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板块专题一课后集训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19分)材料一在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看来,技术所到之处,无不构造着人与自然、人与人的某种新的关系。按照海德格尔的观点,一种新技术出现,有可能对结构造成影响。然而,当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为人们所用时,情况会变得更加复杂。人的行动无时不受到“结构”的制约,所谓结构,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具有制约性的外部环境,例如应试教育可能形成一种制约人行动的“结构”。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认为,结构与行动相互建构,结构对行动具有制约性和使动性。这种制约性和使动性表现为结构为行动提供操作空间以及边界,并通过价值观念对行动进行引导。人们试图应用技术变革结构,但结构
2、也可能对行动进行制约和使动,驯服技术并把技术作为结构自身的强化。例如,在应试教育结构下,信息技术的应用未能冲破应试的束缚,反而在某种程度上与应试共谋。人工智能作为一种革新性新技术,在给教育结构带来冲击的同时,也面临着被结构驯服与同化的可能,成为更精致、更高效的应试技术。在这种前提下,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发达,不过是为教育提供了一种更有效、更无孔不入的规训技术。而一旦人工智能沦为应试的精致工具或规训技术,人工智能变革教育的初衷就要落空。这也是人们寄希望于新技术变革教育的愿景一再落空的一个重要原因:新技术未能有效地抵制旧结构的诱惑,反而强化了旧结构。(摘编自蒙石荣人工智能教育:技术变革教育的可
3、能与限度)材料二说“互联网”甚至能够直接摧毁传统守旧的教育生态,并非耸人听闻,“互联网”对教育的各方面影响是深至骨髓的。“互联网”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互联网”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人人都能够创造知识,人人都能够共享知识,人人也都能够获取和使用知识。在开放的大背景下,全球性的知识库正在加速形成,优质教育资源正得到极大程度的充实和丰富,这些资源通过互联网连接在一起,使人们随时、随事、随地都可以获取他们想要的学习资源。知识获取的效率大幅提高,获取成本大幅降低,这也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传统的教育生态中,教师、教材是知识的权威来源,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4、,教师因其拥有知识量的优势而获得课堂控制权。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教师和学生的界限也不再泾渭分明。比如某中学已经能够做到“班班通、人人通”,学生获取知识已变得非常快捷,显然师生间知识量的天平并不必然偏向教师。此时,教师必须调整自身定位,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引导者。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教育组织和非教育组织的界限已经模糊不清,甚至有可能彻底消失。社会教育机构的灵活性正对学校发起强有力的冲击。育人单位和用人单位也不再分工明确,而是逐渐组成教育共同体,共同促进教育协同进步。从实质上看,“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整合上。一方面,互联网极大地放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和价值
5、,从传统的一个优秀老师只能服务几十个学生扩大到能服务几千个甚至数万个学生。另一方面,互联网联通一切的特性,让跨区域、跨行业、跨时间的合作研究成为可能,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低水平的重复,加速了研究水平的提升。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传统的因地域、时间和师资力量导致的教育鸿沟将逐步被缩小甚至被填平。“互联网”加速教育的自我进化能力。“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系统的自我进化能力是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传统教育滞后于社会发展,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落后、教学效率低下,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这种自我进化能力低下的原因在于教育系统自身的封闭性。“互联网”敲开了教育原本封闭的
6、大门,加速了教育的自我进化。人人都是教育的生产者,人人又都是教育的消费者,这种新型的教育生态必然会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摘编自赵国庆“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应对)材料三传统教学中教师扮演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学习的督促者和引导者。“互联网教育”直接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没有了以往的约束和限制,各要素无须同时出现在同一空间内,教育俨然变成了另一种样子。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可以通过传授习得,而隐性知识往往被人们忽略。如学习过程中需要塑造和培养学生的意志、品格,包括诚信、责任心、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等。“互联网教育”形态中一些隐性知识也有所体现,但其真实性仍有待考
7、量。传统教育中,教师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在潜移默化中均会影响学生的一言一行,教师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榜样。但在“互联网教育”中,进行情感教育和人文教育则比较困难。在线学习往往给学生营造出一种完全自学的极端情境,对学生的主动性要求很高,学习过程完全由学生把控。这种情境下教师丧失了基本的指引功能,只是单纯地成为一个解疑的输出者,成为人工智能时代数字设备的一分子,这不仅扭曲了教师教书育人的本质,更是与国家的教育目的背道而驰。由此可见,网络世界始终有别于现实生活,学生要成为一个真实的社会人,仍需要多方面合力共同完成。(摘编自张惠惠未来已来:人工智能对教育育人的挑战与应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
8、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海德格尔认为,当一种新技术作为工具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这项技术有可能和结构产生双向的影响。B新技术变革教育的初衷之所以落空,是因为人工智能的技术革新让旧的应试教育结构变得更为顽固。C材料二是对材料一中“应用技术变革结构”一说的具体诠释,相比于材料一,材料二显然态度更为乐观。D材料三认为教师的职能在“互联网教育”的模式下被简化,教师不再具有对学生的指引功能和传授隐性知识的权力。【答案】C【解析】A.张冠李戴,“双向的影响”并非海德格尔的观点,而是材料一作者的观点。B.选项说法绝对,原文中说的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D.选项说法错误,教师并非没有传授隐性知识的权力,只
9、是“进行情感教育和人文教育则比较困难”。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当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式变得快捷,教师的知识优势必将受到冲击,教师的定位也将从主导者变为引导者。B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在“互联网”的社会环境成为可能,因为互联网解决了知识获取的成本和效率难题。C互联网联通一切的特性打破了师生的界限,消除了教育的区域化差异,让教育公平不再是一句空话。D教师的本质是教书育人,所以哪怕互联网给学生提供了足够多的知识资源,教师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情感教育仍是必要的。【答案】C【解析】选项变未然为已然,原文中说的是“将逐步被缩小甚至被填平”。3下列说法中,不能够作为论据
10、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248所贫困地区的中学通过直播,与西南地区最好的高中之一成都七中同步上课,让当地的基础教育实现了质的飞跃。B慕课形成了一种以改变学生上课时间、地点及上课方式为目的的课堂,以学生能力提升为核心,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C杭州某中学安装“天眼”系统,智能分析学生上课时的面部微表情、手势等,以此判定学生上课是否走神,学习是否高效。D北京某小学在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更多关于苏轼的知识并对其进行大数据分析,启发学生研究苏轼生平足迹。【答案】C【解析】选项内容虽然也是关乎互联网和教育的结合,但与材料二的观点并无关联,无法作为其论据。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
11、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_【答案】整体呈现总分总结构,分论点并列论证;第一段和第六段总述“互联网”对教育的深刻影响和巨大变革,第二、三、四、五段分别从知识获取、师生关系、教育组织、教育资源分配等方面并列进行论述。论证方式上,运用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第二段分析“互联网”对学生知识获取方面的影响,第四段分析“互联网”环境下教育资源的重新分配问题均为道理论证;第三段举某校“班班通、人人通”的事例论述师生关系属于举例论证;在论述“互联网”教育带来的改变时都是和过去的教育模式进行对比,这属于对比论证。5某中学想要引进一套远程同步教学系统,使学生可以和省内名校学生共同上课,参与
12、省重点中学的名师课堂。请结合材料,对该中学这套教学系统的使用提出合理建议。(6分)_【答案】多汲取名校先进的教学经验,但是要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不可生搬硬套。教师要改变心态,配合这套教学系统调整教学思路,变课堂主导者为课堂引导者。教师在学生在线学习时要注意激发其学习主动性,线下做好人文教育、情感教育。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19分)材料一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季羡林先生曾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敦煌处在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才使得其在千年
13、的风云际会里,留下了数不胜数的文化瑰宝。讲好敦煌故事,就是要讲好中国文化的自信力和包容性。而善讲故事又是一种高明的对外传播手段,也是外界理解中国的一把钥匙。所以讲述好敦煌故事,对于支撑中国文化“走出去”意义非凡。文化的传承不是空泛的,也不一定要高端、抽象。对于大众来说,他们更需要一种容易理解且愉快轻松的传播方式。所以文化传播和故事叙述要剥离复杂和抽象的部分,让大众在一种更易接受的体验中去认知。古老的文化就放在这个地方,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挖掘它,如此就会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生态。而文化的删繁就简,就是让人看得见,也让人看得懂,如此才更能激发人们了解一种文化的兴趣,也更便于人们去探寻敦煌与众不同
14、的美。(摘编自陆玄同让敦煌文化在自信和包容中更具活力)材料二在敦煌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要给予支持和扶持,保护好我们的国粹。敦煌文物种类繁多,莫高窟更是集建筑、雕塑、壁画于一体的“世界艺术宝库”,虽然历经几代人的努力坚守,但长期保护仍然任重道远。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对敦煌文物进行监测保护,让文物“延年益寿”;另一方面,要有效处理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关系,合理控制参观游客的人数,不断提高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文物被保护好了,才能更好地“诉说”曾经的沧桑和辉煌。敦煌文化瑰丽奇特、博大精深,除了要加以保护,还要做好现代化的传承和弘扬。讲好敦煌故事,需要继续挖掘整理敦煌
15、文化中蕴含的人文价值和现代精神,不断满足群众需要和高标准的审美需求,开发丰富的文化创意产品,创作多彩融合的文艺作品,增强敦煌文化的艺术吸引力。同时,要借助数字化、互联网等现代技术,开发更加多样的传承载体,拓宽传播渠道,将敦煌故事打造成世界独树一帜的文化品牌。(摘编自孟庆川把敦煌故事越来越自信地讲给世界)材料三自敦煌学兴起百余年来,学界从社会、历史、宗教、考古、艺术等角度对敦煌进行持续研究,成果卓著,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对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层面的内容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和系统阐释。敦煌是丝绸之路的“咽喉锁钥”,也是东西方各民族相互交流的通道。在这种环境下形成的敦煌
16、文化,一方面保持着中原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在开放纳新中进行文化再创造,逐渐形成了丰富内涵和独特性格。崇德向善的价值取向。在敦煌文化的发育过程中,社会变迁十分复杂,有过战争和杀戮,也有过贫穷和饥饿,但是敦煌文化的基调一直是崇德向善、从容乐观、积极向上。不管洞窟外的自然环境多么单调、严酷,洞窟里总是色彩万千、活力无限。千百年间,这种价值取向一直得以坚守。从敦煌的典籍、壁画中可以明显看出,敦煌文化积累和展现的永远是向上向善的正能量。观照现实的人本情怀。敦煌文化中处处体现着对现实世界的关怀。例如,唐宋时期的敦煌佛教壁画一直关注人的生存和生活,以对现世幸福的追寻为最终归宿,对“此岸”的肯
17、定和重视替代了对“彼岸世界”的玄想,从而凸显了人自身的现实感与现实生活世界的重要性。此外,敦煌的文学作品和绘画艺术也大多聚焦人的生存和生活问题,在这里,现实的生存和生活是具有头等意义的内容。可以说,敦煌的文化精神包含着关于生活实践的思想主张,也在向人们倡导一种过好当下的生活方式。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敦煌本土文化、中原传统儒家道家文化、各民族文化、西域文化等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共同形成了多元融合的敦煌文化。值得关注的是,敦煌文化并不是将各种文化简单相加,而是将这些文化有机结合,形成相互依存、多元统一的文化整体。这种综合性和整体性正是敦煌文化的独特优势,我们应从整体上理解敦煌以及敦煌文化。大盛融通
18、的精神气象。“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敦煌虽偏居一隅,却气度极大、气象极大。敦煌文化是融合、吸收了各种文化营养而形成的“美美与共”“和谐共在”的文化,其因融而通,因通而盛,因盛而大,既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杰出代表,又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和多元融合的东方典范。敦煌文化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影响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其中蕴含的交流、理解、包容、共赢等价值共识,对当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对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进行深入挖掘和思考,有助于我们接受历史启迪,增强文化自信。我们应转换研究视角,拓宽研究领域,从宏观和精神的层面入手,揭示敦煌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
19、怀,为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等时代课题提供支撑和帮助。(摘编自黑晓佛弘扬敦煌文化的精神传统)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敦煌文化能够成为世界上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四大文化体系之一,与敦煌处在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有着密切的关系。B之所以要传承弘扬敦煌文化,是因为敦煌文化是外界理解中国的一把钥匙,在支撑中国文化“走出去”方面有非凡的意义。C保护敦煌文物,要从利用现代科技对文物进行监测保护、处理好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关系、提高民众文物保护意识等方面入手。D只有对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进行深入挖掘和思考,才能让我们接受历史启迪,增强文化自信。【答案】C
20、【解析】A.“敦煌文化能够成为四大文化体系之一”错误,原文说的是“世界上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敦煌只是四个文化体系的汇聚点。B.“之所以是因为”因果关系不当,从材料来看,“因为”后面的内容只是“传承弘扬敦煌文化”的原因之一。D.“只有才”表述过于绝对,原文说的是“对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进行深入挖掘和思考,有助于我们接受历史启迪,增强文化自信”。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讲好敦煌故事,需要挖掘和整理敦煌文化中蕴含的人文价值和现代精神,在讲述的过程中体现中国文化的自信
21、和包容。B敦煌文物的长期保护任重而道远,但并不意味着只进行保护,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将敦煌故事打造成独树一帜的文化品牌。C材料一和材料二均提到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材料一重点论述讲好敦煌故事的意义和如何讲好故事,材料二则重点论述文物保护问题。D材料一和材料二侧重讲我们应如何传承敦煌文化,材料三则侧重从四个角度阐释敦煌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性格。【答案】C【解析】“材料二则重点论述文物保护问题”概括不全面,材料二还重点论述了做好敦煌文化的“现代化的传承和弘扬”问题。3下列做法中,不符合材料一所强调的传承敦煌文化的方式的一项是(3分)()A编制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以及室内情景体验剧。B培养高素质的讲解
22、队伍,向游客讲述敦煌文化的深厚内涵。C建设“数字敦煌”项目,满足人们欣赏、研究等方面的需求。D设立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保护受损严重的壁画和雕塑。【答案】D【解析】材料一强调的传承方式是“让大众在一种更易接受的体验中去认知”“删繁就简”,D项强调的是敦煌文化的专业性保护,不是“一种更易接受的体验”,不符合题干的要求。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_【答案】材料三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展开论述,结构严谨,层次清晰。采用例证法和引证法,使文章具有说服力,且富有文化内涵。5三则材料均谈到敦煌文化的传承问题,请结合材料谈谈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承敦煌文化。(6分)_【答案】删繁就简,用大
23、众更易接受的方式讲好敦煌故事。保护好敦煌文物,做好现代化的传承和弘扬。转换研究视角,拓宽研究领域,重视和系统阐释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19分)材料一山水艺术,一直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特殊的值得深入探讨的领域。一方面,在中国经典人文艺术的生长延续中,“山水”不仅寓指自然的空间和时间的长度,它从古至今尤其是魏晋以来,就以一种不可替代的艺术表现形态进入源远流长的中华艺术史视野,进而演进为历代文人画家的生命厚度与精神长度。另一方面,“山水”因其矗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的独创性,因其坚固地附着并恪守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河床,使得山水艺术之深远、广博及其“
24、超于象外之意旨”,在近现代以来“西风东渐”的中西文化激荡碰撞、交往中,呈现出独特的中华文化蕴含与审美价值。事实上,不仅“山水”命题在中国文明史、哲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山水艺术与山水审美同样在中国美术史中占据着突出的核心位置。有学者曾言,早期的中国山水艺术审美观,大致可分为儒家的象征式山水观、道家的非对象性山水观、魏晋的情感化山水观三类。我们倘若抽离于自然山水本身,可以看到,这三种自然山水“创造”模式,本质上蕴含了古人对自然生命,社会文化的不同维度、层次的体察和感知。在历史中发展的中国山水绘画的高度艺术性与深厚人文性,造就了其承载的人们对中华文明文化视觉、知觉与感觉的无限变化与可能性,包含
25、了山水艺术与哲学、宗教、思想、文化乃至政治之间的关系,以及超越于上述关系的艺术“审美性”与精神“超验性”。从人文视角看,中国山水艺术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人文精神特点:其一,山水艺术汲取了中华传统哲学思想之精髓,尤其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并融会贯通于民族文化发展的文脉之中,具有特殊的思想文化渊源、人文内涵特征以及传统哲学框架中“画道”的烙印;其二,山水艺术注重艺术形式的整体构建与写意构筑,注重自然万物的密切联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由“哲理”延伸拓展到“艺理”层面,即重视创造性与心性的交融互动,突破技艺与手法的限制,使其艺术表达展现出既多元一体、又丰富纷呈的面貌;其三,山水艺术形成了独特的
26、美学营造及文化价值塑造品格,如自然生命和谐的情景审美、风景即心境的审美意象、形神兼备的气韵审美等,构成了中国式山水艺术审美不可或缺的重要美学特质,也使其成为日臻完善、深具影响的艺术种类。当然,应当看到,中国山水画经历了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的历史进程,当下已进入到信息化、互联网、多媒体乃至人工智能新时代,世界文化交流语境和社会发展背景都发生了深刻变革。作为置身新时代的山水画研究者、传承者、创作者,必须要保持文化上的警醒与自觉,必须要秉持艺术上的自律与创造,必须要葆有精神上的反思与追求。那么,我们必须面向传统山水艺术的发端源头,在时间的流变中守住山水艺术的人文意义与价值底线;我们还要保持和发扬山水艺
27、术长期形成的品质与特征,在空间的格局中拓展山水艺术的正大气象与审美底线,这两个方面的整合与归一方能实现传统中国山水艺术的当代转化,方能凸显当代中国山水画的艺术个性与顽强生命力,也才能有足够的度量来吸收并消化时间河流中的新文化、新艺术基因,凝结成“山水”命题的当代意义与人文艺术的精神旨归。(摘编自蔡劲松山水艺术与中华人文精神)材料二中国拥有漫长的农耕历史,农耕文明源远流长,渗透在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宗教、思想文化等方方面面,形成了深厚的历史积淀。土地山水田园是农业社会的根本,因为它是托身之所,依靠它养育生命、繁衍子孙,乃至于“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所以即便在今天,很多中国农村依然保留着土地崇
28、拜的风俗。不仅如此,围绕山水田园还形成了灿烂的山水文化。中国自古就有“乐山”“乐水”的传统观念,山水可游、可观、可居,还是涵养性灵、寄托情怀的精神庇护所,如诗歌吟唱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水诗先于山水画发展成熟,它们共同构成中国山水文化的核心表达。在形成于魏晋时期的山水诗的带动下出现了专门以山水为题材的绘画,并在五代两宋时期发展达到高峰,形成了诗画交融的传统,渐而与毛笔书写的书法艺术演变合成诗、书、画一体的独特绘画表达。尽管历经元明清的朝代更迭,山水精神和诗书画的传统依然在封闭,节奏缓慢的封建农耕社会的历史时空中随着时代不断传承、变异,安静地发展了近千年
29、,直至20世纪。所以,山水既是物质的,又是人文的。物质的山水是生命的依靠和寄托。人文的山水则传递了代代相传的艺术传统、人文精神和哲学思考。故而,山水不仅是山水,很多时候它就是人身之外的一切;在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它代表着“地”,代表着“天”,代表着至上的“道”。(摘编自李诗文山水不仅是山水)【注】画道:中国画学加上传统哲学而形成的中国画道理论体系。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新时代的山水画研究者、传承者、创作者应当承担起实现中国山水艺术的当代转化、凸显中国山水画的艺术个性和生命力的重任。B“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中的“山”是物质的,而“采菊东篱下,悠然
30、见南山”“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中的山、水是人文的。C魏晋时期的诗歌创作带动了绘画艺术的发展,并在五代两宋时期形成诗画交融的传统,二者共同构成中国山水文化的核心表达。D山水不仅是物质的,是生命的依靠和寄托,还是人文的,包含了世代相传的艺术传统、人文精神和哲学思考,它代表着世间万物。【答案】A【解析】B.“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中的山是物质的”错,这句诗里的“山”应该既是物质的,也是人文的。C.“魏晋时期的诗歌创作带动了绘画艺术的发展”范围扩大,应该是“魏晋时期的山水诗带动了山水画的发展”。D.根据原文“故而,山水不仅是山水,很多时候它就是人身之外的一切”可知,“它代表着世间万物”说法
31、错误。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中国经典人文艺术历史中,“山水”寓指自然的空间和时间的长度,更寓指历代文人画家的生命厚度与精神长度。B儒家象征式山水观、道家非对象性山水观、魏晋情感化山水观,三者都蕴含了古人对自然生命、社会文化的体察和感知。C要实现传统中国山水艺术的当代转化,既要保持和发扬山水艺术的品质与特征,又要拓展山水艺术的正大气象与审美底线。D中国自古就有“乐山”“乐水”的传统观念,缘于山水不仅可游、可观、可居,还是涵养性灵、寄托情怀的精神庇护所。【答案】C【解析】选项内容曲解文意,根据原文“我们必须面向传统山水艺术的发端源头,在时间的流变中守住山水艺术的人文
32、意义与价值底线这两个方面的整合与归一方能实现传统中国山水艺术的当代转化”可知。3下列各项中,带有中国传统哲学框架中的“画道”的烙印的一项是(3分)()A高克恭的云横秀岭图,远景主峰突兀,群峰环绕俯仰,近景山坡杂木茂密,丛林掩映云底,整齐有序,层次分明。B蒋乾的赤壁图根据苏轼的后赤壁赋绘制,画面传达出文人在游赤壁时的感慨:虽朝代屡次更迭,但山水依旧。C画家范宽的雪景寒林图,不拘于刻形着物的风格,脱离真山真水,传达出一种写胸中块垒、传意中山水的倾向。D陈宗渊受胡俨之请按实景创作洪崖山房图,图中抒写了友人在明初严酷的环境中身居庙堂、心怀归思的志向和情怀。【答案】B【解析】A.只是叙述了云横秀岭图的画
33、面内容和结构特点,没有涉及哲学思想方面的内容。B.赤壁图传达出“虽朝代屡次更迭,但山水依旧”的感慨,富有哲学意味。C、D项只是抒发了画家的个人情怀,不具有哲学思想。4中国山水艺术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_【答案】历史悠久。高度的艺术性。深厚的人文性。精神的超验性。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_【答案】首先阐述山水艺术中,“山水”命题的内涵。然后从历史地位和人文视角两个方面,阐述中国山水艺术审美的本质和中国山水艺术所蕴含的中华人文精神特点。最后指出在新的社会历史环境下,要保持当代中国山水画的艺术个性与顽强生命力,凝结成“山水”命题的当代意义与人文艺术的精神旨归。四、阅读
34、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19分)材料一绿色消费是近些年来颇为流行的一个概念。那么,什么是绿色消费?目前国际上关于绿色消费的定义有30多种,大多指的是要求提供绿色服务以及相关产品,以满足人类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在我国消费者协会提出的几个层次的绿色消费中,第一个就是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的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由此可见,人们关注的绿色消费主要是消费质量,是消费对象的绿色、消费效果的绿色,也包括消费过程的绿色。概括起来说,绿色消费是一种新的理性消费模式,是科学消费的重要内涵之一。绿色消费概念是针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不可持续发展的危机而提出来的。人类对自然的掠夺和破坏,与人类的消费方式
35、密不可分。马克思认为,消费不仅是生产的终点,也是生产的起点;消费不但实现生产,而且反过来促进生产,同时也影响交换和分配。消费的重要地位,决定了人类要摆脱不可持续发展的危机,必须从改变导致对自身生存环境破坏的消费模式开始。于是,绿色消费概念应运而生。绿色消费不仅是消费无污染、质量好、有利于健康的产品,更是保护环境、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体现。发展绿色消费,优化消费结构,不仅可以更好地满足居民的需要,而且可以带动绿色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形成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而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又能够提高企业和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改变消费观念,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自觉减少对自
36、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保持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绿色消费,必须从消费的主体消费者开始。绿色消费行为来源于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绿色消费的实现离不开绿色消费意识的确立。消费者应不断学习有关绿色消费和绿色产品的知识,正确理解绿色消费的内涵,充分认识到绿色消费是以保护消费者健康为主旨的。绿色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符合人的健康需要:绿色消费不仅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保障人民生命健康,还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使人的生活消费与环境、资源相协调。推行绿色消费,首先要有绿色产品的生产和营销。因此,突破绿色产品的供给约束是普及绿色消费的前提。企业是产品的生产者和营销者。面
37、对绿色消费的兴起,企业应该由传统生产向绿色生产转型,及时改变技术攻关方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绿色产品的开发,在原材料采购以及产品的设计和制造、保管和运输等方面坚持绿色标准,加强对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控制,为消费者提供源源不断的绿色产品。培育和促进绿色的消费,政府责无旁贷。应制定更有效的政策,推进绿色消费的发展。将绿色产业列入国家支持性产业政策范围进行扶持,增加对绿色产业的投资,提高企业的科研与开发能力,促进绿色技术的引进和推广;鼓励并投资绿色企业,引进先进的环保技术和清洁生产设备;完善绿色奖励政策,使绿色企业享有减免税、优惠贷款等优惠政策。扩大绿色生产,应该实行多产业、多领域齐头并进的政
38、策。赋予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以浓重的“绿色”,逐步实现制造业生产的清洁化和农业生产的无污染化。基础设施、建筑业、商业、现代服务业等,也应当逐步实现绿色发展。(摘编自什么是绿色消费)材料二陋习往往与不良的传统消费观念相关,在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因素中,所谓非理性消费也在此列。革除陋习不仅要靠法律强制,而且要靠倡导正确的消费观念,在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使之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绿色消费是党中央提出的绿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消费者选择绿色产品或服务。有学者运用排除法对非绿色商品进行了类型化列举:危害到消费者和他人健康的商品;使用来自稀有动物或自然资源的原料的商品;生产中涉及对动物进行残酷或不必
39、要剥夺的商品;对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产生不利影响的商品。显然,滥食野生动物与这些排除要素完全吻合。又如,使用高污染高排放的汽车、没有合理回收措施的一次性用品,不自觉实行垃圾分类、浪费能源资源等各种不良消费行为,尽管有些并非法律所禁止,但本质上都属于陋习之列。革除陋习最关键的是引入绿色消费的理念和机制。近年来,我国积极探索绿色GDP考核、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低碳发展等绿色发展道路,重点都是放在经济领域并侧重生产环节。实践证明,作为短板的消费领域问题不解决,绿色发展就落不到实处。特别是某些人长久以来形成的消费陋习已到了非革除不可的时候。绿色消费将生态环境保护与人的健康和安全保护结合起来,使公众
40、的消费权益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高度地融为一体,同时也为绿色发展提供了需求动力,必将得到公众的积极响应。(摘编自周珂绿色消费助力除陋习)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理性消费、科学消费就是绿色消费,它不仅关注消费对象的绿色,还关注消费过程与效果的绿色,追求消费的质量。B绿色消费的概念,是人们针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不可持续发展的危机提出来的,它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生产与消费关系原理。C绿色消费能够为绿色发展提供动力,既有利于保障人民健康,提高生活水平,也能够使生活消费与环境、资源相协调。D绿色消费对消费者有较高的要求,要求消费者具备超前的意识、不断学习的能力、较强的理解能
41、力和较高的认识水平。【答案】C【解析】A.“理性消费、科学消费就是绿色消费”错,原文说的是“绿色消费是一种新的理性消费模式,是科学消费的重要内涵之一”,所以不能说“理性消费、科学消费就是绿色消费”。B.“它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生产与消费关系原理”错,原文并没有说“绿色消费”来源于马克思主义。D.原文是希望消费者对绿色消费有一定的认识、理解,而不是绿色消费要求消费者具备超前的意识、不断学习的能力、较强的理解能力和较高的认识水平。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类的消费方式影响着自身的健康安全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了保持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要积极行动。B消费能够实现和促
42、进生产,因此生产与消费要想形成良性循环,不仅需要大力发展绿色消费,还需要优化消费结构。C培育和促进绿色消费,不仅要培养消费者的绿色意识,还要突破绿色产品的供给约束,加强政府的管理、扶持。D倡导正确的消费观念,用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人们就会自觉改变不良的传统消费观念,杜绝非理性消费,革除陋习。【答案】D【解析】“就会”说法过于绝对。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绿色消费”范畴的一项是(3分)()A购买环保电池B尽量使用一次性的餐具C不吃野生、珍稀动物D尽量购买耐用品【答案】B【解析】B项属于不良消费行为。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绿色消费”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_【答案】绿色消费是指消费无污染、
43、质量好、有利于健康的产品或选择绿色服务,以满足人类需求,提高生活质量,保护环境、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消费模式。(意思对即可)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_【答案】首先指出什么是绿色消费。然后指出绿色消费概念提出的背景及其意义。最后从三方面指出推行绿色消费的具体措施。(意思对即可)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19分)材料一“俭”作为一个道德伦理范畴,产生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尽管各家各派的学术见解不同,治国方略各异,但在财货的消费方面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对传统俭德的崇尚。和其他道德范畴一样,俭德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也得到了充分的继承和发展。自商初到春秋,经过八九
44、百年的岁月,崇尚“俭”德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思潮。春秋战国时的儒、墨、道、法诸家,在不同程度上都主张尚俭。孔子对于“礼”是非常重视的,但他认为“与其奢也,宁俭”。老子说他有三宝,其中之一即为“俭”;认为“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去奢”“去泰”就是要俭。墨子认为“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儒家搞的礼、乐那一套都不合俭的要求。法家对于俭德也是提倡的,管子中多处强调应当去奢、节俭,“适身行义,俭约恭敬,其唯无福,祸亦不来”。上述引证足以表明,尚俭作为一种美德在先秦已传遍华夏大地。尚俭作为一种美德,自公元前十六、十五世纪流传至今而不衰,不仅仅是因为它有经济价值,还因为它包含着多方面的教育功能。历史上虽
45、然没有人从教育学的角度明确指出这一点,没有人明确详细地论述“俭”的教育功能,但人们从经验中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俭”是教育子女的一种手段。几千年来,有见识的长辈总是教育其子女要节俭。这些长辈从经验中看到,富家人的子弟,只有尚俭才能成才,家道才能不衰。一味娇惯孩子,只能使其成为败家子。穷苦人家迫于生计,不得不节俭。这种俭虽然是被迫的,但它同样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因此,不论是富有之家,还是贫穷之家,只要是有见识的,总是要以“俭”治家的。如果仅是为了节用而不是为了育人,那么“俭”德是难以流传几千年的。明确指出“俭”有教育人的作用、把“俭”用于育人的,是诸葛亮。他在写给儿子的信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46、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说,品德高尚的人是通过节制物欲使其内心宁静来培养其品德的,一个人对于物质享乐如果不能有节制,就不可能纯洁其志向;内心总有强烈的物欲干扰,就不可能有远大的志向。他提出的“俭以养德”的命题,把尚俭的价值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伊尹、周公、孔子、老子、墨子等提出了尚俭的思想,在他们的倡导下,“俭”这一美德被人们接受,但是“俭”与“德”之间的关系没有被明确揭示出来。可以说,前人只认识到“俭”本身是美德,而没有发现“俭”有更多的教育功能,伊尹、周公倡“俭”是为了维护政权统治,孔子倡“俭”是为了维护礼、不违礼,老子倡“俭”是为了实现“道”,墨子倡“俭”是为了
47、节用。只有诸葛亮不仅把“俭”视为美德,还明确把“俭”视为一种教育手段,认为实行节俭是为了涵养道德。这就把“俭”的价值,从“俭”是美德提升到了“俭”是美德之母的高度。“俭”与德育、“俭”与人生的追求、“俭”与人的精神生活之间的联系,被注意到了。自此之后,历朝历代都有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俭”与培养人的品德相连,有人讲“俭以养性”,有人讲“俭以养廉”,历史上众多的家训中几乎都有倡“俭”的内容。节俭在客观上成了一种普遍的育人的手段,因为人们明白:一家之中只要厉行节俭,子孙即使成不了大器,也不至于成为败家子。(摘编自任怀国说“俭”)材料二崇俭抑奢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古往今来,占主流地位的学
48、术观点和社会舆论都认为节俭是美德,奢侈不可取。“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节俭不仅对个人身心健康有益,而且对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至关系国家兴亡,正所谓“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崇俭抑奢,形成“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时代新风,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加强宣传教育,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帮助人们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勤俭节约的意义和作用,真正认识奢侈消费的危害。第二,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模式。无论是个人还是单位,在消费过程中都应做到节能、节水、节材,反对铺张浪费,反对污染环境。第三,不断提高消费水平和质量。节俭是针对奢侈消费而言
49、的。崇俭抑奢绝不是否定正常消费、为节俭而节俭,而是提倡科学消费、文明消费、理性消费。要在反对铺张浪费的同时,不断提高消费水平、优化消费结构、提高消费质量,进而以科学消费、文明消费、理性消费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第四,提高消费者素质。在不断提高人们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的同时,开展必要的消费教育和培训,引导消费者进行科学消费、文明消费、理性消费,自觉提高消费的文化含量,排斥奢侈消费和炫耀消费。(摘编自尹世杰崇俭抑奢的当代意义)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受儒家思想影响,春秋战国时墨、道、法诸家都主张节俭,尚俭作为一种美德在先秦已传遍华夏大地。
50、B直到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明确认识到“俭”的育人作用,并且把“俭”用于育人之后,“俭”才起到了教育人的作用。C把“俭”视为一种教育手段,不仅体现出“俭,是美德”,更是将“俭”提升到了美德之母的高度。D崇俭抑奢是一种为了节俭而节俭的消费观,与科学消费、文明消费、理性消费、提高消费水平、优化消费结构思想相契合。【答案】C【解析】A.“受儒家思想影响”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春秋战国时期但在财货的消费方面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对传统俭德的崇尚”。B.“俭才起到了教育人的作用”说法不当,根据原文“人们从经验中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俭是教育子女的一种手段”可知,“俭”的育人作用不是诸葛亮明确指出后才有的。D.“为了节俭
51、而节俭”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崇俭抑奢绝不是否定正常消费、为节俭而节俭”。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虽然伊尹、周公、孔子、老子、墨子都认识到“俭”是美德,但他们提出尚俭的目的各不相同。B富家人教育子女要节俭是为了家道不衰,而穷苦人家子女的节俭是被迫的,是为了节用而节俭,难以起到教育的作用。C自诸葛亮提出“俭以养德”的命题之后,历朝历代都有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俭”与培养人的品德相连。D要形成“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新风尚,需从价值导向、消费模式、消费水平和质量等多个方面着手。【答案】B【解析】“难以起到教育的作用”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穷苦人家迫于生计,不得
52、不节俭。这种俭虽然是被迫的,但它同样能起到教育的作用”。3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提倡“俭”德的育人功能的一项是(3分)()A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白居易)B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李商隐)C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宋史范纯仁列传)D取之有度,用之有节。(资治通鉴)【答案】D【解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意思是:对于自然界的物产资源,要有限度地索取,有节制地使用。这里强调的“俭”德是对财物的节俭,而不是从“俭”德的育人功能出发。4请简要归纳两则材料阐述的侧重点。(4分)_【答案】材料一侧重于阐述“俭”德的传承发展过程,材料二侧重于阐述当今社会如何形成崇俭抑奢的时代新风
53、。(意思相同即可)5材料一的论证有何特点?请从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上加以分析。(6分)_【答案】论证思路:先提出“俭德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也得到了充分的继承和发展”的观点,然后从“社会思潮”和“育人功能”两个方面论证了这一观点。论证过程中,作者主要运用了引证法,以大量的名言警句对观点加以论证。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19分)材料一运河学是一门新的学科。对运河与区域自然环境的研究是对运河本体的研究,它主要考察人类行为对自然水系的影响,也就是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运河的开挖是人类利用自然环境、改造自然环境的行为,这种行为的直接目的是便于交通运输。但从客观效果看,在交通运输条件改善的同时
54、,运河的开挖也引起了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的改变。运河学关注的不只是河本身的自然属性及其工程技术的进步,同时应该包括开挖运河引起的自然环境的变化:区域水文改变、自然水系化、湖泊形成与消长关于运河区域社会的研究,普遍关注的是运河在区域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从运河流经及辐射区域产生的不同于其他区域的社会现象入手,探究其发展演变过程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也就是说,运河区域社会的研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史、经济史或文化史研究,而是与运河密切相关、有运河因素注入的综合研究。在中国古代社会,尤其是在水系不发达的北方地区,运河交通有其他交通路线无法相比的优势:经济省力,利用水的浮力,可以大大降低运输成本;承载能
55、力强,船可以运送其他运输工具无法装载的大宗物资和大型物体;受恶劣天气和山隔水阻等自然条件影响较小运河对区域社会的影响大而广泛:举凡政治、军事、商业、手工业、农业、服务业及居住环境、城镇格局、文化交流、习俗变化、社会流动等,方方面面都有运河流动的印记。我们十分关注上述社会因素和社会现象,更关注运河对这些社会因素、现象形成和变化所产生的作用。研究中国历史离不开运河,许多重要历史事件、重要人物、重要社会现象与运河也有关系。运河开发史和运河区域社会史本身就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要环节。尤其是明清时期,国家视运河漕运为经济命脉,明清史书中,有关运河漕运的记载很多,与运河相关的事件
56、、人物比比皆是。中国运河研究也是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运河的研究与社会史有许多叠合之处。社会史运用各种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特别是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历史上的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行为及社会心理进行研究。社会史是历史学的重要分支,也是与社会学密切相关的学科。社会史与社会学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研究往昔的社会整体及其各个侧面,而后者研究现实社会的结构及社会问题。运河学研究的许多内容属社会史范畴,所以研究运河,不仅需要使用历史学的方法,还需要使用社会史的研究方法。运河学的研究是一项多学科交叉融会的研究,所以,它的理论和方法是多学科理论和方法的汇集与综合。这种汇集与综合不是无序的拼凑,也
57、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有机的结合。运河学研究的起点是对京杭运河文献及其他资料的搜集、保护、整理、研究。它可以为学术研究提供基本的材料,对运河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这体现了运河学研究的文化功能。运河学研究还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它能为政府决策提供历史借鉴。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于维护国家统一、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起到过无可替代的作用。目前,人们对运河的正面作用了解较多,对其负面影响则知之甚少。运河学的相关研究旨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以资借鉴,同时提醒人们关注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全面认真审视大型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避免决策失误。(摘编自李泉运河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材
58、料二距今已有2 500年历史的中国大运河是一条文化之河,长达3 200公里的中国大运河充分吸纳了沿线的京津、燕赵、中原、齐鲁、淮扬、吴越等六大文化带的文化资源,沿线有水工遗存、运河故道、名城古镇等物质文化遗产近3 00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50余项,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高度富集的区域。但是迄今为止,中国大运河文化并没有被系统地总结归纳。运河学的建立可以整合优化这些优质文化资源,形成一批论文、丛书等研究成果,创造一批反映运河文化的文学影视作品,打造一批运河文化展示馆,通过加强对现存运河遗产资源的摸底调查,让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呈现在世人面前。同时,可以推出一批文化项目、出版项目、产业项目
59、来振兴运河文化,建设一批运河文化旅游小镇,打造一批运河文化产业园区来发展运河经济;可以凭借大运河这一世界公认的文化资源,对外输出文化产品,宣传中华优秀文化,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讲好中国大运河文化故事;可以增强全民族的文化自信,进一步继承中华优秀文化、弘扬运河文化,推进科学发展和永续发展的集体梦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添文化动力。(摘编自姜师立运河学的概念、内涵、研究方法及路径)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挖运河的直接目的是便于交通运输,但在客观上对运河区域的水文改变、自然水系变化、湖泊形成与消长等产生了影响。B运河区域社会的研究,不是社会史、经济
60、史或文化史研究,而是注入了运河因素的多学科交叉融会的综合研究。C目前,人们对运河的正面作用了解较多,对其负面影响则知之甚少,因此运河学应主要研究运河带来的历史教训。D通过加强对现存运河遗产资源的摸底调查,整合优化大运河优质文化资源,可以弥补大运河文化还没有被总结归纳的不足。【答案】A【解析】B.“不是而是”理解有误,原文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史、经济史或文化史研究,而是与运河密切相关、有运河因素注入的综合研究”。C.总结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都是运河学的社会功能,没有主次之分。D.“还没有总结归纳”错,原文是“没有被系统地总结归纳”。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古代,运
61、河交通有经济省力、承载能力强、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小等优势,这是其他交通路线无法相比的。B明清时期,运河漕运是国家的经济命脉,研究明清历史应将明清时期运河区域社会史研究作为重要组成部分。C运河学研究能够推进学术研究的深入开展,彰显运河的文化功能,因此中国大运河是一条文化之河。D运河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对运河的系统研究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答案】C【解析】无因果关系。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运河区域社会研究范畴的一项是(3分)()A对运河漕运历史的研究B对运河区域地质构造的研究C对运河城镇带兴衰的研究D对运河区域商业发展的研究【答案】B【解析】“对运河区域地质构造的研究”属于“运河与区域自然环境”研究。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_【答案】首先指明了运河学的研究内容(对象)。然后论述了运河学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最后揭示了运河学的研究功能。5请依据材料二简要阐述建立运河学的文化意义。(6分)_【答案】可以总结、整合、优化博大精深的运河文化,呈现运河文化遗产的价值。可以挖掘运河的优质文化资源,更好地传承传播运河文化。可以利用运河文化,振兴运河文化产业,发展运河经济。可以输出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国梦”增添文化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