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一课时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判断题(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请在相应括号里写T,错误的写F。)1.实践是人的活动,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F)提示:人的思维活动不是实践。2.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F)提示:错误意识指导下的活动就是盲目的实践。3.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这是指实践的历史性。(F)提示:这是指实践的社会性。4.实践既是一种客观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F)提示: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客观活动,不是主观活动。5.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T)二、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
2、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正确。)6.以下对实践认识正确的是()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人的所有活动都是实践活动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A. B. C. D.解析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符合题意;说法错误。答案C7.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是()社会打黑除恶蜜蜂筑巢制定“十三五”规划建造博物馆探月工程A. B. C. D.解析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排除。实践不是认识世界的活动,排除。属于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属于生产实践,属于科学实验活动。答案C8.过去,不少地方走的城镇化道路都是“规模扩张式”,城镇化
3、以土地为重要抓手,靠的是投资和工业拉动。表面上看,城镇规划范围扩大了,房屋道路建得更多了,但只看见物,却看不见人。这种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的做法,也不符合()A.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特点B.实践的能动性特点C.实践的社会历史性特点D.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解析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第二方面的表现为实践活动过程及其结果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故材料中的做法违背了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答案A9.人们通过实践活动,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不断创造出新的东西。这主要体现了实践的()A.客观物质性 B.能动性C.社会历史性 D.客观实在性解析人们通过实践活动,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不断创造出新的东西主要体现了实践是
4、主观能动性的活动。选B,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答案B10.有人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不用汽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在否认了实践的()A.客观物质性 B.能动性C.社会历史性 D.直接现实性解析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愚公”时代的生产力水平低,当时的实践手段还不具备今天的水平。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答案C11.“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这段话说明了()A.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B.人的意识
5、具有创造性C.认识有时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D.实践在认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解析本题考查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A项否认了间接经验也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B项是主观能动性,而题目强调客观实际与客观条件的决定性,与题目不符;C项否认了认识的来源是实践,错误;D项说明了实践在认识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符合题意。答案D12.小马过河的故事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实践出真知是说()A.实践具有能动性B.实践是认识的基础C.正确的认识能促进实践活动的开展D.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认识都是正确的解析实践出真知是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故B符合题意。答案B13.“以行而求知”“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包含的哲理是(
6、)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实践的主体、手段、对象都是客观的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解析题干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故A正确。答案A14.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在实践上的每一次创造,理论上的每一次突破,事业上的每一次进步,无不闪耀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光辉。实践之所以能够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因为()A.实践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B.实践有联系主观和客观的特性C.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解析所谓“检验认识”就是将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进行对照,看二者是否符合。这就要求检验标准必须具有联系主观和客观的特性。故答案选B。答案B1
7、5.“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这一论断是在强调()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认识是实践的唯一来源D.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解析本题是一道引言式选择题。题中所引材料较为浅显,很容易就可以从中准确地找出其蕴含的哲理。“求知为运用”,一语道出了认识的最终目的在于实践,故此题应当选B项。A项非引文所要说明的道理,与题意无关,应舍弃。C项颠倒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错误。只有正确的认识才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故D项错误,也不能选。答案B三、综合题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控制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流入城市,缓解城市中粮食供求矛盾和城镇住房
8、、交通、就医的压力,中国在1958年颁布了户口登记条例。伴随着户籍不同带来的城乡“同命不同价”、“同工不同酬”,不同地区户籍附带的教育、医疗、就业福利等户籍歧视现象的出现,人们认识到原有的户籍制度设计存在许多不足。有些专家提出应取消农业户口,统一登记城市户口,但福建、广东地区等试点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果只改变“户籍标签”而不改变户口背后附带的利益差别,户籍改革将是一纸空谈。为了逐渐缩小城乡差距,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人们对户籍改革的思考在不断深入。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的知识,分析人们对我国户籍制度的认识过程。解析题中材料“人们对户籍制度的认识源于社会实践”,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题中材料“实
9、行户籍制度带来的户籍歧视等问题推动着人们对原有户籍制度认识的深化”,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题中材料“广东、福建的实践证明,只改变户籍标签而不改变户籍附带利益的理论是行不通的”,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题中材料“人们加深对户籍制度改革的认识,目的是为了能够缩小城乡差距,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答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对户籍制度的认识源于生活实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行户籍制度带来的户籍歧视等问题推动着人们对原有户籍制度认识的深化。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广东、福建的实践证明,只改变户籍标签而不改变户籍附带利益的理论是行不通的。实践是认识的
10、目的。人们加深对户籍制度改革的认识,目的是为了能够缩小城乡差距,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为人类开发利用月球资源做准备,我国制定和实施嫦娥奔月“绕、落、回”三步走的探月工程计划。我国先后成功发射了“嫦娥一号”绕月卫星和“嫦娥二号”探月卫星,相继获取了月球整体性与综合普查的资料数据和着陆区的精细地形等数据,获得了精度和分辨率最高的全月球数字高程模型和三维月球地形图,澄清了模糊认识。中国的探月工程由绕月、着陆、采样返回三步接力完成,“嫦娥三号”执行的是着陆的任务。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解析解答本题学生首先要明确这一知识点包括的具体内容;其次,需要学生认真分析材料
11、,从中找出关键性的语句,寻找答题的有用信息。题中材料“为人类开发利用月球资源做准备,我国制定和实施嫦娥奔月绕、落、回三步走的探月工程计划”,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材料中“我国通过发射嫦娥一号绕月卫星和嫦娥二号探月卫星,获取月球相关数据”,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材料“通过发射嫦娥一号绕月卫星和嫦娥二号探月卫星,相继获取了月球整体性与综合普查的资料数据和着陆区的精细地形等数据”,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材料中“通过实施探月科学实验活动,澄清了模糊性认识”,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答案发射探月卫星,获取月球相关数据,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相继发射“嫦娥”系列卫星,不断获取精度和分辨率更高的全月球数字高程模型和三维月球地形图,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通过探月活动,澄清了模糊认识,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我国实施探月工程计划为人类开发利用月球资源做准备,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