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修部分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 3北魏孝文帝改革目 标 定 位1基 础 梳 理2典 题 示 例3课 堂 巩 固4目 标 定 位课标展示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考纲要求北魏孝文帝改革。考点聚焦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措施和影响。基 础 梳 理考点 1 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1)北魏建立:公元 386 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魏国,定都_。(2)统一北方:公元_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的状态。2.孝文帝时北魏出现统治危机: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非常尖锐。3冯太后的改革为孝文帝改革作了准备
2、。参考答案:1(1)平城(2)439考点 2 孝文帝改革的措施1.推行均田制:_年(1)15 岁以上男子和妇女可以领种土地。(2)土地分为_田和_田,露田不能买卖,桑田终身归农民所有,可以买卖。(3)受田农民要承担一定的_杂税。2整顿吏治(1)官吏的任期不再固定,由官吏的政绩好坏决定。(2)严惩贪赃枉法的官吏。(3)实行俸禄制:给百官颁行_,由国家统一筹集,不得自筹。3.迁都洛阳(1)原因旧都平城保守势力强大,改革的阻力较大。平城经济落后,不足以承载大量人口所需的生活供应。洛阳地处中原,_发达,是中原政治经济中心,推行改革的阻力较小。(2)概况:公元_年开始迁都,历时两年完成,文武百官及六宫宗
3、室尽迁洛阳,大批鲜卑士兵和百姓也进入中原。(3)意义:为孝文帝的其他改革措施提供了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推动了改革的进程。4革除旧俗实行“汉化”政策:让鲜卑人改穿汉服,改用汉姓,改说汉话,并与汉族_。参考答案:1485(2)露 桑(3)赋役2(3)俸禄3(1)农业 (2)4934通婚考点 3 孝文帝改革的影响1.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大量增加,犁和_广泛使用,新的耕作技术得到推广,农业生产逐渐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2.促 进 了 洛 阳 商 业 繁 荣:洛 阳 不 仅 成 为 全 国 的_中心,而且商业贸易之盛远远超过南朝的建康,成为最大的_中心。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
4、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参考答案:1牛耕2政治 商业典 题 示 例【例】(2010浙江文综)阅读些列材料:材料一(北魏孝文帝说:)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籍,焉有不先正名,而得行礼乎?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若仍旧俗,恐数世之后,伊洛之下复成被发之人。魏书咸阳王禧传材料二 陆法言著切韵,时俗皆以法言为吴人而为吴音也论音韵者二十余家。皆以法言为首出法言本代北人,世为部落大人,号步陆孤氏,后魏孝文帝改为陆氏。苏氏演义卷上(提示:陆法言是隋代语言学家,切韵是一部关于汉字读音的专门书。)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如何从两个方面阐述“一从正音”的
5、必要性。(2)根据材料二,联系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试分析“陆法言现象”出现的原因。【解析】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第(1)问从材料中归结信息即可:中原王朝必须说汉话;不说汉话会回到改革前的状况。第(2)问一是从材料中认识陆法言的成就,二是从中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的成效。【答案】(1)孝文帝认为作为中原(正统)王朝必须说汉化;如果不说汉话,又会回到改革前的状态。(2)陆法言是鲜卑贵族的后裔,撰成一流的汉语言音韵一书,他是鲜卑族对汉文化认同的代表。这一现象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成效。【归纳拓展】改革是对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不会一帆风顺;改革的措施要行之有效
6、,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魄力;改革要结合国情,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评价改革要立足于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其成败与否的标准不能依据改革者个人的命运结局,而要看改革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课 堂 巩 固1(2010全国模拟)风俗的演进和变化,往往反映了社会的演变和发展。古今中外社会的改革也往往涉及社会风俗的变革。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上图为鲜卑人乐俑。中国古代礼乐源自周礼,孔子的“仁”是对礼乐的高度浓缩,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沿用礼乐制度维护自身统治。材料二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材
7、料三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胜,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北人安可不重?洛阳伽蓝记请回答:(1)从材料一中鲜卑人礼乐文化的变化,你能得出什么认识?(2)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是怎样着手进行风俗改革的。你如何评价这一改革?【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对社会风俗的变革。第(1)问要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回答。第(2)问的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第二小问可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习俗等领域展开分析。【答案】(1)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了汉族地主的支持;推动了北魏统治模式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但
8、很大程度上全盘吸收汉族文化,与其习俗不大适应。(2)风俗改革:易服装;讲汉活;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改籍贯等。评价: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北方少数民族的汉化与封建化进程;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2(20113 月青岛质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北魏孝文帝登基时与商鞅初到秦国时所面临的形势差不多,南北朝对峙的局面已经很久,拓跋贵族的社会发展水平不如南方;而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远远落后于东方六国,“诸侯卑秦,丑莫大焉”。(1)据材料一,分析两次变法或改革的背景有何相似之处。材料二“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2)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在经济方面
9、有哪些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开创性举措?(3)两次变法或改革有哪些共同的影响?【答案】(1)相似之处:都处在分裂割据的时代;都面临着增强国力的任务等。(2)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魏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进一步完善了封建土地所有制。(3)都增强了国力,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3(2011扬州模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秦国的都、乡、邑、聚原来都是自然形成的大小居民点。商鞅为了加强封建专制的统治,管理广大居民,居民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将什、伍作为基层行政单位。规定居民要登记各人户籍。以此强化统治。摘自百度百科材料二 商鞅在政治方面的重大改革是
10、“集小都乡邑聚为县”,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凡三十一县”(也有史书认为是 41 县或 36 个县)。县设县令以主县政,设县丞以辅佐县令,设县尉以掌管军事。县下辖若干都、乡、邑、聚。商鞅通过县的设置,把领主对领邑内的政治特权收归中央。后来,秦在新占地区设郡,郡的范围较大,又有边防军管性质,因之郡的长官称郡守。后来郡内形势稳定,转向以民政管理为主,于是郡下设若干县,形成秦的郡县制。摘自中文百科在线材料三 鲜卑“后魏初不立三长,唯立宗主督护,所以人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至太和十年(公元486 年)才把原来的部落宗主制扬弃了,改用汉法,仿周官遗意,设立三长: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
11、里长,五里立一党长。三长直属于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摘自新华网请回答:(1)材料一、三分别反映了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的什么内容?两者在行政管理方式上的共同点是什么?(2)材料三与材料二体现在行政体制方面具有怎样的关系?两者在政治上的共同作用是什么?(3)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因素。【答案】(1)内容:改革户籍制度;实行三长制(或设立三长)。共同点:以地域为单位;运用户籍手段。(或重视基层组织的建设与管理)(其它言之有理酌情给分)(2)关系:继承与发展。共同作用:都打击了旧的势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3)因素: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其它言之有理,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