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何申-浮躁的作家何申-浮躁的作家作者:夫子这是一个浮躁的世界,到处都呈现浮躁。没钱人浮躁,天天在抱怨社会的不公平;有钱人浮躁,一顿饭吃掉了36万元;房地产商浮躁,要在长沙盖838米的世界第一摩天楼。我认为即便世界上一切都在浮躁,作家们也不应该浮躁,因为他们是一群用理性眼光看世界的人,他们有渊博的知识,敏锐的眼光,严谨的态度。然而令我失望的是有的作家也浮躁。我喜欢余秋雨先生的文章。他的文章大都是从文化和哲学的视角看待、分析世间一切事物的,让人读起来既能感嗅到文化的味道,又引发哲学的沉思。所以,从他的文化苦旅到行者无疆我都从网上买了来,认真地阅读,受益匪浅。去年,我在网上搜索到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
2、余秋雨等著”的闲话中国人,于是就买了来细心品读。此书装帧精美,印刷质量极好,我很是喜欢。此书是一个文集,收入了包括鲁迅在内的22位作者的文章。读过之后感觉大部分文章写的都不错,语言诙谐,文字凝练,但是当读到何申先生写的漫话“河北人”时,就大跌眼境了。文章不仅语言枯燥琐碎,而且还有三处既不应该出现的错误。当时我就想,这位作家到底怎么了?他开篇写道:“不同的生活环境,很容易早就人们不同的性格和习惯,于是,欲想把河北人总的特征等概括出来,就出现了困难。好在这不是论文,无须十分严谨,凭着我在河北生活了二十多年,谈谈自己的感受,还是能做得到的。”好一个“无须十分严谨”!他以此为借口,就信口开河起来,把三
3、个属于常识的历史事实颠覆了。这位有名望的作家是不是也太浮躁点了?一、在闲话中国人第76页说到邢台和邯郸时,他写道:“说实在话,对河北人的了解,由于地理和其他一些因素,我对石家庄和她南边的邢台邯郸还是(这里是不是少了这三个字“了解得”?)相对少一些。邢台1964年闹过一次大地震,周总理亲自去看望灾民,电影演过,场面很感动人。”邢台的那次地震发生在1966年3月8日5:29和3月22日16:19,而不是1964年。作者已年过60岁,邢台大地震当年也已经是15岁,大体也应该记得这个年份吧!可他随便就把地震时间提前了两年。二、在闲话中国人第76页说到邯郸时,他写道:“白起坑赵兵二十万,如果是真的,起码
4、说明赵兵不肯投降,由此,给我的印象,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除了荆轲,还有赵国的勇士们。”在史记卷37王翦白起列传中,司马迁有一段话:“良久,(白起)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遂自杀。”其书注集解何晏曰:“白起之降赵卒,诈而坑其四十万,岂徒酷暴之谓乎!后亦难以重得志矣。向使觽人皆豫知降之必死,则张虚卷犹可畏也,况于四十万被坚执锐哉!”由以上史记原文和注释可得知,白起坑赵兵不是二十万,而是四十万。并切还明显可以看出,并不是几十万赵兵“不肯投降”,而是白起“诈而尽坑之”。如果这几十万“被坚执锐”的赵兵不投降,找过也未必就会那么轻易地被秦国灭亡,所以说他们不可
5、与荆轲相提并论,他们也绝不是“慷慨悲歌”“之勇士们”。闲话中国人在内容介绍中写道:本书选录了几乎所有描写地域文化的佳作名篇,是每个中国人了解自己的地域文化与性格的最佳读本;在书的封底的上架建议是:社科.畅销书。如此的“佳作名篇”,如此的“畅销书”会给多少读者带来困惑?更何况就在同一本书第90也上何西来先生的关西大汉说中也明明写道:“(白起)与赵决战于长治,坑赵卒四十万”,如果两位名作家回过头来读一读对方的文章,是不是也会有“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之感呢?三、在闲话中国人第77页说到保定时,他写道:“河北大学应该建在省会,她也确实是奔着省会来的,省会从天津搬到保定,她也从天津马上搬迁到保定。她在保定
6、围了两个大院安了家,省会却去了石家庄。”文中说的河北大学并不是在“省会从天津搬到保定,她也从天津马上搬迁到保定”的。事实是省委和省政府从保定搬到石家庄去之后,河北大学才于1969年开始往保定搬迁的,当时占的就是保定原来省委和省政府的南路北两个大院(当时省里不在两个大院的一些下属机构有的还在保定其他地方办公)。作者是河北大学毕业的,在河北大学上学三年,在河北省当记者,做领导二十年,对这件实事应该有所了解,即便不了解也可以回避不谈,但是绝不可以想当然。在读到此书时,我并不知道何申先生是谁。读过他的文章之后我查了一下,才知道原来这位先生当过地区文化局局长、报社社长,是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协委员、河北省作协副主席。这样一位大家的文章就更应该严谨一些,不应该出如此之谬误。何申先生之所以在文章中出现这样的错误,绝非是笔误,要么是作者读书不认真,记忆发生了错位,要么是作者心情浮躁,认为不是论文的文章就可以根据道听听途说,风闻言事。写小说是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加工,可以虚构,可以拔高,但是对于已经公认的历史事实也是不可以随意改写的,更何况这篇文章并不是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