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1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2高考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3高考真题【例1】(2011山东)下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A开始使用铁器B注重精耕细作C尚未推广牛耕D雇佣关系盛行B【解析】选B。从关键词“汉代”,可以排除A项,因为春秋时期就开始使用铁器;汉代随着犁壁的发明,已经开始推广使用牛耕,排除C;雇佣关系盛行是在明清时期,排除D【例2】(2011福建)下图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在汉代
2、就已出现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 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ABCDC【解析】选C。结合古代水利工程技术发展的史实和题干信息“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以及图片信息可以判断正确。我国最早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是春秋时期的芍陂,组合型选择题可以采用排除法排除。【知识梳理】【重难突破】1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生产工具的进步:原始农业当中主要使用耒、耜、石刀、石斧和石犁;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但是由于青铜比较珍贵,在农业中很少使用,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使用的重要工具;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开始使用。耕作技术的进步: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使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
3、垄作法;西汉时就采用代田法;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采用耕耙耱技术,南方水田采用耕耙技术,直至今天,中国农村还在采用这种技术。耕作制度也在发生变化,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宋朝以后,由于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还有些地方出现一年三熟制,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2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独立发展,自成体系。中国的原始农业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农业相比,无论是种植业还是畜牧业方面,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独立发展,自成体系。(2)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自耕农为主,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并与家庭手工业结合,形成简单分工与合作。耕织满足吃穿的基
4、本需求。(3)精耕细作,小农生产。土地有限,规模小,农民在有限土地上努力提高生产技术,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4)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样性突出,经济重心南移凸显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互补需求。3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其作用(1)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长期存在的基本经济模式,也是近代中国作为落后的农业国的基本特征。小农经济的基本结构特征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其性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小农经济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逐步确立而形成和确立的。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
5、期,它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小农经济逐步阻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3)自然经济的三个弱点:一是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二是封闭性,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三是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自然经济的这些特征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他山之石】1古代的租佃关系:(1)概念:地主以出租土地给佃农,收取地租为收益,地主与佃农构成租佃关系。(2)发展:战国产生;汉代不少;宋代土地兼并,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土地出租订立契约;
6、明清时期关系进一步发展,人多地少,出租土地利益大。(3)积极作用:人身依附关系减弱,生产积极性提高,有利于农业发展。2中原人口的三次大外迁:(1)两晋之际:统治内乱,少数民族内迁,农业生态恶化。(2)唐中期后:安史之乱,北方人口涌入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3)两宋之际: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北方人第三次南迁。3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孙吴、东晋、南朝:开发江南。(2)中唐以后:南方发展并逐步超过北方。(3)南宋:经济南强于北完全确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4岳麓版的不同说法:(1)井田制:名义为国家公有,由周王分封,有“公田”和“私田”之分。“公田”由贵族占有,“私田”是村社成员的份田,只有使用权,
7、没有所有权。(2)战国以来的土地私有制的三种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宫廷掌管,用于君主私人开支;地主私有土地,土地兼并是其扩大地产的主要来源;自耕农私有土地,也是土地主人,但规模限于家人自种。一、选择题1商周时期中国进入青铜时代,也是中国汉字成型时代。下列文字反映出商周农业生产特征的一组是()A.账、购、贡、贯、贸、贾B锸、铜、锱、锁、锅、错C.耕、耘、耦、耧、耜、耱D缸、缺、罐、窑、罄、徭C【解析】商周时代的货币是“贝”,A组字反映的是商业领域;商周时期使用青铜金属,B组字有金属特征,但因为青铜贵重且质地较软,并未主要用于农业生产;C组字偏旁为耒,耒是商周时期主要农业工具,所以农业生产用字多用耒
8、作偏旁;商周大众生活器皿多为陶器,D组字偏旁为缶,反映的是生活用品领域。答案C。2常德澧县城头山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址。其中发现的距今6500多年的水稻田遗址,是当今世界上发现的历史最早、保存最好的水稻田遗址。这一考古发现最能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哪一特点()A精耕细作,男耕女织B各地区农业发展不平衡性C独立发展,自成体系D南稻北粟的作物分布结构C【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根据题干信息“距今6500多年的水稻田遗址”及其意义分析,说明我国农业的发展较早,之后自己发展,因此应选C项。其余各项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3汉章帝时,“比年牛多疾疫,垦田减少,谷价
9、颇贵,人以流亡”。这样的历史记载折射出汉代()A牛耕较为普遍B灾祸频繁C流民问题严重D生产力水平很低A【解析】材料体现的是逻辑关系,牛病耕地少谷价贵流民。反映出汉代农耕生产对牛耕的依赖性。4云梦秦简的田律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壅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其提供的历史信息是()A君主独占山林沟渠为己用B战国时期战乱频繁,但生产依旧C农业科学处于落后状况D农民已懂得因气候和环境而调整农作D【解析】题干中有“秦简”字样,因此材料所反映的为秦代史实。A为奴隶制时代的天子所为,排除;B项的“战乱”是材料无法提供的信息。C与材料所述相反。5下列图片中,反映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革命的是()
10、D【解析】选D。牛型青铜器上牛鼻套环,这是牛耕技术的反映,畜力用于农业。A桔槔、B翻车都是借助人力进行灌溉。C秦铜车马属于非农业领域。6宋史食货志载:“南渡后,水田之利,富于中原,故水利大兴。”当时流行的谚语说:“苏湖熟,天下足。”材料所反映的实质是()A南方耕地面积有所增加B南方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C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完成D江南的农业生产发展C【解析】安史之乱后,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宋朝,南移完成。A、B、D是表现而非实质。7古代民谚:“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这句民谚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的()A分散性B自给自足C相对稳定性D精耕细作【解析】民谚反映古代人民看重农业生产,轻视商业。A、B
11、、C、D四个选项都是古代中国农业的特点,但与题意相符的只有C项。正是因为农业的相对稳定性,利于生活相对安定,使人民重农业而轻视商业。C8“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唐代诗人徐来军的这首调笑令描写的是()A筒车B翻车C曲辕犁D水排【解析】“禾苗待我灌醉”表明是灌溉工具,淘汰C、D。“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表明是持续不断的依靠自然力,筒车借助水力运转。而翻车依靠的是人力,淘汰具有迷惑性的“翻车”。答案选A。A9.观察下列图片,图一到图三的变化反映出的最准确的信息是()A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日益扩大B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C工具改良是
12、古代农业的重要特点D生产工具的改进经历了三个阶段C【解析】选C。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三幅图片体现了中国古代农具的改进过程。A、B从图片中不能体现出来。而靠图片也不能说明生产工具的改进只经历了这三个阶段,因此C为正确答案。10欧洲中世纪谷物的收获量通常是播种量的三至四倍,最好的年成也不过是六倍。从云梦竹简的材料来看,早在秦汉时期中国谷物的收获量就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古代中国农业相对发达的主要原因是()A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B基于小农经济的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的使用与推广D黄河、长江流域适宜农业发展B【解析】本题考查中外古代农业的发展。A、C、D三项涉及农业生产的土地、农具、地理原因,中
13、外基本相同,只有B项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帝国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于土质粘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陈文华农具发展史材料二: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这倒不是因为铁
14、搭有如何的先进性,根本的原因在于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太湖地区农业史材料三:在美国,由于农场规模巨大和缺乏足够的农业劳动力,农业机械的发明得到了促进。取代马匹的拖拉机一天能拉旋转式犁翻耕多达50英亩的土地。联合收割机能自动的收割庄稼、打谷脱粒,甚至能自动的将谷物塞进布袋以供应市场加拿大的小麦、澳大利亚的羊肉、阿根廷的牛肉和加利福尼亚的水果,可在世界各地的市场中找到。因而农民受农业革命的影响并不亚于工匠受工业革命的影响。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耕
15、作技术发展的特点。(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江南耕作技术发生了什么变化?其原因有哪些?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农耕技术发展缓慢的根源是什么?(3)据材料三,分析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推广的原因和影响。到了近代,西方的农耕技术为什么会领先世界?【解析】本题围绕中国古代农耕技术与西方近代农耕技术的比较来展开考查,主要考查学生识读材料、分析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对学生审题和归纳、概括能力要求较高。【参考答案】(1)特点:耕作技术不断革新;由北方逐步向江南推广。(2)变化:牛耕大量退出;江东犁被铁搭取代。原因:人口增长快,人地矛盾突出(剩余大量劳动力);养牛成本较高。根源:农耕经济的分散
16、性和封闭性。(3)原因:农场规模巨大、劳动力缺乏。影响:农产品形成世界市场。领先原因: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工业革命的影响。12(2011安徽)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材料二:近代中国工业十分落后,农业机器主要依赖进口,表1反映了辛亥革命后20年间机器
17、进口的状况。表1 每5年平均机器和工具年进口值单位:1000海关两摘编自章有义明清及近代农业史论集材料三:2011年初,“十一五”十二五”交替之际,农业部发布了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2010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这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告别了以人畜力作业为主的时代,进入了机械化作业为主的新时代。摘自加速中国农机化进程的强大推力,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七年记,农民日报2011年4月2日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农业经济的特征。(2)指出材料二所显示的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状况,分析形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3)结合材料三,概括中国当代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的直接原因,联系不同历史
18、时期的史实,分析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趋势。【解析】本题以历史热点“三农问题”切入,考查考生的分析理解和综合应用能力。第(1)问注意从材料中概括,如“犁耕”“丰给”“大旱”等分析即可。第(2)问状况可从“农机具的比重”等论证,原因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分析,如政府的重视、自然经济占主导等方面解答。第(3)问原因从材料中的“农业部发布”等方面分析,趋势可从劳动者、动力、技术进步等角度思考。【参考答案】(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受制于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2)状况:由农机具在进口机具中所占比重低看出:农业生产已经使用机器,传统农具仍是主要劳动工具。原因:民国政府的倡导,近代化在农业领域的拓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人多地少;综合国力弱,农民购买力低下。(3)直接原因:政府重视“三农”问题,予以政策扶持;综合国力增强,农民购买力提升。基本趋势:劳动者素质逐渐提高;古代、近代劳动者缺乏受教育的机会;当代形成了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劳动工具和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古代主要使用人畜力;近代开始引进和使用农业机器;当代普遍使用农机具,广泛运用农业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