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课时作业第3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16642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课时作业第3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8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课时作业第3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8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课时作业第3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时作业3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61页一、选择题1(2017考感第一次联考)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唐宋时期的国家体制可称之为中央集权的君主制中央政府的首脑为宰相,宰相有很大的权力,和皇帝讨论军国大事,人事任免,甚至皇位继承等问题,并做出决定。”由此判断在唐宋时期最有可能的是()A虚君实相,实行君主立宪制B宰相成为国家的实际决策者C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尤为突出D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缺一不可解析: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是:唐宋时期宰相有很大的权力,威胁到皇权,因此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尤为突出,故C项正确;唐宋时期实行的仍然是君主专制政体,故A项错误;宰相参与讨论军国大事,皇帝是国家的实

2、际决策者,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的关系,故D项错误。答案:C2(2017桂林高三统考)有人认为,与汉代的中外朝制度相比,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所谓“科学”实质是指()A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B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C唐中央政府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D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解析:A本题考查学生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认识。正确解答本题,要注意抓住题干关键信息“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要求。B项属于误选项,但“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不能很好的体现题意;C、D两项明显不符

3、合史实和题意,排除。A项表述准确,符合史实和题意,本题正确答案选A。答案:A3(2017温州模拟)下图是古代中国某一朝代的中枢机构图,该朝代是()A秦朝 B西汉C唐朝 D北宋解析:图片反映的是二府三司制。秦朝中央机构实行三公九卿制,不符合图片信息,故A项错误;西汉时期中央实行中外朝制度,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唐朝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度,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图片中“三司使、枢密院和参知政事”是北宋为加强君主专制,把宰相权力一分为三的表现,故D项正确。答案:D4(2017十堰高三联考)魏晋时期规定:“州、郡皆置中正,已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与察举制相比,

4、这一制度()A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选官的随意性B提高了儒生的地位C使社会各阶层流动制度化D打破了政治权威和物质财富等级的世袭解析:本题具体考查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由材料关键信息“已定其选”“区别人物,第其高下”等,材料主旨即体现“九品中正制下有固定的中正官举荐人才”。与察举制相比,一定程度上缩小了选官的范围,从而减少了选官的随意性,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与材料主旨均不相符合,排除。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A。答案:A5(2017娄底高三模拟)民国教育家杨昌济认为:“科举之弊,人人能言之,然强迫全国士于以读四书五经,亦未始无其效。彼多数之读经者,固志在科第,非真有取法古人之心,然沉浸于此不识不知之

5、间,自隐受古圣先贤之感化”。这一说法旨在()A指出四书五经的不足之处B强调恢复科举制的必要性C肯定传统经典的教化作用D批评知识分子的功利心态解析:材料中“科举之弊,人人能言之,亦未始无其效。彼多数之读经者,固志在科第,自隐受古圣先贤之感化”显示科举制度弊端不少,学习四书五经并不是无效果,虽然只是为了考取功名,但不间断地学习仍然可以受到圣贤的感化,因此是有肯定的意思,C项正确,A项错误;B项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故选C项。答案:C6(2017临沂模拟)旧唐书载,(杨绾)上疏条奏贡举之弊曰:“今之取人,令投牒自陈,非经国之体也。望请依古制,县令察举孝廉,审知其乡间有孝友信义廉耻之

6、行,加以经业,才堪策试者,以孝廉为名,荐之于州。自县至省,不得令举人辄自陈牒。”材料反映杨绾()A主张恢复察举的古制 B反对科举取士的制度C要求完善科举的流程 D注重科举的品德考察解析:从“(杨绾)上疏条奏贡举之弊”可知,杨绾指出了科举制的弊端,因而材料是对弊端提出的解决措施,而不是要恢复察举制,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针对科举制弊端提出解决措施,而不是反对科举制,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流程变化的内容,故C项错误;从“今之取人,令投牒自陈,非经国之体也”和“望请依古制,县令察举孝廉以孝廉为名,荐之于州”可知为改革科举制的弊端,要增加对孝、廉品德方面的考察,故D项正确。答案:D7以下是宋代确

7、立的两条老规矩,这些老规矩所起的作用是()A开始建立古代监察制度B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C杜绝了官吏的横征暴敛D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解析:监察谏议制度开始于秦朝,由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故A项错误;两条老规矩不能说明宋代已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故B项错误;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官员的横征暴敛,故C项错误;监察制度作为常设政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对官员起到了约束作用,故D项正确。答案:D二、非选择题8(2017银川模拟)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

8、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二(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丁韪良西学考略材料三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四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

9、用、用非所学故也。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材料五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3)据材料四,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4)在近代,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而在中国却难逃被废除

10、的命运。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归纳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反映了科举制延续时间长;“历代踵行,时加修正”反映了科举制不断发展完善;“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反映了科举制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和归纳、概括能力,材料二主要说明科举制自身优势明显,被西方国家借鉴;材料三文字内容显示科举制能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气;依据所学内容不难得出科举制还有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稳定等积极作用。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

11、分析归纳与评析的能力,依据材料四“此其选之精也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不难看出梁启超对科举制褒贬皆有的观点,即科举制层层精选人才是其所长;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所选人才缺乏实际治国能力存在严重弊端;依据材料来源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不难判断出梁启超倡议改科举、培养实用人才、开展维新变法运动,挽救民族危机的目的。第(4)问,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科举选官能在西方盛行其原因在于西方充分借鉴了科举制的优点,即用考试方式选才,体现公平择优,符合西方平等观念。而科举制在中国近代的废除则因为其长期以来集聚的大量弊端,即八股取士束缚思想和科举考试难以适应近代实用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需要,在民族危机和西学东渐的巨大冲击下难逃被废止的命运。答案:(1)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2)被西方国家借鉴;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气;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稳定。(3)看法:科举制层层精选人才;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所选人才缺乏实际治国能力。目的:改革科举制,培养实用人才;挽救民族危机。(4)西方:用考试方式选才,体现公平择优,符合西方平等观念。中国:八股取士束缚思想;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近代工业发展和近代学堂创办。(答二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科举考试难以适应近代实用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