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构想检测:必修二 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单元综合测试09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33241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构想检测:必修二 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单元综合测试09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8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构想检测:必修二 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单元综合测试09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8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构想检测:必修二 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单元综合测试09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8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构想检测:必修二 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单元综合测试09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单元综合测试(时间:45分钟,总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江西)吉安土布业,素为县属妇女的主要手工业,亦为当地最重要之土产也。往昔原料,均自种自纺自海禁洞开,洋纱充溢国内,业是者,均转采购舶来品,农家棉产,几告绝种。”材料中的现象()A反映了崇洋风气日益盛行B说明西方对中国的侵略加剧C不利于经济近代化的发展D加速了传统自然经济的解体解析:材料中的“自种自纺”“几告绝种”等信息说明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D项正确;采取外来原料进行纺织,不能说是崇洋,A项错误;材料虽然反映了洋纱充溢国内,但并不能说明西方对中国的侵略加剧,也可能是正常的中外贸易的结果,B项

2、错误;自然经济的瓦解有利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也有利于经济近代化的发展,C项错误。答案:D21872年5月申报上刊登的某首竹枝词中写道:“银刀锋利割鲜来,脯脍纷罗盛宴排。传语新厨添大菜,当筵一割已推开。”竹枝词所描写的现象最早出现在()A北京B天津C广州 D南京解析:材料中的“银刀”“割鲜”等信息说明这首竹枝词描写的是西餐,这最早出现在通商口岸,北京不是通商口岸,故A项错误;天津、南京作为通商口岸晚于广州,故答案为C项。答案:C31872年申报记载:“上海为商贾辐辏之地,铺户林立,各省趋利之徒固已少长咸集,而寒士之谋馆者,亦若以乐土之可居而群贤毕至。”材料表明()A洋务思想兴起,对外商战已成趋

3、势B商业风气渐开,从业观念渐变C知识逐步贬值,士人社会地位下降D科举仕途不畅,士人追逐名利解析:洋务思想是指“中体西用”思想,材料中没有涉及,对外商战在材料中也没有提到,故A项错误;材料表明晚清重商思潮兴起,人们的经商观念开始转变,故B项正确;C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科举仕途不畅,故D项错误。答案:B41881年陈启沅所办的继昌隆缫丝厂因当地作坊织工捣毁新式机器缫丝厂被迫迁厂到澳门,1887年陈启沅重回南海县开办世昌纶缫丝厂时,特意开发了与传统手拉丝车相似的脚踏式缫丝单机,很快就普及到了家庭作坊。此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增加所办缫丝厂的原料供应B激发人们兴办缫丝厂的热情C

4、缓和机器生产与手工生产的矛盾D推动民族纺织工业的发展解析:材料中陈启沅创办继昌隆缫丝厂本来采用大规模的机器生产,在遭到传统作坊抵制后,他特意创制了与传统手拉丝车相似的脚踏式缫丝单机,意在缓和机器生产与手工生产之间的矛盾,C项正确;A、B、D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答案:C5清末沪江商业市景词中写道:“西装旧服广搜罗,如帽如衣各式多。工厂匠人争选购,为他紧束便摩挲。”由此可知()A传统服饰得到全面革新 B崇洋成为社会时尚C人们服饰观念走向开放 D西装更适合工人阶层解析:西装被工厂匠人争购,说明人们普遍接受西装,这是人们服饰观念逐渐开放的结果,C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体现传统服饰的革新情况,A

5、项错误;工厂匠人争购西装不能说明崇洋成为时尚,B项不符合题意;西装被工厂匠人争购不能说明西装更适合工人阶层,D项错误。答案:C6下面谣言宜禁刊登于19世纪末发行的点石斋画报,其上配有文字:“泰州为扬属一大邑,早经设立电报局,以便官商寄信之用。乃近有匪徒造谣言,谓电报局所用电气,系以死者之魂炼成,故专收人家供奉之神主牌,每牌价值洋四五十元,须在三年以内者方为合用。”上述图文信息从侧面说明了()A封建迷信阻碍通信工具的应用B晚清时期社会生活实现近代化C大众传媒关注科技成果的传播D民众普遍接受西方的先进技术解析:题中电报局在中国的设立从侧面说明了科技成果在中国的传播,而近代报刊对各种谣言要求“宜禁”

6、,说明大众传媒关注新科技成果的传播,C项符合题意;A、B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说法错误,如果民众“普遍”接受新科技,就不会有这种谣言了。答案:C7据申报记载,1912年10月,北京举行国庆纪念会时,“会场中有迫令游人剪辫,势将冲突者,旋经梁士诒手书剪发自由,不便强迫数条,粘贴门内,众始释然”。由此可知,当时()A新旧观念冲突激烈 B移风易俗严重受挫C自由平等深入人心 D西方文明影响深远解析:材料中的“迫令游人剪辫”“剪发自由,不便强迫”等信息反映了当时新观念和传统观念之间的冲突,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答案:A8下图反映的是18751931年主要年份手工土布(

7、以平方码计)在国内棉布市场上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情况()A反映了列强对华的经济掠夺加剧B说明提倡国货运动效果显著C客观上反映了民族工业的发展D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结果解析:图中数据显示,1905年后手工土布在国内棉布市场上所占比重日益下降,说明机器生产的棉布在国内棉布市场上所占比重日益上升,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清政府实行“新政”鼓励发展民间工商业,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奖励发展实业,尤其是一战期间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有所放松,所以该时期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这增加了机器生产的棉布在国内棉布市场中的份额,C项正确。答案:C91938年初,国民政府颁布多部法规,要求将每个工厂、商号、银

8、行、钱庄都纳入同业工会内,又将每一同业工会纳入当地商会内。这些法规()A抑制了官僚资本的膨胀B挫败了日本的经济掠夺C防止了国民经济的崩溃D积累了抗战的经济力量解析:据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法规的颁布有利于积累抗战经济力量,故D项正确。材料中的做法主要是为了集聚抗日力量,并非抑制官僚资本膨胀,A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出挫败了日本的经济掠夺,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做法主要是为了凝聚抗日力量,而非防止国民经济崩溃,故C项错误。答案:D1020世纪30年代,某报刊评论说:“上海近日以乘汽车为豪。每至礼拜日,必有许多少年男女同乘一车,疾驰于南京路、静安寺路、福州路。”这说明()A

9、近代上海奢侈风气最为盛行B新式交通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C近代上海的交通日益便利、发达D汽车成为上海人重要的出行工具解析:材料中的“男女同乘一车”反映出人们突破了传统的“男女授受不亲”观念,因而说明了新式交通使人们的传统观念发生变化,B项正确;A、C、D三项说法均不符合史实。答案:B11据近代图画日报记载:“沪上自风行报纸后,以各报出版皆在清晨,故破晓后,卖报者麇集于报馆之门,恐后争先,拥挤特甚。”这反映了()A图画类刊物的盛行 B报刊间的竞争激烈C社会信息流通加快 D报刊经营已多元化解析:材料信息说明各报刊的读者较多,所以才出现卖报者争先抢购的现象,这也反映了社会信息流通加快,C项正确;材料中

10、的“报纸”不一定是画刊,A项错误;B、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答案:C121948年10月,上海发生抢购风潮后,迅速蔓延到全国各地,天津“百分之九十九的货架都空空如也”,北平“米麦粮食店早已十室十空”。“抢购风潮”的兴起()A根本原因是国内物资极度短缺B是美国对华大量倾销商品的结果C是国民政府货币政策影响的结果D推动人民解放军取得大决战的胜利解析:据材料中的时间“1948年”可知,此时我国正处于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实行通货膨胀政策,货币大幅贬值引起“抢购风潮”,C项正确。物资缺乏不是根本原因,A项错误;B、D两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答案:C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

11、分,共37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12年、1920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状况行业 1912年1920年年均增长率(%)棉纺织业华商纱厂纱锭数(枚)509 5641 598 07412.1机器面粉业华商厂产量(万包)1 9668 31619.8卷烟业华商厂资本额(万元)1381 68036.7电力业华商厂发电量(千瓦)12 01329 60211.9材料二辛亥革命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政府经济立法奠定了经济基础,同时,北洋政府也迫切需要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法规以应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国建立之初,建设法治国家成为民族资产阶级普遍的政治理念,他们寻求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经

12、济利益成为经济立法的题中之义。此时国内法政学校纷纷出现,法律书籍大量面世,依法治国思潮一时不可遏止。摘编自王玉灵论北洋政府之经济立法材料三据统计,19121913年北京政府颁布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多达86项。这些法规和政策对整个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解除限制、鼓励、扶植等作用。摘编自王玉灵论北洋政府之经济立法(1)材料一反映出民国初期我国民族工业发展有何特点?(7分)(2)据材料二,简要分析北洋政府进行经济立法的背景。(10分)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经济立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8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数据的变化分析出整体发展迅速、发展不平衡等特点。第(2)问,

13、据材料二中的“奠定了经济基础”“迫切需要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法规”“法律书籍大量面世”等信息分析即可。第(3)问,从经济发展是经济立法的基础、经济立法会规范经济秩序等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特点:整体发展迅速;轻工业和重工业发展不平衡;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7分)(2)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急需法律来规范经济秩序;建设法治国家政治理念的流行;各种法律书籍的大量出现,为政府立法提供了借鉴。(10分)(3)关系:近代经济的发展需要法律来规范经济秩序,是经济立法出现的根本动力;经济立法适应了近代经济发展的需要,为社会经济的有序进行提供了法律保障。(8分)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4、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时间行人轿子马小车马车人力车公共汽车有轨电车1889年11 7709139205446 986001926年50 82300245014 600172922注:1889年为6月14日、15日、16日三天平均数,1926年为5月17日、18日两天平均数。资料来源:上海通社编上海研究资料,上海书店出版社1984年版,第360361页;罗志如编统计表中之上海,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1932年集刊第4号,第60页。上面表格反映了我国近代交通变化的特点,从中提取一项有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2分)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交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等有关知识,属于开放性试题

15、。首先要全面解读表格中的有关数据,通过数据的变化得出相关信息,然后再运用所学知识对这些信息进行说明,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信息一:新式交通发展迅速。(3分)说明:材料中的人力车、公共汽车和有轨电车的数量增长幅度最大,这是由于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生产节奏加快,较为便捷的新式交通工具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进而促进了新式交通的迅速发展。(9分)信息二:适合普通民众的交通工具占主导地位。(3分)说明:材料中人力车的增长量最大,作为较为便捷的新式交通工具,人力车更适应广大普通民众出行的需要,因而其增长量最大。(9分)信息三:公共交通发展迅速。(3分)说明:材料中公共汽车和有轨电车从无到有,说明城市化发展推动了公共交通的发展;近代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为了方便人们出行和加强各地间的经济联系,发展新式公共交通成为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条件。(9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