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模拟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马的毛色有栗色和白色两种,栗色是显性性状,白色是隐性性状,现有一匹栗色马,要鉴定它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下列方法中最合理的是A. 测交B. 杂交C. 自交D. 正交【答案】A【解析】鉴定动物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最简便的方法是测交。2.下列有关免疫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只有T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三种B. 吞噬细胞仅在特异性免疫的抗原识别、加工和呈递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C. 有过敏反应的人在初次接触过敏原时不会发生免疫反应D.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有吞噬细胞的参与【答案】D【解
2、析】【分析】1、特异性免疫中除浆细胞外,唯一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是吞噬细胞,其余免疫细胞都有特异性识别功能2、吞噬细胞既可以在非特异免疫中发挥作用-直接吞噬消灭各种病原微生物,又可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吞噬处理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的结合物3、过敏反应:已经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详解】记忆细胞也能特异性识别抗原,A错误;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有识别、处理和呈递抗原作用,在非特异免疫中吞噬细胞可直接吞噬消灭各种病原微生物,B错误;发生过敏反应的人在初次接触过敏原时,会引起特异性免疫,产生的抗体吸附在相关细胞表面,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会产生强烈过敏反应,C错误;吞噬细
3、胞在两种特异性免疫均有识别、处理和呈递抗原作用,D正确;答案选D。【点睛】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解题关键是识记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过程,理清吞噬细胞在免疫过程中发挥的作用。3.中心法则概括了自然界生物的遗传信息的流动途径,途径如图所示。对它的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 1957年克里克提出的中心法则内容只包括图中的B. 图中过程均有碱基互补配对,且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C. 图中过程的酶是DNA聚合酶,过程是RNA聚合酶D. 人体胚胎干细胞和心肌细胞中均存在图中过程【答案】A【解析】根据课本内容的介绍,1957年克里克
4、提出的中心法则内容只包括图中的DNA复制过程、转录过程和翻译过程,A正确;图中过程是翻译,碱基配对方式是A-U,U-A,G-C,C-G,过程是RNA复制,碱基配对方式也是A-U,U-A,G-C,C-G,B错误;图中过程是DNA复制,需要DNA聚合酶;过程是逆转录,需要逆转录酶;过程是转录,需要RNA聚合酶,C错误;由于DNA复制过程只能在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中才发生,而人体心肌细胞不在分裂增殖,所以D错误。4.某种鼠中,毛的黄色基因Y对灰色基因y为显性,短尾基因T对长尾基因t为显性,且基因Y或T在纯合时都能使胚胎致死,这两对基因自由组合。现有两只黄色短尾鼠交配,它们所生后代的表现型比例为A. 4
5、:2:2:1B. 9:3:3:1C. 1:1:1:1D. 3:3:1:1【答案】A【解析】根据题意,基因Y或T在纯合时都能使胚胎致死,所以黄色短尾鼠的基因型为YyTt。多对黄色短尾鼠交配时会产生9种基因型的个体,即:Y_T_、Y_tt、yyT_、yytt,但是由于基因Y或T在纯合时都能使胚胎致死,所以只有YyTt(黄色短尾)、Yytt(黄色长尾)、yyTt(灰色短尾)、yytt(灰色长尾)四种基因型的个体能够生存下来,比例为4221。因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也为4221,A项正确,B、C、D项错误。5. 下图表示机体内生命活动调节的途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该图示可以说明神经系统可调控内分泌系
6、统的活动B. 感受器下丘脑内分泌腺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C. 过程既有电信号的传导又可能有化学信号的传递D. 如果内分泌腺为甲状腺,则的增加可引起和的增加【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图分析,大脑皮层通过控制下丘脑调控内分泌系统的活动,故A正确。感受器下丘脑内分泌腺,为传入神经,下丘脑为神经中枢,为传出神经,内分泌腺为效应器,故B正确。过程为兴奋从感受器到下丘脑,有神经元间兴奋的传递,故C正确。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通过反馈调节,使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量下降,减低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故D错。考点: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
7、,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模型分析能力。6.如图是“以32P标记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锥形瓶内的培养液中有含32P的物质,以便用32P标记噬菌体B. 过程的目的是使噬菌体的外壳与大肠杆菌分离C. 若只有C中含大量放射性,可直接证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D. 实验中B对应部分有少量放射性,可能原因是搅拌不充分【答案】B【解析】本实验是以32P标记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因此图中亲代噬菌体已用32P标记,会侵入大肠杆菌体内进行增殖,培养大肠杆菌的培养液中不能用放射性标记的含32P的物质,A错误。过程为搅拌,目的是使噬菌体的外壳与大肠杆菌分离,B正确
8、。若只有沉淀物C中含大量放射性,可证明噬菌体的DNA侵入了大肠杆菌,但若证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必须还要再设计一组用35S标记的噬菌体实验进行相互对照,C错误。若实验B(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可能是培养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还未吸附、侵染至大肠杆菌细胞。或培养时间过长,造成部分大肠杆菌裂解,D错误。【点睛】学生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误差分析不清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误差分析(1)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培养时间短部分噬菌体还未吸附、侵染至大肠杆菌细胞离心后未吸附至大肠杆菌细胞的噬菌体分布在上清液32P标记的一组上清液中放射性也较高。培养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大量繁殖大肠杆菌裂
9、解死亡,释放出子代噬菌体离心后噬菌体将分布在上清液32P标记的一组上清液中放射性也较高。(2)搅拌后离心,将吸附在大肠杆菌表面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与大肠杆菌细胞分离搅拌不充分留在大肠杆菌细胞表面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随大肠杆菌细胞分布在沉淀物中35S标记的一组沉淀物放射性较高。搅拌过于剧烈大肠杆菌细胞被破坏释放出其中的噬菌体32P标记的一组上清液中放射性较高。7.如图为人体内环境三种主要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转化模式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 甲中含有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等成分B. 就所含成分而言,乙比甲更相似于淋巴C. 与甲相比,乙和淋巴的蛋白质浓度较高D. 组织细胞代谢废物经细胞膜进入甲【答
10、案】B【解析】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蛋白质,不是血浆中的物质,A错误;血浆中的蛋白质的含量较多,淋巴和组织液的成分非常相近,B正确;血浆中的蛋白质的含量高于淋巴和组织液,C错误;组织细胞代谢废物先经过组织液,再经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甲,D错误。【点睛】本题着重考查了内环境的主要成分之间的关系、内环境中的物质组成成分等方面的知识。解题的关键是能够根据人体内环境三种主要成分之间的物质相互交换关系,判断出甲是血浆、乙是组织液,同时要明确血浆中的蛋白质的含量较多,对于其他的各种成分及其含量,血浆、淋巴和组织液的成分非常相近。8.如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
11、有望使K值提高B. 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 影响B到C段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有食物、空间、天敌等D. 曲线b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在B点时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答案】B【解析】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A项正确;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但种群数量仍在增加,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项错误;B到C段由于种群个体数量增加,天敌增多,食物、空间、天敌等因素限制种群数量增长快速增长,C项正确;自然状态下种群在B点K/2时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D项正确。9.如图是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若幼苗胚芽鞘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为m,则幼苗胚芽鞘背光侧生长素浓度大于2m
12、B. 若某植物顶芽的生长素浓度为m时,则侧芽生长素浓度范围为(2m,i)C. 若水平放置植物的茎部,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2m,则茎部远地侧生长素浓度应低于mD. 图式可以很好地说明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答案】C【解析】若幼苗胚芽鞘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为m,则幼苗胚芽鞘背光侧生长素浓度大于m,又由于背光侧生长速度大于向光侧,所以幼苗胚芽鞘背光侧生长素浓度小于2m,A错误;植物具有顶端优势,即低浓度促进顶芽的生长,高浓度抑制侧芽的生长,若某植物顶芽的生长素浓度为m时,则侧芽生长素浓度范围为大于i,B错误;水平放置植物的茎部,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使生长素向近地侧运输,近地侧生长素浓度升高,且促进作用高于远地
13、侧,所以若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2m,则茎部远地侧生长素浓度应低于m,C正确;图示只说明了生长素具有促进作用,不能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D错误。【点睛】学生对生长素的两重性理解不清同一器官不同浓度下的作用的曲线思考.若曲线表示植物的幼苗,其出现向光性时,且测得其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为m,则其背光侧生长素浓度范围应为大于m小于M。.若曲线表示植物的茎,在植物水平放置,表现出茎的背地性时,且测得其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M,则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应为小于m。.若曲线表示植物的根,在植物水平放置,表现出根的向地性时,且测得其根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为m,则近地侧浓度范围应为大于i。.若曲线表示植物芽,在顶端优势
14、中,且测得顶芽生长素浓度为m,则侧芽的浓度范围为大于i。顶端优势现象中顶芽和侧芽的浓度大小与下图中点的对应关系为:A、E、D、C、B。二综合题10.图1表示细胞生物遗传信息传递某过程,图2表示DNA结构片段。请回答下列问题:(1)在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中,艾弗里在格里菲思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找出了导致细菌转化的转化因子,赫尔希则完成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他们的实验中共同核心的设计思路是_。(2)图1所示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其中不同于图2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是_。(3)若把图2所示DNA放在含N15的培养液中复制3代,子代中含N14的DNA所占比例为_。(4)若通过DNA复制共得到32个图2
15、中的DNA片段,则至少要向试管中加入_个腺嘌呤脱氧核苷酸。(5)若人组织中的细胞已失去分裂能力,则其细胞内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为_。【答案】 (1). 将DNA和蛋白质单独地分开,分别研究 (2). A-U (3). 1/8 (4). 124 (5). 【解析】分析】本题重在考查利用半保留复制进行相关计算的能力。【详解】(1)艾弗里与赫尔希的实验中共同核心的设计思路是将DNA和蛋白质单独地分开,分别研究;(2)由图1的第一个碱基对为A-U对比图2中出现的A-T对,可知图1不同于图2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是A-U;(3)图2所示DNA分子的一条链含N14,在含N15的培养液中复制3代得23=8个子代D
16、NA分子,根据半保留复制,其中只有1个子代DNA分子含亲代N14链,故为1/8;(4)图2中的DNA片段含4个腺嘌呤脱氧核苷酸,若通过DNA复制共得到32个图2中的DNA片段,根据半保留复制,则至少要向试管中加入(32-1)4=124个腺嘌呤脱氧核苷酸;(5)若人组织中的细胞已失去分裂能力,即细胞内无DNA复制,但蛋白质合成正常进行,则其细胞内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为。【点睛】细胞失去分裂能力,则细胞内无DNA复制,但蛋白质合成正常进行。11.下图表示棉花的根、芽、茎在不同生长素浓度下的生长情况。请回答相关问题:(1)比较图中三条曲线,能说明_(2)若棉花幼苗顶芽处的生长素浓度为b,则最靠近顶芽的
17、侧芽处生长素浓度应为_(用图中字母回答),二者的生长情况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_(3)某棉农获知脱落酸可以促进叶片脱落的原理后,采收前在棉田喷施了一定量的脱落酸,试图除去棉花叶片便于机械采收,但效果不明显,为探究其原因,生物兴趣小组设计了下面的实验方案。实验假设:生长素对脱落酸的功能有抑制作用。实验方案:取若干长势相同的,处于生殖生长末期的棉花植株,均分成甲、乙、丙三组,做下图所示的处理,观察三组植株叶片脱落的先后。脱落酸能抑制_,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主要分布在_中。根据科学实验原则,上图中X处应放置_,则乙丙两组的实验变量是_。预测三组植株的落叶情况,得出实验结论:若_,则假设成立;若_,
18、则假设不成立。【答案】(1)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不同(2)f 双重性(3)细胞分裂 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空白琼脂块 有无生长素丙组落叶明显早于甲、乙组 三组的叶片几乎同时脱落【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植物激素调节方面的知识。(1)有图可知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不同不同的生长素浓度,对同一器官所起的作用也不同;(2)生长素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促进生长,超过一定浓度范围则抑制生长,生长素主要在幼嫩的部位产生,例如幼芽,从形态学的上端向下端进行极性运输。若棉花幼苗顶芽处的生长素浓度为b,最靠近顶芽的侧芽因有顶芽运输来的生长素和自身产生的生长素,抑制生长状态,则生长素
19、浓度应大于b,为f,二者的生长情况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3)脱落酸能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主要分布在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根据科学实验原则:单一变量原则,无关变量要相等,上图中X处应放置空白琼脂块,乙、丙两组的不同点在有无生长素,则实验变量是有无生长素;预测三组植株的落叶情况,得出实验结论:若丙组落叶明显早于甲、乙组,则假设成立(生长素对脱落酸的功能有抑制作用);若三组的叶片几乎同时脱落,则假设不成立(生长素对脱落酸的功能无抑制作用)。考点:考查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点评:难度中等,理解生长素的生理作用。12.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的不同岛屿上发现了13种地雀,其大小、形
20、态、食性、栖息环境各不相同,并且它们之间互不交配。经过研究,发现它们都是由来自南美大陆的同一物种进化而来的。请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回答下列问题:(1)这些地雀迁来后,分布于不同岛屿,不同的种群出现不同的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经过长期_,使得不同的种群_朝着不同方向发展。(2)由于岛上食物和栖息条件不同,_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就有所差异,使得这些种群_就会形成明显的差异,并逐步产生了_。(3)这一事实说明:_隔离会导致_隔离,隔离是物种形成的_。【答案】 (1). 自然选择 (2). 基因频率 (3). 自然选择 (4). 基因库 (5). 生殖隔离 (6). 地理 (7). 生
21、殖 (8). 必要条件【解析】【分析】在遗传学和进化论的研究中,把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简称“种”。也就是说,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的后代,这种想象叫做生殖隔离。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是物种的一部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一般来说先有地理隔离,然后才有生殖隔离。【详解】(1)分布于不同岛屿上的地雀种群出现不同的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2)自然选择可使种群的基因库形成明显的差异,在一个种群中,某些基因被保留下来,在另一个种群中,
22、被保留下来的可能是另一些基因,并逐步产生了生殖隔离。(3)一般情况下,地理隔离会导致生殖隔离,隔离是形成物种的必要条件。【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物种形成的三个条件,一是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二是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三是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13.如图为某家族的遗传系谱图。已知白化病基因(a)在常染色体上,色盲基因(b)在X染色体上,请分析回答:(1)1的基因型是_,2的基因型是_。(2)2能产生_种卵细胞,含ab的卵细胞的比例是_。(3)从理论上分析:1与2婚配再生女孩,可能有_种基因型和_种表现型。(4)若3与4婚配,他们生一个白化病孩子的概率是_。(5)若
23、3与4婚配,生了一个同时患两种病的男孩,他们的第二个小孩是正常男孩的几率是_。【答案】(8分)(1)AaXBY,AaXBXb(2)4,1/4 (3)6,2(4) 1/3(5) 1/8【解析】试题分析:本题的知识点是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结合遗传系谱图推断相关个体的基因型并进行遗传病概率计算的能力。(1)由遗传系谱图可知,-1、-2不患白化病和色盲,但有一个患白化病兼色盲的儿子,该儿子的基因型为aaXbY,因此-1、-2的基因型分别是AaXBY、AaXBXb。(2)I2的基因型是AaXBXb,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
24、时,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可产生基因型为AXB、AXb、aXB、aXb四种类型的配子,比例是1:1:1:1,因此含ab的卵细胞的比例是1/4。(3)-1、-2婚配再生女孩,对于白化病来说基因型有AA、Aa、aa三种,对于色盲来说基因型有XBXB、XBXb2种,因此可能的基因型有6种,由于女孩不患色盲,因此表现型只有正常和白化病两种。(4)由遗传系谱图可知,-3是白化病患者,基因型为aa,-4及其双亲不患白化病,但是有患白化病的兄弟,因此双亲是白化病致病基因的携带者,-4的基因型可能是AA或Aa,Aa的概率2/3,因此-3、-4婚配,他们生一个白化病孩子的机率是aa=2/31/21/
25、3。(5)若-3与-4婚配,生了一个同时患两种病的男孩,则-3与-4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他们的第二个小孩是正常男孩的机率是AaXBY=1/21/41/8。14.有人从野生型红眼果蝇中偶然发现一只朱砂眼雄蝇,用该果蝇与一只红眼雌蝇杂交得F1,F1随机交配得F2,子代表现型及比例如下(基因用B、b表示):实验一亲本F1F2雌雄雌雄红眼()朱砂眼()全红眼全红眼红眼:朱砂眼=1:1(1)B、b基因位于_染色体上,朱砂眼对红眼为_性。让F2代红眼雌蝇与朱砂眼雄蝇随机交配。所得F3代中,雌蝇有_种基因型,雄蝇中朱砂眼果蝇所占比例为_。(2)果蝇的翅形由两对基因A,a、D,d控制,且两对基
26、因独立遗传,现有纯合的卷翅雌果蝇和卷翅雄果蝇进行杂交实验,F1全表现为长翅,让F1与隐性纯合进行测交,其后代的表现型为:长翅:卷翅:短翅=1:2:1。实验中亲本的基因型为_;让F1雌雄个体进行杂交得F2,F2的表现型及比例_F2代中卷翅中杂合子的比例_。【答案】 (1). X (2). 隐 (3). 2 (4). 1/4 (5). aaDD AAdd (6). 长:卷:短=9:6:1 (7). 2/3【解析】【分析】题目中可以看出红眼和朱砂眼杂交,子一代雌雄个体全部为红眼,子一代雌雄个体杂交,子二代雌雄个体中,雌性个体全部为红眼,雄性个体红眼和朱砂眼之比为1:1,说明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详解
27、】(1)由题意可知,子二代雌雄个体表现型不同,所以B、b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子一代全部为红眼,朱砂眼对红眼为隐性。F2代红眼雌蝇(XBXB、XBXb)与朱砂眼雄蝇(XbY)随机交配。所得F3代中,雌蝇有2种基因型,雄蝇的基因型为XBY、XbY,其中朱砂眼果蝇所占比例为1/4。(2)由题意可知F1的基因型为AaBb, 让F1与隐性纯合进行测交,其后代的表现型为:长翅(AaBb),:卷翅(Aabb、aaBb):短翅(aabb)=1:2:1,亲本全部为卷翅,所以基因型为aaDD和 AAdd,让F1雌雄个体进行杂交得F2,F2中(A B ):(A bb):(aaB ):(aabb)=9:3:3:1表现型之比为的表现型及比例 长:卷:短=9:6:1 ,F2代中卷翅中杂合子的比例2/3。【点睛】在计算遗传问题中,首先通过题目来判断基因显隐性,以及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再依据题目中的表现型,计算亲代的基因型,根据基因型推出子代的基因型、表现型及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