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药知识梳理一、文学常识1、关于药的时代背景与创作背景作品的时代背景(辛亥革命前夕):药以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家秋瑾被害事件为背景,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现实。自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对外勾结帝国主义,投降卖国;对内加强反动统治,残酷镇压革命运动,另一方面又在思想上愚弄和麻痹人民,使人民任其宰割,穷苦大众处于极端的悲苦之中。到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兴起了,1905年前后,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光复会”、“同盟会”等相继成立。但是由于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使广大民众在思想上麻木、愚昧,民主革命的思想得不到响应,革命总是陷于失败。1907年7月
2、6日光复会成员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事败被捕,恩铭的亲兵残酷地挖出徐的心肝“炒食净尽”。不久,光复会的另一成员秋瑾被捕杀于绍兴城内“古轩亭口”。鲁迅以此事件为背景,写了这篇小说药。作者的创作背景(五四运动前夕):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曾使鲁迅先生振奋。但是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满清统治,中国社会并没有发生任何实际变化,革命的资产阶级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鲁迅在失望和痛苦中,深刻剖析中国社会种种弊端,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小说药就写在这个时期。2、关于药中人物姓氏的理解华夏两家,合称“华夏”,中国古代称“华夏”,华夏两家代表中国,中国那时候就那样子;辛亥革命脱离人民,人民落后不觉悟
3、。但如果不是为着暗喻中国,“秋瑾”勿须叫“夏瑜”,华老栓一家不一定非姓“华”不可。二、字词积累拗开() 丛冢() 肩胛骨() 蹩进() 搔痒() 乖角儿()搭讪() 尽量() 恪守()踌躇()踉跄() 竦然()置之度外(打算、考虑) 弥满(遍) 偌大(这么)恍然大悟(仿佛) 浑厚(天然的) 解剖(分开)和颜悦色(脸色) 发怔(发愣) 抚养(养育)贪官污吏(不廉洁) 自立(站) 讨厌(招惹)三、文章鉴赏(一)故事结构1、明写华老栓买“药”,暗写夏瑜牺牲。 开头写阴暗气氛,接着写华老栓拿着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血汗钱去买“药”的情景,然后写他怀着无限希望回家。情节的开端 2、明写华老栓夫妇煨“药”和华
4、小栓吃药,暗写革命者夏瑜的血被吃。 从华老栓夫妇煨“药”和看着华小栓吃“药”的描绘中,可以看出他们爱子心切和深信人血馒头是治病的良药。华小栓吃“药”的情景和他吃“药”后的咳嗽,预示着华小栓的悲剧命运。情节的发展 驼背五少爷到茶馆,在结构上有过渡作用。 3、明写刽子手和茶客们谈“药”,暗写革命者在狱中的英勇斗争。 开头写华老栓的辛勤劳动,接着写“闯进”来的一副凶相的刽子手康大叔,他先自欺欺人地吹嘘“药”,又怀着炉羡的心情介绍了他的同伴牢头阿义和出卖革命者的夏三爷,然后作者又借他的口讲述了夏瑜的英勇无畏和坚贞不屈;而驼背五少爷等人对他叫嚷的反应,则再次反映了各阶层群众愚昧的精神状态。情节的高潮 这
5、一部分人物最集中,作者把不同人物都清晰地刻画出来了,在这么多的人物中,竟然没有一个略表同情的,作者从深沉的悲痛中暗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4、明写华大妈和夏四奶奶上坟,暗写革命者死后的寂寞与悲凉。 作者写了华大妈因儿子吃了“灵药”,仍不免一死的悲哀与空虚,并刻画了夏四奶奶伤心羞愧的感情,反映了夏四奶奶对儿子的不理解,同时也写了华大妈对夏四奶奶的关心。坟场的景物描写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而花圈的描写则表现了革命的希望和作者对革命的关心。情节的结局 两条线索通过刑场、茶馆、坟地等场景由连结到交织,最后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作者之所以把华老栓一家的悲惨遭遇作明线来写,而把革命者夏瑜的英勇斗
6、争作为暗线来写,是由小说所要表现的主题所决定的。把明线暗线交织在一起写,特别是选择华老栓的小茶馆作为主要场景,让各种人物聚集在一起,可以简明地表现人物间的复杂关系和各自性格,使情节集中,结构严谨,更好突出主题。 (二)人物形象 药的人物形象作者以爱憎分明的感情,塑造了几个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深刻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 1.华老栓当时社会中一部分没有觉悟的劳动群众的代表 勤劳善良: 经营小茶馆,借以维持一家三口的生活,为了给儿子治病,不惜拿出长期辛勤积攒的钱。但到了买“药”的市场刑场,却吃了一惊,不敢走近,退到一家铺子屋檐下发愣。看到康大叔像两把刀的眼光,刺得他缩小一半,一再吃惊,在他的眼里,看杀
7、人的闲人竟像“鬼似的”,当刽子手给他“良药”人血馒头时,他却不敢去接。这是他性格中本质的一面。 愚昧麻木: 用人血馒头治病,是一种迷信,他却深信不疑,为有机会去买“药”而感到爽快、幸福,买到“药”后,无比兴奋。他对人血馒头来历的态度上表现更为突出,只关心自己的儿子,偏不想一想,手中馒头所蘸的人血不正是来自别人的儿子吗? 对刽子手康大叔是那样地卑躬屈膝,他完全不理解什么是革命,对革命者的死无动于衷,对敲诈他的骗子,毫无认识,以为是好心,结果上当受骗,人财两空。这是他性格另一个重要方面即消极落后的一面。 他拮据的生活,卑贱的地位,久病的独子,渺茫的前途,确实令人同情。他愚昧麻木,极端自私,为封建统
8、治者长期奴役的产物,他不敢同命运抗争,逆来顺受,确实令人可憎,所以作者对他既同情又批判。“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2.夏瑜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者的形象(通过刽子手的谈话侧面描写他) 坚贞不屈、视死如归: 在狱中坚持斗争,宣传革命,甚至劝“牢头造反”,还要在老虎头上搔痒,声称“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尽管挨打,不但没有丝毫的恐惧和胆怯,反而觉得阿义不觉悟而可怜他。他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孤独与寂寞: 但他对如何造反,如何打天下,是不清楚的。他在狱中竟劝极端顽固的牢头阿义造反,把阿义错当群众,而群众在他眼里是“可怜虫”,夏瑜的革命理想和革命行动连自己的母亲也不能理解,儿子为革命牺牲,她感到
9、“羞愧”,更可悲的是: 他的鲜血竟被贫穷、善良的华老栓当做一种“药”给儿子治病。他宣传的革命道理,二十多岁的人“感到气愤”,他挨了打,驼背、花白胡子感到高兴。他说阿义可怜,茶客们说他疯了。他被杀害时,“潮一般”的人在看热闹。从这些事实可以看出他脱离群众是孤独与寂寞的。 夏瑜的牺牲,只是给母亲带来了悲哀和羞愧,给华老栓提供了一味假药,给刽子手一份诈骗钱财的资本,给看客们一次鉴赏杀人的盛举,给茶客们增添了无聊的谈资。这一惨痛事实,一方面极其深刻地揭露封建统治者对广大人民思想毒害的严重程度,一方面也显出辛亥革命的失败,是与资产阶级革命者脱离群众分不开的。 当然夏瑜的死并不是毫无意义。小说写夏瑜坟顶上
10、“有一圈红白的花”不很整齐,倒也有精神,表明还有人纪念革命烈士,革命者并没有被斩尽杀绝,革命火种是扑不灭的,在黑暗中给人以希望。 同步课堂训练基础训练1.选出对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组()A拗开() 丛冢() 肩胛骨()B蹩进() 搔痒() 乖角儿()C搭讪() 尽量() 恪守()D踌躇() 踉跄() 竦然()2.选出对加点字解释全对的一组()A置之度外(打算、考虑) 弥满(遍) 偌大(这么)B恍然大悟(仿佛) 浑厚(天然的) 解剖(分开)C和颜悦色(脸色) 发怔(发愣) 抚养(养育)D贪官污吏(不廉洁) 自立(站) 讨厌(招惹)3.选出书写无误的一项()A胜券在握迫不急待同流合污B维妙维肖原形必
11、露漠不关心C殉私枉法辐员广大辞不达意D皮开肉绽层峦叠嶂拭目以待4.选出下列判断有误的一项()A“单于天降”“四夷服”的“”与“古亭口”的“”读做“某”,都表示这个字残缺。B刻在器物上的文字,笔画凸起的叫阳文,笔画凹下的叫阴文。C药的结尾借助乌鸦飞向远处的天空,进一步表现夏瑜母亲不理解儿子的悲哀。D药由明线和暗线两条线索贯穿全文,“药”起到了连接这两条线索的作用。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话空白处恰当的一项是:( )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 )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 )入衣袋,又在外面( )了两下;便( )上灯笼,吹熄灯盏,走向里屋子去了。A.抓 塞 按 拿B.抓 塞 按 点C.
12、掏 装 摸 拿D.掏 装 按 点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话空白处恰当的一组动词是:( )黑的人便( )过灯笼,一把( )下纸罩,( )了馒头,( )与老栓;一手( )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A.拿 撕 包 交 接B.拿 撕 裹 塞 抓C.抢 扯 包 交 接D.抢 扯 裹 塞 抓7.下列鲁迅的作品按小说、散文、杂文归类分类正确的是()藤野先生孔乙己为了忘却的记念药祝福纪念刘和珍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伤逝“友邦惊诧”论社戏A/B/C/D/8.按写作时间先后,下列作品的顺序应是()一件小事药孔乙己祝福社戏呐喊自序为了忘却的记念ABCD技能训练1.夏瑜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对这句话的深刻含义理
13、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身陷囹圄,危在旦夕,还劝说牢头造反,表现出夏瑜确是一位舍身取义的革命者。B.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帮凶、爪牙牢头宣传革命道理,实在是明珠投暗了,反映出夏瑜没分清敌我友。C.清王朝的天下大家坐,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针锋相对,推翻异族统治的大清天下,正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精神,这句话反映了夏瑜思想中的民主性和民族性。D.鲁迅先生通过塑造夏瑜,反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弊端,批评辛亥革命的不彻底。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
14、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1)对文中第一句话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烘托了华老栓的心理活动B.交代了故事情节,直接为主题服务C.渲染了冷清、凄寂的气氛D.暗点秋瑾被害的时间(2)对文中第二句话的含义,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点出了老栓的身份、地位B.表现了老栓为儿子治病不辞艰辛C.说明老栓夜间并没有睡着D.为下文写老栓买药做了铺垫3.夏瑜在狱中被红眼睛阿义打了以后,还说:“可怜哩”,对此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夏瑜在进行自我宽慰B.夏瑜在哀叹辛亥革命的失败C.夏瑜认为阿义死心塌地为统治效劳实在可悲D.夏瑜为自己对阿义的教育如对牛弹琴而慨叹4.小说结尾写道:“两人站
15、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这段描写的作用是:( )A.映衬两位母亲的麻木、呆滞B.渲染坟场的悲凉与恐怖C.是坟场环境的如实写照D.表现出小说的悲剧性结局5.“他的精神,现在只在一个包上,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这段话说明华老栓:( )A.非常珍惜包中的人血馒头,因为它来之不易B.愚昧迷信,对人血馒头寄寓了无限的希望C.麻木不仁,对馒头上的血是谁的毫不关心D.爱子心切又迷信愚昧,对包中的灵丹妙药极为珍惜6.药有两条线索:明线写华家悲剧,暗线写夏家悲剧,作者把线索处理成一明一暗的意图是:( )A.文中华家的人物都登了场
16、,而夏瑜则是虚写,故做华明夏暗的处理B.作为文中唯一的革命者夏瑜,作者主要揭示其脱离群众的弱点,故做暗线处理C.明暗交错,结构新颖、节省笔墨D.突出华老栓的愚昧、落后、麻木,进而揭示夏瑜不被群众理解的悲哀7.指出下列句子中破折号所表示的意义:A.解释说明 B.意思的转折C.意思的递进 D.引起下文E.声音的延长(1)没有多久,又见几个兵,在那边走动,衣服前后的一个大白圆圈,远地里也看得清楚,走过面前的,并且看出号衣上暗红色的镶边。一阵脚步声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 )(2)(小栓)十分小心的拗开了,焦皮里面窜出一道白气,白气散了,是两半个白面的馒头。不多工夫,已经全在肚里了。( )(
17、3)夏三爷真是乖角儿,要是他不先告官,连他满门抄斩。现在怎样?银子!这小东西也真不成东西!( )(4)(华大妈)再往上仔细看时,却不觉也吃一惊;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的坟顶。( )(5)他(指夏四奶奶)想了又想,忽又流下泪来,大声说道:“瑜儿”( )(6)他们走不上二三十步远,忽听得背后“哑”的一声大叫;两个人都竦然的回过头( )8.对下面两段景物描写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太阳也出来了;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后面也照见丁字街头破匾上“古亭口”的四个黯淡的金字。( )A.暗示秋瑾被杀害的地点,突出时代特征B.表现出作者对革命烈士深切的怀念C.展示华老栓“买”到
18、人血馒头后的兴奋与幸福感,从而衬托出他的愚昧、落后D.推动情节发展,突出小说的主题(2)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面都已埋到层层迭迭,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 )A.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草菅人命,滥杀无辜的罪恶B.表现了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C.为下文华、夏两家分别在路两边为儿子上坟的情节做了铺垫D.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为富不仁的罪行,呼唤人民的觉醒9.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1)启发民众觉悟,动员他们参加革命是医治百姓病苦、疗救中国的良药( )(2)联结华夏两家悲剧的枢纽是人血馒头( )(3)华老栓的愚昧表现在对革命的不理解( )(4)造成夏瑜
19、悲剧的原因是革命者的脱离群众( )(5)药选自呐喊,是写于辛亥革命之后,为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一篇探索小说( )能力提高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4题。高等教育强和弟弟都接到了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强用借来的钱送走了弟弟,就随本家哥去沿海的一个港口城市打工。那城市很美,强的眼睛就不够用了。本家哥说,不赖吧?强说,不赖。本家哥说,不赖是不赖,可总归不是自个儿的家,人家瞧不起咱。强说自个儿瞧起自个儿就行。强和本家哥在码头的一个仓库给人家缝补篷布。强很能干,做的活精细,看到丢弃的线头碎布也给拾起来留作备用。那夜暴风雨骤起,强从床上爬起来,冲到雨帘中。本家哥劝不住他,骂他是个戆蛋。在露天仓垛里,强察看了一垛又
20、一垛,加固被掀动的篷布。待老板驾车赶过来,他已成了个水人儿。老板见所储物资丝毫无损,当场要给他加薪,他就说不啦,我只是看我修补的篷布牢不牢。老板见他如此诚实,就想把另一个公司交给他,让他当经理。强说我不行,让文化高的人干吧。老板说我看你行比文化高的是人身上的那种东西!强就当了经理。公司刚开张,需要招聘几个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年轻人当业务员,就在报纸上做了广告。本家哥闻讯赶来,说给我弄个美差干干。强说,你不行。本家哥说,看大门也不行吗?强说,不行,你不会把这里当成自个儿的家。本家哥脸涨得紫红,骂道,你真没良心。强说,把自个儿的事干好才算有良心。公司进了几个有文凭的年轻人,业务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过
21、了些日子,那几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知道了他的底细,心里就起毛说,就凭我们的学历,怎能窝在他手下?强知道了并不恼,说,我们既然在一块儿共事,就把事办好吧,我这个经理的帽谁都可以戴,可有价值的并不在这顶帽上那几个大学生面面相觑,就不吭声了。一外商听说这个公司很有发展前途,想洽谈一项合作项目。强的助手说,这可是条大鱼哪,咱得好好接待。强说,对头。外商来了,是位外籍华人,还带着翻译、秘书一行。强用英语问,先生,会汉语吗?那外商一愣,说,会的。强就说我们用母语谈好吗?外商就道了一声“OK”。谈完了,强说,我们共进晚餐怎么样?外商迟疑地点了点头。晚餐很简单,但有特色,所有的盘子都尽了,只剩下两个小笼包子
22、,强对服务小姐说,请把这两个包子装进食品袋里,我带走。强说这话很自然,他的助手却紧张起来,不住地看那外商。那外商站起来,抓住强的手紧紧握着,说,OK,明天我们就签合同!事成之后,老板设宴款待外商,强和他的助手都去了。席间,外商轻声问强,你受过什么教育?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好?强说,我家很穷,父母不识字。可他们对我和弟弟的教育是从一粒米、一根线开始的。后来我父亲去世。母亲辛辛苦苦地供我们上学。她说俺不指望你们高人一等,能做好自个儿的事就中在一旁的老板眼里渗出亮亮的液体,他端起一杯酒,说,我提议敬她老人家一杯你受过人生最好的教育把母亲接来吧!(选自微型小说三百篇)1.请简要分析“强”这个人物形象。 2
23、.请简要分析“外商”的心理变化。 3.本文在表现形式上有怎样的特点?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4.下列对本文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强”出身于贫寒的乡村人家,他朴实,却懂得自尊,毫不为港口城市的繁华、美丽所打动。B.“强”的母亲懂得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她使自己的儿子具有了那种“比文化高”的东西,因而得到了“老板”的敬重。C.“他的助手却紧张起来,不住地看那外商”的细节,对“强”的作法起到了提顿、强调的作用,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气氛。D.作者巧妙地通过“本家哥”与“强”的对比,使“强”这一形象的意义得到了升华。E.文章的题目,常可以对全文起画龙点睛的作用,“高等教育”一语双关,提示着本文
24、的主旨所在。参考答案基础训练1.B(A项“拗”应读,“胛”应读,C项“尽”应读,D项“躇”应读)2.A(B项“恍然”意为忽然,C项“色”意为脸上表现的神气样子,“抚”意为保护;D项“立”意为存在、生存)3.D(A项“急”应为“及”,B项“必”应为“毕”,C项“殉”应为“徇”,“辐”应为“幅”)4.A(“古口亭口”的“”表缺文的记号,是作者有意这样写的)5.D 6.D 7.C8.A(孔乙己1919.3,药1919.4月,一件小事1920.7,社戏1922,呐喊自序1922.12,祝福1924.2,为了忘却的记念1933.2)技能训练1.D 2.(1)B (2)D 3.C 4.D 5.D 6.D
25、7.(1)B (2)D (3)B (4)A (5)D (6)E 8.(1)D (2)D9.(1)D (2)D 9.(1) (2) (3) (4) (5)能力提高1.“强”是一个靠自己的勤劳、智慧、人格走向成功的打工仔。他疼爱弟弟,敬重母亲。喜爱城市的美丽,却不自轻自贱。他没认为缝篷布低贱,认真能干。把公司当成自个儿的家,不图加薪,用人不讲私情。也不因为当了经理而轻狂,他知道自己文化不高,但更知道什么比文凭更重要。他不崇洋媚外,在“外商”面前不卑不亢,自然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自尊。保持了中华民族勤俭的美德。(每点1分)2.“外商”带着翻译、秘书摆出一幅外国人的气派,是认为中国人崇洋媚外(或自认为洋人的身份高级)。“强”提出“共进晚餐”后他的“迟疑”,是担心那种大吃大喝、大手大脚的作风,对合作产生了犹豫。“强”表现出的中国人的不卑不亢及勤俭美德征服了他,使他作出了合作的决定。3.(参考)运用细节使人物形象丰满;语言朴实符合人物性格的需要;没有肖像、心理描写,使内容紧凑简洁人物丰满;人物语言简洁,对话不用引号,行文明快紧凑(符合文意,有特点有效果即可)4.CE(A错在“毫不为港口城市的繁华、美丽所打动”;B错在“强的母亲懂得什么是最好的教育”;D错在“巧用对比,使强这一形象的意义得到了升华”)