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30395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2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南宁三中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高一月考(一)历史试题命题人:五象校区高一备课组 审题人:青山校区高一备课组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给分。)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谈及周代的某制度时说“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A. 该制度是指周的分封制B. 所谓“天”就是天理C. 该制度有利于秩序稳定D. 该制度带有神秘色彩【答案】C【解析】“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大意是:事情是由天定的于是都很服从;如果是人定的就会起纷争。说明了西周宗法制度的精神,“

2、天”是指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宗法制有利于稳定统治阶级内部统治秩序,故选C项,排除A、B;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名师点睛】答好本题的关键是对宗法制的准确把握。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本题王国维是论述周朝的制度,再依据“定之以天,争乃不生”说明该制度按照天意决定继承者的话,大家都会服从,避免了贵族之间的纷争,如果按照人的意图决定继承者的话,就会产生纷争。故与“定之于天”相对应的措施是宗法制度

3、下的嫡长子继承制。2.纵观中国秦以后2000多年的历史,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县以上地方行政层级往往处于震荡变动之中,这主要是A. 历朝军阀混战的结果B. 皇帝专制与宰相分权博弈结果C. 地方各层级博弈结果D.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博弈结果【答案】D【解析】【详解】历朝军阀混战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项;皇帝专制与宰相分权的博弈主要体现在中央官制的变化,与地方行政无关,故排除B项;虽然县以上地方行政层级往往处于震荡变动之中,但县作为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所以无法说明是地方各层级博弈的结果,故排除C项;县是中国古代地方的基本层级,中央在加强集权时往往以县以上的行政层级作为改

4、革对象,所以题意中反映的情况出现的原因主要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博弈的结果,故选D项。3.军机处产生以后,清朝对日常政务与机密重务的处理有了原则区别,即所谓“本章归内阁,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由此可知,清朝A. 内阁起了制衡作用B. 军机处侵夺了内阁权力C. 权力机构职责更加明朗化D. 皇帝行政权力严重削弱【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本章归内阁,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可知内阁和军机处承办的事务不一样,说明权力机构职责更加明朗化,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军机处与内阁的职责分工,并未体现制衡,A选项说法错误。材料未体现军机处侵夺内阁的权力,B选项排除。军机处的出现,标志君主专制

5、达到顶峰,D选项错误。4.古希腊雕塑家所有的雕塑作品都是在公共场所摆放,不用于装饰私人房屋。与雕塑作品一样,古希腊所有的建筑杰作也都是公共性的,希腊人的私人居所却简陋而朴素。这反映了在古代希腊A. 公民以城邦的公共生活为中心B. 城邦艺术作品主要服务于贵族C. 人文主义精神尚处于萌芽时期D. 民主政治限制了公民个体意识【答案】A【解析】材料说明古代希腊所有的雕塑作品和建筑杰作都是服务于公共设施,反映出古代公民都是以城邦的公共生活为中心,故项正确;材料说明城邦艺术作品主要服务于公共设施,不是贵族,故项错误;古代希腊人文主义思想已经开始产生,故项错误;材料说明雅典民主政治并不是限制个体意识发展,故

6、D项错误。5.有学者认为,美国建国后建立的制度,既可以看见英国的影子,又可以看到美国自己的创造。其中英国的“影子”和美国的“创造”分别是A. 议会政治三权分立B. 责任内阁联邦制度C. 议会政治参众两院D. 责任内阁三权分立【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美国共和制的确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的“影子”指的是议会政治,美国的“创造”指的是三权分立,故A项正确;责任内阁不符合美国的情况,故B、D两项错误;参众两院不是美国的创造,故C项错误。所以答案选A。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三权分立6.1784年,英

7、国下议院以208票对196票延搁了首相小威廉皮特关于增收补助金的议案,并上书国王要求改组政府。小威廉皮特宣称:“我信任我的同僚,但我更信任自己。”因此,他采取的措施是A. 提交最高法院作出司法审判B. 解散议会重新选举C. 提交国家元首作出行政决策D. 带领内阁集体辞职【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我信任我的同僚,但我更信任自己”说明小威廉皮特希望继续任职;结合1689年权利法案的内容可知,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不信任案,首相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B项正确。材料反映议会和政府之间的分歧,最高法院无权干涉,排除A。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无权干涉议会和政府之

8、间的分歧,排除C。材料反映小威廉皮特希望继续任职,故不会带领内阁集体辞职,而是选择解散议会重新选举,排除D。【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我信任我的同僚,但我更信任自己。”,结合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相关内容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7.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治制度虽然存在种种不稳定因素,但在每一种不稳定因素背后都蕴藏着与其相抵消的稳定机制。因此,第三共和国政治制度在政局动荡不安的表象下,维持了资产阶级相对稳定的统治。这主要是因为A. 分权制衡机制的作用B. 法国政权结构非常稳定C. 共和派力量十分强大D. 总统仅是形式上的元首【答案】A【解析】据材料“在每一种不稳定因素背后都蕴藏着与其相抵消的稳定机制维

9、持了资产阶级相对稳定的统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抵消的稳定机制”体现了分权制衡机制的作用,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法国政权结构不够稳定,故B项错误;法国共和派力量不够强大,故C项错误;法国总统是国家的元首,有实权,故D项错误。故选A。8.从1896年开始,日本在杭州、苏州、汉口、沙市、天津、福州、厦门、重庆等八个城市取得建立专管租界的特权,从而成为在中国拥有租界最多的国家。这主要反映出A. 中日马关条约的规定得到了落实B. 日本凭借在华特权暂时地独霸中国C. 片面最惠国待遇扩大了日本在华特权D. 群众反帝斗争为日本侵华带来便利【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日马关条约的规定当中

10、并没有“建立专管租界”的内容,故A错误;日本在杭州、苏州等八个城市取得建立专管租界的特权,并不能说明日本凭借在华特权暂时地独霸中国,故B错误;租界的特权在马关条约之前已经存在,日本通过片面最惠国待遇获得租界的特权,从而扩大了日本在华特权,故C正确;1896年没有形成群众反帝斗争,故D错误。9.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大纲中说:“洪秀全人格上及才能上的缺点很多而且很大,倘若他成功了,也不能为我民族造幸福。总而言之,太平天国的失败,证明我国旧式的民间运动是不能救国救民族的。”蒋廷黻所要阐述的观点是A. 农民阶级不是新生产力的代表B. 农民阶级承担不起领导革命的重任C. 太平天国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D. 领

11、袖的人格及才干影响革命的成败【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太平天国的失败,证明我国旧式的民间运动是不能救国救民族的。”说明作者已经认识到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也清楚地表达出农民阶级承担不起领导革命的重任,故B项正确;材料未重点涉及农民阶级与生产力代表关系的问题,故A项错误;缺乏科学理论指导不是材料反映的重点内容,故C项错误;D项说法错误,错在“影响”。10.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斯大林和共产国际的主要领导人认为,中国革命如今的失败不过就是类似于布尔什维克在1917年7月所遭受的失败。很快就要迎来一个同样伟大的十月革命。至多经过比俄国当年七月到十月更长一点的时间,革命就可以重新走到大街上来。

12、这种认识A. 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的国情B. 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C. 催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D. 埋下了中共“左”倾错误的隐患【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分析、认知,并作出准确判断,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1927年,斯大林和共产国际的主要领导人”、“很快就要迎来一个同样伟大的十月革命”、“革命就可以重新走到大街上来”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正确”,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第一次国共合作已经破裂;C项属于无关项。进一步可知,D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考点

1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及其影响11.抗战时期,针对日本侵华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援助,毛泽东指出,“应该努力争取一切可能的援助,在一定程度上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事实,但过高希望则不适宜”。这反映出A. 中共将抗战胜利寄希望于国际援助B. 中共已成为国际社会援助的首要对象C. 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给予最大援助D. 中共仍坚持自力更生为主的抗战策略【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根据材料中的“但过高希望则不适宜”可知,中央并未将胜利希望寄予国际援助,故A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国际社会援助中国抗战是以国民政府为首要对象的,故B错误。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给予最

14、大援助与材料的主旨不符,故C排除。根据材料“应该努力争取一切可能的援助”“但过高希望则不适宜”可知,中共采取的是以自力更生为主同时不放松争取外援的策略,故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从材料中获取关键信息,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应该努力争取一切可能的援助”“但过高希望则不适宜”。12.1937年淞沪会战中,蒋介石亲任第三战区军事指挥官,以极大的决心和力量组织、指挥这场大规模战役,“以扫荡上海敌军根据地之目的,实行攻势作战,保护经济命脉,巩固首都,同时激励国人斗志,以新国际观感”。据此可知,淞沪会战A. 标志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B. 蕴含了中国抗战的多重战略意图C. 迫使日本改变侵略中国策略D. 体

15、现了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配合作战【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以扫荡上海敌军根据地之目的,实行攻势作战,保护经济命脉,巩固首都,同时激励国人斗志,以新国际观感”反映了国民政府组织淞沪会战的多重战略意图,故B正确;1937年淞沪会战处于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不是相持阶段,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日本改变侵略中国策略的信息,故C错误;淞沪会战属于正面战场,不能体现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配合作战,故D错误。13.“大战方告终结,内争不容再有。深望足下体念国家之艰危,悯怀人民之疾苦,共同戮力,从事建设。如何以建国之功,收抗战之果,甚有赖于先生之惠然一行,共定大计,则受益拜惠。”对这则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 此电报

16、的本质意图是为内战争取有利时机B. “建国”打算建立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C. 这是中共邀请民主党派参加新政协的电报D. “大战”指的是国民党对共产党的围剿【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此电报是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进行谈判,从而为国民党发动内战争取有利时机,故选A项;抗日战争后的建国是打算建立联合政府,而不是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故排除B项;此电报是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而不是中共邀请民主党派,故排除C项;根据“大战方告终结”、“收抗战之果”可知“大战”指的是抗日战争,故排除D项。14.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

17、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是因为中国人民解放军A. 粉碎了国民党对延安的进攻B. 实现了挺进中原地区的计划C. 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D. 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西柏坡”“打了三个战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三大战役的胜利,故C项正确;A项是1947年6月,排除;B项是在1947年夏是战略反攻的开始,排除;D项是1949年4月23日,排除。【点睛】“西柏坡”“打了三个战役”是关键信息。15.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

18、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这表明无产阶级建立政治统治的根本目的是A. 消灭资产阶级B. 掌握国家政权C. 发展社会生产D. 消除贫富差距【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信息“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说明无产阶级建立政治统治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生产力,即发展社会生产,故C项正确;消灭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治统治的手段,故AB错误;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出“消除贫富差距”的根本目的,故D项错误。【点睛】“根本目的”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6.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一文中指出:“我们已

19、经开始了这一事业。至于哪一个国家的无产者在什么时候、在什么期间把这一事业进行到底,这个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坚冰已经打破,航路已经开通,道路已经指明。”列宁旨在说明A. 十月革命推翻了俄国沙皇专制统治B. 十月革命开辟了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C. 社会主义革命的最终结果并不重要D. 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具有伟大世界意义【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俄国十月革命相关知识。依据材料“坚冰已经打破,航路已经开通,道路已经指明”结合所学可知,列宁旨在说明十月革命开辟了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推翻俄国沙皇专制统治的是二月革命;C选项错误,社会主义革命的最终结果具有

20、重大历史意义,并非不重要;D选项错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具有伟大世界意义,但该项并没有指出十月革命开辟了怎样的道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7.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这一规定表明A. 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正式结束B. 人民政协在特殊条件下暂行人大职权C. 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新中国政权组织形式D. 人民代表大会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答案】C【解析】【详解】“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这表明新中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故C项正确;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正式结束是1954年一

21、届人大召开,A错误;人民政协在特殊条件下暂行人大职权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误;人民代表大会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不是材料体现主要思想,D错误。18.1954年6月,基层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选举完成参加选举的选民占登记选民总数的86。6月至8月,逐级召开了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分别选出出席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最后选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226人。这说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A. 建立在直接民主基础之上B. 代表了全国人民的意志C. 标志着中国迈入社会主义D. 发扬了政治协商的优点【答案】B【解析】【详解】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时经过逐级选举选出来的,属于间接民主,而非直接民主,故排除A项;

2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经由全国大多数人民逐级选举选出,代表了全国人民的意志,故选B项;标志着中国迈入社会主义的是三大改造的完成,故排除C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不是政治协商会议,故排除D项。19.十届全国人大列入规划的立法项目共76件,审议106件草案并通过了100件。十一届全国人大废止了8部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对59部法律作出修改;国务院废止了7部行政法规,对107件行政法规作出修改。这些举措A. 表明法律体系构建任务完成B. 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卓有成效C. 推动了立法机构多元化发展D. 有利于民主法制体系的完善【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的十届全国人大和十一届全国人大的法制建设,进

23、一步推动了民主法制体系的完善,故选D。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构建任务巨大,目前还未完成,故排除A。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指的是城市居委会和农村法制建设,故B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B。中国的立法机构是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不是多元化发展,排除C。20.1959年台湾外交部发文:今后凡对外提及大陆时,改“红色中国”“共产党中国”为“中共政权”提及自己时,将“自由中国”改称“中华民国”。这些提法的改变反映出其A. 坚持“一个中国”立场B. 发出了谋求两岸和解的信号C. 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D. 响应了“一国两制”的方针【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今后凡对外提及大陆时,改“红色中国”“共产党中国”为

24、“中共政权”提及自己时,将“自由中国”改称“中华民国”可知体现的是台湾国民党政权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A选项符合题意。谋求两岸和解与材料无关,结合相关知识可知两岸关系此时处于对峙的状态,B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说法,C选项排除。一国两制构想是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D选项排除。21.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被作为最高规格的国礼赠送给外国(见下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 亚非拉国家不是中国外交工作的重点B. 熊猫外交反映了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C. 中国外交重心从倒向苏联到倒向西方D. 美国先于日本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

25、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表格中只是列举了部分国家,并不代表没有亚非拉,故A项错误;从熊猫外交说明中国由建国初期“一边倒”到20世纪80年代的“多边外交”的变化,故B项正确;熊猫外交体现了中国外交变化,并不是倒向西方,故C项错误;日本于中国建交是1972年,美国与中国建交是1979年,故D项错误。22.下列图表中,导致美国驻台湾军队“人数”及“军官衔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美国放弃了对台湾的军事支持B. 美国严格执行中美建交公报C. 美国军事战略重点转移到欧洲D. 中美关系正常化并得到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美国放弃了对台湾的军事支持和美国严格执行中美建交公报的说法不符合实际,故排除A、B项

26、;美国驻台湾军队“人数”及“军官衔级”变化的原因主要是由于1972年开始中美之间结束了敌对状态,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美国出于改善同中国关系的需要,而非战略重点转移到欧洲,且美国的战略重点一直都是欧洲,故排除C项,故选D项。23.19471954年,美国制作了几十部电影,用于刻画美国“共产党分子”的形象,这些人往往是衣冠楚楚,实际上却阴险狡诈且冷酷无情,在背后策划各种暴力活动,对表露出不满情绪的同类下毒手,毫不手软。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失灵B. 经济危机激化了阶级矛盾C. 美苏冷战的兴起与发展D.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核心信息:美国电影抹

27、黑美国共产党人。紧扣题干时间,结合高中历史知识可知,战后两极格局背景下,这种现象是美苏、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对峙的产物。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体现政权与资本结合,国家干预经济无效等信息,A项排除;经济危机激化了阶级矛盾是1929-1933年间的经济现象,B项排除;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标志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时间不符,D项排除。24.20世纪60年代,欧洲民族主义情绪上升。戴高乐支持发展核武器、制定泛欧洲外交政策、努力减少美国和英国的影响、促使法国退出北约。随后,意识形态的前哨国家西德也违反美国意愿,缓解了与东德的关系,实施“新东方政策”。这表明当时A. 西欧离心倾向冲击了两极格局B.

28、法德两国已足以与美国相抗衡C. 法德外交政策已脱离冷战轨道D. 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法国与西德在外交政策方面减少了美国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当时西欧国家对美国的离心倾向,冲击了两极格局,故A正确;20世纪60年代法德两国国家力量还不足以与美国相抗衡,故B错误;20世纪60年代仍然处于冷战时期,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法德外交政策已脱离冷战轨道,故C错误;世界经济多极化是一种趋势,格局并未形成,故D错误。25.下图是联合国基于国民总收入(GN)等数据计算出主要国家在20192021年应承担的联合国会费比例。据图中数据可知A. 美国的霸权地位已丧失B

29、. 联合国被少数国家控制C. 国际义务与国家实力有一致性D. 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空前提高【答案】C【解析】【详解】仅凭联合国会费比例数据并不能说明美国的霸权地位已丧失,故A错误;联合国并不是被少数国家控制的国际组织,故B错误;从美国、中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的不同比例数据可以联系到各国的国家实力的不同,说明国际义务与国家实力有一致性,故C正确;材料没有将中国不同时期的数据进行比较,不能说明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空前提高,故D错误。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0分)26.国家的外交事务既是一国政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内政的延续,也是其综合国力的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清朝前期与

30、周边国家大多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即“宗藩”关系。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一直没有设置专管外事的机构,对外交涉事宜由礼部和理藩院兼管。1844年,清廷在广州设立五口通商大臣,由两广总督兼任,管理一切对外交涉事件。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街门,为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构造了近代外交机构的雏形。1877年,应英国要求和两国交往的需要,清政府在英国设立使馆,郭嵩焘就任驻英国大使,迈出了创建使领制度和近代中国向外遣使的第一步。1901年,依据辛丑条约,清政府设立外务部。成为完全意义上名副其实的外交机构,中国外交走向正规。民国初年,政府按照西方模式对外交机构进行了组织现代化和人事专门化改革。外交机

31、构近代化的使命完成。据中国近代外交制度的转型整理材料 二1949年至1999年世界各大洲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数量统计示意图材料 三1958年,戴高乐着力调整法国对外政策。他说:“美国人的政策有时表现得令人恼火,美国并不是欧洲的一部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几乎整个中国都集合在中国政府之下,它是一个独立主权国家,(法国)必须直接听到中国的声音。”1963年10月,戴高乐授权前总理富尔携带他的亲笔信到中国,代表他同中国商谈两国关系。1964年1月27日,中法发表联合公报,宣布两国建立外交关系。摘编自张宏毅现代国际关系发展史(1)据材料一概括近代前期中国外交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

32、原因。(2)根据材料二以及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及七十年代外交成绩突出的原因。(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中法建交的历史背景,并指出中法建交的意义。【答案】(1)变化:从宗藩制度向近代外交制度转型;外事机构从无到有;从被动到主动;从闭关锁国到开放;从临时性兼管机构到正式的专门机构,并开始设置驻外机构。原因:内忧外患,民族危机加深;列强的要求和推动;中外联系的加强;统治者政策的调整;社会发展的要求;受西方思想影响;外交官的努力。(2)建国初期成就:建国第一年与17国建立外交关系;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七十年代:综合国力的提升;恢复联

33、合国合法席位的推动;中美、中日建交给中国带来的建交热潮;重视发展第三世界的关系。(3)背景:两极格局的对峙,美苏争夺世界霸权;欧洲开始走向一体化;法国实力的增强,开始谋求独立自主的外交(或法国力图摆脱美国的控制);新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意义:对法国:使法国摆脱美国控制,发展独立外交的重要表现;对中国:有利于打破中国的外交孤立;有利于促进中法经济文化交流;对世界: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了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解析】【详解】(1)变化:依据材料一“即“宗藩”关系”“外交机构近代化的使命完成”的信息可知从宗藩制度向近代外交制度转型;依据材料一“清政府一直没有设置专管外

34、事的机构”“清政府设立外务部。成为完全意义上名副其实的外交机构”的信息可知外事机构从无到有;依据材料一“1844年,清廷在广州设立五口通商大臣”的信息可知从被动到主动,从闭关锁国到开放;依据材料一“对外交涉事宜由礼部和理藩院兼管”“,清政府设立总理街门,为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的信息可知从临时性兼管机构到正式的专门机构,并开始设置驻外机构。原因:依据材料一信息和所学以及近代中国社会的巨变从内忧外患,民族危机加深、列强的要求和推动、中外联系的加强以及统治者政策的调整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等方面归纳回答。(2)建国初期成就:依据材料二和所学从建国第一年与17国建立外交关系、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

35、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回答。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外交成绩突出的原因:依据所学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推动以及中美、中日建交给中国带来的建交热潮等分析回答。(3)背景:依据材料三“1958年”“美国人的政策有时表现得令人恼火,美国并不是欧洲的一部分”的信息和所学从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对峙、欧洲开始走向一体化、法国实力的增强,开始谋求独立自主的外交以及新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回答;意义:依据材料三信息和所学从中法建交对于法国以及对于中国的不同意义分别回答。27.法治是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普遍追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由于私有制进一步发展,人的私有意识大大加强,商品货币经济的

36、深度与广度都已今非昔比。其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远非市民法所能逮及。由于社会的进步,市民法扩大为世界性的法律万民法,已势在必行米健略论罗马万民法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思想渊源材料二 1949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宣布“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下,废除国民党的六法全书。”要求“蔑视和批判欧、美、日本资本主义国家一切反人民的法律、法令”,“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国家观、法律观”。这一时期,制定了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大行政区人民委员会组织通则、惩治反革命条例、惩治土匪暂行条例、全国税政实施要则、土地改革法等法律。在立法中,大量的苏联

37、法律被引进,当时还聘请了苏联许多法学家来华传授苏联法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说万民法取代公民法“势在必行”?(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之初法制建设的特点并分析其背景。【答案】(1)原因:私有制进一步发展(人们的私有意识加强);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仅适用于罗马内部的公民法无法应对新变化;罗马领土的扩张,国际交往的扩大;各种新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2)特点:摧毁国民政府旧法统;否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法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法制建设指导思想;侧重于国家政权建设;受苏联法制影响较深。背景: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需要建立和巩固人民政权,恢复发展经

38、济,稳定社会秩序,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敌视遏制新中国;中苏同为社会主义国家,并且建立友好关系。【解析】【详解】(1)原因:依据材料一“私有制进一步发展,人的私有意识大大加强”的信息可知私有制进一步发展;依据材料一“商品货币经济的深度与广度都已今非昔比”的信息可知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依据材料一“其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远非市民法所能逮及”的信息可知仅适用于罗马内部的公民法无法应对新变化;并结合所学从罗马领土的扩张,国际交往的扩大以及各种新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分析回答。(2)特点:依据材料二“废除国民党的六法全书”的信息可知摧毁国民政府旧法统;依据材料二“蔑视和批判欧

39、、美、日本资本主义国家一切反人民的法律、法令”的信息可知否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法律;依据材料二“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国家观、法律观”的信息可知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法制建设指导思想;依据材料二“制定了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的信息可知侧重于国家政权建设;依据材料二“在立法中,大量的苏联法律被引进,当时还聘请了苏联许多法学家来华传授苏联法学”的信息可知当时立法受苏联法制影响较深。背景:依据材料三“1949年”和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国际和国内背景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和巩固人民政权以及恢复发展经济需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敌视遏制新中国以及中苏关系友好等角度分析回答。【点睛】对于归纳材料要点类的主观题,最基本的要求实际上就是两个字:“全”和“变”。“全”就是指要点全,即把材料中所有的有效信息都提炼出来,不遗漏任何一个要点。“变”即变通,也可以说是归纳概括,要求将材料中的原文换一种更为专业的表述方式。在变通时既要简明扼要,又不能曲解原意,尽量做到专业而准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