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西专用》2014高考语文问题诊断与突破学案6:第2章 文言文阅读.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17334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专用》2014高考语文问题诊断与突破学案6:第2章 文言文阅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江西专用》2014高考语文问题诊断与突破学案6:第2章 文言文阅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江西专用》2014高考语文问题诊断与突破学案6:第2章 文言文阅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江西专用》2014高考语文问题诊断与突破学案6:第2章 文言文阅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江西专用》2014高考语文问题诊断与突破学案6:第2章 文言文阅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江西专用》2014高考语文问题诊断与突破学案6:第2章 文言文阅读.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江西专用》2014高考语文问题诊断与突破学案6:第2章 文言文阅读.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江西专用》2014高考语文问题诊断与突破学案6:第2章 文言文阅读.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江西专用》2014高考语文问题诊断与突破学案6:第2章 文言文阅读.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江西专用》2014高考语文问题诊断与突破学案6:第2章 文言文阅读.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江西专用》2014高考语文问题诊断与突破学案6:第2章 文言文阅读.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江西专用》2014高考语文问题诊断与突破学案6:第2章 文言文阅读.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江西专用》2014高考语文问题诊断与突破学案6:第2章 文言文阅读.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学案6如何掌握文言语段准确断句的技巧学案略语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断句失误,必然误解古文原意。古书中就有一些记录断句不当而造成理解错误的材料。做好断句题,要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此断句能力高低,成了判断考生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1 (2013江西)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予闻之,戏曰:“子 真 村 落 人 也 知 村 落 之 状 为 真 予 不 饱 文 遂 以 子 之 言 为 图 为 记 以 偿 我 久 逋 之 文 债 可 乎”生笑曰

2、:“此所谓一茎草化丈六金身者也,何不可之有?”时天寒,语从游者呵笔书之。A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B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C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D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答案B解析“也”为句末语气词,其后可以断句,由此可以排除A项和D项。“村落之状为真”在这里作动词“知”的宾语,其后可断句;“不饱文”是人称代词“予”的谓语,其后可断句;“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表目的,

3、是完整的一句话,其前可断句,由此可以排除C项。参考译文我听了,开玩笑说:“您确实是村落里的人啊,知道村落里的真实状况,我没有足够的知识,就用您的话为这幅图写一篇记吧,来补偿我拖延了很久才写文章的债可以吗?”华先生笑着说:“这就是所说的一根小草化为一丈六尺的金身,有什么不可以的呢?”那时天很寒冷,我随着他的介绍,呵着气写成了这篇文章。2 用(/)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噫!习之中人甚矣哉!足_之_履_平_地_而_不_与_洼_适_也_及_其_久_则_洼_者_若_平_至_使_久_而_即_乎_其_故_则_反_窒_焉_而_不_宁_故_君_子_之_学_贵_乎_慎_始。(刘蓉习惯说)答案足之履平地(/)

4、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参考译文唉!习惯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厉害的啊!脚踏在平地上,便不能适应坑洼;时间久了,洼地就仿佛平了;以至把长久以来的坑填平,恢复原来的状态,却认为是阻碍而不能适应。因此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3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王右军与谢太傅共登冶城,谢悠然远想,有高世之志。王谓谢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_王_旰_食_日_不_暇_给_今_四_郊_多_垒_宜_人_人_自_效_而_虚_谈_费_务_浮_文_妨_要_恐_非_当_今_所_宜。”谢答曰:“秦任商鞅,二世而亡,岂

5、清言致患邪?” (世说新语言语第二)问题反思你在做文言断句过程中有哪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答:_提示略。【问题剖析】“自我诊断”第3题现场答案剖析在“而虚谈费务浮文妨要”中断错了,应为“而虚谈费务/浮文妨要”。原答案断句显然不通,属硬断。宜断后自检,定能发现其不通之处。参考答案文王旰食/日不暇给/今四郊多垒/宜人人自效/而虚谈费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参考译文右军将军王羲之和太傅谢安一起登上冶城,谢安悠闲地凝神遐想,有超尘脱俗的志趣。王羲之就对他说:“夏禹操劳国事,手脚都长了趼子;周文王忙到天黑才吃上饭,总觉得时间不够用。现在国家战乱四起,人人都应当自觉地为国效劳。而空谈花费政务,浮辞妨害国

6、事,恐怕不是当前所应该做的吧。”谢安回答说:“秦国任用商鞅,可是秦朝只传了两代就灭亡了,这难道也是清谈所造成的灾祸吗?”【破解之道】文言断句的主要策略是:先明内容,后用方法。即前提是弄清文段的意思,准确把握文段的内容与层次,然后根据文段的特点,注意运用一些断句的规律、方法来断句。常见的断句方法有:1 从特殊标志词切入(1)句首标志词发语词或叹词:夫、盖、若夫、嗟夫、嗟乎、呜呼、嘻、且夫、今夫,等等。时间词:是时、昔者、既而、俄而、乃今、有顷,等等。谦词:下官、窃、寡人、妾、愚,等等。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吾、余、予、尔、女(汝)、彼、此,等等。疑问词:何、孰、安、胡、焉、奚,等等。复音虚词:然则

7、、是故、何以、得无、大抵、何其等。(2)句中标志词:以、于、为、而、则等连词。(3)句尾标志词语气词:者、也、矣、哉、耳、乎、焉、与(欤)、耶(邪)等。复音虚词:而已、奈何、也夫、矣哉、云尔、云云等。(4)对话标志词: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2 从特殊文言语句切入(1)明句式,助断句借助文言文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帮助断句。如判断句:“者,也”等。反问句:“不亦乎”“安哉”等。被动句:“为所”“见于”等。固定结构:“如何”“何其也”“况乎”等。这些句式和固定结构都表示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可以帮助断句。(2)修辞句,找特点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一些句式整齐、结构鲜明的修辞句,如对偶句、排比句、反

8、复句、顶真句及骈文常见的四六句等,断句时可以根据修辞句在结构与句式上的特点进行分析,然后按句子特点来断句。(3)审关系,明结构有些要求断句的文段在结构上存在较明显的结构关系:或并列关系,语句间无明显的主次之分;或总分关系,语句间会有中心句与支撑句,在支撑句的展开上一般也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或转折关系,语句间的转折会从语意上体现出来,有时也会有鲜明的词语提示(如“而”“然”“然则”等);或因果关系,语句间会有隐含的因果联系,在表因与果的语句间,一般是要停顿的。把握了语段内容后,参考语段的结构与逻辑关系,可以断开句读。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断句方法利用对称(偶)句式断句法。古人写作,常常喜欢“对举成文

9、”,即两个句子成对称(偶)形式,这给断句提供了重要依据,应高度重视。【趁热打铁】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论语宪问)A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B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C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D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答案B解析译文:这是告诉你话的那个人的过错。

10、先生他到该说时才说,因此别人不厌恶他说话;快乐时才笑,因此别人不厌恶他笑;合乎礼要求的财利他才取,因此别人不厌恶他取。熟悉断句的几个小技巧1 关注断句文字与前后文字的联系。断句文字不一定就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语义表达,最好要看断句文字前或后的标点符号。如果是逗号,说明断句文字只是前面文意表达的开始,或者,断句最后文字只是后面文意表达的开始。边练边悟请用斜线(/)给下面两段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1)如公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以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其积于中者,浩_如_江_河_之_停_蓄_其_发_于_外_者_烂_如_日_星_之_光_辉_其_清_音_幽_韵_凄_如

11、_飘_风_急_雨_之_骤_至_其_雄_辞_闳_辩_快_如_轻_车_骏_马_之_奔_驰。世之学者,无问乎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答案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星之光辉/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2)欧阳修尝慨七略四部,目存书亡,以谓其人之不幸,盖伤文章之不足恃也然读史汉之书,而察徐广、裴因、服虔、应劭诸家之注释,其间不得迁、固之意者,十常四五焉。以_专_门_之_攻_习_犹_未_达_古_人_之_精_微_况_泛_览_所_及_爱_憎_由_己_耶_夫_不_传_者_有_部_目_空_存_之_慨_其_传_者,又有推求失旨之病,与爱憎

12、不齐之数。 (节选自文史通义)答案以专门之攻习/犹未达古人之精微/况泛览所及/爱憎由己耶/夫不传者/有部目空存之慨/其传者2 做后检查,最好小声朗读一遍。其拗口之处,往往就是断错之处。再者还可检查文意是否通顺等。边练边悟(1)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然苟舍其粗,则精者亦胡以寓焉。学_者_之_于_古_人_必_始_而_遇_其_粗_中_而_遇_其_精_终_则_御_其_精_者_而_遗_其_粗_者_文_士_之_效_法_古_人_莫_善_于_退_之_尽_变_古_人_之_形_貌,虽有摹拟,不可得而寻其迹也。其他虽工于学古而迹不能忘,扬子

13、云、柳子厚于斯盖尤甚焉,以其形貌之过于似古人也。 (选自姚鼐古文辞类纂序)答案学者之于古人/必始而遇其粗/中而遇其精/终则御其精者而遗其粗者/文士之效法古人/莫善于退之/尽变古人之形貌参考译文神、理、气、味,是文章的精神;格、律、声、色,是文章的形式。但是如果舍弃文章的形式,那么文章的精神又依靠什么来寄托呢?学写文章的人对古人(的文章),一定是先掌握它的形式,再掌握它的精神,最后就能灵活驾驭这些精神,并舍弃这些形式。文人学习古人,没有比韩愈更出色的了。他完全改变了古人(文章)的形式,虽然有模仿,却无法找到它的(模仿的)痕迹。其他虽然在学习古人方面非常擅长,但痕迹却不能抹却。扬雄、柳宗元在这方面

14、尤其突出,因为他们文章的形式在模拟古人方面有些拘泥过头。(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A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B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C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D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

15、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答案D参考译文仁是人的心,义是人的路。放弃正路不去走,丧失了良心不去求,太可悲了!人丢了鸡犬,都知道去找,良心丢了却不知去找,治学问的道理没有别的,就是把丧失了的良心找回来就行了。1 用斜线(/)给下面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人 主 有 二 患 任 贤 则 臣 将 乘 于 贤 以 劫 其 君 妄 举 则 事 沮 不 胜。故人主好贤,则群臣饰行以要君欲,则是群臣之情不效;群臣之情不效,则人主无以异其臣矣。A人主有二患/任贤则臣/将乘于贤/以劫其君/妄举则事沮不胜B人主有二患/任贤/则臣将乘于贤以劫其君/妄举/则事沮不胜C人主有

16、二患/任贤则臣/将乘于贤以劫/其君妄举/则事沮不胜D人主有二患/任贤/则臣将乘于贤以劫/其君妄举则事沮/不胜答案B参考译文 君主有两种祸患:如果任用贤人,臣下就会凭借贤名来胁迫君主;如果随意乱用人才,事情就会败坏而不可收拾。所以君主爱好贤才,群臣就会粉饰自己的行为去迎合君主的欲望,这样群臣的真情本意就不会表露出来;群臣的真情本意不表露出来,那么君主就无法来分辨臣下的好坏了。2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陵_未_没_时_使_有_来_报_汉_公_卿_王_侯_皆_奉_觞_上_寿_后_数_日_陵_败_书_闻_主_上_为_之_食_不_甘_味_听_朝_不_怡。大臣忧惧,不知所出。仆窃不自料其

17、卑贱,见主上惨凄怛悼,诚欲效其款款之愚,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答案陵未没时/使有来报/汉公卿王侯皆奉觞上寿/后数日/陵败书闻/主上为之食不甘味/听朝不怡参考译文当李陵的军队尚未覆没的时候,使者曾给朝廷送来捷报,朝廷的公卿王侯都举杯为皇上庆贺。几天以后,李陵兵败的奏书传来,皇上为此而饮食不甜,处理朝政也不高兴。大臣们都很忧虑、害怕,不知如何是好。我私下里并未考虑自己的卑贱,见皇上悲伤痛心,实在想尽一点我那款款愚忠。我认为李陵向来与将士们同甘共苦,能够换得士兵们拼死效命的行动,即使是古代名将恐怕也没有能超过的。3 (2013湖南)下列用(/)

18、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臣前被诏,使采三国异同以注陈寿国志。寿书铨叙可观,事多审正。诚游览之苑囿,近世之嘉史。然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臣 奉 旨 寻 详 务 在 周 悉 上 搜 旧 闻 傍 摭 遗 逸 按 三 国 虽 历 年 不 远 而 事 关 汉 晋 首 尾 所 涉 出 入 百 载 注 记 纷 错 每 多 舛 互。其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备异闻。若乃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其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自就撰集,已垂期月。写校始讫,谨封上呈。 (节选自裴松之上三国志注表。

19、三国志,中华书局简体字版)A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B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C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D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断句。首先通读文段,根据标志词和语法结构初步断句。文中“上搜旧闻”和“傍摭遗逸”都是动宾结构,上下

20、对仗,故应在中间断开。“虽而”是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而”前应该断开。然后再仔细推敲其他地方,逐步断开所有句子。参考译文我之前接受了陛下的诏书,让我搜集三国时期不同和相同的史料来补注陈寿的三国志。陈寿书中的批评议论值得看,事情多周密正确。实在像一座适宜游览观赏的园林,是近代难得的一部史书。但是缺失在于简略,不时有遗漏的地方。我奉圣旨审慎查考,力求详尽全面,上溯历史搜寻过去的见闻,拾取遗事逸闻。考察三国虽然经历的年岁不长,但事情关联到汉、晋,从开始到结束所经历的时间,相差有一百年。这期间记载注释的史料纷乱错杂,经常有许多相互抵触的地方。那些陈寿没有记载,又应该记录的事情,没有不全部记录来弥补缺漏

21、的。有的谈同一件事但言辞有抵牾,或者对于发生的事情本来就说法不一,存疑不能下论断,我就一并记录在书中来保存不同的说法。像那些错误明显,言辞不合理的,就随时修改来纠正它的不实之处。对陈寿记录的时事不知恰当与否之处和他有小的失误的地方,就多按照我的想法加以评论。自从从事撰写这个文集,(到现在)已经将近一个月。写作校勘刚刚完成,就恭敬地封起呈给陛下。4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自仲尼之亡,六经之道,遂散而不可解。盖其患在于责其义之太深,而求其法之太切。夫六经之道,惟_其_近_于_人_情_是_以_久_传_而_不_废_而_世_之_迂_学_乃_皆_曲_为_之_说_虽_其_义_之_不_至_于_此_者_必_强_牵_合_以_为_如_此_故_其_论_委_曲_而_莫_通_也。 (选自苏轼文集诗论)答案惟其近于人情/是以久传而不废/而世之迂学/乃皆曲为之说/虽其义之不至于此者/必强牵合以为如此/故其论委曲而莫通也参考译文自仲尼去世以后,六经的事理,就散失而不能让人理解了。其弊端大概在于后人对于意义的探求太深,对于理法的探究又太急切。六经的事理,就是因为它贴近人的性情,所以才能流传很久而没有遭废弃。而社会上那些迂腐之士,却都曲解立说,即使它的本义不是这样的,也一定牵强附会硬认为是这样,因此他们阐释的事理不流畅透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