外贸易船申请文引,缴纳饷税,出洋贸易”反映了明朝后期对外贸易有所发展,故C正确;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故A排除;倭患基本平定并不等于外来威胁趋于解除,故B排除;材料没有比较明朝政府的税收变化,不能说明政府税收显著增加,故D排除。答案C课后作业(十三)一、选择题1中国古代简史指出,明朝“皇帝以国家
22、元首的身份兼任官僚机构首脑之责,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变得更加重要”。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八股取士的实施 B内阁制度的建立C宰相制度的废除 D三司制度的推行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宰相制度的废除使得皇帝直接统领六部,加强了君主专制,C项正确;八股取士的实施与题意无关,A排除;内阁制度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是废除宰相制度后形成的产物,B项错误;三司制度是明朝在地方上实行的政治制度,与题目中“皇帝以国家元首的身份兼任官僚机构首脑之责”不符,D项错误。故选C。答案C2明初,朱元璋废中书省的同时,有意提高六部地位,使六部成为皇帝直接领导下的行政管理部门,六部尚书参与全国性的大政大狱研究,不再像过去那样
23、凡事都必须向丞相汇报请示。这一举措()A有效保障了皇帝决策的正确性B缓和了君相之间的矛盾C扩大了六部权力的范围D有助于提高中枢机构的行政效率解析根据材料“使六部成为皇帝直接领导下的行政管理部门不再像过去那样凡事都必须向丞相汇报请示”等信息可知废除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这一举措有助于提高中枢机构的行政效率,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和皇帝决策正确与否无关,A选项排除。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B选项排除。六部接受皇帝的直接领导并没有使六部权力发生变化,C选项排除。答案D3明代担任过丞相的有四人,分别是李善长、徐达、汪广洋、胡惟庸,其中有三人被皇帝杀了,据说徐达也未能善终。及至废撤丞相,明太祖
24、终少了不眠之苦。这实质上说明了()A丞相位高权重,居功自傲 B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C丞相拥兵自重,意图谋反 D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解析明太祖废除丞相,使专制皇权进一步强化,故D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丞相居功自傲,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的问题,没有反映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B;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答案D4假如你是一位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在招收研究生的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谈谈你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这一政策的理解。某考生答题要点概括如下,你认为其中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是()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丞相制度必然导致社会的动乱这一做法使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废除丞相制度,
25、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A BC 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封建社会中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明朝丞相被废除。但是丞相被废除是因为相权威胁皇权的高度集中,而不是因为丞相制度必然导致社会动乱,故错误,排除;是专制主义发展演变在明代的基本特征,符合历史史实;故D项正确,A、B、C项排除。答案D5明史刘健传中记载到:孝宗时刘健与李东阳、谢迁俱在内阁,“三人同心辅政,竭情尽虑,知无不言。(孝宗)初或有从有不从,既乃益见信,所奏请无不纳”。材料体现了()A内阁拥有决策大权 B军机大臣权力日重C内阁地位逐渐上升 D君权和相权的矛盾解析根据“(孝宗)初或有从有不从,既乃益见信,所奏请无不纳”可知,
26、孝宗对内阁的票拟从开始的可从或不从到后来都被采纳,说明内阁地位逐渐上升,C正确;内阁是皇帝的顾问班子,没有决策大权,A错误;清朝设立军机处,排除B;内阁阁臣不是宰相,D错误。答案C6明朝中期以后,失去宰相统领的文官势力极为庞大,他们往往直接站在皇权的对立面。为此皇帝开始利用宦官掌握的厂卫与文官集团对抗,从而形成“皇权宦官厂卫”的局面。这说明,明朝的宦官专权()A导致皇帝无法控制政局 B使内阁失去了决策权力C是政治体制变化的结果 D削弱了君主的专制统治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宦官和外戚专权是君主专制膨胀的产物。明朝太监的专权主要与明朝皇权专制有关,A选项排除,C选项符合题意。内阁无决策权,
27、B选项排除。宦官专权是皇权膨胀的产物,削弱了君主的专制统治的说法错误,D选项排除。答案C7明代大学士叶向高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明代的阁臣()A位高权重 B是皇帝处理政事的助手C完全剥夺六部的权力 D是明代祸乱的根源解析依据材料“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可知,阁臣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是皇帝的助手,因此B选项正确。依据材料“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结合所学可知,阁臣权力不大,其升降、职权的大小依皇帝之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即使有个别位
28、高权重者、侵六部职权者,也最终遭杀身之祸,因此A、C选项错误;D选项错误,明代祸乱的根源是君主专制制度。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答案B8明万历年间有大臣奏疏:“部院即分职之六卿,内阁即论道之三公,未闻三公可尽揽六卿之权,归一人掌握,而六卿首屏气,唯唯听命于三公,必为请教而后行也”这反映明中后期()A皇权显现出日益衰落的趋势B内阁权力膨胀且呈失控之势C六部尚书品级职权逐渐提升D中枢权力运行机制发生变化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明朝废除丞相,权分六部,明成祖设立内阁作为辅助皇帝处理国政的助力机构,然而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不能统率六部。材料内容讲述的是明朝中央机构分为六部,内阁有三位阁臣负责,没有听
29、说阁臣把握六部权力,听从于皇帝的,但是六部长官却听命于阁臣,有什么事都要请教完才去做。从材料和所学内容可知明朝中后期中枢权力运行机制发生了变化,答案为D。从材料“未闻归一人掌握”可知皇权并没有衰落趋势,A错误。材料显示内阁权力较大,但是没有显现其呈失控之势,B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六部尚书品级职权逐渐提升,C错误。答案D9“(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B明政府曾奉行海外扩张政策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解析从材料“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
30、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中可知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故C项正确。从题干中“易私贩而为公贩”可知,“私贩”即民间的海外贸易,可见明代有民间的海外贸易,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海外扩张政策,故B项错误。从“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可知这项政策只实行了大约三十年,所以明政府没有从此废除海禁政策,故D项错误。答案C101566年后,明穆宗、明神宗及其辅政大臣都主张实行比较灵活的政策,先后开放海禁。有学者认为由于海禁的开放,刺激了私人海上贸易的发展与繁荣,所谓“倭患”也就烟消云散了。这表明()A明王朝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B明朝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C倭患解除促使海禁政策瓦解D
31、海禁是倭寇猖獗的原因之一解析由材料“由于海禁的开放,刺激了私人海上贸易的发展与繁荣,所谓倭患也就烟消云散了”可知,海禁是倭寇猖獗的原因之一,因为海禁政策的松弛,倭患问题也随之解决,故选D;明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重农抑商政策与海禁政策的内涵并不一致,排除B;C项表述颠倒了材料中的因果关系,排除。答案D11据明代嘉靖年间的广东通志载:“自永乐改元,遣使四出,招谕海番,贡献毕至,奇货重宝,前代所希,充溢府库,贫民承令博买,或多致富,而国用亦羡裕矣。”这表明朝贡贸易()A加重了人民的经济负担B削弱了明朝政府的实力C带来了一定的经济繁荣D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解析根据材料“充溢府
32、库,贫民承令博买,或多致富,而国用亦羡裕矣”表明永乐年间大规模的朝贡贸易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繁荣,选项C正确;根据材料“贫民承令博买,或多致富”可见朝贡贸易对于部分贫民有一定好处,选项A排除;“国用亦羡裕”可见朝贡贸易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选项B排除;材料未体现中外文化交流,选项D排除。答案C12有学者说,“郑和所率船舶所载出口商品为绸缎、铜钱、瓷器和樟脑,回程的入口商品有香料、珍宝、刀剪、油膏、药料及奇禽异兽,此类物品可以增加宫廷生活之色彩,却不适用于大众化市场。”这可以反映出明朝()A已经废除“海禁”政策 B传统手工业呈衰落之势C郑和远洋的政治性特征 D失去世界经济领先地位解析“郑和所率船舶
33、所载出口商品为绸缎、铜钱、瓷器和樟脑,回程的入口商品有香料、珍宝、刀剪、油膏、药料及奇禽异兽,此类物品可以增加宫廷生活之色彩,却不适用于大众化市场”体现了郑和远洋的政治性特征,故C正确;海禁政策是指禁止中国商人出国经商,而材料中的出海行为是官方的,与海禁政策无关,排除A;材料没有反映传统手工业衰落,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明朝经济在世界的地位,排除D。答案C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武帝统治的50余年,是西汉王朝的鼎盛时期。为了加强专制皇权,汉武帝在继承汉初以来专制制度的基础上,对中央和地方的政治体制进行了某些重要的改革。提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作为自己的高级侍从和助手,替他出
34、谋划策,发号施令。将全国地区分为13个监察区域,叫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冬,初令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上)材料二洪武初年,官僚机构基本上沿袭元代旧制。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朱元璋首先宣布,在地方上废除元旧制行中书省的制度,代之以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三司分别行使行中书省之职责,三司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牵制。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朱元璋从诛丞相胡惟庸入手,对朝廷机构进行了改革,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制,朝廷政务改由六部分理,并提高六部的品秩,各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把负责警卫的亲军都
35、督府的仪鸾卫改为锦衣卫,授以侦察、缉捕、审判、处罚罪犯的大权。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三封建的专制帝王是最反动腐朽的势力,众多的昏君荒淫腐朽,制造了一幕幕悲剧。但专制王权在历史上也发挥出重要作用。战国时期人们对黄河的治理;汉武帝征发几万民工开凿了漕渠等;隋朝开凿的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唐太宗派将军李靖等率十余万大军分道出击突厥,灭亡突厥,在北部边境设立都护府康熙帝派出大批清军进驻黑龙江,围攻侵略我国领土并占领雅克萨的沙俄匪军,取得了大捷,迫使俄国签订了对双方较为公正的尼布楚条约商代青铜器工艺技术高度发展,所生产的大量青铜,式样各异,造型生动别致。中国的丝绸、瓷器精美精致、闻名并行销世界
36、。中国引以自豪的四大发明为世界文明进程作出了贡献。古代王权和专制主义研究(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汉武帝与明太祖改革政治体制的主要举措。(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与明太祖时政治体制的共同特征。(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专制王权发挥的积极作用。解析(1)依据材料中“提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作为自己的高级侍从和助手,替他出谋划策,发号施令”得出:建立“中朝”制度;依据材料中“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得出:实行刺史制度;依据材料中“每年举孝廉各一人”得出:推行察举制;依据材料中“废除元旧制行中书省的制度,代之以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三司分别
37、行使行中书省之职责”得出:废行省制,实行三司制;依据材料中“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制”得出:废除丞相制度;依据材料中“负责警卫的亲军都督府的仪鸾卫改为锦衣卫,授以侦察、缉捕、审判、处罚罪犯的大权”得出:设立厂卫特务机构。(2)依据材料一、二,结合第(1)问的举措及所学可知,共同特征主要从继承前代制度、防范大臣权重、加强监察、强化皇权、削弱地方权力的角度分析作答即可。(3)依据材料中“众多的昏君荒淫腐朽,制造了一幕幕悲剧。但专制王权在历史上也发挥出重要作用”得出:素质高的帝王统治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依据材料中“汉武帝征发几万民工开凿了漕渠”“隋朝开凿的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得出:能够有效组
38、织大型工程建设,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和经验,促进经济发展;依据材料中“唐太宗派将军李靖等率十余万大军分道出击突厥,灭亡突厥,在北部边境设立都护府”“康熙帝派出大批清军进驻黑龙江,围攻侵略我国领土并占领雅克萨的沙俄匪军,取得了大捷”“中国的丝绸、瓷器精美精致、闻名并行销世界”得出:加强对外交流,抵抗外来侵略;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得出:有利于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答案(1)汉武帝的举措:建立“中朝”制度;实行刺史制度;推行察举制。明太祖的举措:废行省制,实行三司体制;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厂卫特务机构。(2)共同特征:继承前代制度;防范大臣权重;加强对官员的监察;强化皇权;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权力。(
39、3)素质高的帝王统治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能够有效组织大型工程建设,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和经验,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加强对外交流,抵抗外来侵略。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为了防止沿海地区的人民勾结倭寇和荷兰、葡萄牙等西方殖民者,明初实行海禁政策。永乐年间海禁松弛,明王朝派了郑和下西洋,但目的是“宣布纶音”、“耀兵异域”,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次带有政治色彩的远航而不是进行商品贸易。西行给友国带去大量的陶瓷、丝绸和茶叶等物品,堪称散财之举。中华民族的大陆地域广阔,丰富的物产、成熟的内部商品循环体系,人们对外经济拓展的需求并不急切。中国人注重伦理秩序和理想人格、气节、情操的
40、文化性格,蕴含着一种内在的平和性。在远航和自由贸易的过程中,中国人没有占领别国一寸土地,没有建立一个要塞,没有掠夺一份财富。面对荷兰殖民者对南中国海的侵犯,郑芝龙(郑成功之父)多次打败荷兰,然而明政府亲手剿灭了这支军事武装的民间力量嘉靖年间的海禁政策高度强化,隆庆年间又开放对外贸易,海外贸易得以迅速发展。摘编自宋海洋试论海洋对中国的战略意义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417世纪中国海洋活动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417世纪中国海洋活动特点的成因和影响。解析(1)从材料“为了防止沿海地区的人民勾结倭寇和荷兰、葡萄牙等西方殖民者,明初实行海禁政策。永乐年间海禁松弛,明
41、王朝派了郑和下西洋”得出被动性、防御性;海禁政策时开时禁;从材料“明王朝派了郑和下西洋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次带有政治色彩的远航而不是进行商品贸易”得出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从材料“在远航和自由贸易的过程中,中国人没有占领别国一寸土地,没有建立一个要塞,没有掠夺一份财富”可知远洋航行注重平等精神;国家缺乏海洋主权意识。(2)成因:分析第一问特点形成的原因,联系所学内容从明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方面来分析。主要涉及倭寇入侵等。政府实行海禁的原因是为了防止倭寇与西方殖民者的侵犯;沿海地区部分民众的不法行为;没有实行对外贸易以及郑和下西洋采取的贡赐贸易是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的特征,受到程朱理学的影响;专
42、制皇权的强化。影响:回答带来的影响主要从海禁和郑和下西洋的贡赐贸易给明朝政府带来哪些好处和坏处,主要从积极性和消极性两个方面来分析。积极:有利于打击海外殖民侵犯,维护国家主权;有利于传播中国文化与和平外交理念;促进中外国家间的友好交往;消极:增加了政府的经济负担;不利于正常的经贸文化交流,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答案(1)中国:被动性、防御性;海禁政策时开时禁;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远洋航行注重平等精神;国家缺乏海洋主权意识(海权意识服从于专制皇权)。(2)成因:倭寇与西方殖民者的侵犯;沿海地区部分民众的不法行为;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的特征;程朱理学的影响;专制皇权的强化。影响:积极:有利于打击海外殖民侵犯,维护国家主权;有利于传播中国文化与和平外交理念;促进中外国家间的友好交往。消极:增加了政府的经济负担;不利于正常的经贸文化交流,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