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东省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2020届高三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30分)1.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科学家们创造出了许多物理学研究方法,以下关于所用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A. 在不需要考虑带电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时,用点电荷来代替物体的方法叫微元法B. 在探究加速度、力和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时,先保持质量不变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再保持力不变研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该实验采用了假设法C. 在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各小段的位移相加,这里采用了理想模型法D. 伽利略认为自由落体运动就是物体在倾角为
2、的斜面上的运动,再根据铜球在斜面上的运动规律得出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这是采用了实验和逻辑推理相结合的方法【答案】D【解析】解:A、在不需要考虑带电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时,用点电荷来代替物体的方法叫建立理想化模型的方法。故A错误。B、在探究加速度、力和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时,先保持质量不变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再保持力不变研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该实验采用了控制变量法;故B错误C、在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各小段的位移相加,这里采用了微元法,故C错误D、伽利略认为自由落体运动就是物体在倾角为的斜面上的运动,再根据铜球在斜面上的
3、运动规律得出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这是采用了实验和逻辑推理相结合的方法。故D正确故选:D。在不需要考虑带电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时,用点电荷来代替物体的方法叫建立理想化模型的方法。在探究加速度、力和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时,先保持质量不变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再保持力不变研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该实验采用了控制变量法;在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各小段的位移相加,这里采用了微元法。伽利略认为自由落体运动就是物体在倾角为的斜面上的运动,再根据铜球在斜面上的运动规律得出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这是采用了实验和逻辑推理相结合的方法。在高中物理
4、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多种不同的物理分析方法,这些方法对我们理解物理有很大的帮助,故在理解概念和规律的基础上,要注意方法的积累。2.测速仪安装有超声波发射和接收装置,如图所示,B为测速仪,A为汽车,两者相距335m,某时刻B发出超声波,同时A由静止开始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当B接收到反射回来的超声波信号时,AB相距355m,已知声速为,则汽车的加速度大小为A. B. C. D. 无法确定【答案】B【解析】解:设汽车的加速度为a,运动的时间为t,有,超声波来回的时间为t,则单程的时间为,因为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比为1:3,在t时间内的位移为20m,则时间内的位移为,知超声
5、波追上汽车的位移,所以,。所以汽车的加速度大小为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在超声波来回运动的时间里,汽车运行的位移为根据匀变速运动的位移时间公式可求出汽车在超声波单程运行时间里的位移,结合超声波的速度,即可知道超声波单程运行的时间,从而知道汽车运行的时间,根据,求出汽车的加速度大小解决本题的关键求出超声波单程运行的位移从而求出单程运行的时间,即可知道汽车匀加速运动的时间,然后根据匀变速运动的位移公式求出汽车的加速度3.如图所示,a、b、c三个相同的小球,a从光滑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自由下滑,同时b、c从同一高度分别开始自由下落和平抛。它们从开始到到达地面,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 它们同时
6、到达地面B. 重力对它们的冲量相同C. 它们的末动能相同D. 它们动量变化的大小相同【答案】D【解析】解:A、球b自由落体运动,球c的竖直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故bc两个球的运动时间相同,为:;球a受重力和支持力,合力为,加速度为,根据,得:;故,故A错误;B、由于重力相同,而重力的作用时间不同,故重力的冲量不同,故B错误;C、初动能不全相同,而合力做功相同,故根据动能定理,末动能不全相同,故C错误;D、bc球合力相同,运动时间相同,故合力的冲量相同,根据动量定理,动量变化量也相同;ab球机械能守恒,末速度相等,故末动量相等,初动量为零,故动量增加量相等,故D正确;故选:D。a做的是匀变速直线
7、运动,b是自由落体运动,c是平抛运动,根据它们各自的运动的特点可以分析运动的时间和末速度的情况,由动能定理判断末动能情况,由动量定理判断动量变化情况。本题关键是明确三个小球的运动规律,然后根据动能定理、动量定理和运动学公式列式分析。4.如图所示,从同一竖直线上不同高度A、B两点处,分别以速率、同向水平抛出两个小球,P为它们运动轨迹的交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 两球在P点一定具有相同的速率B. 若同时抛出,两球可能在P点相碰C. 若同时抛出,落地前两球竖直方向的距离逐渐变大D. 若同时抛出,落地前两球之间的距离逐渐变大【答案】D【解析】解:A、两球的初速度大小关系未知,在P点,A的竖直分速度大
8、于B的竖直分速度,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知,两球在P点的速度大小不一定相同,故A错误;B、若同时抛出,在P点,A下落的高度大于B下落的高度,则A下落的时间大于B下落的时间,可知两球不可能在P点相碰,故B错误;C、若同时抛出,根据知,经过相同的时间下落的高度相同,则竖直方向上的距离保持不变,故C错误。D、若同时抛出,由图可知,下落相同的高度,B的水平位移大于A的水平位移,可知B的初速度大于A的初速度,由于两球在竖直方向上的距离不变,水平距离逐渐增大,则两球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故D正确。故选:D。平抛运动的高度决定运动的时间,结合下降的高度判断两球能否在P点相碰。若两球同时抛出,在竖直方向上相同时间内
9、位移大小相等,结合水平方向位移的变化判断两物体间的距离变化。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的运动规律,知道运动的时间由高度决定,初速度和时间共同决定水平位移。5.如图所示,oa、ob是竖直平面内两根固定的光滑细杆,o、a、b、c位于同一圆周上,c为圆周的最高点,a为最低点每根杆上都套着一个小滑环,两个滑环都从o点无初速释放,用、分别表示滑环到达a、b所用的时间,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A. B. C. D. 无法确定【答案】C【解析】解:以O点为最高点,取合适的竖直直径oa作等时圆,交ob于c,如图所示,显然o到a、c才是等时的,比较图示位移,故推得,故选:C。根据“等时圆”的适用
10、条件构造出“等时圆”,作出图象,根据位移之间的关系即可判断运动时间如果不加思考,套用结论,就会落入等时圆”的陷阱,要注意o点不是最高点,难度适中6. 关于作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向心加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向心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变B向心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断变化C向心加速度的大小不变,方向不断变化D向心加速度的大小不断变化,方向不变【考点】向心加速度【分析】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要受到指向圆心的向心力的作用,从而产生指向圆心的向心加速度,向心加速度的大小不变,方向时刻改变【解答】解: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要受到指向圆心的向心力的作用,向心力大小不变,方向时刻变化,所以向心加速度的方向始终
11、指向圆心,在不同的时刻方向是不同的,而大小不变故选:C7.汽车已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代步工具,而车辆平稳加速即加速度基本不变使人感到舒服,否则感到不舒服,关于“加速度的变化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加速度的变化率为0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B. 加速度的变化率越大则速度变化越快C. 在如图所示的图象中,表示的是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在均匀减小D. 在如图所示的图象中,若物体在时速度为,则2s末的速度大小可能为【答案】D【解析】解:A、加速度的变化率为零,就是加速度恒定,是匀变速运动,故A错误;B、加速度的变化率为,不是速度的变化快慢,反映加速度变化快慢。故B错误;C、图象中加速度随时间在均匀减小,速度可
12、能在减也可能在增,故C错误;D、根据图象可知,图象与时间轴所围图形面积表示物体的位移,同理,在图象中可知图象与时间轴所围图形的面积表示物体速度的变化量即,则得:。若加速度与速度同向,物体做变加速直线运动,已知初速度为,则小球在2s末的速度为,故D正确。故选:D。加速度的变化率等于加速度的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反映加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加速度变化率为零,则加速度不变,做匀变速运动。本题主要考查物体运动时加速度的定义,知道在图象中图象与时间轴所围图形的面积表示物体速度的变化量,能理解加速运动与减速运动由加速度与速度方向决定而不是由加速度的大小变化决定。8.如图所示,A、B并排紧贴着放在光滑水平面上
13、,用水平力同时推A和B,如,则A、B间压力值应满足A. B. C. ,不能确定N比8N大还是比8N小D. 【答案】A【解析】解:整体的加速度。隔离对B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解得。因为,知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对整体分析,运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出整体的加速度,再隔离分析,求出A、B间的作用力,从而进行判断。解决本题的关键能够正确地受力分析,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进行求解,掌握整体法和隔离法的运用。9.如图所示,三角形传送带以的速度逆时针匀速转动,两边的传送带长都是2m且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均为现有两个质量相等的小物块A、B从传送带顶端都以的初速度沿传送带下滑,物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都是,
14、取,。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 物块A、B同时到达传送带底端B. 物块A先到达传送带底端C. 传送带对物块A、B的摩擦均始终沿传送带向上D. 两物块分别与传送带间的摩擦生热相等【答案】B【解析】解:设两个物体的质量均为m,两边传送带长度为L。A、对A,因为,则A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沿斜面向下,A向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对A: 代入数据可得:,B所受的滑动摩擦力沿斜面向上,向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对两个物体都有,得,代入数据得:,可知,一定是物块A先到达传送带底端。故A错误,B正确。C、对A,开始时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向下。故C错误;D、开始时A向下加速,加速的方向与传送带运动的方向是相同的,而B始终与传
15、送带运动的方向相反,所以可知A相对于传送带的位移小于B相对于传送带的位移,产生的热量与相对位移的大小有关,可知二者与传送带间的摩擦生热不相等,故D错误。故选:B。判断分析A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与摩擦力的关系,判断A物体的运动规律,B所受的摩擦力沿斜面向上,向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结合运动学公式求得两个物体与传送带相对位移之比,即可求得系统产生热量之比。对照功的计算公式分析摩擦力做功大小。解决本题的关键能正确对其受力分析,判断A、B在传送带上的运动规律,结合运动学公式分析求解;特别是研究摩擦生热时,要找出相对位移间的关系。10.如图所示,MN是两个共轴圆筒的横截面,外筒半径为R,内筒半径比R小得多
16、,可忽略不计,筒的两端是封闭的,两筒之间抽成真空,两筒以相同的角速度绕其中心轴线图中垂直于纸面匀速转动,设从M筒内部可以通过一窄缝与M筒的轴线平行不断地向外射出两种不同速率和的微粒,从S处射出时初速度的方向都是沿筒的半径方向,微粒到达N筒后就附着在N筒上,如果R、和都不变,而取某一合适的值,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 不可能使微粒落在N筒上的位置都在a处的一条与S缝平行的窄条上B. 有可能使微粒落在N筒上的位置都在b处的一条与S缝平行的窄条上C. 不可能使微粒落在N筒上的位置分别在b处和c处与S缝平行的窄条上D. 只要时间足够长,N筒上将到处都落有微粒【答案】B【解析】解:ABC、微粒从M到N运
17、动时间,对应N筒转过角度,即如果以射出时,转过角度:,如果以射出时,转过角度:,只要、不是相差的整数倍,则落在两处;若相差的整数倍,则落在一处,可能是a处,也可能是b处。故AC错误,B正确。D、若微粒运动时间为N筒转动周期的整数倍,微粒只能到达N筒上固定的位置,故D错误。故选:B。微粒从窄缝射出后沿筒的半径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同时N筒以角速度绕轴线转动,当微粒到达N筒时,二者运动时间相等,通过时间相等关系求解作出判断。解答此题一定明确微粒运动的时间与N筒转动的时间相等,在此基础上分别以、射出时来讨论微粒落到N筒上的可能位置。二、多选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11.我国志愿者王跃曾与俄罗斯志
18、愿者一起进行“火星500”的实验活动假设王跃登陆火星后,测得火星的半径是地球半径的,质量是地球质量的已知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是g,地球的半径为R,王跃在地面上能向上竖直跳起的最大高度是h,忽略自转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火星的密度为B. 火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是C. 火星的第一宇宙速度与地球的第一宇宙速度之比为D. 王跃以与在地球上相同的初速度在火星上起跳后,能达到的最大高度是【答案】AD【解析】解:A、由,得到:,已知火星半径是地球半径的,质量是地球质量的,则火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是地球表重力加速度的,即为。设火星质量为,由万有引力等于中可得:,解得:,密度为:故A正确。B、,已知火星半径
19、是地球半径的,质量是地球质量的,则火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是地球表重力加速度的,即为故B错误。C、由,得到,火星的第一宇宙速度是地球第一宇宙速度的倍。故C错误。D、王跃以在地球起跳时,根据竖直上抛的运动规律得出可跳的最大高度是:,由于火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是,王跃以相同的初速度在火星上起跳时,可跳的最大高度故D正确。故选:AD。求一个物理量之比,我们应该把这个物理量先表示出来,在进行之比根据万有引力等于重力,得出重力加速度的关系,根据万有引力等于重力求出质量表达式,在由密度定义可得火星密度;由重力加速度可得出上升高度的关系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求出第一宇宙速度的关系通过物理规律把进行比较的物理量表示
20、出来,再通过已知的物理量关系求出问题是选择题中常见的方法把星球表面的物体运动和天体运动结合起来是考试中常见的问题12.在“探究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下列正确的实验要求是()A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方向必须与木板平行B两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方向必须相互垂直C读数时,视线应正对弹簧测力计的刻度D使用弹簧测力计时,不能超过其量程【考点】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分析】根据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原理及注意事项可得出正确答案【解答】解:A、实验中为了减小因摩擦造成的误差,要求在拉弹簧秤时,要注意使弹簧秤与木板平面平行,故A正确;B、两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方向不一定要垂直,只有拉到同一点即可,故B不正确;C、
21、实验中拉力的大小可以通过弹簧秤直接测出,读数时,视线应正对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故C正确;D、弹簧测力计时,不能超过其量程,故D正确故选:ACD13.如图所示,物块P、Q紧挨着并排放置在粗糙水平面上,P的左边用一跟轻弹簧与竖直墙相连,物块P、Q处于静止状态;若直接撤去物块Q,P将向右滑动。现用一个从零开始逐渐增大的水平拉力F向右拉Q,直至拉动Q;那么在Q被拉动之前的过程中,弹簧对P的弹力的大小、地面对P的摩擦力的大小、P对Q的弹力的大小、地面对Q的摩擦力的大小的变化情况是A. 始终增大,始终减小B. 保持不变,保持不变C. 保持不变,增大D. 先不变后增大,先增大后减小【答案】BC【解析】解:由题
22、意可知,放在粗糙水平面上,物体受到的支持力始终与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若直接撤去物块Q,P将向右滑动,说明P、Q之间存在弹力,Q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向左;同时弹簧对P的作用力为向右的推力。当用一个从零开始逐渐增大的水平拉力F向右拉Q,直至拉动Q的过程中,Q在水平方向受到的向右的分力逐渐增大,则Q受到的摩擦力逐渐增大。弹簧的长度不变,所以弹簧最P的作用力的大小不变;Q相对于P没有运动,则P对Q的作用力不变,P受到的摩擦力也不变。故AD错误,BC正确故选:BC。在P被拉动之前的过程中,弹簧仍处于原状,因此弹力不变,而物体P先开始受到向右的静摩擦力,当拉力渐渐增大时,导致出现向左的静摩擦力,因而根据
23、进行受力分析,即可判断。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P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知道当P没有运动时,弹簧弹力不变,而由于拉力的变化,从而导致静摩擦力的方向变化,难度适中。14.如图所示,一半径为R、粗糙程度处处相同的半圆形轨道竖直固定放置,直径POQ水平轨道上的A点离PQ的距离为,一质量为m的质点自P点正上方距离P点高由静止释放,进入轨道后刚好能到达Q点并能再次返回经过N点已知质点第一次滑到轨道最低点N时速率为,第一次到达A点时速率为,选定N点所在的水平面为重力势能的零势能面,重力加速度为g,则A. B. C. 从N到Q的过程中,动能与势能相等的点在A点上方,从Q到N的过程中,动能与势能相等的点在A点下方
24、D. 从N到Q的过程中,动能与势能相等的点在A点下方,从Q到N的过程中,动能与势能相等的点在A点上方【答案】BC【解析】解:设质点到达P点时的速度为v,根据动能定理有解得由题意由静止释放刚好能达到Q点,由动能定理有得因为从P到N每个点速度均大于N到Q每个点的速度,P到N的正压力大于N到Q,P到N的摩擦力大于N到Q的摩擦力,所以P到N克服摩擦力做功大于mgR,由P到N由动能定理得,所以,即第一次滑到轨道最低点时的速率,故B正确。如果轨道光滑,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不受摩擦力,上升过程中动能与重力势能相等的位置在位移的中点A,现在由于要克服摩擦力做功,机械能减小,所以上升过程中动能与重力势能相等的位置在
25、A点上方,从Q到N的过程中,动能与势能相等的点在A点下方。故C正确故选:BC。根据质点滑到Q点时,速度恰好为零,由能量守恒定律可以求出质点在半圆轨道运动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的功,再求出将质点自Q点处由静止开始下落,下落到N点的速度,进行比较,从而判断出此情况下的情况即可本题考查了能量守恒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的综合运用,关键是抓住已知条件质点滑到Q点时,速度恰好为零,求出此时质点克服摩擦力做的功,再结合圆周运动知识进行分析三、实验题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2分)15.利用图示装置可以做力学中的许多实验。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A.利用此装置“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时,不必设法消除小车和木板间的摩擦阻力
26、的影响B.利用此装置探究“小车的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并用图象法处理数据时,如果画出的关系图象不是直线,就可确定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C.利用此装置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时,应将木板带打点计时器的一端适当垫高,这样做的目的是利用小车重力沿斜面分力补偿小车运动中所受阻力的影响小华在利用此装置“探究加速度a与力F的关系”时,因为不断增加所挂钩码的个数,导致钩码的质量远远大于小车的质量,则小车加速度a的值随钩码个数的增加将趋近于_的值。【答案】AC g【解析】解:、此装置可以用来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但不需要平衡摩擦力,故A正确;B、曲线的种类有双曲线、抛物线、三角函数曲线等多种,所以若图象是曲线,
27、不能断定曲线是双曲线,即不能断定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应画出图象,故B错误。C、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时,需要平衡摩擦力,方法是将木板带打点计时器的一端适当垫高,这样做的目的是利用小车重力沿斜面分力补偿小车运动中所受阻力的影响,从而小车受到的合力即为绳子的拉力,故C正确。故选:AC设小车质量为m,钩码质量为M,则对钩码有 对小车有 联立解得将上式变形为,可见当时,加速度a趋近于g。故答案为:;。利用图示小车纸带装置可以完成很多实验,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时不需要平衡摩擦力,在探究“小车的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时,需要平衡摩擦力;在探究“小车的加速度a与力F的关
28、系”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加速度a的表达式,不难得出当钧码的质量远远大于小车的质量时,加速度a近似等于g的结论。解决实验问题首先要掌握该实验原理,了解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数据处理以及注意事项,然后熟练应用物理规律来解决实验问题。16.某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该装置由水平长木板及固定在木板一端的硬币发射器组成,硬币发射器包括支架、弹片即弹片释放装置。释放弹片可将硬币以某一初速度弹出。已知一元硬币和五角硬币与长木板间动摩擦因数相同。主要实验步骤如下:将一元硬币置于发射槽口,释放弹片将硬币发射出去,硬币沿着长木板中心线运动,在长木板中心线的适当位置取一点O,测出硬币停止滑动时硬币右
29、侧到O点的距离。再从同一位置释放弹片将硬币发射出去,重复多次,取该距离的平均值记为,如图乙所示;将五角硬币放在长木板上,使其左侧位于O点,并使其直径与中心线重合。按步骤从同一位置释放弹片,重新弹射一元硬币,使两硬币对心正碰,重复多次,分别测出两硬币碰后停止滑行时距O点距离的平均值和,如图丙所示(1)为完成该实验,除长木板,硬币发射器,一元或五角硬币,刻度尺外,还需要的器材有_;(2)实验中还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_,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达式为_(用测量物理量对应的字母表示)。参考答案:(1)天平.1分(2)一枚一元硬币质量,一枚五角硬币质量.2分(或者两硬币的质量、.2分).3分四、计算题(本大题
30、共4小题,共38分)17.如图所示,传送带与地面的夹角37,A、B两端间距L16 m,传送带以速度v10 m/s,沿顺时针方向运动,物体m1 kg,无初速度地放置于A端,它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0.5,试求:(sin 370.6,cos 370.8)(1)物体由A端运动到B端的时间;(2)系统因摩擦产生的热量。解析:(1)物体刚放上传送带时受到沿斜面向下的滑动摩擦力,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sin mgcos ma1设物体经时间t1加速到与传送带同速,则va1t1,x1a1t12解得a110 m/s2,t11 s,x15 m设物体与传送带同速后再经过时间t2到达B端,因mgsin mgcos ,故
31、当物体与传送带同速后,物体将继续加速,即mgsin mgcos ma2Lx1vt2a2t22解得t21 s故物体由A端运动到B端的时间tt1t22 s。(2)物体与传送带间的相对位移x相(vt1x1)(Lx1vt2)6 m故Qmgcos x相24 J。18.如图所示,质量为m245 g的物块(可视为质点)放在质量为M0.5 kg的木板左端,足够长的木板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4。质量为m05 g的子弹以速度v0300 m/s沿水平方向射入物块并留在其中(时间极短),g取10 m/s2。子弹射入后,求:(1)子弹进入物块后子弹和物块一起向右滑行的最大速度v1。(2)木板
32、向右滑行的最大速度v2。(3)物块在木板上滑行的时间t。审题指导(1)子弹进入物块后到一起向右滑行的时间极短,木板速度仍为零。(2)子弹与物块一起运动的初速度即为物块向右运动的最大速度v1。(3)木板足够长,物块最终与木块同速,此时,木板向右滑行的速度v2最大。解析(1)子弹进入物块后一起向右滑行的初速度即为物块的最大速度,由动量守恒可得:m0v0(m0m)v1,解得v16 m/s。(2)当子弹、物块、木板三者同速时,木板的速度最大,由动量守恒定律可得:(m0m)v1(m0mM)v2,解得v22 m/s。(3)对物块和子弹组成的整体应用动量定理得:(m0m)gt(m0m)v2(m0m)v1,解
33、得:t1 s。答案(1)6 m/s(2)2 m/s(3)1 s19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体积V与热力学温度T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气体在状态A时的压强pA=p0,温度TA=T0,线段AB与V轴平行,BC的延长线过原点求:(1)气体在状态B时的压强pB;(2)气体从状态A变化到状态B的过程中,对外界做的功为10J,该过程中气体吸收的热量为多少;(3)气体在状态C时的压强pC和温度TC【考点】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分析】(1)由图象可知A到B等温变化,根据玻意而定律列式求解;(2)A到B等温变化,气体内能不变,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列式求解;(3)由B到C等压变化,根据盖吕萨克定律可求C点的温度,A到C等容变化,根据查理定律可求C点压强【解答】解:A到B是等温变化,压强和体积成反比,根据玻意耳定律有:pAVA=pBVB,解得:A状态至B状态过程是等温变化,气体内能不变,即U=0气体对外界做功:W=10J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有:U=W+Q解得:Q=W=10J(3)由B到C等压变化,根据盖吕萨克定律得:解得:A到C等容变化,根据查理定律得:解得:解得:答:(1)气体在状态B时的压强pB为;(2)该过程中气体吸收的热量为10J;(3)气体在状态C时的压强pC为和温度TC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