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全国百强校》山东省实验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9月)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2).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18220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百强校》山东省实验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9月)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全国百强校》山东省实验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9月)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全国百强校》山东省实验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9月)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全国百强校》山东省实验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9月)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全国百强校》山东省实验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9月)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全国百强校》山东省实验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9月)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2).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全国百强校》山东省实验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9月)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2).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全国百强校》山东省实验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9月)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2).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全国百强校》山东省实验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9月)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2).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全国百强校》山东省实验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9月)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2).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全国百强校》山东省实验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9月)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2).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政治体制显著不同,但在政治理念方面却有相同之处。其相同之处体现在A“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 B“天下一家”“大一统”C“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D“天人合一”“敬德保民”【答案】B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我国古代奴隶社会时期实行的分封制、宗法制以及封建社会时期实行的中央集权制度都倡导“天下一家”“家国一体”的统一理念,B项正确;A项主张实行分封制;C是皇帝制度的特点;D体现了“天人合一、以民为本”的思想。2春秋时期,齐桓公召集诸侯

2、会盟,并订立盟约:“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树子指古代诸侯立为世子的嫡子引者注)这说明齐桓公A挟天子以令诸侯 B极力维护宗法制C主张废除分封制 D推崇法家思想【答案】B 考点:宗法制。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抓住题干中“无易树子,五以妾为妻”的信息可知,齐桓公要维护嫡长子和正妻的地位,极力维护宗法制,故B项正确;ACD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3史载唐朝驸马(公主夫婿)选取注重门第出身,多出自勋贵名臣,而明朝严禁皇室与大臣联姻,故驸马多出自寒门。这种变化反映了A中央集权的加强 B科举制度的成熟C贵族制度的衰落 D专制皇权的强化【答案】D考点:明代专制皇权的强化。本题考

3、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明朝禁止皇室与大臣联姻,目的在于防止大臣与皇室勾结,威胁皇权,实际上反映了专制皇权的强化,故D项正确;ABC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4钱穆在国史新论记载:“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拨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材料中“这两种制度”分别是A察举制、三公九卿制 B九品中正制、三省六部制C科举制、三公九卿制 D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答案】D考点:唐代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及理解分析的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分别盛行与汉代和六朝时期,故A、B项错误;三公

4、九卿制盛行于秦汉时期,故C项错误;材料中“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的制度”指的是科举制,“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指的是唐代中央制度三省六部制,故选D。5苏格拉底说,一条船,应由熟悉航海的人驾驶:纺羊毛时,妇女应管理男子。最优秀的人是能够胜任自己工作的人。苏格拉底这些话的政治意图是A反对轮番而治 B提倡妇女参政 C主张人民主权 D宣扬人文精神【答案】A考点:雅典民主制。从材料“一条船,应由熟悉航海的人驾驶;纺羊毛时,妇女应管理男子。最优秀的人是能够胜任自己工作的人”可以看出苏格拉底主张有才能的人治理国家,从而看出其反对轮番而治。故选A。B项是对材料断章取义的理解;C项材料并未体现;D项说法错误

5、,材料主要说的是有专门才能的人治理国家而不应该抽签选举,并未涉及到人文精神。6伯利克里(约公元前495年一公元前429年)说:“在我们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的和宽恕的;但是在公共的事务中,我们遵守法律。这是因为这种法律深使我们心悦诚服。我们服从法律本身,特别是那些保护被压迫者的法律。”这说明当时古代雅典A初步改变了贵族专权局面 B法律只在公共事务中发挥作用C受罗马帝国万民法的影响 D法律制度为民主政治提供保障【答案】D考点:雅典民主政治。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在公家事务中,我们遵守法律”可以看出古代雅典遵循法律的特点;而“这是因为这种法律深使我们心悦诚服。我们服从法律

6、本身,特别是那些保护被压迫者的法律。”说明法律至上的原则在雅典社会生活中得到体现,法律制度为民主政治提供保障,要注意的材料中的“被压迫者”是指公民,不是奴隶,因为“雅典民主政治有个特点“轮番而治”是指公民既是统治者,又是被统治者,角色轮换。”所以D项正确;A、B、C说法都不符合材料。7有学者指出:所有权概念起源于罗马法的“dominium”一词,原有统治、管辖、控制、支配之意。所有权概念一开始出现,就获得了所有人对物绝对支配的含义。由此可见罗马法A仅仅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 B重要内容是保护私有财产C.只保护奴隶主贵族的财产 D.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答案】B考点:罗马法。从材料“所有权概念一开始

7、出现,就获得了所有人对物绝对支配的含义”可以看出所有权概念是对物权的保护,即体现了对私有财权的保护,故选B。81841年,英国辉格党政府首相墨尔本在一次内阁会议上就阁员之间的意见分歧表态说:“我实际上不在乎哪一个好,我在乎的是,不管我们对外说什么,我们要说同样的话。” 后因托利党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墨尔本内阁辞职。这反映出当时英国A内部意见一致是内阁制主要原则 B首相与普通阁员享有平等权力C内阁集体责任制成为公认的原则 D政党之间的斗争决定内阁政策【答案】C考点:本题主要考查英国的责任内阁制。依据所学可知,18世纪初,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在这一体制下,内阁的首脑是首相,内阁成员是各部大

8、臣。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必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与首相共进退。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或首相解散议会重新选举。材料正是体现了英国责任内阁制下,集体责任制的形成。所以应选C。91621年,英国下议院的一个委员会来觐见国王詹姆士一世时,他无奈地对侍从吩咐道: “你们摆好十二把交椅吧,我要接待十二位国王!”这反映了此时的英国A君主立宪制已经建立 B议会对国王形成了制约C国王与议会的矛盾完全激化 D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答案】B考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背景。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我要接待十二位国王”的信息,可以看出英国国王称下议院议员为国王,这反映出议会

9、对国王形成了制约,故B项正确;AC项与题干时间1621年不符,排除;国王与议会的矛盾完全激化是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故C项错误。101787年6月4日,富兰克林说:第一个放在掌舵位置上的会是个好人,后继者怎么样,就只有天知道了。为了减少这种担忧,美国在制度上实行联邦制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总统由选举产生实行总统制A B C D 【答案】B考点:1787年宪法。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为了减少这种担忧”含义是指如何实现避免国家领导人专制和独裁的出现,结合美国史实即是如何实现对总统权力的制约,结合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可知“三权分的政治体制和总统由选举产生”是约束

10、总统权力的有效方式,所以两项符合题意要求,实行联邦制是为了强化中央集权而非约束总统权力,总统无法自己制衡自己,答案选B, A C D三项组合错误。11“兼容统一、秩序与自由的价值,非平衡地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营造出一个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共同发展”的政体。确立这种“政体形式”的法律文件最有可能是 A.英国权利法案 B德意志帝国宪法C法国1875年宪法D美国1787年宪法【答案】B考点:德意志帝国宪法。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能力。材料中的文字“兼容统一,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可以看出这是德意志帝国宪法。该宪法有效地维护了德国的统一,同时建立了代议制的民主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体

11、现了民主与自由;非平衡的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说的是专制色彩比较浓厚。故选B。A项国王统而不治,无实权,体现了较多的民主性;CD项都是建立的共和制。12下列表格是甲、乙两位同学对“农民阶级与近代中国革命”的探究,对此判断正确的是A甲同学采用的历史依据正确,结论合理B.乙同学采用的历史依据不正确,结论不合理C两位同学采用的历史依据都不准确,结论都不合理D两位同学的推论都合理,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时代【答案】A考点:农民阶级与近代中国革命。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领导的革命,太平天国运动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而失败,因此很容易的得出结论:农民阶级由于阶级局限性不能领导革命的胜利,故选A。B项错误,

12、农民家庭出身并非说明毛泽东就是农民阶级的代表,毛泽东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成为了无产阶级的代表;C项明显错误,甲的历史依据是准确的;D项错误,乙同学的结论不准确。13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其主要依据应是A北洋海军的参战 B战争由朝鲜引发C日本是亚洲第一个近代化国家 D马关条约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答案】A考点:本题考查材料的解读和理解分析能力。注意题中的关键信息“形式和内容”“近代意义”,此处的“近代”的内容,应指近代使用机器动力的军舰。据此联系所学内容分析,中国近代化的北洋海军所进行的黄海海战体现了上述特点。故选A项14“在1912

13、和1913年,他们凭借技能和勇气争取使民国能够运转。西式的民主制度马上证明太洋化、太新型和太软弱,难以负担他们托付的重任。”文中的“他们”是指A维新派 B革命派 C立宪派 D中国共产党【答案】B考点: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抓住题干中的时间“在1912和1913年”和“民国能够运转”,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他们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故B项正确;民国实行共和政体,而AC项都主张君主立宪制,故排除;中国共产党诞生于1921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15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当协约国战胜德国的消息传到北京,中国知识分子曾上街游行,欢呼“公理战胜强权”。

14、同时在北京创刊的每周评论将“主张公理,反对强权”作为其办刊宗旨。对“公理”的呼喊反映出中国知识分子A对民主科学的质疑 B对平等与自由的向往C对独立参政的渴盼 D对协约国希望的幻灭 【答案】B考点: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公理战胜强权”说明反对强权政治,再结合题干时间1918年,可知这一时期是新文化运动时期,联系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可知题干中的公理应该是指民主,即自由、平等,故B项正确,CD项错误;A项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不符,排除。16.蒋总统集记载“国民党党员成分中,70%以上是工农,20以上是小资产阶级。”这一状况可能出现的年份是A.1921年

15、B1925年 C.1931年 D1939年【答案】B考点:国民革命。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国民党党员成分中,70%以上是工农”可知这一现象是由于第一次国共合作,代表工农的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所致,故时间上应该存在于19241927年间,B符合题意;1921年国共合作还未开始,A有误;1931年国共处于对峙,C不合题意;1939年国共第二次合作采用党外合作,不会导致国民党党内成员成分变化,D与题意无关,故选B。17红星照耀中国被誉为是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的百科全书”,该书真实地记录了作者斯诺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

16、所闻。斯诺可能报道了A平型关和台儿庄战役胜利 B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C工农红军在会宁会师 D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答案】C考点:考查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相关史实。只有会宁会师发生在1936年10月,处于作者在西北革命根据地的时间段内,其余都不在题干要求的时间段内,正确选项为C项18右图是一幅题为日本近卫首相剖腹之期不远矣的漫画。作者意图是表述日本侵略者为天皇效力的决心鼓舞中国军民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信心说明日本侵略者对中国抗战的态度揭示日本当局走上自取灭亡之路A B. C D【答案】B考点:中国军民抗日斗争。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漫画标题“日本近卫首相剖腹之期不远矣”,再结合漫画下方的信息“

17、1937年10月 叶浅予作”可以看出该漫画是在抨击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会导致日本当局走上自取灭亡之路,同时也鼓舞乐中国军民的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信心,故项符合题意,答案为B项。19和平法令宣布:“本政府认为,俄国工人在推翻沙皇君主制以后用最明确的、最坚决的方式要求的和平,就是立即实现的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文中“本政府”是指A1861年改革后的沙俄政府 B二月革命后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C二月革命后的工兵代表苏维埃 D十月革命后的工农苏维埃政府【答案】D考点:本题考查的是考的是俄国的十月革命。根据材料“和平法令”“俄国工人在推翻沙皇君主制以后”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政府是十月革命后的工农苏维埃政府。

18、所以答案选D。20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建立【答案】B考点: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题干信息表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中央人民政府中占有重要地位,这说明当时的中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故B项正确;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选举产生,故A项错误;CD项

19、是在195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21历史地图是展现前人活动与地理空间结合的重要史料。观察地图,理解准确的是A冷战风云笼罩,造成分裂与对抗 B柏林被分区占领,局部热战出现C美苏操纵欧洲,北约与华约对峙 D德国实现统一,西欧走向联合【答案】A考点:本题以图片形式考查了美苏冷战,旨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由地图中“被占领的德国19451949年”可知在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分裂,A符合题意。德国分裂属于冷战,B的表述不合史实;华约诞生于1955年,与题干中的时间“19451949年”不符,C在时间上不合;德国于1990年实现统一,与题干中的时

20、间“19451949年”不符,排除D。故选A。22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文中“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不包括A不结盟运动兴起 B欧洲共同体形成C日本崛起 D华约组织建立【答案】D考点:华约组织建立。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并未确立,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政治格局。材料反映的是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故D不正确。23有学者认为,1954年不仅是新中国的法治年,也是新中国的外交年。下列选项能为“外交年”之说提供依据的是A.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 B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在万隆会议上发挥了积极

21、作用 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答案】A考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50年代外交。1954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所以为法治年,1954年我国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所以54年也可称为外交年,所以选A241973年,毛泽东在会见外宾时说:“我跟一个外国朋友谈过,我说要搞一条横线,就是纬度,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欧洲。”毛泽东提出这一外交政策的背景不包括A苏联对中国的威胁日增 B美国的霸权地位相对衰落 C中美建交 D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答案】C考点: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原则与外交成就的相关内容。本题依据时间可选择出正确的答案,中美关系正常化在197

22、2年,可以是材料叙述内容的背景,但中美建交在1979年是在1973年之后,所以C项为正确的答案。252009年美国副总统乔拜登为美国外交“新规”定调。“新规”否定了前总统布什所谓“不支持我们就是反对我们”的外交政策。拜登说:“我们将交往,我们将倾听,我们将磋商。美国需要世界,正如我相信世界需要美国。”从拜登的话中我们可知美国A放弃了霸权主义政策 B承认世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C放弃了领导世界的愿望 D承认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答案】B考点: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正如我相信世界需要美国”可知美国没有放弃霸权政策和领导世界的愿望,A、C表述有误;“我们

23、将交往,我们将倾听,我们将磋商”说明美国承认其他力量不可忽视,B的表述符合题意;材料讨论的是国际政治而非经济,D与题意无关,故选B。第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4分第27题18分,第28题18分,共50分)26(14分)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是古今中外大多数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科一 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 (1)材料一中“统一性、集权性”有什么表现?怎样理解“最本质的特点”?(4分) 材料二 任何一个州,都不可能仅凭自己动议,便能合法地退出联邦而任何以

24、此为目的的决议和法令在法律上都是无效的,联邦是不容分裂的就自然条件而言,我们是不能分离的。我们决不能把我们的各个地区相互搬开合众国总统的一切权威都来之于人民,人民并没有授于他规定条件让各州脱离出去的权力我们不是敌人,而是朋友它有一天会被我们的良知所触动,再次奏出联邦合唱曲。 林肯总统1861年就职演说 (2)据材料二,概括林肯反对分裂维护统一的依据,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联邦政府“再次奏出联邦合唱曲”的历史意义。 (6分) 材料三 有学者认为,统一是指国家之间或政权之间、一个国家或一个政权内部在政治上的一致、集中及结合为一个整体。(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4分)【答案】考点:西

25、周的政治体制;美国巩固统一的措施。(1)西周的政治体制与商王朝相比,具有明显的统一性和集权性,主要表现在实现了在宗法制和分封制下的天下共主的局面,家国结合。这种关系在初期对维护国家的统一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后来血缘关系逐渐的松散,出现割据争霸的局面。(2)国家统一是由联邦宪法规定的,同时由于美利坚民族的形成,南北方有了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心理素质,维护统一是符合民心的措施。(3)很明显,这一观点具有明显的片面性,统一不仅是政治上的事,还有经济、思想等多方面的统一。27(18分)法制建设和进步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漫长而艰难的演进过程。阅读

26、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科一 第三表:此时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将其押至家中拘留,系以皮带或脚镣,但重量最多为十五磅,愿减轻者听便。 第五表: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第六表:凡主张缔结”现金借贷”或“要式买卖”契约的,负举证之责;缔结上述契约后又否认的,处以双倍于标的的罚金。 十二铜表法 材料二 “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若犯死罪,议定奏裁,皆须取决宸(“宸”借指帝王所居,又引中为王位、帝王的代称)衷,曹司不敢与夺。 唐律疏议 材料三 第二条第三款: 总统应经常向国会报

27、告联邦的情况,并向国会提出他认为必要和适当的措施,供其考虑:在特殊情况下,他得召集两院或其中一院开会,并得于两院对于体会时间意见不一致时,命令两院体会到他认为适当的时期为止:他应接见大使和公使;他应注意使法律切实执行,并任命所有合众国的军官。 美国1787年宪法 材料四 “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十二铜表法与唐律的特点。(4分)(2)根据材

28、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的政治体制和宪法坚持的原则各是什么?并分析美国是怎样实现把总统“关在笼子里的梦想”的?(8分) (3)材料四中的“民治”在中国的近现代社会都努力去落实,请写出中国近代至建国初期关于“民治”的三部主要法律名称及每部法律的特点或原则?(6分)【答案】(1)特点:十二铜表法保护私有财产(或:侧重民法);注重法律公平。(2分)唐律注重伦理(或“以礼入法”);皇帝拥有最高裁决权。(2分)(2)政治体制:总统制或联邦制。(2分)原则:制约和平衡(2分)实现:实行三权分立;总统只掌握行政权;受到国会和最高法院的制约;总统由选举产生;有任期限制(4分)(3)法律名称:

29、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分)特点或原则(共3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三权分立、法治精神、主权在民(写出两点即可)共同纲领:议行合一、多党合作、外交自主(写出两点即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的原则考点:中外政治与法制建设。(1)根据材料一题干分析了“”和“债权人”之间关系,“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等可以得出十二铜表法特别注重私有财产的保护;材料二针对妇女犯下的罪,“若犯死罪,议定奏裁,皆须取决宸”审判要取决于皇帝。比较西方法律注重平等,中国法律是为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不同,根据中西方法律的侧重点回答即可。(2)根据材料三题干“总统”“国会”“联邦”“合众国

30、”,得出1787年宪法所遵循的总统制和联邦制原则。美国政体为了达到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平衡,使用三权分立体制,根据所学知识,联系总统的产生和权力的制约来回答。(3)关于“民治”就是“法治”的过程,本题考察的是中国近代到建国初期的法制化建设,既有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的法制化成果,又有新中国成立前后无产阶级的法制化建设,根据所学知识,例举三部法律回答即可。28(18分)新世纪以来,改革开放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中国的国际地位迅速提高。但中国真正成为世界强国,还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料 “朕(朱元璋)君临天下,抚治华夷,一视同仁,无间彼此。推古圣帝明王之道,以合乎天地之心远邦

31、异域,成使各得其所;闻风向化者,争先恐后也!” 明史外国志(古里) “其王知我中国宝船到彼,违部领赍衣服等物人马千数迎接,又差人赍礼象马迎接金拄杖二人,接引如前礼。其王恭礼拜迎诏敕,叩谢加额,开读赏赐。” 费信:星槎胜览 (1)据材料一,概括明初对外政策的特点和影响。(4分) 材料二 史观 大国竞争的核心是文明的竞争,大国崛起的核心是文明的崛起。一部人类文明史证明了这样一条规律,谁创造了领先世界的文明,谁就可能成为世界强国。历史深层的运动,决定着哪些国家有条件实现“崛起”。这“历史深层的运动”,便是文明的运动。 李洪峰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2)材料二论证大国崛起运用了什么史观?试以此史观阐释英国

32、“历史深层的运动”。 (8分) 材料三 史论 100多年屈辱外交的历史,使中国在1949年后形成了自尊心态。这种自尊心态有两种表现,一表现为自强不息和奋斗精神,另一则表现为过分自尊,对国与国交往中出现的一些冲突、矛盾和摩擦,不能冷静面对,往往作出超出需要的强烈反应。 叶自成中国成为世界强国后需要怎样的国家心态 (3)结合三则材料,说说你的中国崛起观。(6分)【答案】(1)特点:奉行和平、友好的对外政策;以天朝上国自居,建立“天下一统”的朝贡体系。(2分) 影响:宣扬中华文明,扩大了中华文化圈的影响;维护了中国与周边国家持久和平;强化了传统华夷观念和妄自尊大的心态。(2分)(2)运用了文明史观。

33、(2分)“历史深层的运动”表现在政治文明上英国开创了君主立宪制、内阁制、政党制等现代政治制度;(2分)在物质文明方面英国最早进行了工业革命;(2分)在科技方面,牛顿经典力学体系标志着人类进入科学时代等。(2分)(3)考生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回答(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中国的崛起需要继承发扬中华文明,还要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2分) 近代以来的自大心态、自卑心态和现代的过分自尊的心态都是错误的心态,不利于中国作为大国的崛起。(2分)我们应该发扬自强不息和奋斗精神,树立开放的、自信的、不亢不卑的、坦荡的、主动的、乐观的、负责任的大国心态。(2分)考点:朝贡贸易;大国崛起。(1)从材料“抚治华夷,一视同仁,无间彼此”、“远邦异域,成使各得其所”可以看出明初实行的是官方的朝贡贸易,体现的是友好、平等和天下一统的思想。这种思想和做法产生的影响是一方面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另一个方面也强化了自大的心态。(2)第一问的史观可以从材料“大国竞争的核心是文明的竞争,大国崛起的核心是文明的崛起”进行分析,第二问则是从政治、经济和科技方面进行分析。(3)此题是开放性的试题,回答言之有理即可,没有固定的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