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单元综合测试: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16253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单元综合测试: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8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单元综合测试: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8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单元综合测试: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8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单元综合测试: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8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单元综合测试: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单元综合测试(时间:45分钟,总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王敬川在儒学的现代走向一文中说,孔孟在处处“碰壁”后曾有如下的言论:(孔子)“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孟子)“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了当时()A儒者具有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B儒学低下的社会地位C儒者抱有重构伦理道德的愿望D社会转型的必然趋势解析:题中孔孟的言论反映出孔孟积极入世的态度,体现出儒者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故A项正确;儒家思想虽然在统治者那里“碰壁”,但在民间却成为蔚然大宗,排除B项;C、D两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答案:A2子产执掌郑国国政时,“铸刑书”(把自己所制定

2、的刑书铸在鼎器上),提出“以宽服民”“以猛服民”的主张,否定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秘密法。下列政治主张中,与子产的观点相吻合的是()A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C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D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解析:题干材料强调法治的作用,属于法家思想。四个选项中,A项属于法家思想,B项强调自然规律,是荀子的唯物论思想,C项属于孔子的儒家思想,D项属于墨家思想,故答案为A项。答案:A3战国时期某思想家指出,人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如果“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3、”。因此,他建议()A实行“仁政”来扩充人的善性B用礼乐制度规范人的行为C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D建立大一统的专制国家解析:人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体现了荀子的“性恶论”。为了遏制人的不当思想或行为,荀子强调用礼乐制度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故答案为B项。A、C、D三项依次属于孟子、老子和韩非子的主张,应予以排除。答案:B4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中存在着君臣、君民两个基本关系。(孟子)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这反映出 ()A孟子立论的基础是儒家的道

4、德体系B在君臣关系上孟子与孔子的观点截然不同C在君民关系上孟子秉承了孔子“礼”的学说D孟子用“民本主义”思想阐释君臣关系解析: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据材料“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以父母论君民关系,故A项正确。答案:A5春秋战国时期名家代表早期逻辑思想,被荀子批评为“辩而无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为治纲纪”。韩愈抨击佛教“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这些评价实际上反映了()A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多样化发展B名家研究逻辑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C儒家思想重视为社会现实服务D佛教盛行给封建统治带来诸多隐患解析:荀子、韩愈都是

5、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古代思想学说多样化的信息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A项错误;B项信息只能体现荀子的评价,表述不完整,故B项错误;荀子批评名家的辩而无用、韩愈批评佛教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这些评价实际上反映了儒家思想的实用性,故C项正确;D项信息只能体现韩愈的评价,表述不完整,故D项错误。答案:C6有学者认为董仲舒完成了儒学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这种“转折”当指()A用法家思想来替代“仁义”学说B将儒学神学化并为君权辩护C以“君权神授”否定“为政以德” D确立“天理”体系取代“黄老之学” 解析:董仲舒的新儒学在先秦儒学的基础上,吸收了道家法家等的思想,但并没有用法家思想来替代“仁义”学说,故A项

6、错误;董仲舒的新儒学在形式上把儒学神学化,在内容上提出“君权神授”,故B项正确;新儒学并未否定“为政以德”,而是以“天人感应”来约束君主,要求君主实行德政,故C项错误;“天理”体系是程朱理学提出的,故D项错误。答案:B7汉时,在贵族和庶民中,丈夫死后妻子改嫁者司空见惯,不受社会舆论的谴责。开国功臣陈平之妻,曾五次嫁人。董仲舒说寡妇改嫁“皆无罪名,不当坐”。这反映了汉代()A司法官判案“重情轻法”B妇女的社会地位高于成年男子C婚姻从不受儒家思想影响D妇女在婚姻问题上有一定自由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汉代社会对寡妇改嫁持认可态度,说明当时封建礼教不像明清时期那样严重束缚妇女的发展,妇女在婚姻问题上有一

7、定的自由。材料不涉及司法官判案轻重问题,故排除A项;B、C两项违背史实,故答案为D项。答案:D8宋朝的统治者重视制定儒家道德要求的礼俗、乡规民约或家族家法,对道德品行较好者通过加官晋爵、树立牌坊等方式,表彰“孝子贤孙”。这些做法有助于()A改造传统儒学 B宣扬社会教化C打击分裂割据势力 D借科举制选拔实用人才解析:由材料中“制定儒家道德要求的礼俗、乡规民约或家族家法”,并对道德品行较好者进行表彰,显然没有体现对传统儒学的改造,但有助于宣扬社会教化,故排除A项,B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打击分裂割据势力或用科举制选拔人才的内容,故C、D两项不符合题意。答案:B9某思想家说:“彼一念而善,即善人矣

8、。毋自恃为良民而不修其身,尔一念而恶,即恶人矣。人之善恶,由于一念之间。”据此,该思想家强调()A“去人欲”是“得天理”的前提B“发明本心”是善的关键C“善”是每个人固有的品质D外在探求不如内在反省解析:由“人之善恶,由于一念之间”可知,题干材料强调人的善与恶在于他本人能否处理好自己的内心,人只有发现自己内心的善念并不断修炼,才能达到善的境地,故B项正确。答案:B10黄宗羲认为:“(君主)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A君主制度摇摇欲坠B启蒙思想已有萌芽C纲常礼教全面崩溃 D资产阶级日益壮

9、大解析:黄宗羲生活时代是明末清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故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抨击君主专制的思想,说明反对君主专制启蒙思想出现了萌芽,故B项正确;明末清初纲常礼教并没有全面崩溃,故C项错误;资产阶级此时尚未出现,故D项错误。答案:B11顾炎武说:“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这表明他主张()A倡明理学 B工商皆本C经世致用 D反对专制解析:倡明理学属于宋代程朱的主张,故A项错误;工商皆本不是材料反映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明道也,以救世”的信息说明主张实学的经世致用观点,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反对君主专制的信息,故D项错误。答案:C12王夫之认为:“于是分国而为郡县,择人以尹之秦之

10、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这表明他()A强调郡县制优于分封制B通过理学解释古代的治乱兴衰C意识到当时郡县制改革的迫切性D利用比较法谴责当政的统治者解析:材料中“分国而为郡县”“天下之公”等信息说明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故A项正确;通过理学解释古代的治乱兴衰与材料的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不涉及郡县制改革的迫切性、谴责当政的统治者,故C、D两项错误。答案:A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其发展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

11、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儒学)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批判,使传统儒学得以发展。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关注国计民生,致力于变革社会,并身体力行。中国文化史材料三陈独秀说“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李大钊指出: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吴

12、虞在说孝一文中,提示“孝”的真谛,是“不犯上作乱,把中国弄成一制造顺民的大工厂”。鲁迅对封建礼教的攻击最为猛烈。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提出了“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社会理想。新文化运动史料集(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在汉代“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6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传统儒学在明清时期得以发展的主要表现,并就此谈谈你的认识。(10分)(3)材料二、三分别从什么角度印证了材料一的观点。结合这两则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你的理由。(9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其独尊的原因。第(2)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来归纳儒学在明清时期发展的表现,

13、可从政治、经济、治学倾向等方面来概括;注意要联系上一问来谈认识,可从其根源、内容的特征、历史影响等角度回答。第(3)问,对比两个材料可知,材料二反映了儒学的“维新”、“开明”,根据材料二来归纳理由;材料三反映了儒学不适应时代的需要,即儒学“守旧”、“复古”,可根据材料三来归纳其理由。答案:(1)儒学以维护礼教伦常为前提;董仲舒对先秦儒学的改造适应了当时统治者的需要;汉武帝对新儒学的接受、推崇和推广。(6分)(2)表现:政治上抨击专制皇权;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治学上主张经世致用。认识:是封建专制强化和商品经济发展在思想领域的反映;具有民主启蒙色彩,对后世民主思想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14、10分)(3)材料二角度:从“维新”“开明”印证。理由:明清儒学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了批判性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主张。材料三角度:从“守旧”“复古”印证。理由:传统儒家思想维护封建统治,阻碍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9分)14(2016济南市高三3月模拟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史学研究的基本步骤之一是“确立主题史料收集史料解释叙述评价”。下表是与研究孔子思想有关的材料:材料材料甲“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乙“孔夫子不徼爱神启者,也不做先知

15、,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员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既不谈奇迹,也不涉及玄虚,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伏尔泰丙秦始皇比孔子伟大得多,秦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讲空话的。儒家满口仁义道德单就这独霸中国,使我们思想界不能自由,郁郁做二千年偶像的奴隶,也是不能不反对孔子的。毛泽东综合三则材料,请选取孔子思想中的一个角度确定研究主题,围绕该主题对以上材料分别做出史料解释(对原材料的阐释,不表明自己观点),最终得出历史评价。(12分)解析:根据材料中甲“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材料乙中:“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

16、中国人的徒弟”;根据材料丙:“儒家满口仁义道德”得出强调孔子的道德观;材料甲中“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材料乙中“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员”;根据材料丙:“秦始皇比孔子伟大得多,秦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讲空话的”讲的是孔子的法律观。在评论中,通过对资料的解读不难看出,要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辩证论述。答案:示例一:主题:孔子的道德观。(2分)史料解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统治者的道德是引导百姓道德的风向标。(2分)伏尔泰认为孔子的道德是纯粹的道德,没有神秘色彩,符合理性、顺应自然。(2分)毛泽东认为孔子倡导的道德具有虚伪性。(2分) 历史评价: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但孔子道德经过历代学者改造成为封建伦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对维护专制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孔子道德具有普世价值,与西方的宗教神学相比具有明显进步性,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4分,必须答出中西两个角度,否则只能得2分)示例二:主题:孔子的法治思想。(2分)史料解释:孔子认为执法要得当,刑罚不当百姓就会手足无措。(2分)伏尔泰认为孔子对古代法律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2分)毛泽东认为孔子不重视法律,忽视法律的作用。(2分)历史评价:孔子看到了的法治对社会治理的作用,但其法治思想是先礼后法;孔子的法治思想为启蒙运动传播法治思想提供了例证。(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