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一 古代史 学案 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典题与题源 考点一 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经典题组一典题 1(2011上海历史)在商代,商王和许多邦国首领都称“王”。不过,商王不仅是本国君长,他还是邦国的()A国主B领主 C盟主 D君主C解析 商朝与周边方国是一种松散的联盟关系,商王是方国联盟共主,即诸侯盟主。典题 2(2011新课标全国卷)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
2、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解析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西周政治制度的准确把握。A 项错在“有效控制”,因为分封制下受封者有较强的独立性;土地与人口控制在受封者而非国家手中,D 项错误;B 项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是百家争鸣时期法家思想的体现。分封制确立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把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从而把国与家结合起来,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对后世影响深远。答案 C典题 3 据齐鲁晚报载,“十五”期间,山东省西部一些地区出生人口性别比和全省二孩性别比达到 120 左右。这说明重男轻女观念仍然存在,从历史角度看,这种观念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B科举制C近代新式教
3、育的推广D郡县制A解析 宗法制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一种政治制度。在此制度下,人们特别注重家族的血缘传承,普遍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它的现实影响就是重男轻女,从而造成男女比例失调,造成出生人口性别比增高。B、C、D 三项与重男轻女观念无关。命题探源1分封制(1)目的: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2)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3)内容:主要是分封土地和人口。(4)作用:周王室与诸侯国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边远地区得到开发,疆域扩大。(5)瓦解:春秋时遭破坏,战国时各国推行县制,秦统一后建立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2宗法制(1)核心:嫡长子继承制。(2)目的:巩
4、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3)内容: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和小宗体系。按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的制度。(4)作用:强化了王权,保障了贵族特权。以血缘为纽带分配政治权利,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考点二 秦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内容及影响经典题组二典题 4 “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摘自全球通史)。这段材料涉及到的政治制度有()分封制 郡县制 皇帝制 三省六部制A B C DC解析 材料中涉及到有皇帝制度、分封制、郡县制,没有涉及三省六部制,故选 C。
5、需要说明的是,材料中的“封建国家”指的是分封制下的诸侯国,“封建”在古代的含义就是封邦建国。典题 5 中国的姓、氏文化源远流长,“姓”的社会职能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的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分支,姓、氏是含意不同、各有所指的两个单音词。“胙(赏赐封赠)土命氏”是最常见的方法之一,但某一历史时期以后这一方法却戛然而止,它应是()A春秋战国B秦代C汉代D唐宋时期B解析 通过分析题目材料的含义可知,题目中认为“姓”与血缘关系有关,“氏”原来主要是通过“赏赐封赠”即分封的办法而来的,在某一时期后突然停止,这明显是指秦朝实行的郡县制。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所以以后不会
6、再出现通过分封的办法而得到“氏”的可能性了。因此答案为 B 项。命题探源建立公元前 221 年,嬴政统一六国后建立皇帝制度嬴政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称为“皇帝”,定作自己的尊号。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皇帝总揽一切政治、经济、军事大权。中央官制中央设“三公”,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书,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全国军务。内容郡县制分全国为 36 郡,郡下设县,由中央政府直辖,县以下是乡、里基层行政机构。作用是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影响确立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便于皇帝对中央和地方进行有效的统治;奠定了中国两千多
7、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考点三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经典题组三典题 6(2011上海历史)历史是复杂的,有时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会导致新问题的产生。下列史实能佐证这一看法的是()A秦二世而亡,汉推行郡国并行制B秦二世而亡,汉启用布衣将相C隋二世而亡,唐广招贤才知人善任D隋二世而亡,唐实行宽简舒缓法令A解析 本题解题关键是“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会导致新问题的产生”,西汉总结秦亡教训,推行郡国并行制,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国问题逐渐成为西汉中央政权的严重威胁。A 项史实能佐证题干的看法,B、C、D 三项都使新王朝初期经济政治得到了恢复发展。典题 7(2011上海历史)如图为中国古代史上某朝代中央行政体
8、制示意图,该朝代是()A秦朝B汉朝C唐朝D宋朝C解析 本题示意图反映的是隋朝建立、唐朝完善的“三省六部制”,故选 C 项。命题探源1中央制度创新:汉代中外朝机构,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代“二府三司”,元朝中书省。2地方制度变革:汉代郡国并行制、刺史(后改称州牧)制度,唐朝设置节度使,北宋派文臣做地方官,元朝实行行省制度。3两个结果:(1)皇帝与丞相矛盾凸显,相权不断被削弱,皇权逐步加强;(2)自北宋后,地方势力已无力改变国家的一统局面,中央和地方的权力之争告一段落,中央集权制度的消极作用日益明显。考点四 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经典题组四典题 8(2011江苏历史)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 830 名进士的出
9、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D解析 从唐朝进士出身的分布比例:寒素子弟占 16%,小姓子弟占 13%,可以看出,唐代的科举制扩大了选拔人才的基础,扩大了官吏的来源,因此科举制并不是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A、C 两项错误;科举制打破了九品中正制的特权垄断局面,并不是它的翻版,B 项错误;但是,士族子弟仍占71%的录取比例,说明科举制还不完善,D 项正确。典题 9(2010广东文综)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
10、受制约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解析 谏官是中国古代官职之一,本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但从唐朝到宋朝,谏官由评议皇帝得失到评议宰相是非,说明了谏官成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组成部分,成为皇权专制的工具。题干“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说明唐代君主的权力受到制约;“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说明宋代谏官向皇帝而不是向宰相负责,因此排除 A、B、C 三项,答案为D。答案 D命题探源1演变2趋势(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2)人才选拔逐渐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
11、、公开、客观的原则。(3)封建社会后期,选官制度逐渐模式化,明清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束缚人才。考点五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经典题组五典题 10(2011海南历史)清代地方行政制度大体沿袭明制,主管一省之民政、财政的官员,俗称“藩台”。该官职的正式名称是()A节度使 B枢密使 C三司使 D布政使D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明代”“地方行政制度”“主管一省之民政、财政”可知该官职是布政使。A 项是唐朝后期的地方武将;B 项是北宋掌握中央兵权的官职;C 项是北宋掌握中央财政权的官职。典题 11(2011海南历史)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宜令郡县皆立学,礼延师儒教授生徒,以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
12、王之旧,以革污染之习,此最急务,当速行之。”“复先王之旧”实质上是指()A延续元朝典章B继承华夏传统C复兴汉唐制度D回归周朝典制B解析 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解答时不仅要理解材料,还要抓住题眼“实质”。“讲论圣道”说明朱元璋主张恢复儒家文化,朱元璋所说的“先王”在明之前的汉族政权,排除 A 项;“令郡县皆立学”表明明朝实行的是郡县制,排除 D 项;C 项是具体朝代制度,而不是实质问题排除 C 项;华夏传统指汉族的农耕文明、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等,所以实质是继承华夏传统,故选 B 项。命题探源1重大举措:(1)明代:原因:宰相制度妨碍皇权集中;措施:废除宰相制度,创立内阁。(2)清代:
13、原因:议政王大臣会议削弱皇权;措施:中枢分权;创设军机处。2最终结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重点与热点 理解重难点题点 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并重直至废丞相,设内阁、军机处,体现了君主专制不断强化。(2)地方由郡国并行到州县两级制再到行省的设立直至设立三司,体现了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趋势。(3)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和科举制,这三大制度不仅对中国古代而且对当今都有重要影响。即练 1(1)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2)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14、?(3)中国古代史上,国家权力的有效化突出体现在中央集权制的加强上。这种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其突出特点是什么?答案(1)内朝或中朝;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内阁制度或内阁制或内阁。(2)措施:秦始皇不给丞相兵权,设御史大夫、太尉牵制丞相;汉武帝设置“中朝”决策机构,剥夺了宰相的决策权;唐太宗规定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宋太祖以参知政事等官职分割相权。共同点:相权受到限制和分割,皇权加强。(3)形成因素:分散的小农经济;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法家的集权思想等。突出特点:君权至上;地方服从于中央;官僚机构庞大等。题点 2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
15、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它与古代经济成长历程中的若干经济政策、文化发展历程中的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等都有密切关系。(2)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二者的结合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3)这一制度在前期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后期其消极作用明显暴露出来,严重阻碍社会的发展。即练 2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指君主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并通过军政官僚机构管理、控制国家的政体。据材料和下面的两幅示意图回答有关问题。材料一 据史记平津侯列传载:“主父偃说上(武帝引者)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
16、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封地,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图一 图二材料二 宋会要辑稿职官一记载了元丰改革官制以前:“中书省、门下省者,存其名,列皇城外两庑、官舍各数楹。中书省但掌册文、覆奏、考账,门下省主乘舆、八宝、朝会、报版、流外、考校诸司附奏挟名而已。”请回答:(1)据材料一和图一,从实施意图和内容两方面完整概括“推恩令”。材料一表明促成“上从其计”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结合所学知识梳理隋代内史省在唐、宋、元时期的演变。据图二简析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有何作用?材料
17、二反映了三省怎样的处境?(3)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角度看,图一和图二分别是着眼于解决什么矛盾而实施的举措?答案(1)“推恩令”是汉朝时期推行的一个旨在减少诸侯的封地,削弱诸侯王势力范围的一项重要法令。主要内容是将过去由诸侯王只能把封地传给嫡长子的情况,允许诸侯王把封地分为几部分传给几个儿子,形成直属于中央政权的侯国。因素: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的严峻形势;吸取晁错削藩令引起七国之乱的教训;实行“推恩令”名义上是施德惠,实际上是剖分其国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既迎合了武帝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又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2)演变:隋代的内史省到唐称为中书省,掌制令决策,长官为中书令;宋
18、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元代设中书省,替代前代三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作用: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相互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完整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处境:三省权力旁落,官署冷清。(3)图一: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图二: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政府内部矛盾)。辨析易错易混点题点 3 大宗与小宗的相对性宗法制下,有严格的大宗、小宗关系。但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依据宗法制,周王是大宗,有资格继承王位,其他诸子分封到地方做诸侯,为小宗,但在其封地内,诸侯又是大宗。以此类推。即练 3 宗法制是西周
19、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你判断,在西周的封国鲁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A周王B鲁国国君C卿大夫D士B解析 按照宗法制的规定,鲁国国君相对周王而言是小宗,但在鲁国,他却是大宗。题点 4“封建”的原意是指分封制古人所说的“封建”是指分封制,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简称“封建”。这与我国今天所说的“封建”有很大不同,今天的“封建”是指一种社会形态,如马克思把人类社会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依次递进的五大社会形态。即练 4“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右图所示柳宗元的文章的主题可能是()A分封制度B王位继承制度C郡县制度D三公九卿制度A解析“封建社会”的
20、概念既然是自近代引入中国的,那么柳宗元所说的“封建制”,显然不是后来的社会形态概念,原意应该是“封邦建国”的意思。题点 5 明朝的内阁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而英国的内阁是君主立宪制下的最高行政机构即练 5 “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能是()A协理奏章B参与决策C执行政令D监察百官A解析 从“洪武皇帝独自处理国家大事”可以判断这指的是明初废除宰相制度,君主专制权力进一步增强。此后组成的“特别的政府部门”指的是协助皇帝处理政事的殿阁大学
21、士,他们不参与决策,也不负责执行政令和监察百官,只是协助皇帝处理奏章。聚焦热点 题点 6 宗法制对当今的影响宗法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甚至延续到今天,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民俗与此有密切联系。它对中华民族美德的延续与传承、以德治国战略的实现,对我国台湾问题的解决和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都有积极影响。即练 6 祭祀是贯穿中国文明历史的最重大的仪式。国务院就曾发函要求陕西省委每年要将清明公祭轩辕皇帝活动组织好。左传亦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将祭祀与战争并列,提到了关系邦国存亡的地位。材料表明中华儿女()A重视宗族亲情B迷信无知C重视礼仪规范D崇尚理性A解析 材料型选择题要注意从材料中获取
22、有效信息。材料中的“祭祀”,表明中华儿女重视宗族亲情。题点 7 从文明史角度看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体系完备,经验丰富,影响深远。从政治民主化的角度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皇权至高无上等都是很好的命题视角。认识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源泉,古代制度的创新对我们今天的政治体制改革有重要的历史启迪。即练 7(原创)近年来,不少学者认为,从制度文明的角度看,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学者张传玺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若以此为论文主题,下列最合适的论点是()A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总趋势B中国长期停滞于封建社会的重要政治原因C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与生命力D明朝设立内阁是封建主义君主专制的产物解析 历史学习中应正确评价和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地位和历史影响。针对近年来学术界出现的贬损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倾向,不少学者从制度文明的角度认为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有的外国学者将其与四大发明并列,认为是中国对后世的重大贡献;当代著名学者张传玺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这些观点在新教科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并对中央集权制度给予了不同程度的肯定。在教学中要吸纳这些新见解,阐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与生命力。据此本题选 C 项。答案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