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 页 共 8 页深圳市第七高级中学 2022 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试题语文考试时长:150 分钟卷面总分:150 分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科学家与艺术家经常生活在不可捉摸的境地。这两种人必须经常把新的和已经知道的东西协调起来,并且为在混乱当中建立新的秩序而奋斗。在工作和生活中他们应互相帮助并帮助一切人。他们能铺平沟通艺术与科学的道路,并且用多种多样、变化多端、极为宝贵的全世界共同的纽带把艺术和科学同整个广阔的世界联系起来。”“争取做到这些,不是轻而易举的。我们面临的时刻是严峻的,但我们应该保持我们美好的
2、感情和创造美好感情的才能,并在那遥远的不可理解的陌生地方找到这个美好的感情。”奥本海默震撼人心的话语,表达了科学家和艺术家最为崇高庄严的理想、情感和智慧,也体现了人类对真、善、美最伟大的追求和信仰。在小小的蓝色地球上,当人类面对自己文明的历程思考时,不安地发现辉煌中有一片又一片人类理想与热情的废墟并列。特别是大工业时代机器历史留下的缺陷,给人类的心灵留下了层层凄凉和忧患。人总想神有所归,心有所寄,虑有所定。“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这是为什么”和“为什么想知道为什么”已成为科学与艺术永无终结的追问。消除忧患,净化人性,建造人类精神家园已历史地交给“艺术与科学”来承担。不同的是科学家以博大的
3、人性情怀拥抱自然之理,把认识抽象为自然定律,艺术家则以宇宙之理倾述人性之情,把生命精神的思考谱写为人性和宇宙和谐的自律。正如李政道先生说:“科学的目标是准确的回答和求解。但是,科学家不可能找到所有答案,也没有最终答案,只能增加答案,而增加答案和了解客观世界的动力是美好的情感,没有情感就没有创造力。什么是生命的意义,什么是社会的意义,最重要的是美好的情感,这和创造艺术的动力完全相同。”所以石鲁先生说:“艺术家就是科学家,艺术的规律都是科学的。”与科学相比,艺术是通向宇宙的另一条路。大凡有所贡献的艺术家,其心灵无不上通天宇,下达人性;为高扬自然生命精神和人性生命精神的和谐而努力;为建造人类真、善、
4、美的精神家园而献身。他们共同以崇高的人性精神爱抚自然,又以博大的宇宙精神爱抚人性,他们在造化的恩宠中,与天同乐于动,与地同悲于失。天,在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心目中,大概是孕育智慧的最终本源。人的心灵一旦融入浩渺无垠的宇宙时空中,一切理性的美,情感的美,力量的美,即会荡起无限的波澜。人类在冥思中静悟,在直觉的非逻辑的感悟中发现,在诚实的实验中证实,在生命过程中感受善恶和美丑。天意与人意相连,催人至理,引人幻想,若将渺小融于宏大必给人意志;将人情化为天地之情,必给人大美和壮美,大可腾至天宇,小则入乎精微。艺术与天合气、与地合理,与人合情,艺术乐仁乐静自在心通天宇。故贝多芬讲:“打进心坎的艺术来自天。”
5、乐记云:“圣人作乐以应第 2 页 共 8 页天。”石涛说:“天能授人以画,大知而大授,小知而小授也。”艺术的真谛在自然,“师法自然”注定是艺术与科学的永恒课题。自然内在的秩序严密神奇,大无外,小无内。人类已知越多,未知越大,激起人们探索的欲望也就愈强烈。这正如科学家兼艺术家和哲学家的爱因斯坦所说:“人们总想以最适当的方式画一幅简化易领悟的世界图像。”“这就是画家、诗人、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所做的,他们都按自己的方式去做。”于是,这个世界由方程、函数、形、色、观念、文字、音符等组成。“这个世界可以由音乐的音符组成,也可以由数学公式组成,我们试图创造合理的图像,使我们在那里就像感到在家里一样,并且可
6、以获得我们日常生活中不能达到的安定。”爱因斯坦令人深思的话语不仅告诉世人科学、哲学、艺术的共同基础和目标,也说明惟科学、哲学、艺术的人造世界是人类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摘编自刘巨德心通天宇的艺术与科学)材料二:与这些区别一样,艺术与科学也有许多共同点,这在 19 世纪即已为思想者们所注意。19 世纪的伟大哲人、科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认为艺术和科学都是自然在人头脑中的反映,艺术是通过想象得出的反映,科学是通过理性能力得出的反映;美学家克罗齐说:“直觉知识与理性知识的最崇高的焕发,光辉远照的最高峰,像我们所知道的,叫做艺术与科学。艺术与科学既不同而又互相关联;他们在审美方面交会,每个科学作品同时也是
7、艺术作品。”进入 20 世纪,科学家和艺术家在对自然界的对称、和谐和美的规律加以探讨、认识和表现后发现,艺术与科学是密切相关而不可分割的。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先生曾将艺术与科学形象地比作一枚硬币的两面,认为“他们的关系是与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的。伟大艺术的美学鉴赏和伟大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但是随后的感受升华和情感又是分不开的。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总之,科学和艺术的共同点表现在诸多层面上,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认识和表述,根本的一点在于认识艺术与科学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科学技术在一定意义上影响和促进
8、了艺术的生成和发展,艺术的发展和成果同样也推动着、影响着科学的进步与发展。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建设世界的两个最有力的手段和臂膀,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缺一不可。(摘编自李砚祖大趋势:艺术与科学的整合)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奥本海默认为科学家和艺术家都为在混乱中建立新秩序而奋斗,两者应该互相帮助,用好联系世界的共同纽带。B.科学家致力于把认识抽象为自然定律,而艺术家需要借助科学道理尽力表现人性之情,谱写为生命精神的思考。C.李政道先生认为科学、艺术创造的根源和动力完全相同,二者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矛盾对立而又形成互补。D.爱因斯坦认为科学家、艺术家
9、、哲学家都按照自己最适当的方式去探索,最终创造互不相干的人类精神家园。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明进程中总会留下忧患,科学与艺术的本质特征使它们有能力担起建造人类精神家园的历史责任。B.中外艺术家、科学家对于科学与艺术关系的认识,常常殊途而同归,石鲁与克罗齐就有相似的观点。C.有所贡献的艺术家,其艺术创作无不打通宇宙与人性,从而使艺术作品成为超越科学认识的存在。第 3 页 共 8 页D.艺术与科学有许多差别和共同点,密切相关而不可分割,这种认识是建立在自然规律的探究之上的。3.根据材料内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 分)A.如达芬奇的人体和
10、动物解剖及植物素描的精确性所表现出的那样,他的油画作品也展示出了他利用化学颜料所产生的奇特效果。B.印象派的诞生与光学色彩理论的突破联系密切,当代印刷技术的“网点叠印”法也可以看做点彩派艺术的一种实际应用。C.汉墓出土的朱雀灯,朱雀展翅欲飞的体态极具美感,其设计正好与灯盘的空心槽处置相统一,添加燃料时灯仍能保持重心平稳。D.数字敦煌是包括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交互呈现的敦煌保护虚拟工程,使敦煌瑰宝数字化,实现敦煌壁画的科学技术“穿越”。4.论述类文章经常运用“引用”的方法进行创作,请结合上述材料,对此加以简要分析。(4 分)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论证思路。(6 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11、小题,16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山在那儿刘慈欣前情梗概:一心想要登山的冯帆曾经在大学组织攀登珠峰,最后导致全队四人死亡,为了惩罚自己,他决定从此远离陆地,一辈子不登山。但机缘巧合,原本是为了逃离登山而来到海上的冯帆,遇到了因外星飞船入侵形成的一座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两百多米的水山。人类大难临头冯帆站在救生艇上,目送着蓝水号远去,他原准备在其上度过一生的。另一边,在太空中的巨球下面,海水高山静静地耸立着,仿佛亿万年来它一直就在那儿。当感觉到救生艇的甲板在水坡上倾斜时,冯帆纵身一跃,跳入被外星飞船的光芒照得蓝幽幽的海中。他要成为第一个游泳登山的人。现在,已经看不到海山的山顶,冯帆在水中
12、抬头望去,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面一望无际的海水大坡,坡度有四十五度,仿佛是一个巨人把海洋的另一半在他面前掀起来一样。冯帆用最省力的蛙式游着,想起了大副的话。他大概算了一下,从这里到顶峰有十三公里左右,如果是在海平面,他的体力游出这么远是不成问题的,但现在是在爬坡,不进则退,登上顶峰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冯帆不后悔这次努力,能攀登海水珠峰,本身已是自己登山梦想的一个超值满足了。这时,冯帆有某种异样的感觉。他已明显地感到了海山的坡度在增加,身体越来越随着水面向上倾斜,游起来却没有感到更费力。回头一看,看到了被自己丢弃在山脚的救生艇,他离艇之前已经落下了帆,此刻却见小艇仍然稳稳地停在水坡上,没有滑下去。
13、他试着停止了游动,仔细观察着周围,发现自己也没有下滑,而是稳稳地浮在倾斜的水坡上!冯帆一砸脑袋,骂自己和大副都是白痴:既然水坡上呈流体状态的海水不会下滑,上面的人和船怎么会滑下去呢?现在冯帆知道,海水高山是他的了。第 4 页 共 8 页冯帆继续向上游,越来越感到轻松,主要是头部出水换气的动作能够轻易完成,这是因为他的身体变轻了。重力减小的其他迹象也开始显现出来,冯帆游泳时溅起的水花下落的速度变慢了,水坡上海浪起伏和行进的速度也在变慢,这时大海阳刚的一面消失了,呈现出了正常重力下不可能有的轻柔。在低重力下,海浪的高度增加了许多,形状变得薄如蝉翼,在缓慢的下落中自身翻卷起来,像一把无形的巨刨在海面
14、上推出的一卷卷玲珑剔透的刨花。海浪并没有增加冯帆游泳的难度,浪的行进方向是向着峰顶的,推送着他向上攀游。随着重力的进一步减小,更美妙的事情发生了:薄薄的海浪不再是推送冯帆,而是将他轻轻地抛起来,有一瞬间他的身体完全离开了水面,旋即被前面的海浪接住,再抛出,他就这样被一只只轻柔而有力的海之手传递着,快速向峰顶进发。他突然想到了蓝水号,意识到船长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应该将船径直驶向海水高山,既然水坡上的重力分量不存在,蓝水号登上顶峰如同在平海上行驶一样轻而易举,而峰顶就是风暴眼,是平静的!想到这里,冯帆急忙掏出救生衣上的步话机,但没人回答他的呼叫。冯帆已经掌握了在浪尖飞跃的技术,他从一个浪峰跃向另
15、一个浪峰,又“攀登”了二十分钟左右,已经走过了三分之二的路程,浑圆的峰顶看上去不远了,它在外星飞船撒下的光芒中柔和地闪亮,像是等待着他的一个新的星球。冯帆进行了最后的一次飞跃,他被一道近三十米高的薄浪送上半空,那道浪在他脱离的瞬间就被疾风粉碎了。他正在被吹向气旋的中心。当冯帆飘进风暴眼时,风力突然减小,托着他的无形的气流之手松开了,冯帆向着海水高山的峰顶坠下去,在峰顶的正中扎入了蓝幽幽的海水中。冯帆在水中下沉着,过了好一会儿才开始上浮,这时周围已经很暗了。当窒息的恐慌出现时,冯帆突然意识到了他所面临的危险。一种熟悉的感觉向他袭来,他仿佛又回到了珠峰的风暴卷起的黑色雪尘中,死亡的恐惧压倒了一切。
16、就在这时,他发现身边有几个银色的圆球正在与自己一同上浮,最大的一个直径有一米左右,冯帆突然明白这些东西是气泡!低重力下的海水中有可能产生很大的气泡。他奋力游向最大的气泡,将头伸过银色的泡壁,立刻能够顺畅地呼吸了!当缺氧的晕眩缓过去后,他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球形的空间中,这是他再一次进入由水围成的空间。他感觉自己是在乘着一个水晶气球升上天空。上方的蓝色波光越来越亮,最后到了刺眼的程度,随着“啪”的一声轻响,大气泡破裂,冯帆升上了海面。在低重力下他冲上了水面近一米高,再缓缓落下来。不管怎么样,冯帆想,我登顶成功了。(选自刘慈欣作品集山)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17、纵身一跃”,既写出了冯帆跳入水中时的敏捷,也显示出他要登上峰顶、征服海水高山的毅然决然的坚定信心。B.冯帆负罪逃离登山,后因机缘巧合而攀登海水珠峰,尽管成功登顶的可能性极小,但能因此而赎罪,所以不后悔。C.“海水高山是他的了”一句,写出了冯帆在察觉被丢弃的救生艇及自身的情况后重新燃起了登上峰顶的希望之火。D.结尾“不管怎么样”颇有韵味,结合上文看,既蕴含了冯帆的“攀登”经历与内心的冲突,又体现了他此时的第 5 页 共 8 页释然。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小说以时间为序组织安排情节,符合人们对事件的一般认知过程,让读者对冯帆攀登海水高山的整个过程了解得详
18、细透彻。B.作者想象丰富在行文中运用比喻和拟人将低重力下的海浪写得形象生动,也将冯帆在海水中前行的行为烘托得更加壮美。C.作者善于通过典型动作细节增强小说感染力,浪尖飞跃这一动作既体现了海水高山的特殊性,又赋予了登水山过程非凡的动感。D.结尾处写冯帆在危险时回想起曾经攀登珠峰的经历并最终脱困,结构上前后呼应,同时传达出人不能被过去束缚的核心主旨。8.小说开头段落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前情梗概简要分析。(4 分)9.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是“宇宙科学之美和人性之美的自然结合”。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6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阅读
19、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孤,落魄,弃贤产不营,有大志,通贯书术。隋乱,诡为道士。先是,帝尝叹曰:“今大乱之后,其难治乎?”征曰:“大乱之易治,壁饥人之易食也。”帝曰:“古不云善人为邦百年,然后胜残去杀邪?”答曰:“此不为圣哲论也。圣哲之治,其应如响,期年而可,盖不其难。”封德彝曰:“不然。三代之后,浇诡日滋。秦任法律,汉杂霸道,皆欲治不能,非能治不欲。征书生,好虚论,徒乱国家,不可听。”征曰:“五帝、三王不易民以教,行帝道而帝,行王道而王,顾所行何如尔。黄帝逐蚩尤,七十战而胜其乱,因致无为。九黎害德,颇项征之,已克而治。桀为乱,汤放之;纣无道,武王伐之。汤、武身
20、及太平。若人渐浇诡,不复返朴,今当为鬼为魅,尚安得而化哉!”德彝不能对然心以为不可帝纳之不疑至是天下大治蛮夷君长袭衣冠带刀宿卫东薄海南逾岭户阖不闭行旅不贵粮,取给于道。帝谓群臣曰:“此征劝我行仁义,既效矣。惜不令封德彝见之!”后谓长孙无忌曰:“魏征、王佳事隐太子、巢刺王时,诚可恶,我能弃怨用才,无羞古人。然征每谏我不从,我发言辄不即应,何哉?”征曰:“臣以事有不可,故谏,若不从辄应,恐遂行之。”帝曰:“第即应,须别陈论,顾不得?”征曰:“昔舜戒群臣:尔无面从,退有后言。若面从可,方别陈论,此乃后言,非稷离所以事尧、舜也。”帝大笑曰:“人言征举动疏慢,我但见其妩媚耳!”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
21、所以敢然;若不受,臣敢数批逆鳞哉!”七年,为侍中。尚书省滞讼不决者,诏征平治。征不素习法,但存大体,处事以情,人人悦服。(节选自新唐书魏征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德彝不能对然/心以为不可/帝纳之不疑/至是/天下大治蛮夷/君长袭衣冠/带刀宿卫/东薄海/南逾岭/户阖不闭/B.德彝不能对然/心以为不可/帝纳之不疑/至是/天下大治/蛮夷君长袭衣冠/带刀宿卫/东薄海/南逾岭/户圖不闭/第 6 页 共 8 页C.德彝不能对/然心以为不可/帝纳之不疑/至是/天下大治蛮夷/君长袭衣冠/带刀宿卫/东薄海/南逾岭/户阖不闭/D.德彝不能对/然心以为不可/帝纳之不疑/至
22、是/天下大治/蛮夷君长袭衣冠/带刀宿卫/东薄海/南逾岭/户圖不闭/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五帝,我国上古时期的五位最具影响力的部落或部落联盟首领,即黄帝、颛顼、蚩尤、尧、舜。B.隐太子,指李建成,唐朝开国太子,高祖李渊嫡长子,在“玄武门事变”中被杀,追谥“隐”。C.批逆鳞,逆鳞指龙喉下倒生的鳞片,批逆鳞指触犯了龙的逆鳞,比喻臣下直言劝谏,触犯君主。D.尚书省,隋唐时负责执行国家重要政令。隋唐对三省加以厘定,形成对后世影响极大的三省制。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魏征不事经营,精通书术。他年少时就成了孤儿
23、,因家中落魄,只好去做道士;但有大志,学问通贯古今。B.魏征谏行仁政,颇有成效。太宗叹息大乱之后,天下难治,魏征引史据典,劝太宗行仁政,后治国有成。C.魏征一心为国,主张坚定。封德彝认为魏征是一介书生,喜爱空谈,扰乱国家。魏征据理力争,彝不能对。D.魏征忠诚坦荡,敢于进谏。他曾侍奉过隐太子、巢刺王,太宗也曾觉得他可恶,但他心底无私,善谏敢言。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1)圣哲之治,其应如响,期年而可,盖不其难。(4 分)(2)帝谓群臣曰:“此征劝我行仁义,既效矣。惜不令封德彝见之。”(4 分)14.唐太宗说魏征“我但见其妩媚耳”。在唐太宗的眼中,魏征有哪些“妩媚”之处
24、?(3 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柳宗元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注】柳州:柳宗元当时被贬作柳州刺史。楚客:指楚国诗人屈原。皇树:即橘树,屈原爱橘,曾作橘颂)赞美橘之品行。柳宗元在本诗中将柑与橘看作同一物。木奴:指柑橘的果实;据晋习凿齿襄阳记记载,三国时荆州人李衡作宅,种柑橘千株,他临死时叮嘱儿子说待柑树长成则可赖之维持生计,后果然。后世因此称柑橘树为“木奴”。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25、)A.首句以叙事语开篇,自然流畅,第二句中,诗人使用“新”“遍”两个看似平平无奇的字,却分别写出了柑叶的嫩绿和繁盛,颇具匠心。B.颔联先借屈原爱橘的典故表明自己和屈原对橘树的态度是高度一致的;又借李衡的典故直言自己虽为生计所困也不会对柑树存功利之心。第 7 页 共 8 页C.颈联想象奇特,用“闻”字把柑橘树开花似“喷雪”与花开香四溢一笔写出,又用“垂珠”形容累累硕果,将上文“怜”的内容具体化。D.全诗名为记事篇,实为抒怀作。诗中种柑树、赞柑树并设想待其开花结果自己即可品尝等一系列描写,其实都是在抒发内心委婉曲折的情感。16.古人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请试着分析一下,这首
26、诗抒发了诗人内心怎样的情感?(6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在念奴娇(大江东去)中,用“,”两句,表达了岁月虚度、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之感。(2)庄子逍遥游引用志怪书齐谐的内容称,当大鹏迁往南海的时候,“,”,乘着六月的大风飞去。(3)元代戏剧家马致远的杂剧青衫泪根据白居易的诗琵琶行改编而成,剧名来自诗中的“,”两句。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 小题,11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重要历史节点,觉醒年代用初心、匠心、诚心、史心、艺心,熔铸成有质感的影像语言,追寻
27、跨越历史长河的中华民族精神,为电视剧献礼中国共产党百年_再添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精品力作,照亮了同类电视剧的创作之路。觉醒年代不仅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国际空间内对国家大势进行了展现,亦对这段特殊的历史有着清晰的呈述,凸显了革命历史题材剧目对历史事实以及历史视野的高度开阔。导演张永新说:“中国两千五百年不变的车辙,如何应对西方的冲击与侵略?只有一条路觉醒。”该剧堪称经典的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及对历史场景的完美_,既有愚昧的晚清遣老、残暴的北洋军阀、守旧的儒学大家,也有在新思想影响下率先觉醒的青年英才、寻求救国良方的知识分子领袖,还有在近现代中华文化史上留下的诸多人物。除了对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
28、等人物的精雕细琢外,其他人物虽寥寥数笔却极为传神,如鲁迅、钱玄同、辜鸿铭、黄侃等人物均演绎得十分生动传神,就连跟随辜鸿铭的两个封建忠仆也刻画得_。18.下列填入文段横线上的词语,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 分)A.华诞再现雪泥鸿爪惟妙惟肖B.诞辰呈现雪泥鸿爪栩栩如生C.诞辰再现吉光片羽惟妙惟肖D.华诞呈现吉光片羽栩栩如生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第 8 页 共 8 页A.不仅对这段特殊的历史有着清晰的呈述,亦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国际空间内对国家大势进行了展现,凸显了革命历史题材剧目对历史事实以及历史视野的高度开阔。B.不仅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国际空间内对国家大
29、势进行了展现,亦对这段特殊的历史有着清晰的呈述,凸显了革命历史题材剧目对历史事实的精准还原以及历史视野的高度开阔。C.不仅对国家大势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国际空间内进行了展现,亦对这段特殊的历史有着清晰的呈述,凸显了革命历史题材剧目对历史事实以及历史视野的高度开阔。D.不仅对这段特殊的历史有着清晰的呈述,亦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国际空间内对国家大势进行了展现,凸显了革命历史题材剧目对历史事实的精准还原以及历史视野的高度开阔。20.文中画横线句子运用了比喻与问答的方式,请任选其一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5 分)(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每个人对信息各有其
30、偏好,;但如今盛行的“算法主导下的内容分发模式”却将这种正常偏好分化放大,大量的资讯平台利用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持续向用户提供定制化、精准化服务,最大限度迎合用户需求,用户也更倾向于关注自己原本喜欢和感兴趣的领域,在不断重复和自我认证中强化固有喜好和偏见,陷入相似信息的“回音室”,久而久之如同蚕一般作茧自缚,。“信息茧房”效应不仅会局限个人视野,还会加速群体极化。“茧房”中成员内部交流显著增多,甚至完全排斥外部信息,形成一种正反馈式的“自激”,表面上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实际上却很容易产生盲目自信、心胸狭隘等不良心理。21.整合材料内容给“信息茧房”下定义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A.信息
31、茧房是指人们受困于同类信息而不再接受其他信息的现象,因为他们只关注自己喜欢和感兴趣领域的信息。B.信息茧房是指人们由“算法主导下的内容分发模式”将正常偏好分化放大而导致的盲目自信、心胸狭隘的心理。C.信息茧房是指人们只关注自己喜欢和感兴趣领域,陷入相似信息的“回音室”,如同蚕一般作茧自缚的效应。D.信息茧房是指人们因为只关注自己喜欢和感兴趣领域的信息,从而受困于同类信息,不再接受其他信息的现象。22.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四、写作(60 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1946 年,17 岁的梁再冰报考
32、清华建筑系,差两分。对一手创建了清华建筑系的梁家而言,女儿报考清华建筑系是一种理想,也是一种家族情怀。父母决定调出女儿的试卷,核实无误(当时是学校完全自主招生)。梁再冰转身去了北大西语系,一生便与建筑再无瓜葛。三年后,梁从诫如宿命一般,离清华建筑系的录取线差两分。母亲林徽因再次调取试卷,发现有几道题像是故意做错的,试卷上一行小字:“我不喜欢建筑,我喜欢历史。”深圳一所中学的校运会上,一学生方阵打出一条横幅:“我爱学习,学习使我妈快乐!”以上两个片段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33、字。深圳市第七高级中学 2022 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 分)【答案】1.A2.C3.D4.引文放在文章开头以引出论题 1 分,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 分;引文作为理论论据,增强文章论证的说服力 1 分;引用经典诗文,可增强文采,使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1 分。5.首先引用奥本海默的话,指明艺术家与科学家目标的共同性,引出本文论题;进而明确“艺术与科学”共同承担创造人类精神家园的使命的观点,并对科学、艺术两个方面进行深入论述;最后借用爱因斯坦的话,申明科学、艺术都是探索世界的方式,它们有共同基础和目标的观点,与文章论点紧密扣合。【解析】【1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
34、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谱写为生命精神的思考”错误,由原文“不同的是科学家以博大的人性情怀拥抱自然之理,把认识抽象为自然定律,艺术家则以宇宙之理倾述人性之情,把生命精神的思考谱写为人性和宇宙和谐的自律”可知,是把生命精神的思考谱写为“人性和宇宙和谐的自律”,而不是“谱写为生命精神的思考”。C.“矛盾对立而又形成互补”错误,由原文“总之,科学和艺术的共同点表现在诸多层面上,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认识和表述,根本的一点在于认识艺术与科学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可知,艺术与科学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并不是“矛盾对立”。D.“最终创造互不相干的人类精神家园”错误,由原文“这个世界可以由音
35、乐的音符组成,也可以由数学公式组成,我们试图创造合理的图像,使我们在那里就像感到在家里一样,并且可以获得我们日常生活中不能达到的安定。爱因斯坦令人深思的话语不仅告诉世人科学、哲学、艺术的共同基础和目标,也说明惟科学、哲学、艺术的人造世界是人类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可知,科学、哲学、艺术有共同基础和目标,科学、哲学、艺术的人造世界是人类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所以最终创造的“人造世界”是人类共同的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故选 A。【2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有所贡献的艺术家”错误,由原文“大凡有所贡献的艺术家,其心灵无不上通天宇,下达人性;为高扬自然生命精神和人性生命精神的
36、和谐而努力;为建造人类真、善、美的精神家园而献身”可知,是“大凡”有所贡献的艺术家,而不是“有所”贡献的艺术家,缺少限制语。【3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可知,材料二的观点是:科学技术在一定意义上影响和促进了艺术的生成和发展,艺术的发展和成果同样也推动着、影响着科学的进步与发展。D.“数字敦煌”使敦煌瑰宝数字化,实现敦煌壁画的科学技术“穿越”,只是体现的科学技术促进了艺术的发展,没有体现敦煌艺术对科学技术的推动与影响。【4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开篇引用奥本海默震撼人心的话语“科学家与艺术家经常生活在不可捉摸的境地。他们能铺平
37、沟通艺术与科学的道路,并且用多种多样、变化多端、极为宝贵的全世界共同的纽带把艺术和科学同整个广阔的世界联系起来。”和“争取做到这些,不是轻而易举的。我们面临的时刻是严峻的,但我们应该保持我们美好的感情和创造美好感情的才能,并在那遥远的不可理解的陌生地方找到这个美好的感情。”引出论题,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用李政道先生的话“科学的目标是准确的回答和求解。但是,科学家不可能找到所有答案,也没有最终答案,只能增加答案,而增加答案和了解客观世界的动力是美好的情感,没有情感就没有创造力。什么是生命的意义,什么是社会的意义,最重要的是美好的情感,这和创造艺术的动力完全相同”和石鲁先生的话“艺术家就是科
38、学家,艺术的规律都是科学的”作为理论论据,增强文章论证的说服力。乐记云:“圣人作乐以应天。”石涛说:“天能授人以画,大知而大授,小知而小授也。”引用经典诗文,可增强文采,使语言精炼,含蓄典雅。【5 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材料一第一段首先引用奥本海默的话“科学家与艺术家经常生活在不可捉摸的境地。这两种人必须经常把新的和已经知道的东西协调起来,并且用多种多样、变化多端、极为宝贵的全世界共同的纽带把艺术和科学同整个广阔的世界联系起
39、来。”“争取做到这些,不是轻而易举的。我们面临的时刻是严峻的,但我们应该保持我们美好的感情和创造美好感情的才能,并在那遥远的不可理解的陌生地方找到这个美好的感情”,指明艺术家与科学家目标的共同性,引出本文论题。材料一第二段“表达了科学家和艺术家最为崇高庄严的理想、情感和智慧,也体现了人类对真、善、美最伟大的追求和信仰”明确“艺术与科学”共同承担创造人类精神家园的使命的观点;材料一第三段到第六段对科学、艺术两个方面进行深入论述。材料一最后一段,借用爱因斯坦的话“这个世界可以由音乐的音符组成,也可以由数学公式组成,我们试图创造合理的图像,使我们在那里就像感到在家里一样,并且可以获得我们日常生活中不
40、能达到的安定”,申明科学、艺术都是探索世界的方式,它们有共同基础和目标的观点,与文章论点紧密扣合。【答案】6.B7.D8.交代了小说的主人公冯帆和他因负罪感躲避登山的处境 1 分,和后面攀登海水高山的过程形成对照,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 分。开篇点题,具体叙述海水高山的地理位置及情况 1 分,为下文具体写冯帆的登顶过程提供背景空间 1 分。突出了冯帆的形象 1 分:战胜自身的负罪感,勇敢面对新挑战 1 分。(任答两点即可)9.作者在文中想象了外星飞船入侵,引发了海水的上升,形成了海水高山,而冯帆在重力减小的情况下最终登上峰顶的艰辛过程,体现了宇宙科学之美,冯帆在攀登海水高山顶峰的过程中,战胜
41、了自身对死亡的恐惧,也战胜了羁绊自己已久的负罪感,体现出人性之美。宇宙科学之美展示的是想象中的神秘的事物,颇有诡谲意味;冯帆身上的勇敢、善良的人性之美让其登顶过程显得非常壮观,二者自然融合在一起,向读者展示出一种壮观的诡谲。【解析】【6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但能因此而赎罪,所以不后悔”错误,文中说的是“登上顶峰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冯帆不后悔这次努力,能攀登海水珠峰,本身已是自己登山梦想的一个超值满足了”,是登山梦想的超值满足而不后悔,不是“赎罪不后悔”。【7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D.“同时传达出人不能被过去束缚的核心主旨”错误,应该是传达出要想成
42、功不仅要不畏险阻,勇于探索,还要战胜自身的负罪感,要勇敢面对新的挑战这一主旨。故选 D。【8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一般从三方面考虑:内容上,考虑句段与全文写作内容的关系,与主旨、作者情感、观点的关系;结构上,要注意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表达效果上,多是针对表达上富有特色的句子,如有特殊表现手法的句子。首先分析内容上的作用。由前情梗概可知,冯帆本是一心要登山,可是因为“曾经在大学组织攀登珠峰,最后导致全队四人死亡,为了惩罚自己从此远离陆地,他决定一辈子不登山”,可以看出冯帆因为内心的负罪感而躲避登山,而后文写冯帆攀登海水高山,前后内容形成对照,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43、而冯帆由一开始躲避登山到后来攀登海水高山,这一过程也是冯帆战胜自身负罪感而勇敢面对新挑战的过程,所以突出了人物的形象。然后分析结构上的作用。作为开头的段落,先要考虑和标题的关系,本文的标题是“山在那儿”,由梗概“形成的一座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两百多米的水山”和开头段“海水高山静静地耸立着”可知,“山在那儿”的“山”就是指这海水高山,所以开篇点题,“形成的一座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两百多米的水山”“在太空中的巨球下面,海水高山静静地耸立着,仿佛亿万年来它一直就在那儿”交代了这山的地理位置和具体情况,这就为下文的攀登提供了背景空间。【9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
44、读的能力。首先要分析题干中对刘慈欣科幻小说的评价之语,即“宇宙科学之美和人性之美的自然结合”,由此可知,考生应该到本文找出“宇宙科学之美”以及“人性之美”的表现,同时还要分析二者的结合。然后到文中找到“宇宙科学之美”。从文中来看,海水高山的形成与外星飞船的入侵而引发海水的上升有关,如“因外星飞船入侵形成的一座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两百多米的水山”“在太空中的巨球下面”“外星飞船”;接着文中写冯帆登上峰顶,因重力减小而遇到诸多困难,最终在这些困难之下成功登顶,这些体现了宇宙科学之美。接着找到“人性之美”。文章的主人公是冯帆,所以这“人性之美”自然是从冯帆的身上展现出来。文章主要写冯帆攀登海水高峰的过
45、程,在这一过程中,冯帆战胜了自身的负罪感,战胜了对死亡的恐惧,这些展现出人性之美。最后分析“宇宙科学之美”和“人性之美”的结合。“外星人”“外星飞船”等都是想象中的神秘事物,宇宙科学之美借助这些神秘事物让文章有了诡谲的意味;而冯帆在登峰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勇敢无畏也让登峰的过程显得壮观,两者的结合更是让文章有了引人入胜的力量。(二)古诗文阅读15.B16.对柑橘树深沉的喜爱之情。由“怜”写起,到“几岁开花”的盼望,再到“何人摘实”隐含的淡淡伤感,对柑橘的情感经历了一波三折。因身心孤寂而生出的伤感之情。颈联借花开飘香渲染出一派热闹氛围,但实际上是借外界的热闹来反衬自己内心的孤寂与伤感。心交古贤不慕荣
46、利的自得之情。颔联通过用典、对比,寄寓了他心有坚守、追求高洁的人生态度。因贬伤怀却仍自我调侃的旷达之情。尾联本可顺势直接抒发自己迁谪时日已久的感伤,而诗人仍以平缓的语调故作达观之语。(任意答对三点即可)(三)名句名篇默写17.(1)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2)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3)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三、语言文字运用【答案】18.A19.D20.该句将中国两千五百年的历史轨迹比作车辙 2 分,凸显留下的印迹之深 2 分,展现觉醒年代这部剧作的冲击力 1 分。采用设问手法,先提出问题 1 分,如何应对西方的冲击与侵略 1 分,然后做出回答 1 分,凸显“觉醒”的必要 2
47、分。【解析】【18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处,“诞辰”一般指人,而“华诞”还可以指某个团体;“诞辰”一般在数字前面,而“华诞”在数字后面。所以此处“中国共产党百年”后使用“华诞”。第二处,“再现”,(过去的事情)再次出现。“呈现”,显出,露出。此处说的是历史场景再次出现,应用“再现”。第三处,“吉光片羽”比喻残存的珍贵文物。“雪泥鸿爪”原意为大雁在雪泥上踏过留下的爪印,后比喻遗留的痕迹。根据文意,此处是说在中华文化史上遗留痕迹,使用“雪泥鸿爪”更合适。第四处,“栩栩如生”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根据文意,此处是说形
48、象刻画非常逼真,使用“惟妙惟肖”更合适。【19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划线句子“不仅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国际空间内对国家大势进行了展现,亦对这段特殊的历史有着清晰的呈述,凸显了革命历史题材剧目对历史事实以及历史视野的高度开阔”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国家大势进行了展现,历史有着清晰的呈述”语序不当,应先呈述历史,再展现国家大大势;第二个问题,“对历史事实以及历史视野的高度开阔”搭配不当,历史视野可以“开阔”,而“历史事实”应是“还原”或“再现”。全部改对的是 D。【20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从题干来看,考生需要从比喻和问答方式的角度进行赏析,既要分析其
49、构成,也要分析表达效果。从比喻的角度来看,“中国两千五百年不变的车辙”使用比喻,本体是“中国两千五年不变的历史轨迹”,喻体是“车辙”,“两千五年不变”“车辙”可以凸显这历史轨迹留下的印痕之深;从问答的角度来看,“如何应对西方的冲击与侵略?只有一条路觉醒”是设问,前面是问题“如何应对西方的冲击与侵略”,后面是答案“只有一条路觉醒”,突出“觉醒”的必要,也凸显出觉醒年代这部作品的冲击力。【答案】21.D22.这本是人之常情这本是正常现象;就形成了“信息茧房”这就是“信息茧房”效应;而外部信息获取大幅减少。【解析】【21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之下定义的能力。首先要把握下定义的模式,即“(种概
50、念)是(本质特征)的(属概念)”。然后分析本题的种概念、种概念的本质特征以及属概念。本题的种概念是“信息茧房”;由“每个人这本是正常现象;但如今盛行陷入相似信息的回音室,久而久之如同蚕一般作茧自缚”可知,“信息茧房”其实是一种现象,所以属概念是“现象”;“用户也更倾向于关注自己原本喜欢和感兴趣的领域,在不断重复和自我认证中强化固有喜好和偏见”是形成信息茧房的原因,“陷入相似信息的回音室,久而久之如同蚕一般作茧自缚”“内部交流显著增多甚至完全排斥外部信息”是形成信息茧房的结果,这些都是种概念的本质特征。A.“信息茧房是的现象,因为”不符合下定义的格式。B.“信息茧房是心理”属概念错误,本质特征错
51、误。C.“信息茧房是效应”属概念错误,“陷入相似信息的回音室,如同蚕一般作茧自缚”是比喻的说法,不符合下定义“简洁平实”的特点。【22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由后面“这种正常偏好”可知,前面是说“每个人对信息各有其偏好”是正常现象,或者说是人之常情。第二处,前面“久而久之如同蚕一般作茧自缚”是讲述“信息茧房”是如何形成的,后面说“信息茧房效应”的危害,所以横线处应该引出“信息茧房”或者“信息茧房效应”这一概念。第三处,前面说“内部交流增多”,后面应是说外部交流如何,再结合后面“甚至完全排斥外部信息”可知,此处应填写外部信息获取减少。四、作文。【审题】本题属于多则
52、材料作文。两则材料都或明或暗地体现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和家庭教育。第一则材料讲述“梁家高考的故事”,表现出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但是孩子也有孩子的路。在未来的人生规划和职业或者兴趣的选择时,如何对待确实是现在也会时常出现的问题。当学生第一次听到人生是规划这个词时,可能显得真的很陌生。似乎在曾经的日子里都不曾留意;即使我们已经写过许多次关于人生或理想之类的作文。要明白,人生其实就是计划的过程。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过去和现在的情况已经显得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对自己的未来进行规划。对于我们未来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我们的目标,因为有了目标,内心的力量才会找到方向,有目标才可能会成功。第二则材料是一则社会新闻,
53、对这则社会新闻可以从两个角度解读:一个角度:“学习使我妈快乐”的背后,折射的是妈妈对孩子的期望,在学习上,家长的主观意识过于强烈,这可能就会给孩子带来过大的压力。也反应出孩子学习没有意识到学习是为自己学的,而是觉得学习是在给家长学习。学习都是为家长学的,对自己未来规划就更谈不上了。为家长学和为自己学,学习的出发点不一样,学到的东西也有差距。让孩子明白学习是给自己学的,才能从中得到乐趣,不把学习看成是痛苦。另一个角度:“学习使我妈快乐”反应孩子明白父母苦心,体会到父母不容易,认真努力读书,回报父母,让父母快乐。【立意】1.排除外界干扰,追求属于自己目标或理想;2.尊重孩子的兴趣,给孩子以充分自主
54、的选择权;3.从自己的兴趣,坚持自己的选择;4.自主独立,不依赖父母;5.良好的家风家教,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6.父母的微笑是我读书的动力;等等。例文:自己给人生掌一回舵“父母命,不可违”,这句话深植入中国儿女的心。为人父母,总喜欢将自己未能实现的愿望寄托给子女,赋之以大任,然后为子女铺好锦绣前程,让晚辈走康庄大道。而做子女的,别无选择,唯有听命。梁从诫、梁再冰距清华建筑系录取线都相差 2 分,无论有意或无心,都意味着梁家情怀将无法在他俩身上承续。从查验试卷的细节,我们不难体味两位大师的内心失落。然而为人母的林徽因,被梁从诫的“试卷明志”所震动,她看到了孩子为追求心之所向的决心。那是胆怯而又勇
55、敢,稚嫩而又执着的。于是母子在那一瞬间心灵相通,默契达成:让孩子自己掌一回舵吧!身处旧时代,梁家父母尚且以民主的态度包容孩子的“任性”。更何况在独立意识觉醒,家庭关系开放的新时代。当今父母着实要从梁家父母身上获取启示。“明者因时而制,智者顺世而变。”新生代有更多元的选择,他们渴望挣脱前辈的牵引,为自己的人生自主掌舵。父母们终归要明白,自己是孩子的协助者,而不是决策者;是孩子的引导人,而不是人生主宰者。强制与操控可能会对孩子造成永久的伤害。无论孩子是一味顺从,还是过度叛逆,都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培养,也很难拥有真正快乐的人生。“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当孩子试图自主选择,而有悖于师长期望时,父母总
56、会如此说教。但梁家子女的人生轨迹,证明了这种论调不一定成立。他们两位后来都有所成就。退一步说,自己掌舵航行,“吃亏”未必是坏事。明智的父母,是做孩子自主选择的支持者,而不是阻挠者。放手,何尝不是更高境界的父母之爱呢?孩子孝顺父母,让父母称心如意,固然是传统美德,但这与自主选择人生航向并不相悖。生命是场接力,两代搀扶同行,终归只有一段,人生更漫长的,是独立行走。归根结底,父母都希望儿女拥有快乐人生,而从事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也是人生快乐之源泉。光阴荏苒,当年梁从诫面临的人生节点,正朝我们迎面而来。我们可以从年轻而勇敢的梁从诫那里得到启示,也为他有那样开通明智的母亲感到庆幸。父母筑的窝里再温暖,父母栽的树下再阴凉,我们总有一天要走出去。人生江海茫茫,自己来掌一回舵。这是对父母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