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业地域的形成课堂教学设计备注:公开课教案,后附多媒体课件,一课时配套教材:地理 必修2 人教版授课地点:地理电教室(东区6楼)授课对象:佛山一中高一(3)班授课教师:王军彬课 型:新课讲授教学目标: 1.理解农业地域的含义和特征2.掌握混合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和特点3.加深对乡土地理的认识和情感。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 课堂以学生讨论、释疑为主。教学过程:导入:(配合幻灯片)图片上是哪个地方?(生:珠三角地区)。 是什么景观?(生:农业景观,桑基鱼塘) 这是我在广东文化网上摘下的一段有关基塘农业的评价:基塘农业被联合国誉为世界罕见的人工生态系统。为什么呢,珠三角选择了基塘农业是偶然还是必然?
2、什么又是农业地域呢?一、农业地域(概念理解部分)1.学生阅读课文,勾画关键词进行理解消化2.教师配合幻灯片展示概述农业地域的定义和内涵(师)农业地域的形成受地区各种条件的影响,并具有地区分布的普遍性。因此农业地域实质上就是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是区域农业发展的合理选择,故应该是一种必然。转承:展示世界农业地理类型分布图(师)世界农业地域类型多样(今天先来了解其中的一种混合农业。二、混合农业(案例分析部分)1.引入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是典型混合农业区;2.教师幻灯片展示区位分析示意图,要求学生通过案例阅读展开讨论。3.讨论完毕,请几位学生阐述墨累达令盆地混合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4.教师补充总结,并
3、进一步设问发展的限制性条件(水源),注重培养学生辩证观点客观分析问题。5.通过图文资料归纳讲解混合农业优点,通过设置过渡性思考题加深对优点的理解,如根据农事安排判断小麦是冬麦还是春麦。6.教师设问:对比分析造成华北平原与墨累达令盆地农业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7.学生根据设问深度思考,请学生充分表达自己观点。8.教师归纳:农业地域的实质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转承:展示世界范围内混合农业分布图中国最为典型混合农业珠三角基塘农业。三、拓展探究(乡土地理运用)1.展示珠三角基塘农业生态循环示意图,呼应导入时提及的联合国誉名 “世界罕见人工生态系统”;2.学生根据示意图讨论分析珠三角
4、基塘农业发展条件;3.讨论完毕,请几位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4.设问:造成珠三角基塘农业与南方水稻种植业的发展差异的原因有哪些?(地势低洼多洪涝,市场的变化等等)5.教师归纳呼应农业地域的形成是一种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结果,同时唤起学生关注乡土地理的情感。四、课堂练习通过设置选择题和综合题,巩固核心知识点五、布置作业课后根据所学对珠三角农业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进行调查研究。板书设计3.1.2 农业地域的形成一农业地域(内涵,实质)二混合农业1(澳)墨累达令盆地的混合农业自然:气候 地形 水源 土壤区位条件: 社会经济:市场 劳动力 交通 政策 科技良性的生态系统优点: 对市场的适应性强 农事安排合理有效 2世界主要混合农业珠三角基塘农业教学反思:另见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