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页淮北一中 2020-2021 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卷命题人:审核人: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共 60 分)1“王天下”是儒家对王朝兴替的解释和概括。从早期经典到先秦儒家再到西汉诸儒,“王天下”的解释经历了从“天命”到“人事”再回归“天命”的历程。这一历程体现了儒家()A 正统地位不断加强B 哲学体系日益完整C 神学色彩逐渐浓厚D 因时而变创新突破2“夷夏之辨”在春秋时期曾经是诸侯争霸的舆论利器,而在战国晚期秦与六国的殊死较量中已经完全被遗弃了,诸侯国大多是站在政治道德角度予以攻击。这种变化表明()A 华夏与蛮夷之间文化冲突消除B 天下一统的整体观念正式形成C 礼乐
2、制度下的尊卑秩序已崩溃D 趋向统一的民族心理初步具备3春秋末年,晋国赵氏宣布不管是生产奴隶还是家庭奴隶,只要立了战功,就可以成为自由民。同时实行“旧田半税,新田不税”的政策。这些做法()A 有利于新生产关系的发展B 直接造成三家分晋的局面C 说明当时社会的纷争不断D 体现宗法制度的全面崩溃4周代作为“天子”的周王既掌握“天命”又主宰“天下”。王室衰微后,诸侯征伐只能获取实质上的“天下”,却无法得到象征“天命”的“天子”身份。秦始皇创制皇帝名号,着重标榜自己的功德,淡化“天下”为“天命”的赐予。这说明了()A 周代天命观念逐渐消亡B 秦注重按功德分配身份地位C 神权不再与王权相结合D 秦意在打破
3、旧有的权力逻辑5秦统一后,对郡的划分十分重视地理区域的作用,往往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每郡都以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推广于四周之高原或山地。这一做法()A 有利于发挥郡的政治辐射作用B 体现了“农工商皆本”的思想观念C 有利于对城市人口的行政管理D 体现了按“犬牙交错”划分的特点6西汉初年,赋作家主要分散在地方,如以梁孝王为中心的梁园文学群体、以淮南王为中心的淮南文学群体等。武帝以后,赋作家们则开始涌向京都。这主要是由于()A 选官制度发生变化B 新儒学地位得到提升C 王国数量日益减少D 大一统国家不断发展7下表是唐代登科者出身分布表(小姓,是非士族的地主;寒族,是一般的平民;制举,是皇帝
4、临时举行并亲自参与的科举考试)据此可推知,唐代()类别士族小姓寒族人数总计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进士589710109131132159830明经816331814029227128制举88657107436269134A 士族阶层拥有科举特权B 官吏人才来源基础扩大C 家族地位决定着中举率D 国家选才侧重政治素养8隋朝的丹元子按照晋人陈卓所定的星座,把周天各星的步位,编成一篇七字长歌步天歌,文句非常浅显。元代王祯的农书由农桑通诀、百谷谱、农器图谱三部分组成。其中农器图谱对各种农具、水利机械、手工业工具等均有详细的图解。上述举措()A 提高了民众的科学理论水平B 利于相关科学技术在民间
5、的传播C 改变了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D 推动了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9北宋法律规定,所有与农户有关的田宅、婚姻、债务之类的民事诉讼,必须在每年十月一日后才能起第 2页诉,次年正月二十日停止受理,三月三日以前审理完毕。这一规定体现了()A 薄赋观念B 程朱理学思想C 重本思想D 经世致用观念10在宋代海外贸易中,瓷器、丝织品和书籍等大宗出口商品产地主要集中在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被称为“香药犀象”的海外商品,主要的销售地是京城、四川和东南地区。上述现象出现的背景是()A 海外贸易的拓展B 经济重心的南移C 经济结构的变化D 消费市场的扩大11明清时期,江南人家有田十亩,必延请塾师培养子弟应举入仕;
6、商人、高利贷者也热衷于培养后代在科场博取功名,还不惜血本捐官买爵。这反映了当时()A 科举制度的弊端充分暴露B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 社会群体依附于政治权力D 官商一体成为趋势12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直至明初仍是一个村落,居民仅五六十家”,明朝中后期、清朝前期,逐渐发展成“以绫绸为业”的大镇,农家都已经把绫绸作为主业,丝织业产品价格的高低,成为决定当地农民“有岁无岁”的主要依据,农民甚至会任由土地荒芜。这种现象说明当地()A 封建自然经济瓦解B 农业经济的商品化C 土地兼并空前严重D 重农抑商政策废止13下表所列的是鸦片战争前后向国人介绍西方的书籍概况,表明当时()书名主要编纂者成书背景四洲志林
7、则徐任职广东期间组织搜集有关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摘译而成海国图志魏源以四洲志为基础增补、整理而成瀛寰志略徐继畲任福建布政使期间组织人员搜集、编译资料而成A 闽粤是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B 政府大力推动学习西方C 士人群体广泛关注外部世界D 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密切14甲午战争前,李鸿章认为如果中国不先与日本开仗,日本应该也不会动手,“此万国公例”,谁先开战,就是谁理亏,因此没有进行军事准备与战前部署,而是向英、俄、德、法、美等国进行控诉。这表明()A 西方列强的干扰使清政府延误了战机 B 舆论在国际冲突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C 战前动员的不足是清政府战败的主因 D 清政府对近代外交的认识和运用不足15184
8、31894 年间,中国出现了许多外国工厂,主要从事轮船维修和农产品加工,同时也涉足肥皂、火柴、水泥、食品等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据此推知,该时期()A 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重心发生转移B 中国对外出口商品已涵盖各个领域C 洋货已成为民众日常生活的必需品D 既有条约无法满足列强的利益需求1620 世纪,面对“欧风美雨”,时人发出了不同声音。陈天华在警世钟中写道:“帝国主义何其雄。欧风美雨驰而东”。邓实则强调“欧风美雨,驰骋中原,陆沉矣,亡无日矣”。宁调元说:“十年前是一重囚,也逐欧风唱自由。材料反映出的相同处是()A 欧风美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B 国人对欧风美雨认识逐渐深化C 当时爱国者忧国忧民的情怀D
9、 时人对欧风美雨的恐惧与憎恨17辛亥革命时期,通过实行核定地价和土地国有的方法,资产阶级革命派试图用一个相对温和的方法来瓦解封建地主经济在经济上的统治地位,然而农民的土地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这说明()A 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 传统小农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C 资产阶级民主道路在中国行不通D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实力相对弱小181919 年后在新青年晨报新潮等报刊上关于劳工话题的文学作品猛增,作品的主人公有洋车夫、铁匠、农夫、学徒、店员、纺织女工、烟草公司工人等劳工群体,这些人物形象基本上首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这种变化表明()A 知识分子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B 工人阶级的政治地位上升C
10、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条件日益成熟D 社会主义已成为主流思潮第 3页19铸丰通记搪瓷厂创办于 1919 年,其产品精细、价格低廉,敢于开发新产品,如市民需求量较大的搪瓷面盆,就是该厂首先研制生产的。二十世纪 30 年代初,铸丰厂的销量持续快速上升。促成该厂销量持续上升的原因不包括()A 国民政府建立和实现国家基本统一B 民众的提倡国货运动C“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D 产品质量、品种优势201926 年 7 月,国民党在广州发布一则宣言,在宣言中陈述了中国的混乱时局,并提出“本党至此,忍无可忍,乃不能不出于出师之一途矣”,随之发动战争。该战争()A 是国共第二次合作B 推翻袁世凯的反动统治C 从
11、北向南统一中国D 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211927 年 11 月中国现状与共产党的任务的决议案指出:中国革命是“无间断的性质”;民族资产阶级叛变革命后,已经成了绝对的反革命势力,中国革命要推翻豪绅地主阶级,便不能不同时推翻资产阶级;因此中国革命的前程,要“急转直下的进入社会主义道路”;“现在全国的状况是直接革命的形势”,提出党的总策略是发动城市工人和农民举行总暴动。这种决议案()A 正确判断了大革命后的形势B 表明右倾思想在党内有所抬头C 是八七会议精神的具体体现D 可能会给革命带来一定的危害221930 年 6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决议指出:“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
12、想以乡村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是一种极错误的观念。所以组织政治罢工,扩大到总同盟罢工,加紧工人武装的组织与训练,以树立武装暴动的中心力量,是准备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的主要策略。”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A 坚持工农武装割据战略B 进行第五次反“围剿”斗争C 革命道路探索中的曲折D 力图巩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231932 年 10 月,鄂豫皖“剿匪”总部颁布了剿匪区内各省农村土地处理条例,规定:“限制每一业主所有田地面积之最高额自一百亩起至两百亩止”,“对超过最高额部分之田租,应依累进法征收其所得税。”这一规定()A 从根本上触及了封建土地制度B 旨在遏制革命根据地的发展C 践行了孙中山的民生
13、主义思想D 反映了农民阶级的迫切要求2420 世纪初学术界、教育界论及“三大发明”或“四大发明”的只是少数学者。而到了 20 世纪 30 年代“三大发明”频繁出现并逐渐成为教科书撰写中必须选择的项目,“四大发明”的说法也已经产生。上述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自然科学事业取得重大成就B 振兴提升民族信心的需要C 对传统科技认识的逐渐加深D 政府加强思想控制的要求251937 年 8 月,中共中央在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提出了停止使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没收地主阶级土地之政策,而以减租减息作为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村土地问题的方针。这一方针()A 成为中共全国性的土地纲领B 壮大了正面战场的抗战力量C
14、形成了全面抗战路线的核心D 有利于开创敌后抗战新局面261937 年 8 月,中国提出修建滇缅公路计划,次年 8 月底,公路提前通车,成为抗战时期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重要运输通道。滇缅公路的修建()A 减轻了英美在欧洲战场的压力B 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C 有助于中国获得抗战所需物资D 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产物27蒋介石在 1937 年告全国同胞书中指出“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以上材料反映蒋介石()A 准备依靠民众全面抗日B 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 准备推行全面抗战路线D 意识到民众对抗战的重要性28王
15、先明主编的中国近代史记载某次战争细节,“国民党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官中共地下党员何基沣、张克侠率部 23 万人,突然在贾旺、台儿庄地区起义,华东野战军主力立刻穿越他们的防区,迅速切断正向徐州靠拢的黄百韬兵团的退路。”该战争是()第 4页A 徐州会战B 淮海战役C 台儿庄战役D 渡江战役29下面是我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来源及人数比例统计表(部分)据此可得出()项目中共党员民主党派无党派工人农民解放军归国华侨少数民族妇女人数668274284100636030177147比例5448%2285%2316%816%514%489%245%1443%1199%A 人民代表主要是经政治协商推举出来的
16、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奠基于多党制基础上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直接民主的特征301954 年宪法草案审定时,在文字表述上将原先条文中的“为、时、应、得、其、凡”等字,全部改为“是、的、时候、应当可以、他们或它的、任何或一切”,“规定之”中的“之”也都去掉了。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 力求表述更加准确B 更好地体现人民性C 强化宪法的权威性D 尽量体现社会转型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大题,共 40 分)31(20 分)武汉作为中国的中部重镇,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 1904 年商部开始劝办商会至 1910 年辛亥前夕,湖
17、北省共设立商会 24 个。工商业者在拥护政府“振兴工商”政策的同时,强烈反对政府的害商行为,要求“速开国会”、分享政权。商会参与了收回利权抵制美货、地方自治、国会请愿等维护自身利益的民主运动,还出面维护公共利益,促进社会教育变革。摘编自王春雷辛亥革命前夕武汉工商业的早期现代化材料二在近代中国的大变局中,武汉成为世界聚焦的大都市。1926 年底,革命浪潮从珠江席卷到长江中游。轰动世界的大革命在这里进入高潮,继而大革命在这里彻底失败,继而土地革命又从这里开始。摘编自田子渝武汉曾是赤都材料三1957 年 10 月 15 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开辟了我国南北交通和桥梁建设的新历史。中国从来没有完全
18、用自己的力量建设座规模巨大的铁路桥梁。三年来,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得到国家大力支持,又得到苏联专家的无私援助,工程技术人员选择了最合理的线路和桥式。全部工程用自己的材料由自己的人力来建设,因此,这个工程也将是我国一座最好的桥梁建设学校,将为我国培养出一批桥梁建设人才。摘自人民日报社论努力修好武汉长江大桥(1954 年 2 月 6 日)(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湖北商会建立的历史背景。(8 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轰动世界的大革命”能够在武汉进入“高潮”的历史条件。(6 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武汉长江大桥建成的有利因素并分析其历史意义。(6 分)
19、32(20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处于抗日前线的东北广大人民和一部分爱国军队,冲破国民政府的禁令,首先展开了英勇的斗争。辽宁沈阳、抚顺等地工人纷纷举行罢工,反抗日本侵略军。广大农民组织大刀会、红枪会等各种组织,手执自制武器进行抗日斗争。9 月 26 日,上海各界市民举行抗日救国大会,通过了对日宣战、武装民众、惩办失职失地官吏等决议案。10 月 18 日,北平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成立,通过迅速组第 5页织义勇军、实行对日不合作及积极募集爱国捐款等决议。1935 年华北事变后,中共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领导了一二九运动,使抗日救亡斗争发展成为全国规模的群
20、众运动。摘编自王秀鑫、郭德宏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材料二抗日战争对中华民族的复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被称为中国复兴枢纽。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最为彻底的民族解放战争,这场战争对中国取得完整的独立主权有着决定性意义,因为战争的结果之一,是中国不仅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而且跻身在国际事务中具有充分发言权的大国行列。在不同帝国主义势力支持下,中国各利益集团争权夺利,造成了中国的长期分裂,极大地破坏了民族争取独立所需的凝聚力。抗日战争的爆发,改变了中国内部分裂的状况。在政府与人民之间,在不同阶级阶层之间,在不同党派之间,形成了同仇敌忾、亲密合作的关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是中国的一个显著特征,这种不平
21、衡性使中国现代工业几乎因日本的侵略而彻底颠覆。1937 年川、滇、黔、陕、甘、湘、桂 7省工厂之和仅占全国总数的 603%,资本总数仅占全国的 404%。而到 1943 年,后方各省工厂企业已经达到 4524 家,与战前相比,工厂数增加了 18 倍,工人数增加了 82 倍,资本增加了 164 倍。摘编自荣维木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复兴论(1)根据材料一,概括 20 世纪 30 年代抗日救亡运动的特点。(10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抗日战争是“中国复兴枢纽”。(10 分)第 1页淮北一中 2020-2021 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答案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答
22、案DDADADBBCB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CBADDCDACD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DCBBDCDBCB1【答案】D【解析】据材料从早期经典到先秦儒家再到西汉诸儒,“王天下”的解释经历了从“天命”到“人事”再回归“天命”的历程。这一历程体现了儒家因时而变创新突破,故选 D 项。2【答案】D【解析】诸侯国之间不再以夷夏之辨进行舆论攻击,说明频繁的文化交流使诸侯国之间互相认可对方的华夏族身份,即华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故选 D 项。3【答案】A【解析】“旧田半税,新田不税”的赋税政策可以鼓励人们开垦荒地,激发自耕农的生产积极性,从而有利于新的生产
23、关系的发展,故选 A 项。4【答案】D【解析】周天子是王权与神权的统一,而王室衰微后二者分离,到秦朝时淡化了“君权神授”的天命观,这说明秦意在打破旧有的权力逻辑,故选 D 项。5【答案】A【解析】据材料“每郡都以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推广于四周”可知借助农耕经济发达的盆地和平原管理周边经济欠发展的高原和山地,这有利于发挥郡的政治辐射作用,故选 A 项。6【答案】D【解析】西汉初年的赋作家分散在地方,汉武帝以后则涌向京都,这是由于汉武帝实行思想上统一后,儒学成为社会的主流,赋作家这些文人学士涌向京都,为朝廷所用,是思想上“一统”在政治上的表现,是大一统国家不断发展的表现,故选 D 项。7【答案】B
24、【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唐代科举考中的官员的出身对比,从中可知,士族出身的官员相对数量较多,但是也有了小姓和寒门子弟,可知唐朝时期,由于科举制的实行,官员的来源广泛,改变了魏晋时期只有贵族才有资格做官的局面,反映出官吏来源基础扩大,故选 B 项。8【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体现天文、农书的通俗易懂,有利于在民间传播,故选 B 项。9【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必须在每年十月一日后才能起诉,次年正月二十日停止受理,三月三日以前审理完毕”可知,涉及农业生产的诉讼案件要避开农耕最繁忙的时间,这体现了古代重本的思想,故选 C 项。10【答案】B【解析】宋代出口商品产地及进口商品销售地主要是东南沿海地区,这
25、与当时经济重心不断南移,江南地区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密切相关,故选 B 项。11【答案】C【解析】无论是地主还是商人群体,都力图使子弟入仕为官,说明当时的社会群体对政治权力的依附性仍然很强,故选 C 项。12【答案】B【解析】据材料“明朝中后期、清朝前期,逐渐发展成以绫绸为业的大镇,农家都已经把绫绸作为主业”说明农业商品化的发展,故选 B 项。13【答案】A【解析】这些介绍西方的书籍,都是林则徐等人在广东及福建任职或游历居住期间编纂的,说明广东、福建是当时国人了解外部世界的重要窗口,故选 A 项;林则徐等人的编书属于个人行为,而非官方行为,排除 B 项。14【答案】D【解析】材料没有涉及西方列强的
26、干扰,只是提到清政府向英、俄、德、法、美等国进行控第 2页诉,故 A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舆论对甲午战前的中日双方的评论,故 B 项错误;清政府战败的主因在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国力的衰弱,故 C 项错误;据材料“甲午战争前,李鸿章认为如果中国不先与日本开仗,日本应该也不会动手,此万国公例,谁先开战,就是谁理亏,因此没有进行军事准备与战前部署,而是向英、俄、德、法、美等国进行控诉”可以得出政府对近代外交的认识和运用不足,故 D 项正确。15【答案】D【解析】不难看出这一时期商品输出仍是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重心,旧有条约无法满足列强对外资本输出的侵略需要,故选 D 项。16【答案】C【解析】从材料
27、可知,陈天华认为外国侵略给中国带来欧风美雨,邓实强调欧风美雨加重了中国民族危机,宁调元说欧风美雨影响下国人有了追求自由的思想,三人思想都体现了对欧洲列强侵华的感想,反映了当时爱国人士的忧国忧民之情,故选 C 项。17【答案】D【解析】据材料“辛亥革命时期,通过实行核定低价和土地国有的方法,资产阶级革命派试图用一个相对温和的方法来瓦解封建地主经济在经济上的统治地位,然而农民的土地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可知资产阶级在解决土地问题时表现出了妥协性和软弱性,这是由于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故选 D 项。18【答案】A【解析】据材料“1919 年后在新青年晨报新潮等报刊上关
28、于劳工话题的文学作品猛增,作品的主人公有洋车夫、铁匠、农夫、学徒、店员、纺织女工、烟草公司工人等劳工群体,这些人物形象基本上首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可知五四运动后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受到了知识分子的关注,故选 A 项。19【答案】C【解析】“一战”在 1918 年就已经结束,西方列强忙于“一战”不可能是该厂在 30 年代产量持续上升的原因,故 C 项错误,符合题意;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有利于商品的全国性流通,故 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提倡国货运动有利于该厂销量的增加,故 B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物美价廉使得该厂产品具有较大的优势,有利于销量的增加,故 D 项正确,不符
29、合题意。20【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1926 年 7 月”、“乃不能不出于出师之一途矣”得出该战争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的北伐战争,故 A 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袁世凯的反动统治 1916 年就已经结束了,故 B 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伐的目的是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故 C 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伐战争期间最大的成果是收回了汉口、九江英租界,故 D 项正确。21【答案】D【解析】据材料“发动城市工人和农民举行总暴动”说明决议案主张城市中心论的道路,结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可知城市工人力量薄弱,敌人力量强大,故 A 项错误;据材料“城市工人和农民举行总暴动”体
30、现的是“左”倾思想,故 B 项错误;据所学,八七会议的总方针是武装反抗和土地革命而不是“发动城市工人和农民举行总暴动”,故 C 项错误;据材料“提出党的总策略是发动城市工人和农民举行总暴动”,结合所学中国国情可知,城市中心论会给革命力量带来损失,故 D 项正确。22【答案】C【解析】当时中共中央仍然不认同“乡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过于强调“工人阶级”,表明此时中共中央尚未明确正确的革命道路,故选 C 项;材料中认为“乡村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是一种极错误的观念”,可知当时中共中央并未坚持工农武装割据战略,排除 A 项;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发生于 1934 年,排除 B 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31、成立于 1931 年,排除 D 项。23【答案】B【解析】据材料“限制每一业主所有田地面积之最高额自一百亩起至两百亩止”“对超过最高额部分之田租,应依累进法征收其所得税”可知这一规定只是对占有土地的面积进行了限制,没有涉及土地所有权变更,没有根本上触及了封建土地制度,故 A 项错误;1932 年正值国民党围剿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时间,限制土地的数量,旨在遏制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故 B 项正确;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是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材料信息体现不出这一思想,故 C 项错误;农民阶级的迫切要求是要求分得土地,材料是限制土地的发展,故 D 项错误。24【答案】B【解析】作答本题的关键在于两个时间点,
32、即 20 世纪初、20 世纪 30 年代;在 20 世纪 30年代,中国的自然科学事业并没有取得重大成就,故 A 项错误;在 20 世纪 30 年代,随着民族危机的逐步加深,为了提升中国军民抗日的信心和决心,“三大发明”频繁出现并逐渐成为教科书撰写的必选项目,故 B 项正确;题干没有提及对“三大发明”认识问题,故 C 项错误;科学技术成就不属于思第 3页想方面,故 D 项错误。25【答案】D【解析】据材料“停止没收地主阶级土地之政策,而以减租减息作为方针”可知,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对地主采取了较温和的措施,这有利于团结地主阶级开创敌后抗战新局面,故选 D项;这一方针只是中共在敌后抗日根据地为适应抗
33、战形式而实行的,并不是中共解决土地问题的最终目标,因此并不能成为中共全国性的土地纲领,排除 A 项;正面战场是国民党的战场,中共的战场是敌后战场,这一方针壮大的是敌后战场的力量,排除 B 项;全面抗战路线的核心是全民族的抗战,广泛发动群众最大限度地动员全国军民团结一致、共御外侮,材料中这一方针只是全面抗战路线的体现而非核心,排除 C 项。26【答案】C【解析】“成为抗战时期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重要运输通道”可见其作用是方便与外界联系,尤其获得外界的物资援助,故选 C 项;滇缅公路连接的是中国西南与东南,不涉及到欧洲战场,欧洲战事没有全面发生,打击的主要是日本侵略军,排除 A 项;“抗日民族统一
34、战线正式形成”的标志是国民政府公布的国共合作宣言,排除 B 项;“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于 1942 年 1 月,不是 1937年,排除 D 项。27【答案】D【解析】由材料“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可知蒋介石强调战争的持久性,抗战的力量不在城市而在农村,说明他认识到民众对抗战的重要性,故选 D 项;蒋介石代表的国民政府实行片面抗战路线,排除 A 项;中共在 1935 年瓦窑堡会议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排除 B 项;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排除 C项。28【答案】B【解析】据材料“华东野战军”“迅速切断正向徐州靠拢的
35、黄百韬兵团的退路”可知,这反映的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淮海战役(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对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故选 B 项;徐州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双方在以江苏省徐州为中心的津浦(天津至浦口)、陇海(宝鸡至连云港)铁路地区进行的一次大规模防御战役,排除 A 项;台儿庄战役从属于徐州会战,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坚定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信心,是抗日战争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排除 C 项;渡江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三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一部,在长江中下游强渡长江,对国民党军汤恩伯、白崇禧两集团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排除 D
36、项。29【答案】C【解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经全国人民普选产生,故 A 项错误;在新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而非实行多党制,故 B 项错误;根据表格,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组成,代表性广泛,充分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故 C 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选举代表代替自己行使国家权力,属于间接民主,故 D 项错误。30【答案】B【解析】五四宪法中的助词由文言到白话的变化不影响宪法表达的准确性,故 A 项错误;五四宪法的新表述方法便于人民理解,故 B 项正确;材料表述更加平实,与权威性无关,故 C 项错误;材料无从得知宪法对国家性质的规定,
37、故 D 项错误。二、非选择题31【答案】(1)历史背景: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清末新政鼓励工商业发展(或:设立商部,奖励工商);收回利权运动;实业救国思潮影响。(8分)(每答出一点得 2 分)(2)历史条件: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为充分提供了物质条件;民族资产阶级注重反帝和民主斗争提供了政治基础;作为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地(武昌起义发生地)革命基础较好;北伐胜利进军。(6 分)(每答出一点得 2 分,任答出其中三点即得 6 分)(3)有利因素:“一五”计划的实施(或国家的大力支持);苏联的援助;技术人员因地制宜勘测设计。(3 分)(每答出一点得 1 分)历史意义:促进南北交通,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
38、培养更多专业人才;增强民族自信心,振奋民族精神。(3 分)(每答出一点得 1 分)32【答案】第 4页(1)中国共产党领导;由点到面(从东北扩展到全国);具有广泛性(或各阶层参与);发展迅猛;斗争形式多样。(每答出一点得 2 分,共10分)(2)抗日战争是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收回了宝岛台湾,捍卫了中国的领土主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要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改变了原有工业布局,扩大了现代工业区域;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任答五点,每点2分,共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