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四学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38202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四学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四学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四学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四学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四学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四学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四学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四学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四学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四学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四学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四学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四学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四学月考试试题(含解析)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6.考试时间:150分钟;历史政治地理同堂分卷考试,每科100分,共300分第I卷 选择题(48分)一、单选题(每小题4分,共12个小题,共48分)1.据汉书记载,

2、汉废帝刘贺“荒淫迷惑,失帝王礼仪,乱汉制度”而被废黜。2016年,在海昏侯墓(刘贺墓)的考古发掘中,却出土了编钟、琴瑟、大量包括论语礼记等内容的竹简木牍,以及绘有孔子像的屏风。这表明A. 文献记载因受编撰者主观影响而价值不大B. 刘贺“荒淫迷惑”等记载是当时人的丑化C. 文献记载比考古发现更具有真实性和价值D. 了解刘贺的真实面目须更多史料相互印证【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旨是强调不同史料记载是不同的,所以材料也就表明了解刘贺的真实面目须更多史料相互印证才可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自身就是错误的,有的文献记载价值也是大的,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不是材料的

3、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考古发现比文献记载更具有真实性和价值,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2.孔孟克服了商周天命观的神秘化倾向,在对天神“敬而远之”的前提下,从“人”出发来理解政治生活;汉代有人把孔子说成是通过去、知未来的“神圣”,把六经变成神学经典。这一变化A. 推动儒学不断发展完善B. 背离了先秦儒学人文方向C. 确立了儒学的统治地位D. 深受“天人感应”思想影响【答案】B【解析】【详解】孔孟克服了商周天命观的神秘化倾向,从“人”出发来理解政治生活,体现人文主义精神,汉代有人把孔子说成是“神圣”,把六经变成神学经典,把孔子和六经神圣化,说明汉代背离了先秦儒学人文方向,B正确;材料反

4、映汉代把孔子和六经神圣化,背离了先秦儒学人文方向,无法体现推动儒学发展完善,排除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确立了儒学的统治地位,排除C;“天人感应”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认为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不符合题意,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汉代有人把孔子说成是通过去、知未来的神圣,把六经变成神学经典”,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3.有学者认为,16世纪的宗教改革者和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虽在哲学世界观上表现迥异,但在世俗生活中却也有着“共同的信仰”。这里“共同的信仰“的主要含义是()A. 反抗权威B. 重视法制C. 崇尚理性D. 相信神灵【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

5、学可知,宗教改革反对天主教会权威,启蒙运动反对君主专制和天主教会,因此两者的共同信仰是反抗权威,选项A正确;宗教改革中并未体现出重视法制和崇尚理性的特征,排除B、C;启蒙运动中崇尚科学理性,排除D。【点睛】解题关键是对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反对内容之间的共性的掌握。4.北宋仁宗之后,民间“好讼”之风在中国初露端倪。民间“好讼”之风的兴起,使得一种专门教人打官司的学问与职业,即“讼学”与“讼师”在民间应运而生。据此可判断A. 现代的律师制度源于古代中国B. 学法用法的法治意识深入民心C. 皇权控制下的司法权渐被剥离D. 法律文化适应经济发展而变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民间好讼之风促使北宋讼学

6、和讼师产生,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法律文化适应商品经济发展发生了变化,D选项正确;宋代讼学、讼师的出现不能改变现代律师制度源于古代罗马的事实,A选项错误;讼师、讼学服务民事诉讼,不能说明法治意识深入人心,B选项错误;讼师、讼学的产生,不能证明司法权渐被剥离,从皇权控制中独立出来,C选项错误。5.下表显示了不同时期晚清政府外交应对挑战时的举措。无法据此得出的结论是1842年清政府严词拒绝英国遣使进京。1860年清廷被迫允准外国公使进京常驻,但对遣使驻外无意执行1864年总理衙门将系统介绍国际法的译作万国公法分发到沿海各重要口岸。1901年清廷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上。1911年外务部职能

7、趋于简化,“大臣掌主交涉,昭布德信,保护侨人佣客,以慎邦交”。A. 具有被动性与保守性B. 中国外交趋向近代化C. 忽视国家利益的维护D. 中国社会转型的艰难【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近代以来,清政府为应对外交挑战所做的五次重大调整,无法得出清政府忽视国家利益维护的结论,C选项符合题意;表中近代七十年间清政府外交政策的改变,其原因和主要内容体现了被动、保守性,其结果则说明了中国社会转型的艰难,反映了中国外交逐渐近代化的发展趋势,ABD三项不符合题意。6.在新文化运动中,胡适主张:“几千年来的封建专制既然视孔子思想为正统,那么,孔子思想自然而然也要为专制负责。”但在1939年胡适担任驻美大使

8、时,却为孔子思想正名:“中国之所以能成为自由主义及民主主义国家者,孔子之学说有以致之也。”胡适立场前后迥变的最大原因是A. 孔子思想的积极意义已被世界所认同B. 彻底否定孔子思想不利中国人民抗战C. 对儒学批判不彻底导致复古思潮出现D. 对传统文化认识的深化及其实用思想【答案】D【解析】【详解】从新文化运动时期反对象征封建专制思想的孔子,到抗日战争时期为自由、民主和民族国家的发展呼吁为孔子正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导致胡适立场发生重大转变的主要原因是其对传统文化认识的深化及其实用思想,D选项正确;世界认同孔子思想的积极意义和彻底否定孔子思想不利中国人民抗战,不是导致胡适立场变化的最大原因,AB两

9、选项错误;对儒学批判不彻底导致复古思潮出现,是新文化运动的原因,与1939年胡适立场改变无关,C选项错误。7.下表是中国几个历史时期名人或普通人的姓名。下列选项对此表信息提炼最恰当的是时期姓名(字)晚清与近代曾国藩、李鸿章、康有为、黄兴、陈独秀、李大钊、叶挺、邹韬奋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刘开国、朱援朝、王建设、董跃进、张超美、艾计划、李卫兵、肖灭资改革开放以来刘向东、洪俊杰、张小康、陈春莲、周亮、唐柳、童安娜、徐杨卓夫A. 起名强调个性与艺术性的结合B. 国人取名深受阶级斗争的影响C. 民主科学的世界潮流影响国民D. 折射中国近现代化阶段特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表中三个历

10、史时期名人或普通人起名,受到其生活时期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影响,折射出了中国近现代化的阶段特征,D选项符合题意;新中国成立至“文革”期间,中国人起名没能体现个性化和艺术性的结合,A选项错误;受阶级斗争的影响,只是新中国成立至“文革”期间国人起名的特点,B选项错误;民主科学的世界潮流影响,只符合晚清和近代时期,部分国人起名的特征,C选项不符合题意。8.公民法时代的罗马法程序极其繁琐。例如买卖不动产和奴隶时,当事人双方必须亲自到场,还必须邀请五个证人和一名司秤参加,要讲规定的语言,做规定的动作,交易才能生效。据此推断当时A. 罗马地区商品经济水平较低B. 罗马人对交易安全不够重视C. 法

11、律程序受自然法精神影响D. 罗马法律适用范围较为广泛【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中“公民法时代的罗马法程序极其繁琐”主要是由于罗马商品经济不发达,为保证交易的公平公正,要求有严格、繁琐的交易仪式。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反映的是罗马人对交易公平公正性的重视,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自然法的信息点,排除;D项,材料反映的是为了保证交易的公平公正而需要严格、繁琐的仪式,不涉及法律的适用范围,排除。9.古罗马由贵族担任立法者,平民保民官可以制定适用于平民的条例。法典在公布及定稿之前应先征求大众的意见。从此,平民与贵族出现在同一个法庭上,行同样的手续,按同样的法律进行审判。这一描述主要

12、说明罗马法A. 体现自然法平等的理念B. 是近代立法规范的源头C. 已经发展到成文法阶段D. 充分维护了平民的权益【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这体现了罗马法公平公正平等的特点,是自然法的内容。结合所学可知,自然法主张天赋人权,人人平等,公正至上。自然法是整个科学的思想基础和各种具体法规的指导原则。它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这种人类自然平等的思想是对罗马法律实践的理论概括与升华,标志着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罗马法的特点,并未涉及其对近代立法的影响;C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罗马法公正平等的特点,并非说明其发展阶段;D选项错误,罗马法维护贵族的

13、利益,不是维护平民的利益。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10.下表“滇文化墓葬”出土器物统计表阶段出土器物战国晚期到西汉前期随葬尖叶形锄、粗茎剑、空首铺、铜鼓、贮贝器、透雕动物饰牌、璧环状手镯和圆形扣饰为典型的“滇文化”器物。西汉中期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背铜兵器、生产用具逐渐减少,内地输入的铁器和模仿内地制作的器物大量出现。西汉晚期至东汉初期地方民族特色的器物近于绝迹,内地输入的铁兵器、生活用具和五铁钱,已占绝对优势。表是20世纪中期以来滇池地区出土的器物统计。从出土器物的特点可推断,汉代A. 中原地区的生产方式向西南推广B. 西南地区开始纳入中央统一管辖C. 西南地区铁器主要依靠中原输入D. 统一多民族

14、国家得到了有效巩固【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所示的是滇池地区汉代墓葬随葬品中中原特色的器物增加,而本地特色器物减少的现象,通过这一现象可知,当时西南地区同中原经济文化交往加强,中原地区的生产工具向西南地区传播,中原地区的生产方式向西南推广,故A正确;西南地区在秦朝就已经开始纳入中央统一管辖,排除B;从材料中不能推断铁器主要依靠输入还是本地仿制生产,排除C;仅从使用生产工具这一点,不能得出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有效巩固,排除D。11.20世纪60年代,一位联合国代表说:“小国管理着东河岸边美丽的建筑物(联和国总部),两个大国管理着世界其他地方。”对此理解最为恰当的是A. 反映了小国拥有发言权,但

15、未改变大国霸权政治的现实B. 两个大国是指美国和苏联,小国为新独立的国家C. 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大国和小国能相互制约D. 第三世界不能左右联合国的任何事务【答案】A【解析】“小国管理着东河岸边美丽的建筑物(联和国总部)”表明小国拥有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两个大国管理着世界其他地方”说明存在着美苏大国霸权政治,故A正确;B不符合材料的主旨;C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D项“不能左右联合国的任何事务”表述不正确,排除。12.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演进序列做过三种归纳和多次论述,但从未把任何一种演进序列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他所做的演进序列的阐述,都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和针对性。这说明了马克思主义A.

16、 作为历史科学的严谨性与缜密性B. 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总结具有多样性C. 断言人类社会必然要经历五种社会制度的变迁,不可跨越D. 本质上与地理环境或社会环境决定论的机械唯物主义论一样【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未把任何一种演进序列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研究的严谨性,“演进序列的阐述,都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和针对性”说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研究在思维逻辑上的缜密性,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C项,“五种社会制度的变迁,不可跨越”的说法不符合马克思唯物主义观点,故排除。 机械唯物主义论指用机械的观点来解释一切现象,把自然界和社会的变化过程都归结

17、为物体在空间的机械移动,否认事物发展的内部原因、质的变化和发展的飞跃。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研究是具体的、实事求是的,故排除D.第II卷 非选择题13.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处理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态中的重要一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

18、原因之一。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材料二: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1)

19、据材料一,比较唐朝中后期与宋朝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不同,并指出各自产生的后果。(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元代行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度形成的积极影响(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应采取的策略是什么。【答案】(1)不同:唐朝设置节度使,重外轻内;宋朝厉行中央集权,强干弱枝。后果:唐朝藩镇割据;宋朝积贫积弱。(2)特点:管辖区域大;权力大但受中央节制;民族控制。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3)策略:平衡与协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加强中

20、央集权的措施,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1)根据材料中的“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和“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等信息可以看出,唐朝中后期与宋朝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不同表现在:唐朝设置节度使,重外轻内;宋朝厉行中央集权,强干弱枝。各自产生的后果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和“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分析得出。(

21、2)元代行省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行省制度形成的积极影响应当联系所学,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等方面来回答。(3)根据以上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应采取的策略是平衡与协调。【点睛】本大题基本上属于概括类材料解析题。此类试题在解答时要根据材料,对材料内容划分层次,逐层分析,特别是一些关键词,把握每一层次的要

22、点。然后对要点进行归纳总结,确定哪些是题目要求回答的,再根据所问来回答。如回答“概括指出元代行省的特点”,应当在理解材料信息的基础上,将材料划分为三个层次,然后对每一层次的信息进行概括归纳,最后得出“管辖区域大”“权力大但受中央节制”和“民族控制”的特点。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随着美洲及太平洋,大西洋的地理大发现,随着哥白尼的宇宙新发现,人类理智中蕴含的另一种力量对抗宗教神学,重新审视人类自身的力量终于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这就开始了人类认识自身的大转折时期。这一时期,德国人称之为宗教改革,法国人称之为文艺复兴,而意大利人则称之为五百年代(即十六世纪),西方著名文化史学家雅各布布克哈

23、特称之为“人的发现”的伟大时代。摘编白韩庆祥,王勤从文艺复兴“人的发现”到现代“人文精神的反思”结合材料与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人类认识自身的定位”,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示例:人文主义的起源和发展古希腊先哲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洞察宇宙,探索人生,他们的思想主张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之后,封建神学统治西方近千年,个人意识惨遭压制,人成了上帝的羔羊,人文主义思想几近湮灭。文艺复兴中的思想巨人,以自己的作品抨击封建教会的虚伪和腐败,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倡追求自由和幸福,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人文

24、主义”旗帜高高飘扬。宗教改革中“因信称义”“先定论”,否定了教皇的绝对权威,是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人文主义思想得到进一步弘扬。启蒙运动思想家高举理性的旗帜,批判宗教迷信,封建制度和一切不合理的现象,强调人的尊严,追求自由平等,主张人权神圣不可侵犯,人文主义思想达到新的高度。【解析】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回答“人类认识自身的定位”时既要涉及到古希腊的智者运动、兴起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又要涉及到以法国为中心的启蒙运动,在回答是主要突出古希腊的智者运动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兴起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以法国为中心的启蒙运动则追求自由平等使人文主义思

25、想达到了新的高度等。请考生在下面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照所做的第一题记分。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题号的方框涂黑。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北宋前期)中枢部门的分立,主要是由其处理的政务范围不同所决定,而不取决于或出令、或审覆、或执行的程序环节分工;在管辖权限之内,决策、执行一体化突出了国家政务的核心内容,保证了各个门类之内事权的相对集中,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邓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材料二两宋近三百年的历史证明,这些措施也确实达到了赵宋封建统治者所预期的“内外相维,上下相制”之目标。宋代以后,中国封建社会再无出现分裂割据的局面,充分证实了宋代立

26、国之策对于历史发展所起到的进步作用。李治安中国五千年中央与地方关系(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中央官制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治国之策的进步作用。【答案】(1)特点:从事权角度对相权进行分割,相互制衡;不同部门事权相对集中。(2)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彻底根除唐末五代以来地方拥兵自重、分裂割据的百年隐患;客观上提高了行政效率,有利于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繁荣;重文轻武,科举制度的完善,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解析】【分析】【详解】第(1)问,“特点”,依据材料一信息“主要是由其处理的政务范围不同所决定,而不取决于或出令、或审覆、或执行的程序环节

27、分工;在管辖权限之内,决策、执行一体化突出了国家政务的核心内容,保证了各个门类之内事权的相对集中”概括得出:从事权角度对相权进行分割,相互制衡;不同部门事权相对集中。第(2)问,“进步作用”,依据材料信息“宋代以后,中国封建社会再无出现分裂割据的局面,充分证实了宋代立国之策对于历史发展所起到的进步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客观上提高了行政效率、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社会经济繁荣、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等角度分析。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共同签署了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宣告在战后建立一个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

28、国际组织,奠定了联合国成立的基础。1944年8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在美国举行会议,中国代表团提出的关于处理国际争端的原则等多项建议后来被纳入联合国宪章,被称为“中国建议”。10月9日,中、美、英、苏四国同时发表了关于建立普遍性国际组织的建议案,确立了未来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内容,1945年4月,联合国制宪会议在旧金山召开,四个发起国的首席代表轮流担任大会主席,中、英、法、俄和西班牙文为会议正式语言,设立了中、美、英、苏、法等十四国首席代表组成的执行委员会。6月25日制宪大会一致通过联合国宪章。次日,与会的50个国家举行签字仪式,中国代表团第一个在宪章上签字,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

29、事国之一。摘编自张海鹏主编的中国近代通史(1)根据材料,概述中国在参与联合国创建过程中的主要活动。(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主要原因。【答案】(1)签署宣告成立联合国的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提出多项被纳入联合国宪章的中国建议;发表初步描绘联合国蓝图的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参与组织联合国制宪会议,签署联合国宪章。(2)在抗击法西斯侵略的战争中做出卓越贡献,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较早提出创建联合国设想;积极推动联合国的创建。【解析】(1)活动:题目要求“根据材料”概述。由材料中的“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共同签署了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宣告在

30、战后建立一个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奠定了联合国成立的基础”可以得出签署宣告成立联合国的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由“中国代表团提出的关于处理国际争端的原则等多项建议后来被纳入联合国宪章,被称为中国建议”可以得出提出多项被纳入联合国宪章的“中国建议”;由“10月9日,中、美、英、苏四国同时发表了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确立了未来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发表初步描绘联合国蓝图的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由“1945年4月,联合国制宪会议在旧金山召开中国代表团第一个在宪章上签字”可以得出参与组织联合国制宪会议,签署联合国宪章。(2)原因: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31、说明。可从中国自身努力和参与国际合作等角度回答。结合联合国建立的背景知识可知,中国之所以参与建立联合国并成为常任理事国,与在抗击法西斯侵略的战争中做出卓越贡献,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直接相关;由材料中的“中、美、英、苏四国共同签署了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宣告在战后建立一个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可以得出较早提出创建联合国设想;由中国在参与联合国创建过程中的主要活动可知也与中国积极推动联合国创建有关。名师点睛:这一题通过中国参与联合国创建过程这一史实来考查中国为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安全所做的努力,同时也隐性介入了抗日战争这一热点问题,由于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17年初表示教材修改要求将8年抗战一律改为1

32、4年抗战,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覆盖大中小所有学段、所有相关学科、所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教材。这一次重大修改,让我们再次关注了抗战历史,形成了舆论关注的热点,让更多人开始讨论抗战历史,关注抗战历史,高考试题再次给予关注也是情理之中。试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考生归纳和概括材料信息以及进行历史分析的能力,试题深深折射出中国的大国自信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时代主题。1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戴高乐从1958年开始连续当了11年法国总统,他领导制定了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宪法,重新确立法国的政治体制.任内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外事务上。戴高乐支持发展核武器、制定泛欧洲外交政策、努力减少美国和英国的影响、

33、促使法国退出北约、反对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系列思想政策被称为“戴高乐主义”。1970年11月9日戴高乐因心脏病猝然逝世。蓬皮杜总统于次日向法国人民发表广播讲话:“戴高乐将军逝世了,法国失去了亲人。1940年,戴高乐将军拯救了我们的荣誉.1944年,他领导我们走向解放和胜利。1958年,他把我们从内战的威胁中救了出来,他使今天的法国有了自己的制度、独立和国际地位让我们向法国保证,我们决不辜负我们所得到的教诲,愿戴高乐将军永远活在全国人民的心中。”(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戴高乐主义”政策出台的历史背景。(2)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戴高乐对法国和法兰西民族做出的

34、卓越贡献。【答案】(1)背景:20世纪50年代,法国综合实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冷战形势下,法国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影响。(2)贡献:拒绝对德投降,扭转法国国际形象,赢得国际尊重;领导自由法国运动,打败德国法西斯赢得民族独立;建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确立法国特色政治体制;促进法德进一步和解,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重塑法国大国形象,提高法国国际地位。【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戴高乐支持发展核武器、制定泛欧洲外交政策、努力减少美国和英国的影响、反对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戴高乐主义”政策出台的历史背景:二战结束后,法国综合实力削弱,国际地位低下:冷战形势下,美国加强了欧洲的控制;欧洲一体化进程趋势影响。(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戴高乐对法国和法兰西民族做出的卓越贡献:拒绝对德投降,扭转法国国际形象,赢得国际尊重;领导自由法国运动,打败德国法西斯赢得民族独立:建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确立法国特色政治体制;促进法德和解,推动欧洲一体化;重塑法国大国形象,提高法国国际地位。考点:选考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欧美资产阶级的杰出人物戴高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