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说专题检测(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文本一:寻找王成张港1973年的冬天,冷得邪乎,兴安岭上龙门农场,田鼠冻得钻进知青宿舍。于是,可怕的鼠疫暴发了。1月27日夜,狂风打鼓,大雪拍门。一辆马爬犁从三分场驰到卫生院,抬下上海人李志鹏。李志鹏脸泛了青。高烧的人这个脸色,是真不行了。他要说什么,又发不出声音。他指指我上衣口袋,比画着。我明白了,他是要写字。我的破钢笔其实只是摆设,极少用。李志鹏哆嗦着接笔,哆嗦着摸出一块挺旧的手绢包。在手绢上,他费力地写出个“王”,笔就不下水了。我接来笔,用舌头洇了洇,又下水了。他接着写,写得太费力,写了老长时间,之后他就闭上了眼睛。送他来的上海
2、人比画:“把这个包交给这个人对吗?”李志鹏点点头,我们几个人连声喊:“一定一定一定。”李志鹏的眼睛睁了一下又合上,就再也没有睁开。上海小伙子李志鹏就这样走了。最后陪他的,只有三个上海知青加上一个东北的我。处理完后事,我们想起了那手绢包。脏兮兮的旧手绢,里面是钞票,35元。皱手绢上的字,歪歪扭扭,第一个是“王”;第三个是“成”;中间这个,有人说是“之”,有人说像“云”,有人分析是“立”。不管怎么说,一定要将这手绢包送到王成手上我们点头了,我们答应过李志鹏。龙门农场也就五六千人,找一个人还不难。我们先从三分场开始,先从上海人入手,可是,没有王成。我们成立了“专案小组”,分工负责,分片包干,拉开大网
3、。然而,还是找不到。一转眼,上海知青大返城,专案小组成员最后剩了我一个。每一个人走时,都对我说“一定一定,一定要找到王成”。之后,我与上海书信不断,上海与我书信不断。一晃,我也离开了农场,也娶着了媳妇。我给媳妇讲手绢包的事。媳妇手指在舌上抹湿,一张一张数过那35元钱。她将手指头塞进我的秋衣破洞里,一转一搅:“真的不少哩!够织件毛衣哩!”她枕在我的手臂上,日子穷而甜。儿子降生,特能吃,而他娘没奶。因为钱断了,所以奶粉断了。媳妇先是骂我无能,然后又是骂我无能,最后,她摸出手绢包摔在炕上。我狠狠地瞪她,说:“不行!”我与上海书信不断,上海与我书信不断。可是,那个王成,就是找不到。寻找王成的队伍渐渐发
4、展壮大,我们这些最穷的人家却最先安装上电话,打着长途电话研究王成,研究手绢包。那一年,上海来了兴致勃勃的电话:“找到了,在上海,原来的龙门知青。”电话要我带上东西,赶赴沪上。“邮不行吗?”“不行,面当面,物对人,得确认。”想想那个大风雪之夜的李志鹏,我带上干粮,买了车票。那人叫王子成,手绢不对,钱的数额也不对。虽然路费是上海人出的,可我欠了债,债是大田的野草,锄了又长。一晃,我发现自己老了。这个手绢包,让我长出许多皱纹。可是,怎么办呢?那个大风雪之夜,李志鹏最后那样子,总在梦里,总在醒时。我与上海人通话,决定发起一次大规模的总攻不管不顾地不分时间地点人物地大讲这个手绢包的故事,发动群众,搜寻王
5、成。这天,我接到个电话,那人自称龙门农场的,在城里治病。事情重要,电话说不行,要我到医院会面。路上,我忽然想到,这自称叫于诚的人,莫不就是找了20年的王成?比我还老的于诚,果然就是“王成”。于诚摸着手绢包:“是不是 35 块?是不是两张 10 块,一张 5 块,剩下 1 元的,还有两张 5 角?”“是是是,对对对!”“两张10块的,卖榛子钱;一张5块的,土豆钱”于诚老泪纵横。“找了 20 年呀!原来是你。”我终于明白了,在农场时,我是知青,他是山东移民,我们相隔二十多公里。于诚翻来覆去地看手绢,翻来覆去摩挲那些市面上已难见的旧纸币。突然,他将钱拍我手上,说:“原来张眼镜就是你呀!这些钱是你的呀
6、!”我傻了,我不能不傻。于诚缓缓气,说:“去过六分场吧。”我没去过。“去六分场的路,总走过吧!”我记不得。“一辆胶轮拖拉机着火,你们知青救火。这还不记得?”好像这事有。“有个人,救火烧了毛衣。后来我打听了,他叫张眼镜。我就攒了钱,托人买上海毛线,我得赔人家毛衣呀!托来转去,没了下落。想不到,钱钱钱钱在这儿,你你你你在这儿。”泪如水泼,我不会说话了。(2020年24期)文本二:从体裁来说,故事应该与小说有显著区别,否则它就不是一种文体。故事的基本含义是旧事、旧业、先例、典故等,因此,故事一般讲的是已过去的真实事件,不可过于夸张或扭曲。当然,故事中的虚构与小说中的真实,都是相对而言的。这里面有个谁
7、主谁次的问题,故事中事件主体不能背离,这是大原则,小说则不一样,芝麻可以说成西瓜,这是它们之间真实与虚构的区别或差异。故事中事件的真实性决定其运用的表达形式,即说故事主要通过叙述的方式来讲一个带有寓意的事件。因此,写故事又叫讲故事,主要用的是叙述的方法,而小说常用的是描写的方法。我们认为一个故事“好”,亦因为它侧重于事情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跌宕起伏,从而阐发某种道理或者价值观。试想,如果你在讲故事过程中大量使用情景描写,别人会怎么看你,肯定会认为你不是在讲故事,而是在吹牛皮!另外,讲述一个故事,必须话有所指,意有所图,这就是说讲故事要有很强的目的性,这也就是故事中所谓的故事核。故事核就像目的地
8、,是故事中要表现鲜明的。这在讲故事过程中也常要有所提示,或头或尾或文中,这在寓言故事中更是可见一斑。寓言故事的讲述者始终是主导,其目标方向很明确,故事中所运用的各种手法,目的总是先将读者引向歧途(这很关键),最后再引向故事核。故事留给读者的是事,人反而淡化了。好的故事,几十年后不忘的还是故事本身,而不是故事中的主人公。当然,故事本身也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但那只是副产品。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志鹏临终前艰难地留下遗言,表明他不想将钱据为己有,也引出下文寻找王成的故事。B“债是大田的野草,锄了又长”形象地写出“我”生活的贫困,反映了寻找王成的艰难。C于诚看到
9、“我”后老泪纵横,虽然他早就知道“我”是他找的人,依然为“我”的精神感动。D小说不仅写了“我”在寻找王成,还有众多的人也参与到寻找的队伍中,传递了人间正能量。解析:选CC项,“虽然他早就知道我是他找的人”错误,由文中“于诚翻来覆去地看手绢,翻来覆去摩挲那些市面上已难见的旧纸币。突然,他将钱拍我手上,说:原来张眼镜就是你呀!这些钱是你的呀!”可知,于诚见到“我”后先数钱,后来“突然”意识到“我”是张眼镜,说明他当时并没有认出“我”,不是早就知道“我”是他找的人。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以“寻找王成”为题,新颖有趣,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能激发出读者的阅读
10、兴趣。B小说“我”的插叙“我”当年救助一辆着火的拖拉机的情节,既完善了小说内容,又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C“我”没钱给儿子买奶粉吃,媳妇骂“我”无能,侧面表现“我”一定要将钱交给王成的决心。D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由“我”对王成的寻找贯穿主体情节的始末,使得故事叙述真实紧凑。解析:选BB项,“小说插叙我当年救助一辆着火的拖拉机的情节”错误,“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但文章结尾于诚讲述的“我”当年救助一辆着火的拖拉机的情节,体现了“我”助人为乐的品质以及人与人之间相互感恩的主题,是小说故事的组成部分,不能去掉,所以应该是“补叙”而不是“插叙”。3读了文
11、本二,如果要把寻找王成推荐给故事会,你将从哪些方面阐明理由?(4分)答:解析:从表达效果来看,由文中“最后陪他的,只有三个上海知青加上一个东北的我”“上海知青大返城,专案小组成员最后剩了我一个”可知,“我”是农场知青,是故事的经历者,也是故事的讲述者,通过“我”的视角来讲述,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可信性。从情节安排来看,由文中“上海小伙子李志鹏一个东北的我”“上海知青大返城,专案小组成员最后剩了我一个”“我与上海书信不断,上海与我书信不断”“想想那个大风雪之夜的李志鹏,我带上干粮,买了车票”“我与上海人通话发动群众,搜寻王成”“原来张眼镜就是你呀!这些钱是你的呀!”可知,“我”从李志鹏去世、帮他
12、寻找钱的主人、与王子成见面到与于诚见面,作者始终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故事更加紧凑,叙事性强,情节跌宕起伏。从内容主旨来看,由文中“有个人,救火烧了毛衣。后来我打听了,他叫张眼镜”“原来张眼镜就是你呀!”“她枕在我的手臂上,日子穷而甜。最后,她摸出手绢包摔在炕上。我狠狠地瞪她,说:不行!”“虽然路费是上海人出的,可我欠了债,债是大田的野草,锄了又长”可知,“我”救人烧了自己的毛衣,但生活再穷也不花“别人”的钱,还为了替别人寻人欠了债,突出了“我”勇于助人、讲求诚信的高尚品格。小说的主题明确,赞美高尚人性,极具普世价值。参考答案:事件真实感人;叙事性强,情节跌宕起伏;故事本身是一篇好故事,主
13、旨明确,赞美高尚人性,极具普世价值。4寻找王成是怎样运用各种手法先将读者引向歧途,最后再引向故事核的?(6分)答:解析:悬念的设置。小说首先从题目“寻找王成”开始,就设置了悬念,以“寻找王成”为题,新颖有趣,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能激发出读者的阅读兴趣。小说从错误的角度猜测李志鹏的笔迹和社会关系,引导读者探求“交给谁”的问题,且不分时间、地点、人物地进行猜测推理,就是不说“谁的包”,情节安排别致,另辟蹊径。情节的安排。小说讲述从龙门农场到上海的手绢包的故事,时空跨度巨大,“我”在寻找王成,还有众多的人也参与到寻找的队伍中,但一直把“我”排除在李志鹏的社会关系外,最后才揭示“我”才是自己苦苦
14、寻找的钱的“主人”,结尾通过于诚的话讲述了小说这一关键情节,出人意料,增强了小说的戏剧性,可谓波折延宕。参考答案:设置悬念。小说从题目开始制造悬念,主体情节部分不分时间、地点、人物地从错误的角度猜测李志鹏的笔迹和社会关系,引导读者探求“交给谁”的问题但不讨论“谁的包”,直到文末才解开谜底。波折延宕。小说讲述从龙门农场到上海的手绢包的故事,时空跨度巨大,但一直把“我”排除在李志鹏的社会关系外,造成多次寻而无果的波折情节,推迟真相的出现。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6分)信印度杜麦克吐黎明前天色灰暗,仍在闪闪发光的星星好像是幸福的回忆在照亮快要结束的生命。一位老人独自穿过城镇,他不时地拉紧
15、那件破旧的外衣以抵挡刺骨的寒风。他不停地发抖,但目光专注。不远处矗立着一幢新式的漂亮大厦,关闭的门窗罅隙中透出明亮的灯光。看到大厦的木拱门,老人满怀喜悦,好像是朝圣者到达目的地。木拱门上刻着“邮政局”几个字。老人静静地走进去,蹲在走廊上。透过墙壁可以听到两三个人正忙于常规工作的声音。屋里的职员把信件上的地址一个接一个地念过,随后把信件扔给在一边等候的邮递员。长期的训练使他能在扔出信件时快速读出信封上的姓名屋内发出了一声开玩笑的叫喊:“车夫亚利!”老人站起来,向前走几步,把手放在门上:“我就是亚利,来拿信的。”“那个疯子每天都为了从未到过的信件来麻烦我们!”文员对邮政局长说。老人慢慢地走回那一张
16、已坐过五年的凳子。亚利从前是个能干的猎手,但晚年突然改变了惯常的生活方式,因为他唯一的女儿玛利安结婚后,跟着她丈夫到旁遮普去了,五年来他没有得到女儿的任何消息。虽然他的血液里有猎人的天性,但自从玛利安离开他那一天起,他就陷入了孤独。从那一天起,他每天早上四点起床,步行到邮局。他一生从未收过一封信,但坚持这样做,而且常常是第一个到达邮局的人。人们取笑他,但怀着无限信心和耐心的亚利每天都来每天空手离开。“那个人疯了吗?”邮政局长问。“是的,”文员回答,“不管什么天气,五年了,每天都来。”有几天亚利没来邮局,大家都好奇。终于他来了,但是呼吸困难,脸上刻着末日到来的迹象。“先生,”他请求局长说,“有没
17、有我的玛利安寄来的信?”邮政局长正忙于外出到乡下去。“老兄,你真讨厌死了!”他喊道。“我的名字叫亚利。”老人心不在焉地回答。“知道了!知道了!难道你以为我们为你那个玛利安注了册吗?”“请你记下来吧,先生,如果信到了我又不在就会有用的。”一个花了四分之三的生命去打猎的村民又怎会懂得除了他之外,玛利安这个名字是值不了分毫的呢?“你疯了吗?滚开!你以为我们会把你的信吃进肚子里吗?”亚利慢吞吞地朝外走,几步一回头看着邮局,无能为力的泪水涌上了眼。亚利听到一个文员在身后走路的脚步声,转身说:“老兄!”文员感到很惊奇:“什么事呢?”亚利掏出一个旧盒子,把五枚金币倒在文员手里,说:“你能为我做一件事吗?”“
18、什么?”“当我的玛利安来信时,你转交给我。”“但是,我转交到哪里去呢?”“我的坟墓。今天是我的最后一天了,但我没见到玛利安,也没收到她的信。”亚利含泪说。文员慢慢地离开了他,口袋里放着金币。再也没有人见到亚利,也没有人问起他。一天,邮政局长的女儿在另一个城里病倒了。他在等候她的消息。邮件堆在桌子上,看到一个他所预想的那样的颜色和形状的信封时,他兴奋地捡了起来,那却是玛利安给车夫亚利的信。“赖斯米达斯!”局长叫收下亚利金币的那位文员。“什么事,先生?”“这是车夫亚利的信,他在哪里呀?”“我找找看吧,先生。”局长等了一整天也没收到女儿的信。他一个晚上都没合眼,三点钟就从床上爬起来,坐到办公室里。“
19、当四点钟他来时,”他心里想,“我亲自把信交给他。”当时钟响了五次时,他似乎听到了轻轻的敲门声,他急忙站起来把门打开,以一个痛苦的父亲的心灵去接受另一个同样痛苦的父亲。“进来吧,亚利老兄。”他叫道,并把信递给那个站在外面的老得弯了腰的老人。亚利倚着拐棍站着,满脸泪痕,眼中闪耀着一种非人世间能有的光芒,使局长吓得缩成一团。赖斯米达斯从邮局另一间办公室走进来时听到局长说话,问:“先生,是谁呀?”“我是对亚利说话。”“老亚利已经死了,请把他的信给我吧。”“什么?你没弄错吧,赖斯米达斯?”“真是这样,”一位刚到的邮递员插话说,“三个月前亚利就死了。”玛利安的信仍躺在门边地板上。局长困惑难解。每天的常规工
20、作开始了,文员读出每封信的地址、人名,熟练地扔出信件。邮政局长现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特殊心情注视着这种常规工作,感到每一封信里都有一颗温暖的心在跳动。那天晚上,局长与赖斯米达斯走到亚利的坟前,把信放在坟墓上。(选自黑姑娘亚非拉小说选译,李昕译,有删改)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第一段描写黎明前亚利冒着严寒前往邮局的情形,写出了他的坚持与执着,而“破旧的外衣”暗示了他贫困的现状。B邮局里的人员傲慢无礼,如工作时“把信件扔给在一边等候的邮递员”、拿老人开玩笑,局长用“滚开”等言辞轰老人走。C文员将亚利叫作“疯子”,为他每天来问信件麻烦自己而心生抱怨,说明亚利对女儿的
21、想念并没有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同情。D局长在办公室把信交给亚利,一是由于他一夜未眠而精神恍惚,同时也因为他理解了亚利的心情而急于亲手将信交给亚利。解析:选B“把信件扔给在一边等候的邮递员”主要是为了表现工作的忙碌,并不是体现邮局人员傲慢无礼。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关于亚利的去世,前文有多处暗示,如“闪闪发光的星星好像在照亮快要结束的生命”“呼吸困难,脸上刻着末日到来的迹象”等。B小说使用插叙的手法对亚利过去的生活进行了补充介绍,既丰富了老人的形象,也交代了老人五年来坚持不懈去邮局等女儿信件的原因。C小说使用了大量对话描写,既真实又准确地表现了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心
22、理,同时还联系了小说中的各个角色,从而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D“信”是小说的线索,小说前半部分讲亚利与“信”的故事,“信”象征父爱;后半部分讲局长、文员与“信”的故事,主要表现言而有信。解析:选D“主要表现言而有信”错。邮政局长、文员将信放到亚利的坟墓上,主要表现的不是言而有信,而是对亚利的理解与同情。7小说在塑造亚利形象方面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答:解析:人物描写的表现手法既有正面描写,如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也有侧面描写(侧面烘托、衬托)。本文除了正面描写亚利的动作、神态、语言外,还描写了别人对他的评价,同时也通过邮政局长对他前后态度的变化从侧
23、面突出亚利不为人所知的痛苦心境和令人同情的形象。答题时可以从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方面思考,且要有得分点意识。参考答案:动作、神态描写(细节描写)。如“亚利慢吞吞地朝外走,几步一回头看着邮局,无能为力的泪水涌上了眼”,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亚利在邮政局长呵斥下的动作和神态。语言描写。如亚利与邮政局长的对话,表现出他无视别人对他态度的好坏而沉湎于渴盼女儿书信的执念之中的精神状况。侧面描写。如文员“不管什么天气,五年了,每天都来”的抱怨侧面表现了亚利执着的性格特点和对女儿的爱。衬托手法。通过邮政局长对亚利从不耐烦到理解与同情的态度变化衬托出亚利不为人所知的痛苦心境和令人同情的形象。(每点2分,任意答出两点
24、即可;如有其他答案,亦可酌情给分)8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亚利还是邮政局长?为什么?(6分)答:解析:主人公是文学作品的主要人物,即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或多个在作品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人物。作品的矛盾冲突和故事情节紧紧围绕主人公展开,其他次要人物的出现及其活动,也以主人公及其活动为中心,并对主人公起一定的衬托作用。因此,判断主人公的标准可以确定为:是小说着力刻画的人物;在作品中占据主导地位;作品的矛盾冲突和故事情节围绕其展开;其他人物的活动以其为中心,并对其起衬托作用。此外,小说中的主人公往往是小说主题的承担者,因此体现主题也是判断小说主人公的标准之一。参考答案:(示例一)小说的主人公是亚利。理由:小说主要记叙了亚利五年来每天风雨无阻地到邮局等女儿的来信,最终没有等到,带着遗憾死去的故事;小说中出现的其他人物,如文员、邮政局长等都是为了从侧面表现亚利的形象,属于次要人物;小说表现了父亲对女儿的牵挂、对亲情的渴望的主题,而这主要是通过亚利的故事传达出来的。(示例二)小说的主人公是邮政局长。理由:小说主要记叙了邮政局长从不理解亚利五年来每天风雨无阻地到邮局等女儿的来信,到在经历了焦急等待爱女信件的事后理解了亚利的故事;邮政局长串联起故事情节,贯穿故事始终;小说通过邮政局长对亚利从不理解到理解的态度变化进一步展现了父爱,突出了小说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