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3年高考政治总复习限时检测 必修4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17837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年高考政治总复习限时检测 必修4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3年高考政治总复习限时检测 必修4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3年高考政治总复习限时检测 必修4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3年高考政治总复习限时检测 必修4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3年高考政治总复习限时检测 必修4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2013年高考政治总复习限时检测 必修4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四部分第四单元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限时45分钟,满分6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我国之所以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因为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B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C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思想意识决定的D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解析本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切入点,考查有关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相关知识。A、B表述虽正确,但与题干不构成因果关系,故不选;C夸大了人们思想意识的作用,属于历史唯心主义观点,故舍去;D正确揭示了我国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哲

2、学依据,故选D。 答案D2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催生着人们观念的更新。“笑不露齿,行不摆裙”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矜持因素,被时下“想唱就唱,我最闪亮”所取代,当代青年更倾向于张扬个性,展示自我。这表明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D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催生着人们观念(属于社会意识范畴)的更新,这表明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B正确切题。A、D与题意不符。C表述不恰当,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会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 答案B3唐代著名的文学家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

3、而作”。这一主张蕴涵的哲学道理是A正确意识根源于客观事物B人的认识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C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D社会存在决定于社会意识解析A、B不符合题意,D错误。诗中的“时”、“事”都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文章”、“歌诗”则是社会意识,故C符合题意。答案C4宋代是我国手工业与商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历史学家研究发现,宋代民间崇拜的神灵被认为除了具备驱灾治病、保境安民等传统农业社会型的神力外,还开始拥有诸如预告物价、保护商贾等神力。下列观点与这一历史现象所蕴涵的哲学原理相同的是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自然神就是自然本身,人神就是人本身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

4、的社会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ABCD解析“神灵”属意识范畴,宋代民间神灵具有其“时代特征”,正说明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仓廪实”、“衣食足”属物质范畴,“知礼节”、“知荣辱”属意识范畴,说明了物质决定意识,当选;“自然神”、“人神”属意识范畴,“自然本身”、“人本身”属物质范畴,说明意识的来源是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当选;“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同样强调了物质第一,符合题意;说明的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与材料反映的哲理不一致,排除。因此答案为C。答案C5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下列图示不正确的是A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B社会历史发展依靠,社会基本矛盾的

5、解决实践C社会实践推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历史发展D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改革解析本题考查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题干要求选不正确的,A、B、C都正确,所以不选。只有D项错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仍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解决方式只能通过改革而非阶级斗争。答案D6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能源形势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节能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现行节约能源的一些规定已经不适应当前和今后节能工作的需要。这说明A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B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C上层建筑总是落后于经济基础的发展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解析现行节约能源的相关规定属于

6、上层建筑的范畴,题干材料强调的是现行节约能源的一些规定已经不适应当前和今后节能工作的需要,迫切需要出台新的规定,这说明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B当选。C说法错误;A、D不符合题意。 答案B72012年,我国政府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其哲学依据是生产力要适合生产关系的状况上层建筑促进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ABC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关知识的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观点错误。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才能促进生产力

7、发展,观点错误。经济体制改革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政治体制改革属于上层建筑的变化,正确切题,故选B。答案B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我国所有制改革的程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程度和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步伐是一致的。这反映了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ABCD解析题干主要反映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没有涉及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故不符合题意,应选B。答案B9人民是土壤,它含有一切事物发展所必需的生命汁液;而个人则是这土壤上的花朵与果实。下列对此理

8、解正确的是A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B任何个人的成果都包含着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劳动C人民群众创造了社会财富,是社会实践的主体D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作用集中表现为英雄人物的作用解析题干考查的是人民群众与个人的关系。A、C只阐述了人民群众的作用,与题意不符;D错误。题干说的是个人的成果是在人民这一土壤中成长起来的,B正确。答案B10在我国农村改革中,农民首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首选了第一个村民委员会,创办了第一批乡镇企业,被称为我国农民的三大创举。这充分说明了人民群众是A社会历史的创造者B物质财富的创造者C社会变革的引导者D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解析我国农民的三大创举充分说明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9、。答案A11我国政府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如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障制度,强化防灾减灾工作等。这体现了A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B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C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D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解析材料的含义是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A、B、C三项本身虽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舍去。答案D12漫画都是政绩给我们的启示是A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B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有导向作用C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D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解析漫画讽刺了某些干部只从自身利益出发而无视群众利益的做法,这启示我

10、们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D正确,A、B、C均不符合漫画本意。答案D二、非选择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13宁波“新老市民共建共享融合模式”荣获由中央党校、民政部等有关部门组织评选的首届“中国社会创新奖”。宁波市外来人员100人以上的村(社区)都建立了社会融合组织,社会融合组织是由社区(村)党支部、社区居委会(村民委员会)管理和协调,具有民间性、社会性、共建性、公益性、融合性等特点,立足新老市民共建共促共享,帮助外来人口尽快融入当地社会,成为新老市民交流沟通、政治参与、共同服务、组织动员和融合共进的桥梁和纽带。这一模式使宁波市外来人员实现了由“农民工”、“外来务工人员”到“新宁波人”、“

11、新市民”的转变,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发展。简要分析宁波外来人员称呼的改变给我们的哲学启示。解析本题由于没有限定哲学的具体知识范围,所以,学生要试着找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以便逐一找出具体的答案要点。答案(1)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称呼要与客观的社会现实相适应。(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人们对外来务工人员的认识也必须与时俱进。(3)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决定了人们对外来务工人员称呼的转变。14材料一经济学家认为,收入差距拉大对经济增长有两重效应,即改善效应和恶化效应

12、。改善效应,是指收入差距拉大促进可流动资源配置于需求更大、效率更高的领域,从而有效避免资源闲置,促进经济增长。恶化效应,是指收入差距过大,一方面将导致整体消费水平降低,经济增长缺乏动力,另一方面导致低收入群体受教育水平较低,从而使经济增长因人力资本不足不能持续发展。材料二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近年来,政府、企业和居民三者之间分配关系呈现较为明显的失衡状况,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都有扩大的趋势,收入分配问题已经到了必须下大力气解决的时候。因此,要在坚持基本分配制度的前提下,切实保护公民合法收入和私有财产,同时尽快扭转城乡、地区和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趋势,逐步形成中等收入占多数

13、的“橄榄型”分配格局。为此,将会加大税收在二次分配中的调节作用。 材料三改革开放30年来,尤其是本世纪头10年来,我国先富群体快速扩大,社会各群体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同时我国也出现了收入差距急剧扩大,社会不公平感明显增强的问题。未来1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10年,这个阶段必须要处理好收入分配不公、腐败等社会反响强烈的问题。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说,收入分配问题,早一些时间解决可能没有实力;太晚解决错失很多机会,导致问题积重难返;现在解决这个问题正是时候。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说明我国政府解决收入差距问题的哲学依据。解析本题要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关系一定

14、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等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结合材料分析。答案(1)社会意识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正确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发展。“十二五”提出的解决收入差距的建议,是对我国目前分配现状的反映,也必将对问题的解决产生深远的影响。(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分配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环节。我国目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分配制度的调整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完善,有助于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实现社会公平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4)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既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要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缩小收入差距,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也是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必然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