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苏专版》2014步步高历史大一轮复习整合提高 必修一 第四单元 第9讲.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17702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2.3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专版》2014步步高历史大一轮复习整合提高 必修一 第四单元 第9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江苏专版》2014步步高历史大一轮复习整合提高 必修一 第四单元 第9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江苏专版》2014步步高历史大一轮复习整合提高 必修一 第四单元 第9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江苏专版》2014步步高历史大一轮复习整合提高 必修一 第四单元 第9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江苏专版》2014步步高历史大一轮复习整合提高 必修一 第四单元 第9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江苏专版》2014步步高历史大一轮复习整合提高 必修一 第四单元 第9讲.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江苏专版》2014步步高历史大一轮复习整合提高 必修一 第四单元 第9讲.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江苏专版》2014步步高历史大一轮复习整合提高 必修一 第四单元 第9讲.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江苏专版》2014步步高历史大一轮复习整合提高 必修一 第四单元 第9讲.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江苏专版》2014步步高历史大一轮复习整合提高 必修一 第四单元 第9讲.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江苏专版》2014步步高历史大一轮复习整合提高 必修一 第四单元 第9讲.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江苏专版》2014步步高历史大一轮复习整合提高 必修一 第四单元 第9讲.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江苏专版》2014步步高历史大一轮复习整合提高 必修一 第四单元 第9讲.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江苏专版》2014步步高历史大一轮复习整合提高 必修一 第四单元 第9讲.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江苏专版》2014步步高历史大一轮复习整合提高 必修一 第四单元 第9讲.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江苏专版》2014步步高历史大一轮复习整合提高 必修一 第四单元 第9讲.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江苏专版》2014步步高历史大一轮复习整合提高 必修一 第四单元 第9讲.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江苏专版》2014步步高历史大一轮复习整合提高 必修一 第四单元 第9讲.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江苏专版》2014步步高历史大一轮复习整合提高 必修一 第四单元 第9讲.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9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考点清单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3.“文化大革命”。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成立的条件2建国的筹备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还规定了新中国的首都、国旗、国歌等事宜。3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诞生了。史论共识1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1956年三

2、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二、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1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1)形成标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职能转变: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后,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3)基本方针:1956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1)背景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创立: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成果: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内容原则: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意义: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建立新一届国家机构。(3)意义

3、史论共识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而全国人大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特别强调我国民族区域自治,不能仅仅理解为只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结合。三、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整体把握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1“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各项法律名存实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都失去了保障。(2)工厂、学校正常的生产学习停顿下来,社会秩序遭到破坏。(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无法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能实行。2法制走向健全(1)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

4、严,违法必究”。(2)为刘少奇平反,并在全国范围平反各种冤假错案。(3)1982年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4)当前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基础。3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重建恢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完善政治协商制度:1982年,确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完善照,荣辱与共”的方针。重视民族自治工作: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基层民主制度建设1998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扩大基层民主。改变上级政府任命村委会干部的做法。创造性地发展各种村民选举制度。关

5、键点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关系,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密不可分,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民主必须法制化,法律必须保障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民主化与法制化的统一。整体把握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及其发展历程。“四”指四大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村民自治制度)。“三”指三个发展阶段:19491956年,是民主政治的基本确立时期;19561976年,是民主政治的挫折时期;从1976年至今,是民主政治的健全完善时期。“二”指两个宪法性质的文件:1949年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

6、会议共同纲领和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一”指一大特色:即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四、“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知识图解“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1背景:1949年国共内战后,台湾与大陆处于隔绝的敌对状态。2过程3含义4意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关键点拨“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特点:“一个中国”是基础;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台湾还可保留自己的军队;和平谈判,以和平方式统一;长期不变,具有稳定性;“两种制度”相互支援,共同发展。史论共识“一国两制”的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结构新形式,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

7、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五、香港、澳门的回归1香港回归2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六、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1原因2表现深层点拨关于台湾问题的认识(1)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纯属中国内政。(2)台湾问题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民族尊严、反对外来干涉的问题。(3)台湾问题的本质是分裂与反分裂、“台独”和反“台独”的斗争,焦点是一个中国与“两个中国”的斗争。(4)阻碍统一台湾的因素:岛内“台独”势力的阻碍;国际反华势力对“台独”势力的帮助和对解决台湾问题的阻挠。整体把握“三个两”归纳祖国统一大业基准考点一中国特色的新型民主政治制度主题

8、一图示建国初确立的新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主题二比较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的不同项目1949年共同纲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背景不同新中国即将成立时社会主义制度即将确立时制定主体不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内容不同制定了新中国各项制度的总原则用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国家的性质与根本政治制度性质不同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历史作用不同对新中国的各项工作起到了规范和指导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主题三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比较1两者的联系:两者都要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2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的不同之处(1)性质不

9、同。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不是我国的国家机构。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在我国国家机构体系中处于首要地位。(2)职能不同。人民政协的职能主要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有权决定国家和地方的重大事务,而人民政协则是对上述问题进行协商。(3)监督权不同。人大监督是运用国家权力实行的监督,是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具有法律约束力。而政协监督不具有国家权力的性质,不具有法律约束力,是一种民主监督。(4)产生与组成方式不同。人大代表由人

10、民选举产生,政协委员由各方协商产生。主题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史料一(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共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信息解读史料一表明我国各民族在地区分布上相互杂居、民族间相互同化,相互影响,各民族结成深厚友谊,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史料二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族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

11、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信息解读史料二反映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内容。史料三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信息解读史料三反映了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目的。基准考点二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主题建国后民主法制建设的曲折发展史料一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中华人民

12、共和国宪法信息解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各民族一律平等是1954年宪法的主要特点。史料二1980年8月下旬,著名的意大利记者奥莉娅娜法拉奇询问邓小平:中国今后如何避免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悲剧?邓小平回答:“只有认真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从制度上解决问题。”信息解读根源于“左”倾错误的“文化大革命”,使民主和法制均遭到严重破坏,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依法治国、民主集中制是“文革”留下的深刻启示。史料三农村妇女秋菊历经艰辛的告状后,终于打赢了状告村长的官司,儿子也顺利出生,到2012年,秋菊家又当选为本村第一位女村长。信息解读秋菊

13、民告官打赢了官司反映了法律建设的进步;竞选成为村长反映了基层民主制度的发展。此外,新时期党在民主法制建设方面的努力表现在:健全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扩大基层民主;加强立法,逐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加强依法治国的力度。基准考点三“一国两制”的理论及实践主题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含义史料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1984年)信息解读“一个国家”是前提,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是指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和港澳台的资

14、本主义制度。主题二港澳回归史料香港人有一种说法,回归后的香港“股照常炒,马照常跑,舞照常跳”信息解读“一国两制”构想是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伟大创举,成功解决了香港、澳门的回归问题,促进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回归后的香港人民生活稳定,经济繁荣,说明了政策的实践性、稳定性,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主题三台湾问题1“一国两制”首先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而首先成功运用于香港问题的解决。2台湾问题是内战遗留问题,是中国内政;港澳问题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3解决台湾问题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原因在于岛内外的反华敌对势力企图将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并不是针对广大台湾人民。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区和经济特区的区

15、别与联系类别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区别设立区域港澳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沿海特定区域指导原则“一国两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殊的经济政策自治程度享有“高度的自治权”有“一定的自治权”谈不上自治,只是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方法社会制度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解决问题实现中国和平统一解决民族问题、实现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愿望率先发展起来,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联系三者都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范围内、中央政府统一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不具有任何独立主权实体性质例1 (2012广东高考)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A“为

16、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B“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C“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审题突破答案B例2 (2012江苏高考)1987年2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发表了自由返乡运动宣言。5月10日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写有“想家”两个大字的T恤衫走上街头。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这反映了()A“一国两制”构想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B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C海峡两岸业已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D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础审题突破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时间“1987年”。从时间看,

17、当时港澳还未实现回归,1992年海峡两岸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据此可直接排除C、D两项。从当时实际分析,台湾同胞对于“一国两制”仍存在猜疑,对其前景还需要观望,说“普遍认同”与事实不符,而且材料中只是提及了部分台湾同胞,不能说“普遍认同”,故排除A项。“想家”表达了台湾同胞急于“回家看看”的迫切愿望,B项最贴近材料所反映的问题。答案B例3 (2012天津高考)“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A“一国两制”的提出 B“九二共识”的确定C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 D中国国

18、力的强大审题突破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材料信息,并将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本题的关键信息是“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判断这一事件为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而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中国国力的强大。故答案选D项。答案D例4 (2012安徽高考,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中国的少数民族公民不仅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所有公民权利,还依法享有一些特殊的权益保障。200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把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西部大开发以来民族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单位:亿元)

19、摘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材料体现的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是什么?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的演进趋向,论述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审题突破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从我国民族关系演变中的民族统一、多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应有贡献角度分析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的重大影响。答案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共同开拓了广袤的疆域;共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共同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列举相应史实,亦可酌情给分。)命题感悟近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大业是高考重点命题区域之

20、一,也是高考联系社会现实热点角度的命题点。考查形式上多是运用相关史料、评论性文章、热点材料或历史档案作为载体,创设问题情境,考查学生认识、理解问题的能力。解答该类题目的关键是能够理解材料、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命题思想一隐含社会热点1(立意广西、宁夏自治区成立55周年)2013年是广西、宁夏自治区域成立55周年。55年来,两地经济快速增长,工农业生产总值连年翻番,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广西、宁夏55年和谐稳定发展的最成功的基本经验是()A党中央正确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两地人民的辛勤劳动C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D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答案A解析广西、宁夏自治区55年来之所以能够快速和谐

21、发展,主要是得益于我国政府实施了科学合理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了我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发展。2(立意两岸关系的新发展)2012年8月9日下午,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江丙坤在台北共同签署了海峡两岸投资保护和促进协议与海峡两岸海关合作协议。两会认为,两岸海关合作协议有利于促进两岸经贸交流与发展。这表明()台湾经济发展的惟一途径是与大陆实现两岸海关合作两岸海关合作对海峡两岸经济发展与往来有重大意义两岸海关合作协议的签署说明台湾全体民众都认可“一个中国”的原则实现两岸海关合作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祖国统一A B C D答案D命题思想二紧扣主干知识或核心概念3(

22、立意主干知识: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新中国成立后,黄炎培欣然接受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的职位,他儿子问他为什么年过七旬却做起官来,他回答说,人民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自家的政府。自家的事,需要人做时,自家人不应该不做,是做事,不是做官。这表明()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满足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的积极性C出席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中民主人士居大多数D中国共产党实行了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黄炎培欣然接受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的职位”可知,题干中所述的事发生在1949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于1954年,故A项错误;

23、C项无法从题干材料中得出,错误;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是在1956年,故D项错误。4(立意概念:民族区域自治)“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民族实际相结合的一个伟大创举。”文中的“伟大创举”是指 ()A率先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B率先赢得了民族独立C政府组成人员全部来自少数民族D率先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答案D解析“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是关键信息,这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具体表现,故“创举”应指D项。命题思想三凸显新史观或核心价值观5(立意新史观:文明的民族性与多样性)“任何民族都是有自决权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

24、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为此,新中国政府 ()A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在全国普及了基层民主选举制度D建立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答案B解析“民族自决权”、“民族大家庭”等信息是关键,只有B项中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此相关。命题思想四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6下图是某校高一学生在研究祖国统一问题时所创作的漫画,你认为此漫画不能揭示出()A祖国统一是中国人民的普遍愿望B“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前提C“台独”势力将引导台湾走向危机D国际反华势力是“台独”势力猖獗的后盾答案D解析从漫画中可以看出“一中原则”(

25、即“一个中国”的原则)在疾驰,而象征“台独”势力的“李扁”二人则是盲人骑瞎马,必将走向万丈深渊。综合以上内容,A、B、C三项均可体现出来。而外国干涉势力的阻挠虽是阻碍祖国统一的重要因素,但在此漫画中体现不出来,因此D项符合题意。对点训练考点一建国初的民主政治建设1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发表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开幕词,“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由此成为中共党史上的80句口号之一。文中“站起来了”就当时而言是指新中国的成立()A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B赢得了中华民族的独立C实现了人民的自由平等D保证了国家主权的完整答案B解析新中国成立之初,虽然立即得到苏联等社会

26、主义国家的承认和支持,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则奉行敌视和孤立政策,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是之后中国不断努力的结果,而且领土主权并未统一、民主政治建设任重道远,排除A、C、D三项。2邓小平曾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奠定基础的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答案C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制定其它法律和治理国家的基础,故选C。3探究历史真相,需要分辨史料真伪,之后才能作出阐释和评价。下面是关于开国大典的一段史料1949年10月1日

27、上午10点,已经下野的蒋介石在广州一名国民党高级将领的公馆里,听到收音机里传来这样一条新闻,“新华广播电台,下面播送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仪式,将于今日下午三点,在北京(人民代表大会宣布将北平改为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分辨该段史料的横线部分,其中存在错误的是()A B C D答案C解析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时,按照共同纲领规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而人民代表大会正式出现于1954年,故C项符合题意。考点二法制建设的曲折发展4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确立的一系列基本政治制度中保持了连贯性,即使在“文革”时期也没有遭到严重破坏的是()A人民代

28、表大会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民主集中制度答案C解析由“连贯性”和“文革时期也没有遭到严重破坏”可知C项正确。5金婚中,女主人公文丽是位小学老师,但是有一段时间学生“停课闹革命”,她只得暂时放下工作回家。这种情况应当发生在 ()A“文化大革命”时期 B“大跃进”时期C人民公社化时期 D三大改造时期答案A解析“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左”倾错误的发展泛滥,使得工厂、学校正常的生产学习停顿下来,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62012年3月3日,广东汕尾乌坎村重新选举第五届村民委员会,党总支书记林祖銮当选村委主任。乌坎村委会民主选举的事例是()A我国基层民主不断发展的成功范例B我国民主政

29、治建设史上的里程碑C21世纪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新成就D新时期学习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结果答案A解析乌坎村委会经过选举产生了新一届村委会是我国基层民主不断发展的表现,没有本质变化,也不是学习西方民主制度的结果,排除B、C、D。考点三祖国统一大业71961年6月,毛泽东在一次会谈时说:“如果台湾归还中国,中国就可以进联合国。如果台湾不作为一个国家那么台湾的社会制度问题也可以留待以后谈。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对此分析最恰当的是()A毛泽东当时已经提出“一国两制”B毛泽东希望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C和平统一台湾是建国以来的既定方针D“一国两制”是新中国重返联合国

30、的前提答案B解析“一国两制”是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明确提出的,且中国于1971年就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由此排除A、D两项。材料表明毛泽东希望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故答案为B。8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就以下两幅图片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下列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图一葡萄牙殖民 图二澳门特别时期的澳门旗帜行政区区徽A见证了澳门地区历史的沧桑与新生B都是澳门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有利因素C是澳门由殖民走向高度自治的历史见证D是中国从屈辱走向强盛的有力注解答案B解析在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下,澳门地区经济难以得到迅速发展。9一项最新的民意调查显示,逾八成受访台湾民众希望胡锦涛与马英九早日会面,其中30%的民众

31、希望胡锦涛能去台湾。促使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有 ()两岸之间人员往来、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增多两岸“三通”的基本实现国共两党交往的不断增多“一国两制”在台湾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A BC D答案A解析由于岛内长期存在着台独势力、和大陆分离的时间太长以及30%的民众等信息可说明台湾民众对于大陆“一国两制”的政策并非都很了解与拥护。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深化训练12012年两会期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开微博,政府部门开官方微博一时成为时尚,“微博议政”成为表达民意、倾听民生最为便捷的方式。对“微博议政”认识错误的是()A网友可直接接触到代表委员,在线与官员交流,表达民意B“微博议政”是在虚拟世界中的参政议

32、政,网络上的民主政治C“微博议政”都是存在于虚拟世界中的,与现实脱节D“微博议政”属于新生事物,是双刃剑,需要规范答案C解析“微博议政”是民众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有利于官民交流,但也需要加强规范与监督,C项中“与现实脱节”的说法错误。2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已“不再是单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是包括了资本主义制度在内的混合型国家”。该学者提出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最可能是 ()A“一国两制”的实行B经济特区的设立C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D外国资本的大量进入答案A解析本题属于结论式论证题,现代中国实行“一国两制”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中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仍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故A项

33、符合题意。3温家宝说:“我去台湾的愿望依旧是那么强烈,因为我认为中华民族5 000年的文化,具有强大的震撼力和凝聚力,不要因为50年的政治而丢掉5 000年的文化。”这段话不能表明()A对实现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B热爱祖国的情感C大陆对改善两岸关系的最大诚意D坚持“一国两制”的原则答案D解析分析温家宝总理的话,充分表达了对实现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热爱祖国的情感;大陆对改善两岸关系的最大诚意。有关“一国两制”的原则在材料中无直接体现,故本题应选D项。4近代以来,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在曲折中不断前进,而中国共产党则是这一进程的有力推动者。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由民主的中国”将是这样一个国家:

34、它的各级政府直至中央政府,都由普遍、平等、无记名的选举产生,并向选举他们的人民负责。它将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它将保证国家的独立、团结、统一及与各民主强国的合作。毛泽东答路透社记者甘贝尔问(1945年9月27日新华日报)材料二俞可平在人民至上60年来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文中指出:“新中国60年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改革开放前30年的民主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搭建了基本的制度框架”材料三刘少奇同志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选举村级追悼大会 制定的有关法律、法规委员会(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毛泽东所说的“自

35、由民主的中国”的基本内涵及其所做的努力。(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改革开放前30年的民主建设成就,说明新中国搭建的“基本的制度框架”有哪些?(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我国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答案(1)基本内涵:政府由普选产生;以三民主义和民有、民治、民享为原则;以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为特征;以独立、团结、统一与合作为外交目的。所做的努力:参加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确定和平民主建国方针;促成并参加政治协商会议,倡导以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各党派平等合作为方针的和平建国的途径;领导解放战争,推翻国民党独裁统治,建立新中国。(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

36、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答出其中两点即可)(3)平反冤假错案;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加强基层民主建设。解析回答第(1)问“内涵”时,关键是要阅读与获取材料信息;回答“努力”时需要调动所学知识,注意表述的概括性。第(2)问,可根据新中国成立后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史实回答。第(3)问,根据材料提供的三幅图片及说明文字等有效信息,可依次得出“平反冤假错案”“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等结论。5祖国统一一直是世界各国人民梦寐以求的愿望。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据外交部网站消息,2012年9月12日,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就日本“购岛”等问题答记者问。洪磊

37、表示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有史为凭,有法为据。日本政府的所谓“购岛”行动完全是非法、无效的,中方坚决反对。人民网东京2012年9月22日电随着中日两国就钓鱼岛争议升温,日本有右翼团体“加油日本全国行动委员会”在今天发起大型反华示威,成为中国各地反日示威爆发以来,日本国内最大规模的反中示威。材料二据报道,1993年大陆与台湾之间的贸易额达到了144亿美元,2万家台湾企业在大陆的投资约在150300亿美元之间。台湾越来越把注意力集中于大陆,一位台湾官员于1993年说:“1980年以前,台湾最重要的市场是美国,但到了90年代,我们认识到,台湾经济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大陆。”(美)萨缪尔亨廷

38、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材料三2011年是香港大学招大陆学生的丰收年!香港媒体报道,今年共有17名大陆状元选读港大,包括北京3名文科女状元;大陆媒体则指出今年大陆考生申请赴港就读人数比去年增加14.8%。今年港大招大陆生成绩傲人,是港大与陆生双方都主动出击的结果。(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钓鱼岛引发的问题及其影响。(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岸关系得以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及特点。(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陆考生申请赴港就读的制度基础。(4)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分析促进国家统一的因素有哪些?答案(1)问题:钓鱼岛的主权归属。影响:深刻地影响着中日关系的发展和我国的国

39、家主权和领土完整。(2)因素:两岸人民有血浓于水的亲情;两岸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经济发展存在互补性;美国对台湾经济的影响力减小。特点:经济、文化联系加强带动政治交往;由民间交往逐步发展到官方交往。(3)“一国两制”的成功实施;有利的教育政策的推动;香港与内地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领域交流频繁。(4)综合国力的增强;根据本国国情制定合理的方针、政策;经济联系加强;民族认同感;大势所趋,民心所向等。解析本题围绕祖国统一这个热点话题展开讨论,主要考查中日关系、海峡两岸关系、“一国两制”等。第(1)问的“问题”可直接从材料一中找出答案;“影响”从中日关系与国家主权等角度说明即可。第(2)问中“因素”可从经济联系等角度来说明;“特点”可从材料二的内容及所学知识总结出来。第(3)问要结合内地与香港的关系、国家教育政策、“一国两制”理论的成功实践等方面来回答。第(4)问一定要结合三则材料,从综合国力、国家政策、人民意愿等角度来谈。- 19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