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记念刘和珍君开卷有益不屈的英魂请看下面这副挽联:死了倒也罢了,若不想到二位有老母倚闾,亲朋盼信;活着又怎么着,无非多经几番的枪声震耳,弹雨淋头。这副对联追悼的是谁呢?这是在 1926 年的一场追悼会上,鲁迅为两位不幸罹难的女英烈刘和珍、杨德群写的挽联。她们为何英年早逝?让我们走进记念刘和珍君,随着鲁迅先生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纪念烈士;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在风雨如磐、暗夜沉沉的日子里,鲁迅那时刻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的睿智的目光和深沉的情怀你是一个民族血战前行的历史中普通的一员,你用自己的生命,像木材凝结成煤块一样,留给后人一种精神,让我们坚信:勇毅精神不灭,正义和真理永存!
2、基础导学1.走近作者鲁迅(1881 年 9 月 25 日1936 年 10 月 19 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 1918 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
3、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2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 年 12 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 Q 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2背景资料课文中写到的“三一八”惨案是继“五卅惨案”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中国人民的又一次大屠杀。3 月 18 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制造了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刘和珍等都在遇害者之列。3 月 25 日,女师大师生和北京各界人民隆重追悼刘和珍、杨德群烈士,鲁迅亲自参
4、加了追悼活动。4 月 1 日,他饱蘸着血泪,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感人至深的不朽文章。3相关知识陶潜和挽歌诗陶潜,字渊明,我国晋代著名诗人。文中引用的是挽歌诗三首中的第三首的最后四句。所谓挽歌诗第三首的全文是: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寒九月中,送我出西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这是陶潜自挽之词,最后四句设想自己死了之后,“亲戚在送葬之后也许还能留下一点哀伤,至于别人则已唱过了挽歌,就算尽到了朋友的情谊了。人死了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把自己的躯体葬在山里
5、,和山在一起就行了”。鲁迅引用陶诗后说:“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这说明他主要借用“托体同山阿”一句,表示自己希望烈士的精神像高山一样永垂不朽,“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以激励后死者向反动派作斗争。从狂人的眼睛里,我们读出了历史的沉重;从阿 Q 的身影中,我们体会到变革的艰难;从坟头的花环上,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从铁屋的呐喊中,我们听清了奋进的声音!你在孤独中呐喊,你在市声里彷徨,采一片朝花为自己送行,荷一杆长戟向黑暗进攻!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鲁迅自主预习一、识记字音1单音字3菲薄()洗涤()桀骜()()殒身
6、不恤()()赁屋()黯然()噩耗()长歌当哭()不惮()喋血()立仆()尸骸()转辗()屠戮()浸渍()攒射()惩创()寥落()答案:fidji oyn xlnndngdndiphizhnlzcunchunglio2多音字长歌当哭门当户对菲薄芳菲积攒攒动创造创伤菲薄薄田立仆仆人答案:dngdngfifizncunchungchungbbopp二、识记字形(选字组词)(潦缭)草(牒喋)血尸(骸赅)(喑黯)然(陨殒)石杀(戮戳)烟(霭蔼)一(筹畴)莫展桀(骜傲)不驯答案:潦喋骸黯陨戮霭筹骜三、词语辨识1竟然居然辨析:“竟然”和“居然”都是副词,都表示由于事情的结果因与原来的预期相反而感到意外的语气
7、。“竟然”侧重表示“不该这样而这样”,语气较重。“居然”可以表示“不应该或不可能发生的事成为事实”,也可以表示“不容易这样而竟能这样”,用于前一种情况时语气比“竟然”轻,用于后一种情况时语气比“竟然”重。“居然”兼用于书面语和口语。这么宏伟的建筑,只用十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我真没想到他做出这种事来。答案:竟然居然2暴发爆发辨析:两词都有“突然猛烈发作”的意思,但“暴发”强调突然性,突出的是声势较大,速度快。爆发强调爆炸性,蓄积已久,猛然破裂或迸出的意思。此人穷困潦倒,一夜之间了。日本当局已经发现该国东部茨城县一家鸡场了新一轮禽流感疫情。4答案:暴发爆发3正告告诉辨析:都有“告诉”的意思。“正告
8、”指严正地告诉,适用于郑重的场合或阐明自己的立场或郑重地陈述事情,以便让人知道。“告诉”指在一般的情况下,向别人陈述事情,使别人知道。我们要那些无视法律的亡命之徒,玩火者必自焚。我只把这件事了你。答案:正告告诉四、文学常识1鲁迅(18811936),原名,字豫才,浙江绍兴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有小说集、,散文诗集,散文集,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中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答案:周树人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野草朝花夕拾阿Q 正传2陶潜(367427),字,谥号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时代)诗人,被认为是我国第一位诗人。有、五柳先生传、饮酒等著名作品。答案:渊明东晋田
9、园桃花源记归园田居五、词语积累干练:又有才能又有经验。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不顾惜。殒,死亡。恤,顾虑。勇毅:勇敢,坚毅。秘计:阴谋诡计。寥落:稀少。出离:超出。长歌当哭:用写文章代替哭泣。长歌,引吭高歌,这里指写文章。当,当作。菲薄:微薄。微漠:依稀,淡薄。深味:深深地体会。造化:指自然界。桀骜:形容性情倔强,不顺从。黯然:忧伤的样子。5立仆:立刻倒下。喋血:流血满地。喋,血流出来的样子。惩创:惩罚,惩治。沉勇:沉着而勇敢。浸渍:浸润,渗透。苟活:勉强活着。屠戮:屠杀。戮,杀。绯红:鲜红。绯,红色。噩耗:指亲近的人死亡的消息。噩,凶恶惊人的。耗,坏音信。尸骸:尸骨。骸,指身体。惨淡:形容苦费心
10、力。流言:没有根据的话(多指背后议论、诬蔑或挑拨的)。谈资:谈话的资料。请愿:采取集体行动要求政府或主管当局满足某些愿望,或改变某种政策措施。沉勇:沉着勇敢。攒射:(用箭或枪炮)集中射击。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不惮:不怕。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广有羽翼:到处都有帮凶。羽翼,鸟的翅膀,这里指帮凶。正告:严正地告诉。旧观:旧时的景象。观,景象。课堂探究思考 1: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两次写“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又接着写“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样几乎完全相同的语句接连出现了三次。文中还有这样的语句:“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呜呼,我说不出话
11、”。有的人认为鲁迅在这里太啰嗦了,你如何理解这两组看似矛盾的话?答:明确:第一次出现在程君“正告”“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和“我”回忆了刘和珍在“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往事之后。对这样一位与作者有着师6生之谊、读编之情的人,当然有必要写文章来加以纪念。这就预示了文章的内容之一悲痛的悼念。第二次紧接在“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之后。这样的世界是“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的“似人非人的世界”,是既有“猛士”又多“庸人”的世界,是“造化”易于使人“暂得偷生”的世界。这就正有写“一点东西”来揭露暴行、揭露流言的必要,也预示了文章的
12、内容之二愤怒的揭露。第三次在“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之后出现。惨案才过去两个星期,而“忘却的救主”则快要降临了,烈士的鲜血就这样白流了吗?敌人欠下的血债就不讨还了吗?因为有必要写一点东西,提醒人们,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烈士的鲜血,要总结教训、意义,“更奋然而前行”。这就预示了文章内容之三沉痛的总结。烈士被杀,无限悲痛,不能不写;但“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无话可说,不是真的无话,而是愤怒!反动派杀害人民的凶残,文人的污蔑和惑众的下劣,令人说不出话来。是因“悲”想到有写的必要,因“愤”而无话可说!思考 2:鲁迅是因为什么事件而写作这篇文章的?贯穿于全文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答:明确:刘和珍她们因为参加
13、反对日本军舰闯进天津、炮击我大沽口炮台及“八国联军最后通牒”的集会、游行而被段祺瑞执政府杀害,“三一八”惨案发生后,执政府竟然指责学生的爱国行为,而且还有文人帮腔。鲁迅贯穿于全文的情感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悲愤。思考 3: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但是笔之所及并非限于刘和珍一人,通读全文,看看作者的笔触涉及哪几类人?对每一类人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明确:一类是爱国青年,突出了刘和珍,提到了杨德群、张静淑,扩大一点是“四十余被害的青年”,再扩大一点是数百死伤者,再扩大就是请愿的群众,作者对这类人表达的感情是:沉痛地悼念,奉献尊敬,颂扬她们的勇毅,告诫她们要注意斗争的方式,激励她们“更奋然而前行
14、”。第二类是反动势力,包括段祺瑞执政府(“当局者”)、几个“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对于他们,作者控诉其暴行,痛斥其无耻流言。第三类是那些“庸人”和“无恶意的闲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痛心民族的衰亡以及这种衰亡民族的默无声息,作7者渴望并呼唤他们“爆发”。思考 4: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中国人”“庸人”“苟活者”“无恶意的闲人”“有恶意的闲人”各指什么样的人?答:明确:“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这里的“中国人”并非泛指所有的中国人,特指“反动派”。“庸人”即平庸之人,平平常常、无所作为的人。“苟活者”是指有一定是非观念,不忘怀烈士的死难而又没有行动起来的人们。“无恶意的闲
15、人”指一般庸俗的市民。“有恶意的闲人”指蓄意制造流言的反动当局的走狗文人。“庸人”对反动派的暴行有所不满,对烈士的死难有所哀痛;但是,他们不敢“直面惨淡的人生”,不敢“正视淋漓的鲜血”,他们特别容易“忘却”历史的教训。他们的苟且偷生,在客观上起着维持这“似人非人的世界”的作用。“苟活者”是指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有走向斗争的可能的人。“苟活者”中包括“苟活到现在”的“我”,是作者的谦词,意在反衬刘和珍“为中国而死”的光荣。“无恶意的闲人”这种人尽管在政治上同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有恶意的闲人”)有着根本的区别,但是他们对世界的态度极端的冷漠,冷眼旁观,甚至把烈士的鲜血当作他们茶余
16、饭后的谈资。对这种人,作者几乎不寄希望。思考 5:阅读文章的第三段,尽量用文中的原话把鲁迅所设想的和他亲眼看到的刘和珍的形象概括出来,那么那“几个学者文人”是怎样污蔑这样的刘和珍的呢?两相对比,有什么意义?答:明确:在见面之前,鲁迅认为刘和珍应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因为她敢于反抗“广有羽翼”的校长;待到见面之后,才发现“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于是让他忍不住“暗自诧异”;见面的次数多了,她“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而且刘和珍还表现出了“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的责任感。然而就是这样微笑而和蔼的青年,被别有用心的人诬为“暴徒”。这样就更深刻地表达出了鲁迅先生对“三一八”惨案的
17、愤慨。思考 6:如何理解第六段“煤”的比喻?8答:明确:此处以煤的形成来比喻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以“大量的木材”来比喻人类社会在残酷的斗争中流了大量的血,付出了很高的代价,“结果却是一小块”写由大量木材凝成的煤只是很小的部分,以此来比喻大量流血牺牲而换得的人类历史的前进只是一小步。同时,作者沉痛指出“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请愿并未推动历史前行。“更何况是徒手”,徒手请愿更不能推动历史,使之有任何进步。在貌似平淡的语言中,饱含了鲁迅深深的哀痛与惋惜之情。写作特色语言特色作者运用最精练、最有力而又蕴藏着深沉意义的一句话或一段话,来表达最丰富、最凝练的思想,透辟地阐发
18、一个道理,发人深思,耐人寻味,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简直如诗一般,让人永世不忘。本文语言还有一大特点,就是大量运用反复修辞手法。1“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文中两次强调“写一点东西”的“必要”。这里反复强调“写一点东西的必要”,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说作为一个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还活着,就要用行为(“写一点东西”)来悼念逝者;第二层是说庸人们已快忘记了三月十八日的鲜血,所以“写一点东西”来提醒他们。这个反复手法强调了写作此文的重要性。2文中第三节两次出现对刘和珍的描写:“但她却常常微笑着,
19、态度很温和”“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作者反复写刘和珍的“微笑”和“温和”,有两个目的:一是表明对年轻美丽生命消殒的无比痛惜,这“微笑”与“温和”是刘和珍留给作者永远的印象。二是揭露执政府的残暴和流言家的无耻,执政府诬蔑她们是“暴徒”,流言家说她们是“受人利用”,有了“微笑”和“温和”,谎言便不攻自破,而执政府和流言家的丑恶嘴脸更暴露无遗。写法归纳本文采用了叙述、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写法。叙事简练,清楚地写出了刘和珍思想性格的特点和壮烈牺牲的情景;议论深刻,有力地揭露出反动派的反动本质,总结了对敌斗争的经验教训;抒情强烈,颂扬了烈士的崇高精神,抒发了自己的无限悲愤之情。三者有
20、机地结合起来,相互交错,融于一体,使文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高度的说服力。9读写迁移一、源头活水,积累妙用(一)素材这样积累积累话题:责任1在教材中提炼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学生,痛悼“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歌颂“虽殒身不恤”的“中国女子的勇毅”。刘和珍烈士是勇于承担责任的中华民族的好女儿。虽然你已经踏着淡红的血泊走向了浓黑的悲凉,但你的精神给了一代又一代热爱真理的人们一个光明的希望,激励更多的猛士奋然前行!2在名句中选择(1)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2)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梁启超(3)
21、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歌德(4)要使一个人显示他的本质,叫他承担一种责任是最有效的办法。毛姆(5)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6)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7)现在的青年最要紧的是“行”,不是“言”。鲁迅3从历史中比较鉴湖女侠秋瑾秋瑾出生于绍兴的一个小官僚地主家庭。她少年时热情而倔强,最钦佩历史上的“巾帼英雄”。1906 秋瑾积极联络浙江各地会党,组成“光复军”,推举徐锡麟为首领,秋瑾任协领,积极地进行起义的筹备工作。1907 年 5 月,徐锡麟准备在安庆起义,秋瑾在浙江等地响应。但安庆起义计划泄露。7月 6 日,
22、徐锡麟仓促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在安庆发动起义,由于准备不足,起义很快失败,徐锡麟也被捕牺牲了。安庆起义的失败,使秋瑾主持的浙江地区起义计划完全泄露,形势十10分危急,同志们劝她暂避一时,她决心做中国妇女界为革命牺牲的第一人,坚决留在大通学堂与前来包围的清军作殊死战斗。因寡不敌众,秋瑾不幸被捕,于 1907 年 7 月 15 日英勇就义,终年 31 岁。4从佳作中积累中华民族是勇于承担责任的民族。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诸葛亮任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挥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高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铭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挺身
23、而出,尽忠职守,利居众后,责在人先,是志士仁人薪火相传的思想标杆,是华夏子孙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二)素材这样运用满分作文哀痛者,幸福者“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鲁迅先生的这句话,一直震撼着我的内心!刘和珍们是“哀痛者”,这好理解。列强入侵,军阀混战,国家衰败,他们为国家哀痛,鸦片横行,人心麻木,民族积弱,他们为民族哀痛!水旱频发,家破人亡,百姓可怜,他们为人民哀痛!这种哀痛成为他们为国为民奋斗不息的动力,“哀痛”是刘和珍们的战士本色!然而,他们是“幸福者”吗?他们真的幸福快乐吗?我时常在心底扣问,按庸常者的思维方式,刘和珍们被校方开除,何来快乐!被执政者镇压,何来幸
24、福!于是,我不能不改换一种思维方式,以战士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刘和珍们确是“幸福者”,因为他们是信仰的拥有者。巴金曾说:“人不单是吃米活着的!”而庸常者却往往仅以追求物质满足为活着的目的。刘和珍们没有奢华的生活,却有崇高和坚定的信仰:为国家强盛,为民族复兴,为人民幸福而奋斗。有了这样崇高的信仰,他们还会在蝇营狗苟中戚戚不已吗?他们是会因革命的挫折而“黯然至于泣下”,但更多的时候他们不是“始终和蔼而微笑着”吗?刘和珍们确是“幸福者”,因为他们是理想的实现者。真正的战士不是空想家,而是实践者。面对黑暗专制,他们可以显出自己的“桀骜锋利”;而对血腥残暴,他们从不畏缩后退,他们真正做到了“捐躯赴国难,视
25、死忽如归”。如若他们地下有知,早知已是“山花烂漫时”,他们怎会不在“丛中笑”,他们怎会不幸福、不快乐?用战士的思维方式去思考,用战士的心灵去看待幸福,看待快乐,我的内心一次次被一11种崇高的东西涤荡着。我常想,如果今天,仍有许许多多的人像刘和珍们一般去思考幸福,那么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经典评论】这是某年高考全国卷的满分作文。所给材料的主旨句是“改变思维方式就会获得快乐与幸福”。本文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它的切入点。一篇好的文章都应用一个巧妙的切入点。我们平时作文常感到无从下笔,不知该怎么写,不知道写什么,常常是因为没有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好的切入点,既要巧,又要准。“巧”指的是通过这个切
26、入点,易于展开文章,不但有话可说,而且立意深远;所谓“准”,是指所写内容要切合所给材料的主旨。记念刘和珍君中的“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正是符合这个命题要求的切入点。“哀痛”与“幸福”的对立,由“哀痛”而“幸福”的转变中所包含的思辨关系,正是对命题的准确阐释。毫无疑问,每位同学在学习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时,都探究过“幸福者”与“哀痛者”的含义。以熟悉的课本内容去阐释这样一个陌生的高考命题,不但有话可说,而且准确,可谓机敏之极。此外,借用名篇增强作文的文化底蕴,运用矛盾的对立转化哲理进行说理等方面也值得我们学习。二、类文品读由此及彼,拓展视野【类文品读】秋夜鲁迅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
27、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的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胡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的,仍然瑟缩着。枣树,他们简直落尽
28、了叶子。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12伸得很舒服。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鬼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避开枣树,只将月亮剩下。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而一无所有的干子,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着许多
29、蛊惑的眼睛。哇的一声,夜游的恶鸟飞过了。我忽而听到夜半的笑声,吃吃地,似乎不愿意惊动睡着的人,然而四围的空气都应和着笑。夜半,没有别的人,我即刻听出这声音就在我嘴里,我也即刻被这笑声所驱逐,回进自己的房。灯火的带子也即刻被我旋高了。后窗的玻璃上丁丁地响,还有许多小飞虫乱撞。不多久,几个进来了,许是从窗纸的破孔进来的。他们一进来,又在玻璃的灯罩上撞得丁丁地响。一个从上面撞进去了,他于是遇到火,而且我以为这火是真的。两三个却休息在灯的纸罩上喘气。那罩是昨晚新换的罩,雪白的纸,折出波浪纹的叠痕,一角还画出一枝猩红色的栀子。猩红的栀子开花时,枣树又要做小粉红花的梦,青葱地弯成弧形了我又听到夜半的笑声;
30、我赶紧砍断我的心绪,看那老在白纸罩上的小青虫,头大尾小,向日葵子似的,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我打一个呵欠,点起一支纸烟,喷出烟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经典评论】这是一篇寓意深刻、意境独特的散文。它以象征的手法,借景抒情,以物言志,寄托了自己与黑暗势力抗争,在艰难中顽强求索的精神。其思想性、艺术性结合得十分完美。在这里,仅就它的艺术本身那冷寂深邃的意境,那既蕴藉又强烈、既彷徨又执着的心绪,以及那孤独的求索者的形象略作分析。首先是它冷寂而深邃的独特意境。“奇怪而高”的天空,映着冷眼的星星,洒在野花草上的繁霜,夜游的恶鸟这一切,构成了一个清冷肃杀又似乎大
31、有深意的秋夜。作者不愧是创造意境、渲染氛围的高手,他为这个特点的秋夜所选定的景物,均是冷峻、清寂、肃穆的。它们以静态居多,其间往往突然杂以鲜明的动态。比如在一系列静态的描写之后,突然笔锋一转:“哇一声,夜游的恶鸟飞过了。”于是收到了“鸟鸣山更幽”的效果。而那肃穆、冷寂、深邃的意境也随着凸现了。其次是贯串文章始末的既孤独又悲壮、既彷徨又执着、既虚幻又清醒的复杂心绪。这心绪的成功表现,得力于象征手法的运用,得力于借景抒情、借物言志、借客体的氛围传达主体的心绪。文中那脱尽了叶子,“默默地铁似的直刺天空的枣树”,那知道“秋后要有春”的小粉红花,那做着“春后还有秋”的梦的落叶,那夜游的恶鸟,那夜半的笑声
32、,还有那“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的小青虫,无一不浸透了作家的情感,无一不在默默传达着作家的心声。这浓烈的感情与心声,和那冷漠、高远、深邃的秋夜相糅合,相呼应,既协调又13互为映衬,造成了一种具有复合之美的丰满、多棱、立体的美学效果。再就是抒情主人公一个孤独的求索者形象的确立,也是文章感人且富有力度的原因之一。全篇处处在写景,其实处处可见抒情主人公的心态。这是因为所有的景物都是通过“我”的视觉、听觉、感觉来表现的。而且,“我”大都处于静止的思索、彷徨之中,动作很少,形象却清晰可见。直接描述“我”的活动的,只有两处,一是“我”听到夜半的笑声,回进自己的房间,“灯火的带子即刻被我旋高了”。二是结尾一段。这两处简洁的文字,鲜明地勾勒了一个对着微弱的油灯沉思默想、孤独悲愤的求索者形象,使原先一直默默地统率全文的灵魂,有一个清晰的显现。文章也随之更活,更易于读者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