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四川省沫若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16583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沫若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四川省沫若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四川省沫若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四川省沫若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四川省沫若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四川省沫若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四川省沫若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一、选择题(共24小题,满分48分,每小题2分)1、2019 年 7 月 6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通过良渚考古发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以 下能作为直接证据的考古发现是( ) A城中发现 20 多万公斤的炭化稻堆积 B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 C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 D碳 14 测定年代为公元前 3000 年左右2、周礼考工记将城邑分为三级:第一级是“王城”;第二级为“诸侯城”;第三级为“都”,即宗室和卿大夫的采邑。

2、这一划分主要依据了( )A.井田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禅让制3、公羊传隐公元年记载:“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与此相关的制度是( )A内外服制度B分封制C宗法制D礼乐制4、西周通过逐级分封,编织起由中央向四方扩散的控制网络,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这说明,西周通过实行分封制()A. 形成“天下共主”格局 B. 出现“家天下”的局面C. 对地方直接行使管理权 D. 实现了王权的至高无上5、据国语鲁语上记述,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 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为是黄帝族的后裔

3、。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 A政治制度具有连续性 B区域间的文化交流频繁 C已有民族认同的意识 D华夏族已经形成 6、“(楚庄王十六年)伐陈,杀夏征舒。已破陈,即县之。”“(韩桓惠王十年)我上党郡守以上党郡降赵。”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楚国和赵国分别分封了陈国和韩国 B楚庄王完成了全国的统一C秦国在新征服的地方设立了郡县 D出现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并存的局面7、如表是春秋战国时期从事政治活动的人中对出身所做的调查,这说明( ) 时间 总人数 出身微贱的人 所占比例 春秋时期 516 134 26% 战国时期 713 392 55% A 世卿世禄制度彻底消失 B平民成为官员主要来源 C平民政治代

4、替贵族政治 D社会阶层流动日趋频繁8、关于中国人的氏起源,“氏于国,则齐鲁秦晋;氏于谥,则文武成宣氏于事,则巫乙匠陶。”据此判断,王,侯等姓姓氏应源于( )A、谥号 B、行业 C、爵号 D、官名9、下表中所列言论,其共同的着眼点是()言论 作者 出处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司马迁 史记李斯列传 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柳宗元 封建论 三代至秦,浑沌之再辟者也。其创制立法,至今守之以为利,史称其“得圣人之威”。 张居正 杂著三代至秦 A秦朝速亡原因B始皇个人品行C秦国奠定霸业D秦朝制度创新10、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

5、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据此判断汉武帝的目的是A恩泽贵族 B实现民族交融C增加税收 D削弱王国势力11、百汉书官公卿表中记载:“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在秦代,御史大夫的本职是“典正法度”“举劾非法”,还掌管制诏和公卿奏章,直接受命于皇帝。这些记载反映出()A御史大夫地位实际高于丞相 B汉朝对秦代官制进行了变革C汉代中央集权较秦有所加强 D中央监察适应了皇权的需要12、我国古代监察制度从汉朝台谏(御史台与谏官)分置到唐代台谏相辅,到明清演变为台谏合一的体系,这一演变趋势强化了御史的纠弹职能,弱化谏官的谏诤职能。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君主集权的加强

6、B避免造成机构的重叠C台谏分置的弊端 D加强监察制度的权威13、汉代的三公九卿设在宫外,这些官员觐见皇帝的朝仪十分繁琐,向皇帝提供信息比较缓慢,皇帝便将处理机要事务的责任转移到内廷,逐渐形成中朝。据此可知,设置中朝有利于( )A制约丞相权力 B提高行政效率C加强中央集权 D监察三公九卿14、后汉书卷二十六韦彪载“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大学中有“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这些说法本质上反映了()A.忠孝观念是统治者治国之本B.儒家思想渗透于社会各个领域C家国同构是古代社会显著特征D.齐家治国是孝子的最高追求15、史料记载:琅琊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

7、内冠冕”,当宰相的接二连三,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郡县制的推行 B.科举制的设置 C.九品中正制的实施 D.中央集权的加强16、魏文帝曹丕即位后,中书省正式设立;西晋以后,历代都沿袭曹魏设立中书省,只有北周实行六官制;隋朝时期,废六官制,置内史省,即中书省,隋炀帝末期,又曾改内史省为内书省;唐朝初期,命中书省为内史省,后复命中书省。这表明()A曹魏制度奠定了历代政治格局B魏晋时期三省六部制已经存在C君主集权专制制度不断加强D历史传统影响了唐代的官制17、琵琶记中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句话反映的现象在中国最早出现的时期是: ( )A秦汉时

8、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18、习近平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中国古代主要负责“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的是( )A. 参知政事 B. 司隶校尉 C. 内阁学士 D. 军机大臣19、唐监察机关御史台与刑部(司法行政机构)、大理寺(最高审判机构),合称三司。每遇重大案件,大理寺卿会同刑部尚书和御史中丞共同审理,称“三司推事”。这一制度的实行()A.有利于中央集权B.有利于司法公正C.强化了君主专制D.降低了行政效能20、新唐书说得好:藩镇“据要险,专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于是,“方镇不得不强,京师不得不弱”。由上

9、述引文你认为后代王朝应从中汲取的教训是( )A将领跟军队,应有合有分,铁打的营盘流动的将帅,将领应按一定年限在不同地区、不同部队之间流动B将领的权力不能过大,不能大到朝廷失去控制的地步。不能把军权以外的行政、财政等权都交给将领,让他们私自任免文武官吏、征收赋税,任意扩充军队C军事将领也要有监督,朝廷要掌握军事将领的任免权,此权不能假人,不能旁落D要慎择将帅。在委任将帅问题上,就是要实行“疑人不用”21、宋太祖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宋太祖还下旨,考试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宋太祖这样做( )A. 扩大了科举制的社会功能 B.

10、 有利于防止官员结党营私C. 使考试选拔官员成为定制 D. 消除了地方藩镇割据隐患22、下表反映的是明代内阁大臣在阁年限统计情况。这种状况()年限1年以下12年25年510年1015年1520年20年以上阁臣数(人)3037422512114占比(%)18.6322.9826.0915.537.456.832.49A.促进了官吏队伍的年轻化B反映了明朝官僚机构膨胀C说明了内阁辅助作用不大D削弱了国家政策的稳定性23、明朝中期以后,内阁票拟制度被明确固定下来,内阁首辅权威渐重,严嵩、夏言、徐阶、高拱、张居正都是个人“专票”,政事皆决于一身。但首辅进朝时对宦官的态度却愈来愈谦卑。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

11、是由于( )A. 内阁成为最高行政机关 B. 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C. 集体议政制度逐渐形成 D. 君主的权力受到了制约24、搜集和整理历史资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某同学从图书馆借来了明朝宰相制度的终结、锦衣卫特务机构研究、“八股取士”制度考等书,准备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他选择的论文题目应该是( )A略谈明朝的君主专制 B叙说明朝的对外交往C简论“闭关锁国”政策 D.浅论明朝的文化政策二、材料题(共3小题,满分52分)25、(25分)在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宰相制度居于核心地位,是连结政治制度各部分的中心环节。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君主专制的演变伴随着宰相权力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12、:材料一 自秦至汉,丞相职责无所不统,无所不包,上至天时,下至人事,都是其职权范围。其具体职责包括:选用官吏、劾案百官、执行诛罚这一切大体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用人,二是决策,这就把国家政务中两个最重要的方面包揽了。材料二 唐朝在遇到重大或复杂的军国大事时,特殊情况下可召开百官会议讨论,它通常受到宰相控制,宰相往往都拥有较大的决定权,但需皇帝最后批准。皇帝和宰相召开百官决策会议的目的,除了可以提供决策时的参考外,主要还是寻求整个统治集团对自己政策的广泛支持和参与。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三 元代的丞相很跋扈,这给朱元璋深刻的印象,使他对整个丞相制度都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加上出生于元末

13、中国社会底层,曾经饱受磨难的朱元璋内心深处始终克服不了的自卑,变成对能力不凡的开国元勋们的猜忌防范,终于使他决定借胡惟庸之狱废除丞相制度。朱元璋死后,没有丞相留下的巨大权力真空给他的后代们带来巨大的麻烦。摘编自谭平论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对明朝治官的影响请回答:(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丞相制度的设立对皇权的影响,为了限制丞相权力,秦朝是如何设置中央官制的?(6分)(2)史学家钱穆指出,唐代“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钱穆的观点。(9分)(3)据材料三,概括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的原因。(6分)(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君权与相权的演变趋势。(4分)2

14、6、(12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传统农业对水利的依赖,大型工程建设的需求,对外战争的开展,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救济,以及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的稳定发展,等等都需要中央集权的力量秦朝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而文字的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摘编自凤凰网解读材料核心信息,围绕“中央集权制度”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

15、(要求:写出一个具体观点,可以提取材料整体的、或者一部分信息阐明的观点,也可以质疑材料的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7、(15分)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二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三 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

16、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5分)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10分)历史参考答案选择题 :1-5 BCCAC 6-10 DDCDD 11-15 DABCC 16-20 DBBBB 21-24 BDBA25、【答案】(1)影响: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减轻皇帝负担;职责无所不统,影响皇权专制。(2点4分)中央官制: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2分)(2)三省宰相共同议事(中书省负责决策草,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实施);宰相拥有较大决定权;皇帝批准决策:决策需要拟统

17、治集团的支持与参与。(3点9分)(3)原因:元朝丞相跋扈的教训;出生社会底层的自卑;胡惟庸之狱。(3点6分)(4)趋势: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4分)26、示例:论题: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强盛的制度保障。(3分)论点:秦朝推行的郡县制,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战乱,实现了大一统,奠定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基础;汉朝到明清,中央集权发展稳定的时期就是王朝繁盛强大时期,集权制度破坏时期就是国家衰落的时期;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在有利于集中全国力量,粉碎外来侵略势力、地方分裂势力以及开展大规模工程建设,保证国家领土主权完整、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促进农耕经济的发展;中央集权还有利于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以及中华文明的延续。(3点7分) 总结升华:综上所述,中央集权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中国古代强盛的重要制度保障。(2分)【其他观点如: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稳定;统一文字是中央集权维持的有效工具;中央集权是小农经济基础的必然产物;中央集权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合理成分;等等,均可。】27、【答案】(1)特点: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1点2分,2点3分,3点5分)(2)影响:被西方国家借鉴;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稳定。(答五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