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6《创新设计》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时跟踪训练10-36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38752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创新设计》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时跟踪训练10-36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6《创新设计》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时跟踪训练10-36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6《创新设计》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时跟踪训练10-36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6《创新设计》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时跟踪训练10-36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36讲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1(2015苏北四市模拟)徐隆彬在赫鲁晓夫执政史一书中说:“大力推广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的要求之下,玉米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但由于很多地方因生产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据此可以看出赫鲁晓夫时期()A把改革重点放在农业方面B农业生产获得了迅速发展C斯大林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D农、轻、重发展比例严重失调解析斯大林模式在经济管理上是一种指令性的计划管理,赫鲁晓夫在进行改革过程中也是采取的行政命令方式,且改革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并没有根本改变斯大林体制,故选C项。答案C2(2015广西南宁模拟)一位俄罗斯专家评论某改革时指出,“1964年上台的领导人甚至不想

2、去使国内政策恢复活力。经济方面的改革也是短命的,很快被俄国历史上最盛行的无所不在的行政命令和官僚主义的管理作风和管理方法所代替。”对这次改革正确的认识是()A开创了苏联改革的先河B改革重点放在农业方面C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D政府以指导性取代指令性计划指标解析“1964年上台的领导人”指勃列日涅夫。在苏联,开创了苏联改革先河的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把重点放在工业方面;政府以指导性计划指标取代指令性计划指标的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答案C3(2015安徽合肥联考)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以

3、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划以外的产品。”这一措施()A突破了旧体制的弊端 B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C力图调动企业积极性 D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勃列日涅夫时期,企业的自主权有所扩大。材料中的规定有利于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故答案为C项,材料信息反映了对旧体制的改革,但成效如何不得而知,故A项表述不当。B项中的“行政手段”表述不正确,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经济手段,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说明企业是否“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排除D项。答案C4(2015河北唐山模拟)1973年3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工业管理的若干规定的决议,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建立生产联合公司和工业联合公司并减少

4、管理层次来改进工业管理体制。此后,联合公司在苏联普遍建立起来。到1979年,联合公司达3 947个,参加的企业共有17 516个。这一措施()A是赫鲁晓夫改革的重要内容B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发展C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框架D拉开了苏联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序幕解析从时间“1973年”可知材料信息反映了勃列日涅夫改革,故排除A项;勃列日涅夫改革同样也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排除C项;拉开苏联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序幕的是赫鲁晓夫,排除D项。勃列日涅夫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虽没有冲破斯大林模式,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苏联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答案B5(2015陕西咸阳模拟)20世纪中期,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和

5、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都取得很大的成效,但最终结果都失败了。其失败的最主要原因都是()A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经济体制的弊端B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C与美国争霸,耗费大量财力D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遭到人民强烈反对解析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根源在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而是对这种体制进行的小修小补。答案A6(2015南京外国语学校质检)1991年8月19日,苏共中的保守派软禁了总统戈尔巴乔夫,试图收回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的权力,同时终止不成功的经济改革。其经济改革之所以不成功,主要由于()A改革完全放弃了苏联传统做法B改革忽视重工业的优先发展C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配套措施D首先进

6、行政治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解析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指导思想的错误,由于改革缺乏宏观决策和相应配套措施,导致改革困难重重,最终失败,故选C项。答案C7(2015山东威海期中)有学者这样描写前苏联一位领导人:“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材料描写的应是()A斯大林 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解析从赫鲁晓夫开始,苏联领导人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直到戈尔巴乔夫时期,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斯大林模式”瓦解,“一直到剥光为止”即指此,故D项为最佳答案。A项中斯大林是“斯大林模

7、式”的开创者,与材料不符合,排除;B、C两项不符合题意。答案D8(2015青海西宁模拟)2013年3月30日,82岁的戈尔巴乔夫在人类改变历史还是历史改变人类讲座中,认为把苏联解体归罪于他个人是不负责任的,而俄共反思苏联解体一文则认为:“苏联解体源自戈尔巴乔夫的背叛与变节”。对以上两种观点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前者有道理斯大林体制弊端长期存在是根源B后者有道理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C二者皆有片面性苏联解体是多种因素影响下的产物D两者皆错误西方的和平演变,苏共内部反动势力破坏才是主因解析苏联解体是国内外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故A、B、C项表述都有道理,不符合题干要求。因此选D项。答案

8、D9(2015河南豫东十校联考)(节选)经济体制是指一国国民经济的管理制度及运行方式,体制变革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问题二赫氏改革光荣与混乱并行1953年起,赫鲁晓夫开始对义务交售制进行变革,提高收购价格,减少收购量,1958年完全取消义务交售制。1955年起,国家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并采取措施扶植和鼓励个人副业的发展。通过改革,苏联的粮食产量明显增加,195l1955年间,粮食的年平均产量3 850万吨,19611965年间,年平均产量达到1.303亿吨,增长近50%。肉类奶类生产也大幅度增加。赫鲁晓夫还采

9、取了合并集体农庄的政策,把大批集体农庄改组为国营农场。1958年,赫鲁晓夫一反常态,认为“保留大块宅房园地和私有牲畜,就成了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道路上的严重障碍”,采取许多限制措施。1964年与1958年相比,除了水果和浆果有较大增长(24%),蛋和蔬菜有一定增长外,其余农畜产品都大大下降了。苏联农业落后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2)据材料,归纳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其对农业发展产生的影响。答案(2)特点:政策具有两面性,前后矛盾(缺乏连续性);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影响:赫鲁晓夫的改革一方面触及了旧的体制,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没有摆脱旧体制的束缚,政策前后不一,影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