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东省微山一中2012届高三10月月考 历史试题.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16915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2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微山一中2012届高三10月月考 历史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山东省微山一中2012届高三10月月考 历史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山东省微山一中2012届高三10月月考 历史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山东省微山一中2012届高三10月月考 历史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山东省微山一中2012届高三10月月考 历史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山东省微山一中2012届高三10月月考 历史试题.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山东省微山一中2012届高三10月月考 历史试题.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微山一中2012届高三月考试题历史 2011. 10一、选择题(本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有学者说:“史学虽不是史料的单纯的排列,史学却离不开史料方法虽不是单纯把材料排列,方法却不能离开史料独立的发挥功用。有些史料,非预有正确的理论和方法,不能认识,不能评定,不能活用;也有些理论和方法,非先得到充分的史料,不能证实,不能精致,甚至不能产生”关于史料与理论和方法的关系是A理论建构离不开史料 B史料学可以取代理论C理论无益于史学研究 D史学研究即是史料学2右图是发现于河南偃师,距今约3850年-3550年文化遗存中的宫殿复原图。它

2、可以从一个角度印证传说中A“家天下”的出现 B“公天下”的昌盛C“邦国制”的产生 D“大一统”的形成3钱穆评论秦代政治说:“秦政不失为顺着时代的要求与趋势而为一种进步的政治。”但是,以下不能反映秦所处时代的“要求与趋势”的是A废封建、行郡县 B建长城、筑驰道 C重功利、恃酷法 D拓边境、戍五岭4有学者指出:(西汉)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通过中央集权管理,于是采用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体现这种“斑马式”省级组织的制度是A中外朝制度 B刺史制度 C郡国并行制度 D郡县制52009年2月,温家宝总理访问英国,并在剑桥大学演讲,其中说道:“我深爱的祖国,古老而又年轻,历经

3、磨难而又自强不息。”下列关于近代中国“历经磨难”与“自强不息”的对应组,不正确的是A鸦片战争三元里人民抗英、中国人学习西方B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兴办民族工业C甲午战争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D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维新变法运动6孙中山曾说:“在国家之内,君主可以不要,忠字是不能不要的。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故忠字的好道德还是要保存。”对文中的“忠”较准确的理解是A弘扬传统忠孝思想 B坚持忠君爱国理念C强调国家民族精神D倡导自由民主意识7我校高一年级在学习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后,有五位同学表达了各自对这场革命的看法。其中哪些同学的观点符合辛亥革命的实际情况甲:辛亥

4、革命后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君主的奴仆,而是国家的主人乙:辛亥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丙:辛亥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丁: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戊: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A乙丙丁戊 B甲乙丙戊 C甲乙丙丁 D甲乙丁戊8四川省松藩县川主寺镇的元宝山顶立有“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纪念总碑”。长征起点和终点都不在四川,而红军长征纪念总碑却建在四川。你认为下列哪一理由不可能成为其历史依据A红军长征在四川经过的时间长、活动的范围广 B四川是抗战的后方和指挥中心C红军在四川境内爬雪山、过草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D四川是红军长征的主

5、体地区9“介石先生慧鉴:恩来诸同志回延安称述先生盛德,钦佩无余。先生领导全国民族进行空前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凡我国人无不崇仰。此物此志,知先生必有同心也。敬祝健康!并致民族革命之礼!毛泽东谨启。民国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九日。”根据材料判断,这封信写于 A国民革命时期 B西安事变时 C抗日战争时期 D重庆谈判后10下列历史图片所体现的最恰当主题是 中共一大会址 井冈山会师 中共七大会场 人民解放军占领总统府A新旧民主革命的艰难历程 B中共对民主革命的探索C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D国共关系的发展变化 11、在一堂“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研讨课上,四位同学都达成了“太平天国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减少

6、了阻力”的共识,并阐明了自己的依据,你认为正确的是( )A甲同学: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具有革命性B乙同学:太平天国颁布了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的资政新篇C丙同学:太平天国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与崩溃D丁同学:太平天国运动是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12、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中国进行“基本制度选择”提供了条件。当时中国建立或选择的政治制度不包括(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C村民自治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3、“打倒列强,除军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将革命进行到底”是近代中国的一些革命口号。这些口号所反映的历史发展主题是 ( )A工农武装割据 B

7、抗击外国侵略C新民主主义革命 D推翻国民政府统治14、“朦朦胧胧张眼一瞧,黑暗里突然突出一线红。这是什么?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由近东卷到远东。”这是民国七年,刘大白写的红色中华中的几句诗,它的创作背景是A五四运动爆发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C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 D苏联建成杜会主义社会15、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大意义”。“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由此推论,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 (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和自由权利16、国民革命时期、土地

8、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革命的战略中心依次从珠江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其中实现从长江流域向黄河流域转移的直接原因是( )A北伐战争的胜利 B红军长征的胜利C抗日战争的胜利 D解放战争的胜利17、1937年7月,中国共产党郑重承诺:“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上述材料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 )A不再照搬苏联的革命经验 B改变了对国民党的根本性认识C放弃了原有的民主革命任务 D以民族利益为重,团结国民党抗日18、某位导演准备拍电视连续剧孙中山时,需要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诞生写一段“画外音”,如果要你为下列材料把脉,你

9、看哪一项不适合?( )A它是中国历史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 B它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民主性C它特别规定总统制与三权分立体制D它是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原则制定的19、关于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曾先后肩负民主革命使命 B划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依据是领导力量和指导思想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D新中国的诞生,标志着民主革命任务的彻底完成20、十二铜表法规定:“利息不得超过一分(年利息最高为8.33)”;债务人对所欠债务的偿还“有30天的法定宽限期”。这一条款 ( )A保留了习惯法的条

10、文 B维护借贷双方的平等权利C否认了高利贷的存在 D体现了对平民利益的一定保护21、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政变,赶走了国王詹姆士二世,其女儿玛丽和她的丈夫威廉在英国联合执政。这次行动对英国社会发展所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结束了英国的君主制度 B使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C开始确立相对稳定的资产阶级统治秩序 D彻底铲除了英国社会中的封建残余势力22、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第二十条规定:“帝国议会由秘书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此规定表明帝国会议A 代表人民监督政府 B 是帝国的最高权力机构C 依照直接民主原则产生 D 其产生方式具有民主特征23、下图所示两部法律文献,其说

11、法正确的是 ( )A后者是前者的组成部分 B后者中的某些原则和规定源于前者C两者没有继承和发展关系 D前者是后者的组成部分24.1950年签订24、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这主要是因为A.双方的战争威胁消失 B.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25、在一场革命爆发后,革命者宣告:“这是旧政权和教权制度的结束,是军国主义、官僚主义、剥削制度、投机、垄断和特权这一切使无产阶级遭受奴役,使祖国遭受灾难和痛

12、苦的东西的结束。”这场革命是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法国大革命 C巴黎公社起义 D俄国二月革命26、在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府采取的革命措施中,最能反映当时俄国人民迫切愿望的是( )A由工人对生产和分配进行监督B将大企业收归国有C没收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 D颁布和平法令,退出世界大战27、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占领日本,采取削弱日本的政策。1948年,美国改行扶植日本的政策,力图将日本建成冷战的前哨阵地。这一政策转变A成为日本长期推行仇视中国政策的开端 B促使美国承认美日平等伙伴关系C提高了日本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 D标志着冷战在亚洲全面展开28、1946年3月,丘吉尔在美国发表的和平砥柱演

13、说中指出:“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的后面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范围之内。”上述演说的主要目的是( )A制造西欧与苏联的矛盾B宣告“冷战”的开始C呼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共同对付苏联 D揭露苏联侵略扩张、称霸世界的野心29、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到,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政治家清醒的认识到“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这一认识主要是基于战后欧洲()A.丧失了世界经济中心的地位B.面临着美苏的威胁和控制C.出现了政治危机和社会动乱D.开始了一体化的进程 30、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欧盟成立,俄罗斯走出

14、低谷,“东方巨龙”腾飞,不结盟运动组织不断壮大结合以上史实,我们可以判断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征是( )A.大国力量保持均衡B.群雄并起C.“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D.军事政治集团不断涌现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有3小题,31题16分,32题12分,33题12分,共40分。31(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选举”与源自西方的、现在流行的“选举”虽然中文字面相同,在实质内容方面无疑是有着根本性的差别的。 摘自英戴维米勒等布来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材料二 中国进入近代以前,人们心目中所指的“选举”又与现在人们心目中所指的“选举”不同,它不是指人们投票选举代表、议员或者自基层

15、到最高层的各级领袖,而完全是指另外的、今人已经相当陌生却正是我们现在要叙述的东西。而由此一个古代概念的完全更新,也正好可以从一个侧面见出天翻地覆的百年巨变。 摘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阐释. 材料三 美国建立宪政民主制度,经历了共180多年,才真正实现公民普选权不受种族、性别、财产、年龄限制。英国经历的时间更长一些,从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到取消选举权的男女不平等经历了240年。中国从第一部宪法颁布就规定,除依照法律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之外,我国“年满18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摘自陈红太中国

16、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共识和民主现代化的实现请回答:(1)“源自西方”的“选举”制度主要是指什么?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的“选举”与源自西方的、现在流行的“选举”之间的根本性的差别。(3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现在人们心目中所指的选举”是指什么制度?西方这一制度与起源阶段的西方“选举”有什么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百年历史中在“选举”制度上是怎样“完全更新”的?(7分)(3)根据材料三,比较美国、英国的宪政民主制度中的选举制度与中国1954年宪法中的选举制度的主要异同。(3分)(4)根据所学知识,概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所取得的主要成就(3分)32

17、(1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洪秀全天朝田亩制度材料二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族伐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试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孙中山民报发刊词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夫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孙中山三民主义语中国前途材料三

18、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一面少了两件,另一面却多了两件。多了两件是什么东西呢?一件是帝国主义的压迫,一件是封建主义的压迫。因此,我们要破坏帝国主义,要破坏封建主义。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1)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哪三个阶级的政治主张?他们的政治主张有何共同的进步意义?(4分)(2)根据材料三,指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目标是什么?(2分)提出这一目标的依据又是什么?(1分)(3)为实现各自的政治主张,三个阶级掀起了哪些革命运动?结局如何?(3分)(4)从三个阶级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不同结局来看,你得到了什么启

19、示?(2分)33(12分)阅读材料:材料一 1948年美国对外援助法规定:受援国输出的主要商品和经济计划,都必须由美国为马歇尔计划的执行而设置的机构经济合同署同意;在经济上接受美国的监督,在政治上排挤和压制各国进步势力。马歇尔计划期间,美国为“援欧”(法、意、荷、比、卢等16国)拨款131亿多美元。 材料二 从60年代后期起,日本对美国贸易出现顺差并逐年增加在世界市场上,日本的制成品出口额1707.8亿美元,超过美国的1453.4亿美元。1980年,日本的粗钢和汽车产量超过美国。1965年1972年,欧洲共同体国家出口增加了158%,而美国的出口只增加了80%;1972年,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出

20、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为13.4%,欧共体为33.7% 材料三 从70年代起,日本在日美同盟前提下开展“多边自主外交”,与中国恢复邦交,积极争取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60年代,法国不顾美国反对,成功地试验了第一颗原子弹,撤出“北约”,调整与苏联的关系,与中国建交。70年代,联邦德国展开了旨在改善与苏联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新东方政策”,英国逐渐不再依赖美国。 请回答:(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 (3分)(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联系材料一分析其影响?(4分) (3)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联系材料二,谈谈你的认识。(5分) 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AACCDCC

21、BCBCCCBA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B DCDDCDBDCDCCBC 32(12分)(1)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体现了反封建精神。(4分)(2)主题:外争独立;内争民主。(2分)依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2分)(3)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失败。资产阶级:辛亥革命,失败。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3分)(4)启示:在殖民地办殖民地的中国,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由于其阶级的局限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完成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2)33(12分).(1)二战后初期,美国借经济援助之名,行控制西欧之实,达到了遏制共产主义势力的目的。(3分) (2)现象:日本和欧共体同美国在世界市场上展开了激烈竞争并占据了有利地位。(2分)影响:以美国为主的世界经济格局,逐渐转变为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严重动摇。 (2分)(3)现象:日本和西欧各国开始奉行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日益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3分)认识:经济决定政治,引起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动的主要原因是各国综合实力的对比发生了变化。(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